來自河北省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河北省註冊器官捐獻志願者為300多人,其中成功捐獻9例。
而截至今年11月底,註冊志願者已增至26000餘人,成功捐獻增至204例,挽救了數百人的健康與生命。
這一組數字為何增長這麼快?又是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的人自願加入器官捐獻者隊伍,主動選擇器官捐獻呢?日前,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紅十字會、省人體器官獲取組織等有關單位負責人。
從排斥拒絕到逐漸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器官捐獻
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一位重症患者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但腦死亡已成事實,其家屬決定幫他實現生前心願——捐獻器官。
11月8日,這名患者去世後,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河北醫大三院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副主任任貴軍以及石家莊市紅十字會協調員聯合見證下,醫院獲取專家對其實施了器官獲取手術。
這是今年第57例器官捐獻。據介紹,協調員是從事器官捐獻協調、見證、服務的工作人員,參與整個捐獻過程,對器官捐獻工作的順利推進起著重要作用。
從發現潛在捐獻者,到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講解器官捐獻相關法律法規,確認器官捐獻家屬的意願,見證器官獲取與分配等環節,雖然每個環節做起來都非常艱辛,但任貴軍仍充滿信心,倍感欣慰,「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並接受器官捐獻理念。」
據介紹,2013年6月1日,我省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批准,正式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
「剛開始時,患者及其家屬特別避諱談這個事,幾乎不能『碰』。」任貴軍對自己2015年剛開始做協調員的經歷記憶猶新,他說,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時,他常常「被白眼」「被辱罵」「你自已捐去」……最尷尬的一次,自己差點被趕出病房。
然而,近兩年來,他明顯感受到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現在聽到器官捐獻,很多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強烈排斥了,有時還能靜下來聽聽我們的宣傳講解。」任貴軍說,願意聽,即使不捐,他也非常欣慰。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意識到,對不幸離世的器官捐獻者來說,他們的生命可以換一種形式在世界上延續;對接受捐獻成功移植器官的人來說,他們將重獲新生。
「人們對器官捐獻態度的轉變,原因是多方面的。」省紅十字會業務部部長牛志強介紹,近幾年,國家及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器官捐獻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制度和配套政策,大大推動了器官捐獻事業依法規範開展。
具體到河北,從2013年至現在,我省相繼成立了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建立了全省統一的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設立了人體器官捐獻基金,制定了《河北省人體器官捐獻基金管理辦法(試行)》和《河北省紅十字系統人體器官捐獻專職協調員操作規程》,健全了專職協調員和信息員隊伍。
2015年4月2日,河北省遺體器官捐獻紀念碑在河北省雙鳳山陵園落成。 (資料圖)省紅十字會供圖
「目前,我省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體系已初步建立。」牛志強說,以前,公民即使有器官捐獻意願,也不知道該怎麼捐、去哪兒登記等,但現在,這些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在任貴軍看來,人們觀念的轉變,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全社會良好的宣傳動員氛圍,以及對捐獻的認識。「很多人之所以排斥拒絕,主要是因為他們對器官捐獻不認識、不了解。」任貴軍說,現在,高鐵、地鐵等不少公共場所都張貼或播放著器官捐獻相關宣傳資料,加之相關部門經常組織開展各種紀念活動等,大大提升了器官捐獻的社會知曉度和支持度。
據河北醫大三院OPO辦公室統計,以前一年也沒幾個捐獻者,而現在一個月多時達七八例,少時也有三五例。從2013年至今年11 月,在該院成功捐獻器官的捐獻者就達169人。
「你看,這是捐獻者的所有資料。」11月7日,在河北醫大三院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辦公室,任貴軍邊整理資料,邊指著一個文件櫃說,這些人中有工人、農民,也有軍人、醫生、教師、公務員等,他們或默默無聞,或事業有成,但都在生命的終點選擇了捐獻器官。
衝破傳統觀念束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器官捐獻缺口依然很大
捐獻器官,讓生命在愛和奉獻中延續,雖已成為越多越多人的主動選擇,但要讓更多人加入到這項人間大愛的接續傳遞中,依然任重道遠。
一名志願者捐獻器官後,醫務人 員向捐獻者默哀。 省紅十字會供圖
有數字顯示,我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過30萬人,但只有1萬多人能夠幸運地等到供體,供需比高達1∶30,器官嚴重短缺。
任貴軍非常清楚「等待新生」的隊伍有多長。「作為我省唯一一家肝移植定點醫院,河北醫大三院每年有大量肝病患者在等待肝移植。」任貴軍說,目前,在全省範圍內,河北醫大三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數量最多,達全省總量80%以上,但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而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是我省的腎移植定點醫院,每年有上百名腎病患者在等待合適的移植腎源。
據介紹,肝病與腎病不同,腎病患者可以通過透析等維持生命,但肝病病情往往發展迅速,如果不能及時等到合適的肝源,患者往往在等待中走向死亡。
「器官捐獻缺口大,最大的障礙是受傳統觀念的束縛。」牛志強介紹,在我國,人們講究「入土為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等,以致人們對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都帶有很大偏見。
「就在前不久,我遇到一位患病青年想在逝後捐獻器官,也填寫了相關申請表,但他的父母十分不理解,也堅決反對,這位青年最終迫於無奈放棄。」任貴軍說,這樣的情況他經常碰到。
「登記捐獻後,是不是必須捐獻?」「捐獻的器官是怎麼分配的,會不會被賣掉?」……相比於傳統觀念,公眾對器官捐獻相關知識、捐獻程序和法規制度等的知曉率低,認知度和信任度都不夠,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登記捐獻與實際捐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登記捐獻表達的是個人意願,體現的是對捐獻事業的參與和支持。」針對人們關心的問題,牛志強表示,器官捐獻有一套嚴格完整的流程,遵循自願、無償捐獻原則。
據介紹,要實現真正捐獻,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必須是公民逝世後才可以進行人體器官捐獻;公民生前表示死後願意捐獻其器官,或者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器官,公民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器官捐獻必須在人體器官協調員的見證下進行;經醫學評估,器官可以供移植使用。
至於捐獻的器官如何分配,國家有明確規定。2013年9月,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在全國範圍內強制使用。該系統嚴格遵循國家分配政策,以患者醫療緊急程度和器官匹配程度等醫學標準作為器官分配的唯一準則,執行無人為幹預的供受者匹配、器官分配過程,保證公平、公正、公開地分配器官。
為讓逝者安息,讓善行傳承,我省紅十字系統還建立了一批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每年清明節前組織緬懷紀念活動,在徵得其家屬同意後,還會將捐獻者信息銘刻在器官捐獻紀念碑上。
志願者在省雙鳳山陵園緬懷遺體器官捐獻者。 省紅十字會供圖
「人體器官捐獻是一項自願、無償的社會公益事業,但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倫理、政治、文化等多個因素。」牛志強表示,今後,省紅十字會將強化統籌協調,聯合相關部門共同加大宣傳引導工作,不斷完善全省人體器官捐獻體系的同時,出臺角膜捐獻接受管理辦法,通過各種途徑向公眾普及人體器官(組織)捐獻知識,呼籲更多人加入到人體器官(組織)捐獻志願者的隊伍中來,讓生命在愛和奉獻中延續。(記者張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