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已實施人體器官捐獻整700例,僅1/3捐獻器官同步進入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中進行分配
今年6月底,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信息管理系統有望上線運行,首步啟動器官捐獻志願者的在線登記註冊功能。這意味著,今後,中國公民可在線登記自己在身後自願無償捐獻器官的志願。
可方便獲取捐獻意願信息
昨天,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在濟南召開新聞發布會,管理中心業務部副部長高新譜介紹,捐獻信息系統年內上線後,協調員輸入潛在捐獻者的姓名和身份證號信息,系統就能夠自動識別,這位潛在捐獻者,是否是已登記註冊的器官捐獻志願者,並獲取更具體的捐獻意願信息。
高新譜說,未來,器官捐獻協調員將配備移動終端開展工作。通過移動終端登錄捐獻信息系統,與醫院上報的信息比對,可迅速確定潛在器官捐獻者的基本情況;確定捐獻後,捐獻者信息還可通過移動終端,自動進入全國統一的捐獻器官分配系統,實時進行公平分配。
籌建器官捐獻人道救助金
針對器官捐獻者身後的救助問題,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劉維新表示,正在籌建我國的人體器官捐獻人道救助基金,並探討出臺這個公益基金的使用和管理辦法。但劉維新強調:器官捐獻本身是無償的,基金對捐獻者身後的經濟困難家庭給予一定物質上的幫助,是人道救助,而非「經濟補償」或「經濟激勵」。
「對於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庭,我們更多要給予精神褒獎和慰藉,並努力協調相關部門,出臺配套優化政策」,劉維新說,比如協調交通部門,讓意外交通事故中的捐獻者得到優先鑑定處理;比如民政部門給予捐獻者火化殯葬優惠,以及教育部門能夠對捐獻者身後經濟貧困子女給予幫助。
截至20日,我國累計已完成人體器官捐獻整700例,共捐獻大器官1918個,拯救了相當數量的生命。同時,全國各地紅十字會已登記在冊的器官捐獻志願者共有18745名。這些志願者的基本信息,待捐獻信息系統上線後,也會載入志願者信息庫。
■ 相關新聞
2/3捐獻器官未入「分配系統」
記者昨晚獲悉,由於人體器官捐獻已在全國推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正在醞釀出臺「器官分配與獲取管理辦法」,擬強制要求所有捐獻器官,都要進入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按照病情緩急、地域遠近、年齡老幼等原則,在全國器官移植的登記等待患者中,進行公平的自動分配。
每年30萬患者等待器官源
目前,我國每年有約30萬臟器衰竭患者等待器官源移植,但每年,器官供體僅能滿足1萬例移植手術。很多患者在等待中死亡。
2010年3月,國家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聯合在全國10省市開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今年2月25日起,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全國推廣。
但相關部門負責人坦言,在目前已完成的700例器官捐獻中,僅有1/3的捐獻器官,同步進入到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中進行分配。其餘2/3,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由捐獻實施地的器官獲取醫院,按照患者病情、地域遠近、年齡等原則,進行相對公平的分配。上述分配信息,會補錄至分配系統。
分配系統尚未要求強制使用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上述負責人解釋稱,由於器官捐獻地方試點2010年啟動,一年後的2011年4月,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才開發完成投入使用。因此,試點第一年完成捐獻的器官,只能按照相對公平的原則,在一個區域內的各醫院等待移植名單中,協調分配。
器官捐獻分配系統投入使用後,因為尚處於試點階段,衛生部並未出臺強制性規定,要求所有醫院,必須使用這一系統。因此,在基礎網絡條件缺乏的基層醫院,發生緊急捐獻時,達成捐獻醫院的器官只能按照就近、病情等原則,先行分配;由器官捐獻協調員通知就近的器官移植資質醫院獲取器官後,再補錄至分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