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獻供需矛盾突出 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2020-11-30 四川新聞網

本報記者 李寰

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捐贈義診現場,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分別填寫了器官捐獻登記表,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華西醫院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嚴律南說,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實現「異體移植」,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以華西醫院為例,每年可開展100多例肝臟移植手術,但每年新增需進行肝移植手術的患者達600名。「器官嚴重短缺,有一大批患者在等待合適的移植器官源。」

制約器官移植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連接生死的器官移植,該如何填補缺口?

A

杯水車薪的現狀

器官捐獻和臨床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我國首部器官移植法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捐獻器官應遵循「雙盲」原則,避免捐獻者和受捐人的直接接觸。

在華西醫院,記者看到一名器官接受者寫來的感謝信。這名接受者是一位20歲小夥,5年前突發心肌炎,後來發展到心衰晚期。不幸中的萬幸,小夥等來合適的供體,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他在信中寫道:「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知道他離開的原因,只知道他的年紀和我相仿……感謝他給我帶來第二次生命,我會讓生命精彩延續。」

能夠接受器官移植,是萬幸。還有更多病人因等不到捐獻的器官,在無奈中離開人世。

嚴律南教授介紹,華西醫院一年可做100多例肝移植手術,但每年新增需求達600例以上,排隊的患者有幾千人,而腎臟移植的需求量更大。有一組殘酷的數據:全國每年約有100萬器官衰竭患者,其中30萬人急需器官移植,但能獲得移植機會的僅約2萬人,存在較大缺口。

需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得先報名登記。輸入人體器官分配共享計算機系統後,會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自動生成排序,保障器官分配科學透明、公平公正。除等待捐贈器官外,不少人寄希望於親屬間的活體移植。嚴律南介紹,親屬間的肝臟活體移植條件相對比較寬鬆,一般情況下只要血型相符都能夠進行移植手術,「但在華西醫院,親屬間的活體移植,只佔20%的比例。」為杜絕器官買賣,國家出臺系列嚴格措施,比如,夫妻之間僅限於結婚3年以上或婚後已育有子女的;因幫扶等形成親情關係,僅限於養父母和養子女之間的關係、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的關係等。

人逝世後自願捐獻,是遺體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10月,全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2757例,較2018年同期增長9.5%,捐獻器官數量7186個,較2018年同期增長3.6%。但是相比臨床需求而言,依然是杯水車薪。

華西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楊家印介紹,我國腎臟移植術後1年、3年腎存活率分別已經達到97.9%和92.65%,居國際前列;肝移植患者術後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4%、75%、71%,已達到國際報導的水平。因此,器官移植已經成為治療疾病的一種有效方式。

B

五味雜陳的捐獻

器官捐獻協調員眼中的變化

器官捐獻協調員,這是一個新職業,全省目前只有76人從事這個職業。華西醫院的劉玲莉就是其中一名。

5年前從護理專業畢業後,劉玲莉便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每一次器官移植,都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鬥。」劉玲莉說,器官捐贈在中國起步較晚,2007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出臺,器官移植進入法制化軌道,到現在也只有13年的發展歷程。醫學上對於器官捐獻的要求非常苛刻,符合瞳孔散大、無自主呼吸等條件,並達到腦死亡標準的才屬於潛在器官捐獻者。

一般情況下,醫生會根據患者「腦死亡」這一臨床標準,將其列入潛在器官捐獻者範疇。隨後,就由器官捐獻協調員出面與患者家屬溝通,建議他們捐贈遺體,讓更多的人活下來,帶給更多家庭生的希望。

器官捐獻協調員這個工作並不好做,「經常被指責、痛罵、推搡,甚至被迫落荒而逃。」她表示,每次跟「腦死亡」患者家屬溝通之前,內心都會經歷掙扎,「當生命無法挽救時,患者家屬已經非常難過了,這時候勸別人捐獻遺體碰釘子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如果能捐獻有用的器官,生命將會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能挽救其他患者。」

也有家屬主動捐獻遺體。去年,一名20多歲的小夥子,因癲癇出現心跳驟停、缺血缺氧導致腦死亡。儘管小夥子的父母處在悲痛之中,但是仍然決定捐獻兒子的遺體。在醫院做移植手術的當天,正好是這名小夥的生日。醫生和護士為他精心準備了一個蛋糕,大家含淚唱起生日歌,為他過了最後一個生日後,小夥子的肝臟和腎臟進入了受捐者的體內。他的父母哭著說:「兒子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留在了這個世上。」這一幕,讓劉玲莉也感動不已。

6月11日的義診現場,器官捐獻諮詢臺前人頭攢動。不少市民前來諮詢並報名捐獻遺體。報名者中,年輕的20多歲,年長的80多歲。這個場景讓楊家印非常欣慰。

其中,一位80歲的老人專程趕來諮詢遺體捐獻。他說,「人活在世上,還是希望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百年之後,希望我的遺體能為醫學發展做點貢獻,相信家人會理解的。」

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鄭旭東說,遺體捐獻面臨的最大難題,還是人們的觀念。近年來,國家也在不斷宣傳遺體捐獻,讓人們對此有更多了解和理解。「至少最近10年以來,願意捐獻遺體的人上升比例還是很大。」

全球器官捐獻和移植觀察網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8年,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增幅始終保持在20%以上,遠高於同期的世界器官捐獻增幅。2018年,中國的器官捐獻數量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

C

尚在探索的難題

多管齊下擴大捐獻者隊伍

我國器官捐獻的總體數量雖然位居前列,但人均捐獻數量卻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器官捐獻人均比例過低,導致器官移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沒有器官就沒有器官移植,除了器官來源問題,巨額的醫療費用是限制器官移植的重要原因。活體肝臟移植需要三四十萬元的費用,需要的設備、耗材、藥品也造價不菲。

科技也在制約器官移植。嚴律南教授介紹,幾十年前,科學家就開始研究異體移植。四川籍科學家楊璐菡就一直在研究把豬的器官移植到人的身上。但是這項技術還只是在進行早期實驗,很難預計什麼時候能在臨床上使用,同時還面臨倫理問題。

器官來源不足的難題如何破解?今年全國兩會表決通過的我國首部《民法典》中,人體器官捐獻被寫入《民法典》,公民器官捐獻進一步有了法律保障。據《新京報》報導,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認為,現在是時候修訂《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了,新條例應為《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將「公民自願捐獻器官是器官移植唯一合法來源」這句話寫入條例;同時,器官捐獻的獲取和分配體系——中國人體器官分配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也必須寫進條例,這樣器官捐獻公平、透明、可溯源,公眾才可以相信這個體系;人體器官獲取組織也要寫進條例,不能讓醫院既動員捐獻又實施捐獻;要明確紅十字會在器官捐獻中的組織、鑑證功能,作為第三方監管;器官是無價的、無償的,但器官的獲取、運輸、保存都需要資金,這筆錢誰來出?另外,對器官捐獻者臨終前的醫療費用,是否可以進行人道主義救助,這些都應該在新條例中明確。

鄭旭東認為,除了呼籲人們能夠接受器官捐獻的觀念之外,也希望國家能夠出臺一些鼓勵性政策。比如,可以為遺體捐贈者提供免費的墓地,以及給予其家人人道主義慰問金等。

四川大學法學專家王建平認為,如果器官捐獻者的家屬能夠在同等病情前提下,優先接受器官移植,或許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同時,國家對於器官捐獻的宣傳力度還要持續加強。「只有通過多管齊下,才有望讓器官移植難題得以緩解。」

新聞多一點

器官捐獻 可在支付寶上志願登記

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今年的主題是「生命是一首歌」。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發起第四次「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通過聯合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集中統一開展器官捐獻主題活動,形成宣傳矩陣、規模效應,共同推動公民自願器官捐獻,引導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目前,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這需要全社會動員起來,讓更多公眾了解器官捐獻和移植事業,加入到器官捐獻者隊伍中來。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洪濤介紹,自2016年底,基金會主管的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網在支付寶上線,目前已與全國40家醫院實現對接。截至2020年6月10日,施予受網站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已超過133萬人次。


相關焦點

  • 每年苦等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讓生命延續還面臨哪些難題?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器官捐贈義診現場,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分別填寫了器官捐獻登記表,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醫療手段。華西醫院著名肝臟外科專家嚴律南說,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實現「異體移植」,器官捐獻是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來源。以華西醫院為例,每年可開展100多例肝臟移植手術,但每年新增需進行肝移植手術的患者達600名。
  • 每年約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有多少人能成為「幸運兒」?太少了!
    北京佑安醫院OPO專業協調員王璐對此也深有感觸:「其實我最難過的時候,不是別人拒絕我的時候,而是他們說『願意』的時候。」 讓愛留下 每年,我國約30萬人在移植等待的名單中,但僅1萬多人能獲得器官移植的機會(供需比例為1:30)[1]。
  • 中國人體器官買賣調查:供需矛盾催生產業鏈
    15萬元,為了楊念那60%的肝臟,晚期癌症患者謝有生(化名)的家人四處舉債。  全國每年150萬名需要器官移植患者的等待催生了一個本不該有的行業——人體器官買賣。而2.5萬與15萬元之間的巨大利潤空間也造就了一個本不該有的群體——人體器官買賣中介。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而據估算,中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但是每年器官移植數量僅約1萬例。  「器官捐獻能讓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獲得新生,讓逝者的生命得以存續。這個過程中,不僅傳遞著愛心與溫情,更檢驗著一個國家文明與法治的成熟度。」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 死囚器官為移植供體源被叫停
    黃潔夫說,我國目前每年大約有30萬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的手術僅為一萬多例,現階段我國的公民身後器官捐獻率大概只有百萬分之零點六,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令人欣慰的是從去年我國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這一尷尬狀況已經有所改變。
  • 每年30萬患者等器官源 捐獻器官志願年內可在線登記
    ■ 相關新聞2/3捐獻器官未入「分配系統」記者昨晚獲悉,由於人體器官捐獻已在全國推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正在醞釀出臺「器官分配與獲取管理辦法」,擬強制要求所有捐獻器官,都要進入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按照病情緩急、地域遠近、年齡老幼等原則,在全國器官移植的登記等待患者中,進行公平的自動分配
  • 我國每年約30萬人等候器官移植 僅1/3獲得新生
    「主要他還是有希望的」,病人的家屬又說,她指的是那個「已知的肝源」,通過聽醫生之間的討論,她判斷出這個肝源很可能來自河北石家莊。但朱志軍心裡清楚,手術到底能不能做,要視供體那邊的情況而定,而這個環節裡變數太多。作為一名從事器官移植30多年的醫生,他太了解病人和病人家屬現在的這種焦灼心境了。
  • 傳遞愛心,共赴「生命之約」!60名包頭市民進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10月24日上午,由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主辦,包頭市紅十字會、包鋼醫院協辦的「生命之約 大愛傳遞」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宣傳季活動在勞動公園南門啟動。通過工作人員的現場介紹,60名途經此處的市民當場進行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 我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251萬人 挽救生命9萬餘人
    2020年是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開展10周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等,於11月7日在浙江杭州舉辦「生命接力·救在身邊」 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活動,活動現場,器官移植醫生、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志願者
  • 數說中國器官移植事業5年發展:我們繪製了「女媧補天圖」
    但由於供體不足、價格昂貴、技術難度高等原因,人體器官始終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截至2016年底,美國的器官供需比約為1:4,而在中國大陸,這個比例接近1:30。我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而亟需器官移植。
  • 醫院器官移植缺口大 每年做100臺手術500人排隊
    一邊是苦候器官移植的患者,一邊是「保有全屍」的傳統觀念,捐或不捐,申領者到底如何抉擇?記者昨日從省醫院獲悉,該院每年能開展的器官移植手術為100臺左右,排隊等待移植的患者卻有大概500多人,而其中不少患者還沒等待合適的器官就已經抱憾離世了。
  • 13人組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為了人生更有意義
    >>生命因捐獻而美麗  得知許多患者在等待中去世  志願者抹起了眼淚  大家約好11月16日上午10時在西安市未央路上的陝西省紅十字會門口集合。大家到齊之後,邱華帶著13人前往陝西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籤署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
  • 人體器官捐獻與獲取標準流程和技術規範討論會舉行
    4月13日,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在長沙舉行人體器官捐獻與獲取標準流程和技術規範討論會。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原副部長黃潔夫,以及來自國內外器官捐獻和移植的著名專家參加了會議。會上,黃潔夫呼籲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器官移植體系已是迫在眉睫。
  • 器官移植費用高昂讓患者望而卻步
    黃潔夫透露,未來3至5年將培養大批高水平能做器官移植手術的醫生,中國OPO(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正在借鑑西班牙的模式不斷完善,並逐步培養一批好的器官移植示範醫院,進入到器官移植資質醫院中來。反之,有資質的醫院長期不做移植手術的,就定期清理出去。通過有進有出,讓器官捐獻、移植事業在倫理學、科學的方向發展。
  • 器官移植每年挽救中國近萬人生命 - 中國在線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完善,器官移植技術已經成為成熟的治療技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我國國家器官移植管理條例和器官移植準入制度相繼實施,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相繼建立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的全國註冊登記系統,全國器官移植技術得到進一步規範,並取得初步的成效。
  • 我國十年間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達251萬人
    11月7日,中國紅十字會在浙江杭州舉辦「生命接力·救在身邊」 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活動。    記者從會上獲悉,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自2010年試點啟動,至今已歷經十年發展,期間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已達251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人
  • 只需十秒,你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嗎
    患者等待移植的時間,最長可能好幾年,我深刻感受到他們對光明的渴望。  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因角膜病雙眼幾乎看不見,每三個月就來打聽有沒有人捐獻角膜。她對我說,如果沒有好心人,我什麼都看不清楚,就像活在地獄中一樣。我當時特別有感觸,人走了,器官也將變成一抹塵土,但捐贈後,可以延續給另外一個生命,繼續活著。
  • 捐贈器官:患者必須符合哪些標準,才可以捐獻遺體?
    在我國,每年大約有150多萬人需要接受器官供體才能繼續生命的延續,但是最終只有約1萬人能夠得到他人捐獻的器官而繼續自己的生命。由此可以看出,在器官如此缺乏的今天,希望更多的死者器官能夠被有效利用也是顯得十分重要的,但是事實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捐獻」還必須先通過法律和倫理等方面的審查,只有符合要求的患者才能夠進行自身的捐獻。那麼,對於能夠有資格捐獻的患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呢?
  •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開通 志願捐器官 網上可報名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供需比約為1:30,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供需比為1:3。  目前,我國已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專門負責器官捐獻工作,器官捐獻與移植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在逐步完善,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 中國器官移植收費將有統一標準
    由於中國的醫療服務價格由價格部門審批發布,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將負責提出器官移植服務的內容、項目標準、成本評估及可行性價格標準、收費模式的論證。  黃潔夫說,去年,我國已實現移植器官全部來自於公民自願捐獻,相信器官移植也將變成公開、透明、收費有標準,醫保有覆蓋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