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正式開通,今後志願捐贈器官的公眾可上網報名登記。
長期以來,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死留全屍」等傳統觀念影響,人們有些忌諱器官捐贈。正是因為供體器官不足,不少患者醫治無效,失去生命。據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介紹,目前,我國面臨嚴重的器官短缺。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供需比約為1:30,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供需比為1:3。
目前,我國已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專門負責器官捐獻工作,器官捐獻與移植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在逐步完善,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截至今年4月1日,全國已累計完成捐獻1611例,累計捐獻器官4382個,志願報名登記捐獻器官的志願者已達19441人。
4月2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www.china-organdonation.org.cn)正式開通。這是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進展、器官捐獻相關知識、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以及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資格查詢等信息的權威發布網站。此前,在中國要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需要到各省器官捐獻管理部門填表註冊,完成報名登記後會獲得器官捐獻志願卡。
今後,公眾可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登記報名捐獻器官,還可修改或撤銷器官捐獻志願。網站登記信息以及各級紅十字會接收的紙質志願登記信息均將進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管理系統資料庫。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建議完善器官捐贈的相關法律,「我國直到2007年才有器官捐獻條例,還不是法律,這個必須得完善。」黃潔夫還向公安部有關負責人建議,希望在公民領取駕照時能志願籤署器官遺體捐獻志願書。「當然,一定是志願登記,不能強制。」
趙白鴿表示,未來,中國紅十字會將繼續與國家衛生計生委、各級醫療機構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密切合作,進一步完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
新聞故事
他們,留下生命的禮物
他們雖然走了,但卻留下生命的禮物。他們志願捐贈的器官,延續著他人的生命。
2012年11月17日,因患腦瘤,年僅13歲的桂林女孩何玥走了,她留下一份生命的禮物——一個肝臟和兩個腎臟,分別挽救了三位因器官衰竭而瀕臨死亡的患者。
何玥生前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一位患尿毒症的藏族小夥兒正在等待合適腎源。小何玥就此萌生捐獻器官的願望。何玥去世後,父母幫她完成遺願。
昨天,何玥父親何先航在參加全國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活動時,帶來好消息。在慈善人士的幫助下,一個以女兒名字命名的「何玥愛心基金」成立了,未來將幫助更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
何先航也已報名登記,志願捐贈器官。當中國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將他女兒的器官捐獻紀念證書交給他時,這位痛失愛女的父親留下眼淚,「當我見到我的小姑娘時,我也能說,『你做的,爸爸也做到了』。」
廣東佛山的盧先生曾患尿毒症,臺灣同胞周仁的一顆腎臟救了他。「周仁先生的善舉讓我重新成為了一個可以有夢想的人。我一定會帶著這份生命的禮物,好好活著,努力把大愛傳遞下去。」
在器官捐獻者的名單中,還有26個月大的內蒙古赤峰寶寶「小希望」,31個月大的浙江寶寶棒棒,10歲的重慶女孩王鑫悅,30歲的重慶小夥李正強……他們留下的生命禮物,使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續。
捐贈者們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活動現場,領取人體器官捐贈登記表的人們越來越多。
武警總醫院肝移植專家沈中陽也領取了登記表,他從事器官移植已三十餘年,做過肝移植手術一萬例,他知道,有太多的患者在等待器官挽救生命。他說,一個人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這項偉大的事業中。(記者 劉歡)
器官捐獻知識
人體器官捐獻原則是什麼?
自願、無償。
哪些器官可以捐獻?
腎臟、肝臟、心臟、肺臟、胰腺、小腸。
器官捐獻者需具備何種條件?
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無絕對年齡限制,原則上身體健康,沒有傳染病,沒有癌症(除自發性腦腫瘤)者,一般都可以報名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但逝世後是否可以捐獻器官,將由醫療專家評估後決定。
籤署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後,一旦遇到意外,醫護人員是否會放棄救治登記者?
器官捐獻只有在醫生明確死亡診斷並按相關程序徵求家屬意見後實施。
器官捐獻與遺體捐獻有何不同?
器官捐獻是把功能良好的器官完整保存下來治病救人,其過程對捐獻者生前狀況、時間和技術有嚴格要求;遺體捐獻一般是把捐獻者捐給醫療單位或醫學院校進行科研教學之用,對捐獻者生前狀況沒有要求,時間和技術要求也相對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