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器官捐獻:因愛而生,為愛而捐

2021-01-14 人民日報

  20、1、7、4、27,5個數字醒目地印在5件深紅色球衣上,組成了「一個人的籃球隊」。

  2017年4月27日,16歲少年葉沙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去世。想到兒子生前的理想是做一名醫生,葉沙的父母決定捐獻兒子的器官,以另一種方式幫兒子實現願望。於是,葉沙的心臟、肺、肝、兩腎和一對眼角膜讓7個等待移植的病人重獲新生。

  「我們就是葉沙。」5位葉沙器官捐獻受者相聚籃球場上,延續少年對籃球的熱愛。

  據了解,我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於2010年。10年間,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功從試點推至全國,並經歷了向法治化、體系化、規範化邁進的重要轉折。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已超270餘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例、捐獻器官9萬餘個。

  掙扎與渴盼:

  供不應求的器官捐獻

  在葉沙為他人帶來第二次生命的同一年,19歲的北京女孩何思穎在網上登記成為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我其實很早就知道公民可以自願登記器官捐贈意願,但當時太小,不符合登記標準。」何思穎告訴記者。根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管理系統給出的信息規定顯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8歲以上),願意在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遺體、角膜、組織用於臨床治療、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可以通過網絡或書面途徑進行志願登記,表達捐獻意願。

  暫時無法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何思穎決定先將自己的頭髮捐給癌症患者,一頭濃密烏黑的長髮是她的驕傲,從小到大引來不少同學羨慕。「剪頭髮的時候,身邊很多同學挺不理解的,好像我在冒險做什麼。」何思穎對記者說,「當時開始擔心捐器官家人會不會反對,事實證明父母很開明,我也因此知道了爺爺的事。」

  何思穎的爺爺是中國較早一批接受心臟手術治療的患者之一,上世紀90年代,老人去世前主動提出捐贈自己的心臟用於醫學研究。在何思穎的親屬中,有3人在醫療系統工作。「家裡人都太清楚一個重度器官衰竭患者對移植有多渴盼。」何思穎說。

  據了解,雖然目前國內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人數在持續增長,但我國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餘例,而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當一個生命離去時,經評估功能良好的肝臟、腎臟、心臟、肺臟、胰腺、小腸等器官可用於患者器官移植,眼角膜用於救治失明患者,若捐獻遺體,則可用於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

  目前,有捐獻意願的公民可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或前往當地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授權單位或組織進行志願登記。

  無言恩師:令醫學生

  肅然起敬的遺體捐獻

  在網上登記器官捐獻,志願者們要面臨四項「捐獻意願」選擇,分別是器官、眼角膜、組織、遺體,何思穎毫無猶豫地選擇了全部選項,包括獻出自己的遺體。

  填寫表格前,她仔細閱讀了網站提供的介紹和答疑,了解到「由於器官本身的衰老,器官捐獻一般不超過65歲,但遺體、角膜、組織捐獻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此外,因傳染病、惡性腫瘤離世的死者原則上也無法進行器官捐獻。

  「我覺得我能讓別人更好地活著有2種途徑,一種是直接捐獻器官,給別人的生命帶來變化,但如果我去世的時候因為某些原因器官達不到捐贈標準的話,那麼我願意做醫學生們的大體老師,假如一個學生通過我能夠更了解人體,未來臨床上少出些錯,其實我也為他人生命作出了貢獻。」何思穎表示。

  大學期間,學校為學生們開設了校際選修課,何思穎選擇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一門健康類課程,由此結識了很多醫學生,禁不住好奇向朋友們打聽關於「大體老師」的情況。

  對於為什麼將躺在解剖臺上的人類遺體稱為「大體老師」,多數醫學生認為醫學課程以形態為主,分為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整體器官等大體形態結構和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顯微形態結構,屍體是用肉眼看的,所以是「大體」。另一些人認為「大體」是對屍體的尊稱,死者為大。

  對於「老師」的稱呼,大家的解釋極為一致。「老師是傳授知識的人,他們幫助我們掌握解剖學知識,應當被尊為『老師』。」何思穎的醫學生朋友趙雯告訴記者,她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大體老師』的情景:「肅然起敬,連著鞠了好幾個躬,有一種使命感。」

  據趙雯介紹,國內很多醫學院人體標本一直處於短缺狀態,需要小組多個學生共用一個標本,個人得不到充足的練習機會。「對我們來說,每個捐獻而來的遺體都是受人尊敬的。」

  十年發展:做有溫度、

  講制度的捐獻工作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看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10年來經歷了很多轉折,首先是器官捐獻與移植向法治化軌道的邁進。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表示「國家鼓勵公民逝世後捐獻人體器官」,但「公民享有捐獻或者不捐獻其人體器官的權利;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或者利誘他人捐獻人體器官」,同時公民「對已經表示捐獻其人體器官的意願,有權予以撤銷」。

  「第二個轉折是我國建立並不斷完善五大體系,包括人體器官捐獻體系、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體系、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服務體系、移植科學註冊體系以及貫穿全鏈條的監管體系。我們所移植的器官都來源於公民逝世後的自願無償捐獻,這是一個重要轉折。」郭燕紅表示。

  自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已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合法來源。同年8月,中國發布首部《中國器官捐獻指南》,闡述了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判斷標準,即腦死亡、心死亡和心腦聯合死亡。目前國內多數採用心腦聯合死亡標準,需各方籤字同意後才會摘取器官。

  在完成網絡登記後,每位器官捐獻志願者會即刻收到一張寫有編號、姓名和時間的電子版「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下方溫馨提示寫道:登記成為志願者3年以上,在本人需要器官移植時將獲得優先權。

  「我希望社會能夠進一步打破對於人體器官捐贈甚至是遺體捐贈的偏見,這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是一件正確的事。」何思穎說。

相關焦點

  • 讓愛傳遞 他是如何從受捐者成器官捐獻志願者
    截至目前遼寧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8077人 已實現器官捐獻245例 讓愛傳遞 他是如何從受捐者成器官捐獻志願者 作者:徐月姣 2017-10-15受捐者代表張楠(右)講述親身經歷。記者徐月姣攝  截至目前,遼寧省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8077人,實現器官捐獻245例,成功挽救645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眼組織捐獻志願者登記4032人,實現眼組織捐獻235例,讓415名角膜病患者重見了光明。  昨日,2017遼寧省人體器官捐獻大型公益推廣活動啟動。
  • 用生命傳遞愛!西安又有16人組團登記捐獻人體器官
    在11月24日的志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現場,洋溢著濃濃的愛。  第一次捐獻後央視跟進 網友點讚  在11月16日組織了第一批13人前往陝西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進行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後,11月24日上午,邱華帶著16人再次前往該中心,進行器官捐獻志願登記。
  • 小夥去世家人捐其器官 帶你了解捐獻器官那些事
    小夥子去世後,家人決定捐獻他的器官,來幫助更多的人。  9月11日下午2點13分,剛剛過世的廣東揭陽小夥子吳遠旋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黃埔院區),捐獻出心臟、肺、肝、腎和眼角膜。北京、廣州、無錫的7位病人,將因他贈送的這份無價的「生命禮物」而重獲新生。
  • 人體器官捐獻 用另一種方式活著
    6月11日,是我國第二個人體器官捐獻日,今年的主題為「器官捐獻——我願意」。當天,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舉行主題為「器官捐獻——我並沒有離開,只是用另一種方式活著」的義診活動。不少市民來到現場諮詢,並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  「現在,我們醫院的器官供給比例達到30:1,患尿毒症需要進行器官移植的病患是最多的,但30個患者裡面只有一人可以得到器官移植。
  •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開通 志願捐器官 網上可報名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供需比約為1:30,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供需比為1:3。  目前,我國已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專門負責器官捐獻工作,器官捐獻與移植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在逐步完善,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公民自願器官捐獻」,也是唯一合法的器官來源,並且積極推進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為主要來源,器官捐獻工作的「中國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可能大家會問:「器官捐獻、器官移植?這恐怕是多數人只會在電視上才看得到的劇情,離我們還很遙遠吧?」
  • 走進溫州醫科大學,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首進電子健康醫保卡
    10月13日,「生命之約·大愛傳遞」全國人體器官捐獻進校園活動在溫州醫科大學舉行,活動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浙江省紅十字會主辦,浙江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溫州市紅十字會、溫州醫科大學共同承辦。13日上午,學生活動中心座無虛席,人體器官捐獻宣傳進校園啟動儀式暨新生醫學人文第一課在此舉行。
  • 常德市器官捐獻出現首例「毀捐」
    在悲傷之餘,兩名女兒主動向醫院表達了捐獻父親腎器官願望。女兒們與媽媽(死者妻子)商議後,與市紅十字會籤訂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但是就在一切準備就緒,醫院準備實施移植手術,受捐的患者也住進醫院之後,她們又猶豫了。因擔心親朋好友指責自己不孝,她們最終還是放棄了捐獻。  市紅十字會介紹,這是我市第一起家屬籤訂捐獻協議之後反悔的案例。
  • 溫州已有111人捐獻人體器官
    溫州醫科大學師生為遺體捐獻者舉辦感恩追思會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知識宣傳進社區活動有一種愛,讓心跳不止、讓生命延續。11月底,年僅30歲的安徽小夥劉先生,在安裝電梯時,意外從高處跌落致腦死亡。
  • 器官捐獻的7個秘密:器官是否定向分配、是否有償,死囚是否可捐
    120公裡珠廣心臟速遞、醫院職工捐獻器官……近日,廣州器官捐獻與移植的故事,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器官捐獻與移植的關注。2015年,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器官捐獻由誰決定?捐獻者和受捐者為何不能見?器官如何分配?南都為您揭秘。
  • 生命落幕時的美麗饋贈 陝西省又有16人登記捐獻人體器官
    熱點追蹤 熱線電話029-8888000013人組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生命落幕時,他們願意給世間最美麗的饋贈。在11月24日的志願登記人體器官捐獻現場,洋溢著濃濃的愛。
  • 湖州今年新增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近千人
    5月27日,湖州市民馬女士因病醫治無效去世,按照她的遺願,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為她辦理了角膜捐獻相關手續。目前,馬女士捐獻的角膜分別移植給了一名中年女性和一名中年男性,移植手術順利,病人術後恢復良好。就像馬女士一樣,人體器官捐獻者給需要的人帶去了光明與希望。
  • 全國人大代表支月英:亟待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
    立法後,由於捐獻流程規範有序,江西各部門嚴格依法履職,未出現一例因捐獻而發生的糾紛。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紅十字會順應社會需要、踐行自身宗旨、發揮組織優勢逐步開展了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1982年上海紅十字會率先開展遺體捐獻,2000年深圳市紅十字會率先開展人體器官捐獻,2010年中國紅十字會啟動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2012年中編辦批准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全國有29個省級紅十字會成立了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的工作機構,有2500餘名專兼職工作人員參與開展此項工作,還有170萬人自願登記為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 上海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超3.8萬人 目前共實現784例人體器官捐獻
    自願捐獻年均增幅20%自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公民自願器官捐獻成為我國器官移植唯一器官合法來源,該規定實施的第一年,我國就實現了2775例公民身後器官捐獻,此後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0%左右,到2019年達到5800多例。據悉,自2012年底啟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上海結合實際,著力規範管理,穩步、有序地向前推進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
  • 為何人體器官無償捐獻卻有償使用?
    生命無價 饋贈無償  血液、造血幹細胞、人體器官等是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世間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由此延伸,也可以說:維持人體生命的血液、造血幹細 胞和器官也是無價之寶。所以國際社會通行的法則是,捐獻血液、造血幹細胞和器官要遵循無償原則,因為生命無價,它不是商品,商品交換的原則不適用於這個領域。這是生命的饋贈,是人類之間至誠至愛的最高境界。
  • 紅十字會:捐獻器官有條件 惡性腫瘤患者不能捐
    華商網訊 (記者 原登榮) 近日,西安戶縣一31歲男子劉文濤因患多發性淋巴瘤,欲求捐獻器官換得生前治療。但因腫瘤患者臟器不能捐獻,被告知只能捐獻自己的遺體。記者採訪了解到,患有惡性腫瘤、傳染病、愛滋病等症狀的捐獻者,是不能夠捐獻器官的,心臟、肝臟、眼角膜等器官也有各自的捐獻要求。同時,家屬要了解捐獻程序,以免失去捐獻時機。
  • 推動130多起器官捐獻,用愛堅守生命「重生」,走進器官捐獻協調員的...
    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
  • 2020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進入成都青羊社區
    人民網成都11月3日電 (王波)日前,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四川省紅十字會主辦,由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四川省管理中心、成都市紅十字會承辦,以及成都市青羊區紅十字會、青羊區蘇坡街道辦事處、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協辦的《秋之樂——生命接力 「救」在身邊》主題活動在青羊區清源社區舉辦。
  • 人體器官捐贈要求「雙盲」?捐贈者和受捐者為何不能見面
    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規定,從事人體器官移植的醫務人員洩露人體器官捐獻人、接收人或者申請人體器官移植手術患者個人資料的,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予以處罰。器官捐獻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兒,其實就是在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之後,或者其直系的親屬在其死亡之後,可以將遺體的部分器官捐贈給他人,有很多人或者親屬在捐贈器官的時候,很想看看自己所見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國法律規定,捐贈器官應當遵循「雙盲」的原則,避免捐獻者和受捐人的直接接觸。
  • 人體捐獻器官移植全由電腦統一分配(圖)
    捐獻出來的器官,在配型適合的情況下,先分配給誰,究竟誰說了算?9月1日,《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要求捐獻器官必須通過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進行統一分配,根據地域、病情、等待時間和血型匹配等要素來進行分配。而在2011年,江西省就是「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試點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