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27,5個數字醒目地印在5件深紅色球衣上,組成了「一個人的籃球隊」。
2017年4月27日,16歲少年葉沙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去世。想到兒子生前的理想是做一名醫生,葉沙的父母決定捐獻兒子的器官,以另一種方式幫兒子實現願望。於是,葉沙的心臟、肺、肝、兩腎和一對眼角膜讓7個等待移植的病人重獲新生。
「我們就是葉沙。」5位葉沙器官捐獻受者相聚籃球場上,延續少年對籃球的熱愛。
據了解,我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於2010年。10年間,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功從試點推至全國,並經歷了向法治化、體系化、規範化邁進的重要轉折。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已超270餘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例、捐獻器官9萬餘個。
掙扎與渴盼:
供不應求的器官捐獻
在葉沙為他人帶來第二次生命的同一年,19歲的北京女孩何思穎在網上登記成為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我其實很早就知道公民可以自願登記器官捐贈意願,但當時太小,不符合登記標準。」何思穎告訴記者。根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管理系統給出的信息規定顯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8歲以上),願意在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遺體、角膜、組織用於臨床治療、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可以通過網絡或書面途徑進行志願登記,表達捐獻意願。
暫時無法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何思穎決定先將自己的頭髮捐給癌症患者,一頭濃密烏黑的長髮是她的驕傲,從小到大引來不少同學羨慕。「剪頭髮的時候,身邊很多同學挺不理解的,好像我在冒險做什麼。」何思穎對記者說,「當時開始擔心捐器官家人會不會反對,事實證明父母很開明,我也因此知道了爺爺的事。」
何思穎的爺爺是中國較早一批接受心臟手術治療的患者之一,上世紀90年代,老人去世前主動提出捐贈自己的心臟用於醫學研究。在何思穎的親屬中,有3人在醫療系統工作。「家裡人都太清楚一個重度器官衰竭患者對移植有多渴盼。」何思穎說。
據了解,雖然目前國內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人數在持續增長,但我國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餘例,而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
當一個生命離去時,經評估功能良好的肝臟、腎臟、心臟、肺臟、胰腺、小腸等器官可用於患者器官移植,眼角膜用於救治失明患者,若捐獻遺體,則可用於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
目前,有捐獻意願的公民可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或前往當地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授權單位或組織進行志願登記。
無言恩師:令醫學生
肅然起敬的遺體捐獻
在網上登記器官捐獻,志願者們要面臨四項「捐獻意願」選擇,分別是器官、眼角膜、組織、遺體,何思穎毫無猶豫地選擇了全部選項,包括獻出自己的遺體。
填寫表格前,她仔細閱讀了網站提供的介紹和答疑,了解到「由於器官本身的衰老,器官捐獻一般不超過65歲,但遺體、角膜、組織捐獻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此外,因傳染病、惡性腫瘤離世的死者原則上也無法進行器官捐獻。
「我覺得我能讓別人更好地活著有2種途徑,一種是直接捐獻器官,給別人的生命帶來變化,但如果我去世的時候因為某些原因器官達不到捐贈標準的話,那麼我願意做醫學生們的大體老師,假如一個學生通過我能夠更了解人體,未來臨床上少出些錯,其實我也為他人生命作出了貢獻。」何思穎表示。
大學期間,學校為學生們開設了校際選修課,何思穎選擇了北京大學醫學部的一門健康類課程,由此結識了很多醫學生,禁不住好奇向朋友們打聽關於「大體老師」的情況。
對於為什麼將躺在解剖臺上的人類遺體稱為「大體老師」,多數醫學生認為醫學課程以形態為主,分為可以用肉眼看到的整體器官等大體形態結構和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顯微形態結構,屍體是用肉眼看的,所以是「大體」。另一些人認為「大體」是對屍體的尊稱,死者為大。
對於「老師」的稱呼,大家的解釋極為一致。「老師是傳授知識的人,他們幫助我們掌握解剖學知識,應當被尊為『老師』。」何思穎的醫學生朋友趙雯告訴記者,她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大體老師』的情景:「肅然起敬,連著鞠了好幾個躬,有一種使命感。」
據趙雯介紹,國內很多醫學院人體標本一直處於短缺狀態,需要小組多個學生共用一個標本,個人得不到充足的練習機會。「對我們來說,每個捐獻而來的遺體都是受人尊敬的。」
十年發展:做有溫度、
講制度的捐獻工作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看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10年來經歷了很多轉折,首先是器官捐獻與移植向法治化軌道的邁進。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表示「國家鼓勵公民逝世後捐獻人體器官」,但「公民享有捐獻或者不捐獻其人體器官的權利;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或者利誘他人捐獻人體器官」,同時公民「對已經表示捐獻其人體器官的意願,有權予以撤銷」。
「第二個轉折是我國建立並不斷完善五大體系,包括人體器官捐獻體系、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體系、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服務體系、移植科學註冊體系以及貫穿全鏈條的監管體系。我們所移植的器官都來源於公民逝世後的自願無償捐獻,這是一個重要轉折。」郭燕紅表示。
自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已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合法來源。同年8月,中國發布首部《中國器官捐獻指南》,闡述了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判斷標準,即腦死亡、心死亡和心腦聯合死亡。目前國內多數採用心腦聯合死亡標準,需各方籤字同意後才會摘取器官。
在完成網絡登記後,每位器官捐獻志願者會即刻收到一張寫有編號、姓名和時間的電子版「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下方溫馨提示寫道:登記成為志願者3年以上,在本人需要器官移植時將獲得優先權。
「我希望社會能夠進一步打破對於人體器官捐贈甚至是遺體捐贈的偏見,這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是一件正確的事。」何思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