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去世家人捐其器官 帶你了解捐獻器官那些事

2021-01-12 99健康網

  小夥子去世後,家人決定捐獻他的器官,來幫助更多的人。

  9月11日下午2點13分,剛剛過世的廣東揭陽小夥子吳遠旋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黃埔院區),捐獻出心臟、肺、肝、腎和眼角膜。北京、廣州、無錫的7位病人,將因他贈送的這份無價的「生命禮物」而重獲新生。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捐獻開始前,吳遠旋的家人、器官獲取團隊(OPO)的醫生舉行了簡短而莊重的告別儀式。就在他被推往手術室的最後一刻,姐姐突然一把抓住心愛的小弟,親吻弟弟的手,泣不成聲。

  22歲的吳遠旋在東莞鳳崗工作。9月3日凌晨五點,他騎摩託車送友人上班時,不幸發生車禍,導致重度顱腦外傷,達到腦死亡狀態。家屬召開家庭會議後,決定把吳遠旋所有的重要器官捐獻出來,救助他人。

  吳遠旋家中姐弟三人,他是幼子。在大他三歲的姐姐曉佳的心目中,小弟是個「陽光、帥氣、頑皮又講義氣」的人,在外樂於助人,在家是一個貼心懂事的「天底下最好的弟弟」。當天早上,她發現弟弟沒有準時到家裡開的電車修理鋪上班,打他手機時,卻意外得知弟弟正在醫院搶救。弟弟出事,對全家來說猶如晴天霹靂。64歲的父親和58歲的母親身體不好,整日以淚洗面,當天不能趕到醫院送別幼子。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

  遠旋的哥哥說,弟弟出事後,東莞揭陽商會鳳崗聯絡處和潮人經濟促進會的老鄉們主動捐款幫助他,令全家人深受感動。「有些人與我弟弟素不相識,卻來幫助我們。我們也希望像他們那樣把愛傳遞給素不相識的,幫助有需要的病人重獲新生。」姐姐曉佳說,醫生告知他們小弟已經腦死亡時,她想到了器官捐獻。家人反覆思量,還召集了家庭會議,最後一致同意捐獻。「我相信,以弟弟的性格,也會在這種情況下幫助別人。」曉佳寫了一封信與心愛的弟弟告別。

  帶你了解捐獻器官那些事

  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人生走向盡頭時,把器官捐獻給瀕臨死亡、等待移植的病人,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那麼市民想到捐獻器官或者遺體,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捐獻呢?一個人的器官可以救助多少人?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遺體或器官捐獻所需條件

  根據紅十字會的相關要求,遺體或器官捐獻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一是無償捐獻、自願捐獻,且所有親屬無異議。二是捐獻出來的必須是健康的器官、無傳染病,且醫學檢查符合標準。三是捐獻者年齡必須在65歲以下。

  捐獻遺體或器官的方式

  市民如果有意願捐獻遺體或器官,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一是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通過書面自願申請人體遺體或器官捐獻登記,並且中途沒有撤銷該登記,待其死亡後進行的人體器官捐獻;二是公民身前沒有表示不同意捐獻其器官,待其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達成一致意見,共同或委託代表以書面形式表示同意的人體器官捐獻。

  1個人的器官救助可能超過10個人

  如果一個人的各項器官功能都很好,那可以幫助超過10個人,通常情況下1顆心、2個肺、1個肝、2個腎、2個眼角膜,可以救助8人,再有小腸、胰、脾也可以移植,救助則將再多出3個人,因為小腸可以分成很多段——不過這相對罕見一些。

  還有皮膚、骨頭都可以利用,如果一個人所有的器官和組織都能被利用的話,救助的遠遠超過十個人,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生命結束了,卻在超過十個人身上得到延續。

  骨頭也是很重要的,常見粉碎性骨折病人,需要把骨頭接好,那缺少的一段骨頭通常採用鋼板來補充,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利用捐贈者捐獻的骨頭,可以把骨頭磨成骨粉,通過3D列印,製作出符合移植需求形狀的骨頭。

  當然這都需要非常先進的技術,像北京的積水潭醫院,他們就有一個骨庫,做這個主要是骨科比較強的醫院。

  捐獻有三種形式可以選擇

  一類叫做遺體捐獻,也叫大體捐獻,就是整個屍體捐出去。這種一般是捐給醫學院,給醫學院做教學和科研用的,以北京為例,一般只能捐給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院和首都醫科大學,一般是解剖教研室專門收集這種遺體。遺體捐獻,就是整個身體全部捐的,但是不是用來做移植的,而是做教學和科研的。

  第二種叫組織捐獻,包括眼角膜、骨頭、皮膚甚至骨髓、軟組織等。

  第三種叫器官捐獻,器官就是心、肺、肝、腎、脾、胰等。

  一個人在決定捐獻時,可以在一張表上進行打勾,明確表示同意捐獻哪個器官,哪些是不同意的。當然,這些也都需要他的家人的同意。

  精彩推薦:滬器官捐獻破200 捐獻器官須知這六點

(責任編輯:蘇嬌蓉)

相關焦點

  • 小夥突發腦出血離世 家人捐器官
    12月10日,34歲成都小夥楊菲,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年過六旬的父母在悲痛之際,決定將其遺體捐獻,希冀給更多人帶去生的希望,也能夠推動醫療事業的發展。然而,兩位老人卻擔心楊菲的妻子不同意,當他們試探性地在其妻子面前提到捐獻遺體的話題時,楊菲的妻子吳東瓊卻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同意,因為楊菲兩次給我提出過想要捐獻遺體的念頭,我一定會幫他完成最後一個心願。」9日下午,吳東瓊與楊菲父母一起,在器官捐獻同意書上,按下了手印。四川省人民醫院器官移植協調員陳婉崇說,楊菲的離開,至少能給4個人,帶去生的希望。
  • 人體器官捐獻:因愛而生,為愛而捐
    據了解,我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於2010年。10年間,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功從試點推至全國,並經歷了向法治化、體系化、規範化邁進的重要轉折。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已超270餘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例、捐獻器官9萬餘個。
  • 器官捐獻「雙盲」制度成為空談
    因未能遵循「雙盲原則」,此前兩名受捐者的姓名、照片等被公開。其中一名成都小夥得知角膜來自姚貝娜時,感到「壓力大」。  對此,網友們留言評論:「受捐者畢竟是普通人,不應該把他的身份曝光」,「不能因為來源是明星而暴露受捐者,請不要給受捐者這麼大的壓力,請大家以平常心對待這種事」,「別打擾人家了,根本不該曝出受捐者的照片,只怕會影響術後恢復」,「受捐者有拒絕採訪的權利」。
  • 張智霖籤署器官捐獻卡,對於器官捐獻,你還有多少誤解?
    其實對於一個人死亡之後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的舉動,大家是不是都覺得是善舉,其實在前陣子的娛樂新聞裡面,我們是可以知道香港明星張智霖是向記者們透露到,自己是籤下了捐獻器官卡,這一舉動也是讓外界對他高度是讚揚,其實除了明星會有捐獻器官的意識,在我們的身邊的平常人也是會捐獻自己的器官的。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公民自願器官捐獻」,也是唯一合法的器官來源,並且積極推進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為主要來源,器官捐獻工作的「中國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可能大家會問:「器官捐獻、器官移植?這恐怕是多數人只會在電視上才看得到的劇情,離我們還很遙遠吧?」
  • 人體器官捐獻 用另一種方式活著
    本報記者 常青   ■延伸閱讀  器官捐獻常見問題  1、什麼是器官捐獻?  器官捐獻就是當一個人不幸去世時,根據本人或家屬的意願,將其功能良好的器官,以無償的方式,捐獻給器官功能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讓他們能夠延續生命,改善未來生活質量,並且能繼續貢獻社會。
  •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開通 志願捐器官 網上可報名
    此前,在中國要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需要到各省器官捐獻管理部門填表註冊,完成報名登記後會獲得器官捐獻志願卡。  今後,公眾可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登記報名捐獻器官,還可修改或撤銷器官捐獻志願。網站登記信息以及各級紅十字會接收的紙質志願登記信息均將進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管理系統資料庫。
  • 生命之約,大愛傳遞——袁州區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工作
    器官捐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和延續生命的另一種方式,捐獻志願者的善舉給等待的病患架起生命之橋,築起生命之路,重獲生的力量,使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我們呼籲更多的志願者加入到捐獻行列中來,讓生命「接力」前行。關於人體器官捐獻知識,你了解多少?1.什麼是器官捐獻?
  • 關於我申請器官捐獻的事
    部分如下:你捐獻嗎?哪個器官?你還這麼年輕,你的小孩還要你養育。是你家人生病了嗎?你好好考慮一下再捐吧。你是不是能得一筆錢啊?為了錢,不惜傷害自己的健康,你認為值得嗎?身體是自己的,但也是父母的。你父母同意嗎?你得為他們考慮一下啊!你是不是得了什麼病,堅強些。總有解決的辦法。你是做了什麼讓你良心上過意不去的事?為了救贖?哇!好偉大啊!原來你是一個這麼偉大的人!
  • 紅十字會:捐獻器官有條件 惡性腫瘤患者不能捐
    華商網訊 (記者 原登榮) 近日,西安戶縣一31歲男子劉文濤因患多發性淋巴瘤,欲求捐獻器官換得生前治療。但因腫瘤患者臟器不能捐獻,被告知只能捐獻自己的遺體。記者採訪了解到,患有惡性腫瘤、傳染病、愛滋病等症狀的捐獻者,是不能夠捐獻器官的,心臟、肝臟、眼角膜等器官也有各自的捐獻要求。同時,家屬要了解捐獻程序,以免失去捐獻時機。
  • 溫州已有111人捐獻人體器官
    截至2019年12月18日,我市器官(遺體、角膜)捐獻志願登記數量達6026人,實現人體器官捐獻111例,遺體捐獻51例,角膜捐獻543例,其中今年新增器官捐獻登記數量為4137人,較2010年至2018年登記總數翻番。器官捐獻路漫漫 最大的阻力來自社會公眾的認知「你願意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嗎?我相信很多人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都會遲疑,甚至不知所措。」
  • 男子腦瘤病故家人捐器官 望他以另外一種方式「存活」
    家人悲痛之餘決定捐獻他有用的器官,用另一種方式,讓他繼續「存活」在這個世界上。3月1日上午10點半,記者在市內某三甲醫院見到了魯力54歲的父親魯安平。魯安平做夢也沒想到,從小懂事、聽話、乖巧的兒子,就這樣,即將與他陰陽相隔。在送醫前,兒子嘔吐不止,並伴隨腦部劇痛。而據魯安平回憶,近段時間,兒子曾有過頭痛等徵兆,但家人都未在意。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多年之後依然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
    但尋找器官的路並不好走。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公民自願捐獻是唯一的合法來源,但老百姓幾乎沒聽說過,甚至很多醫護人員也不理解。「病人到這種狀態,家屬往往很悲痛,誰還和他們去談論這種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避免醫患之間產生矛盾,醫生往往也很牴觸。
  • 人體器官捐贈要求「雙盲」?捐贈者和受捐者為何不能見面
    器官捐獻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兒,其實就是在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之後,或者其直系的親屬在其死亡之後,可以將遺體的部分器官捐贈給他人,有很多人或者親屬在捐贈器官的時候,很想看看自己所見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國法律規定,捐贈器官應當遵循「雙盲」的原則,避免捐獻者和受捐人的直接接觸。
  • 祭拜了老友 她立馬籤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
    這是一個特殊的祭拜日子——紀念的是那些無私捐獻出自己的逝者。△公祭儀式。默哀、祈福、獻花……4月1日,為了疫情防控,位於璧山西郊福壽園的重慶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內,進行了一場簡樸的緬懷紀念儀式,這是重慶市紅十字會2020年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日特別公祭活動,表達人們追思、感恩和敬意。
  • 死者生前未表達捐獻意願 近親屬或可代捐其遺體器官
    資料圖  華龍網11月24日22時50分訊(記者 徐焱) 捐獻遺體器官目前看來或許仍是一件很新銳的事,你有捐獻意願嗎?在重慶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重慶市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條例(草案)》提請二次審議(以下簡稱二審稿),二審稿保留了遺體或人體器官可由近親屬代為捐獻的規定,並增加了捐獻的人體器官應通過國家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進行分配的內容。
  • 一個人器官捐獻最多可以幫助11個人
    家人幫他完成了最後的心願:捐獻器官。不到12小時,他的一個肝臟、兩個肺、兩個腎臟、一對眼角膜和皮膚組織在素不相識的患者身上「復活」,總共挽救了4名病患的生命,讓2名病患重見光明。  羅珉很受感動,隨手轉發到了東陽市中醫院的職工微信群裡。  31歲的放射科醫生馬苗妙第一個回應:「我也一直想捐,但不知道去哪裡捐。」
  • 器官移植大問題仍然是來源 志願捐獻應大力倡導
    浙江在線03月23日訊 昨日,記者從在杭召開的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總結會上了解到,從2010年8月以來,我省有20位人體器官捐獻者,在浙江留下大愛,挽救了58條生命,使18位失明患者重見光明。此次試點總結會,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衛生部聯合主辦。昨日,與會的浙江大學附屬一院院長鄭樹森院士,鄭重地請記者轉告捐獻者家屬,現在那些接受移植的患者,生活得很好!
  • 廣州規定家人不能阻礙遺體捐獻 國外如何破解悔捐
    央廣網北京4月6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遺體捐獻這個話題在今天看來已經是比較開放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遺體捐獻協議上籤上自己的名字。然而,我們也發現,遺體捐獻這個事似乎並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有一種現象開始出現:遺體捐獻者本人願意捐獻,但是家屬很難接受這件事,因此,有的已經籤了遺體捐獻協議的個人在去世之後,家人不同意,反悔。
  • 長興90後殘疾小夥用鼻尖籤署人體器官捐獻志願
    2018-12-14 07:1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高馳弘 長興報導組 張澤民 任倩近日,長興李家巷石泉村「90後」小夥沈春輝,鄭重地用鼻尖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上「按下」保存按鈕,40秒後成功提交,成為我國第24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