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獻「雙盲」制度成為空談

2021-01-08 99健康網

   昨日受捐的女孩在得到有角膜可移植給自己的消息時,已知道捐獻者是誰。因未能遵循「雙盲原則」,此前兩名受捐者的姓名、照片等被公開。其中一名成都小夥得知角膜來自姚貝娜時,感到「壓力大」。

  對此,網友們留言評論:「受捐者畢竟是普通人,不應該把他的身份曝光」,「不能因為來源是明星而暴露受捐者,請不要給受捐者這麼大的壓力,請大家以平常心對待這種事」,「別打擾人家了,根本不該曝出受捐者的照片,只怕會影響術後恢復」,「受捐者有拒絕採訪的權利」。

  「器官組織(角膜屬於組織)捐獻應該遵循『雙盲原則』,即捐獻方、受捐方對彼此信息是不了解的,這是國際慣例。」武漢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負責人駱鋼強昨日表示,「捐獻中應為雙方信息保密。」

  駱鋼強介紹,英國黛安娜王妃遇車禍身亡後捐獻多個器官組織,為8名患者帶去生機,但受捐者信息至今是謎。蘋果公司前CEO賈伯斯曾接受過肝移植,捐獻者也一直沒有公開。

  中國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秘書、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器官移植專家王彥峰介紹,「雙盲原則」的出發點是為了避免器官買賣,同時保護患者隱私,這是國際認可的做法。目前,國內保護患者隱私的意識不強。在名人面前,私人信息難免被透露。中國器官捐獻的文明觀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也有專家認為,國情不同,中國不應該完全堅持「雙盲原則」,應該鼓勵供受雙方親屬在自願原則下見面,這有利於用正能量推動器官捐獻事業發展。

(責任編輯:黃志偉)

相關焦點

  • 器官捐受理當「雙盲」
    原標題:器官捐受理當「雙盲」  秦 丹   「為救人,減肥11公斤」,最近金山區一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的感人事跡和他的名字,久久流傳。卻不料專家對此警醒地指出,這樣會洩露捐獻者的隱私。如何讓器官捐獻供方和受方的個人隱私得到有效保護,近日在全國兩會上,月初才成立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委員會」引發關注。
  • 怎樣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
    8月22日,首部《中國器官捐獻指南》正式發布。 一定要跟家屬商量 登記後你會看到這樣一段話:「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僅意味著您表達了器官捐獻的個人意願。最終捐獻與否,取決於公民是否達到了符合器官捐獻的醫學狀態,同時最終還需要公民近親屬的同意。所以完成登記後請記得將您這份愛心告知您的家人,獲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 法國出臺「預先默認同意」器官捐獻制度 你怎麼看?
    從2017年1月1日起,法國的器官捐獻新法正式生效。根據新規,除了選擇在官方渠道註冊為「主動退出」的人外,所有人都將默認成為器官捐獻者,不管家屬是否同意捐贈死者器官。相較於比較硬性的制度,「我選擇捐獻」器官捐獻制度更加柔性化和人性化,也在歐洲大部分國家得到推廣。
  • 2020年中國器官移植市場現狀分析,相關捐獻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機會(O):具體可表現國外先進的器官移植捐獻制度、捐獻流程機制等有值得我國借鑑的地方;我國在2015年全面禁止死囚作為器官捐獻的來源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肯定和支持,國際交流和合作越發廣泛和深入等。挑戰(T):具體可表現為在我國借鑑採用他國法律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國的價值觀。而我國和其他國家存在思想觀念、文化和制度上的巨大差異。
  • 媒體稱中介利用器官捐獻制度漏洞獲取暴利
    利益的驅使,制度設計存在的問題,造成現實中往往以程序審查為名而放棄實質審查。在山西長良醫院非法取腎案件中,絲毫未提到對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處罰。」相關法學專家說。  張文秀說,由於醫院在人體器官移植中存在一定利益關係,而且從其治療患者的工作本位出發,也易引發為救助患者而對人體器官的買賣和中介行為裝作不知的心理。對此,她呼籲衛生部門應儘快細化倫理審查程序。
  • 器官捐獻: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在今年兩會通過的《民法典》中對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做出明確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據前款規定同意捐獻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訂立遺囑。
  • 人體器官捐贈要求「雙盲」?捐贈者和受捐者為何不能見面
    器官捐獻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兒,其實就是在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之後,或者其直系的親屬在其死亡之後,可以將遺體的部分器官捐贈給他人,有很多人或者親屬在捐贈器官的時候,很想看看自己所見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國法律規定,捐贈器官應當遵循「雙盲」的原則,避免捐獻者和受捐人的直接接觸。
  • 器官捐獻的7個秘密:器官是否定向分配、是否有償,死囚是否可捐
    120公裡珠廣心臟速遞、醫院職工捐獻器官……近日,廣州器官捐獻與移植的故事,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器官捐獻與移植的關注。2015年,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器官捐獻由誰決定?捐獻者和受捐者為何不能見?器官如何分配?南都為您揭秘。
  • 如何進行器官捐獻?
    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網誌願登記人數達1376164人。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捐獻器官的流程是什麼?一、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儘管捐獻器官,拯救他人生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參與捐贈。我國對器官、捐贈人、被捐贈人都有著明確且嚴格的要求。先說器官,主要包括捐獻器官的範圍與分類、器官狀態、貯藏方法。
  • 「我要申請捐獻器官」,67歲老教授想要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當生命不可挽救時,自願、無償捐獻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每年的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醫院是開展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的一線陣地。6月11日上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舉行了以「生命是一首歌」為主題的器官移植諮詢義診活動。
  • 只需十秒,你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嗎
    正在進行登記的志願者  浙江在線10月1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鄭琪 通訊員 王家鈴 周素琴)拿出手機,只需要操作10秒鐘,就能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你願意這麼做嗎?  進行志願者登記  是對器官捐獻事業的支持  從2015年起,公民自願捐獻成為我國移植器官的唯一合法來源。
  • 推動130多起器官捐獻,用愛堅守生命「重生」,走進器官捐獻協調員的...
    見有人來,一位瘦瘦高高的小夥子站起來,「我叫米梓鑫,是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貼心地解釋,「器官捐獻成功完成,經常要爭分奪秒,所以我們將器官捐獻辦公室設在急診搶救區,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器官捐獻協調員,又被稱為生命的「接力人」。他們奔走在生死與悲歡離合間,為一些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
  • 人們為何不願捐獻器官?
    理論上支持器官捐贈的人數和實際登記的人數,有很大的差距。鑑於捐獻的器官不足,那為什麼沒有很多人捐獻呢?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非捐助者一定不樂意回答這樣的問題。專家稱,理論上支持器官捐贈的人數和實際登記捐獻的人數差距很大。例如,英國90%的人在民意測驗中說支持器官捐獻,但是不足三分之一的人註冊成為捐獻者。是什麼原因讓心存善意的人最終沒有成為捐獻者呢?
  • 你願意捐獻你的器官嗎?
    》》現實困境    據衛生部統計,中國每年約有150萬的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是每年僅1萬人能夠接受移植手術,器官缺乏是主要原因。美國器官移植的等待者和器官捐獻者之間的比例為5:1,英國為3:1,而我國高達150:1,差異懸殊。
  • 別讓器官捐獻卡在「後顧之憂」上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別讓器官捐獻卡在「後顧之憂」上新華社記者 羅爭光、崔靜重慶一個小生命僅僅存活了33個小時,腎臟卻挽救了一名女士;安徽7歲的「她」捐出器官,河北7歲的「他」重獲新生……一個個案例溫暖人心,但低器官捐獻率的現實卻表明,只有消除捐獻者諸多「後顧之憂」,才能挽救更多瀕危生命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攜手支付寶實現器官捐獻志願網上登記
    2016年,中國完成器官移植超過1.5萬例,已成為器官移植世界第二大國,但仍需加強器官志願登記的方便程度。「人們不了解器官捐獻,所以他也不會去登記。但是移植器官的需求是旺盛的,在面對重要的挑戰如何建立起一個自願捐助的系統?
  • 支付寶器官捐獻在哪裡登記?怎樣申請及器官捐獻的意義
    最近兩天,全國人大代表通過手機完成身後捐獻器官登記的新聞引發關注,很多願意在身後捐獻器官,卻又不知到哪登記的人們發現,原來手機就可以完成器官志願捐獻登記。僅僅3月6日和3月7日兩天,我國就新增登記了兩千名器官捐獻志願者。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統計,我國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的人數已達21萬餘人。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進入發展建設階段,開始建設法制化、規範化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2006年,原衛生部出臺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確立了器官移植機構實行技術準入制度;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條例》)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 我國已形成器官捐獻移植五大工作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賀勝在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時表示,器官移植關係患者健康和生命挽救,關係生命價值和尊嚴,關係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穩妥有序開展器官捐獻與移植,是一個國家醫學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惠及民生的大事。」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近期有不少熱心市民朋友來我院諮詢器官捐獻、遺體捐獻和角膜捐獻,我們非常感動,並對他們支持我國的人體器官捐獻事業表示感謝!人體器官捐獻是挽救患者生命、服務醫學發展、傳遞人間大愛、促進社會文明的高尚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