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中介利用器官捐獻制度漏洞獲取暴利

2020-12-02 東方網

衛生部:申領駕照將登記器官捐獻意願

廣東省人體器官捐獻流程

  東方網5月4日消息:5月1日,我國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實施,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入刑。司法實踐中,由於對「組織」一詞的理解存有差異,執法機關和相關專家對儘快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充滿期待。更為緊迫的是,在打擊人體器官買賣黑中介的同時,法律如何支持並規範人體器官移植捐獻體系,是保障數以萬計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獲得及時救治的不二選擇。

  難題一 追究中介的刑事責任難

  近來,北京、銀川、陝西紛紛查獲地下中介非法組織買賣人體器官的案件。其中,發生在北京市西城區的非法買賣人體器官案,犯罪嫌疑人劉韞璐、董兵崗最終被法院以非法經營罪判處有期徒刑7年和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並處罰金。

  「儘管人體器官地下黑市活躍,但對人體器官買賣和中介行為進行刑事處罰的判例十分少見。」北京、銀川等地多位辦案檢察官認為,即使中介被追究刑事責任,所定罪名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因非法拘禁「供體」,定性為非法拘禁罪;有的因為對未成年人造成極大的身體傷害,定性為故意傷害罪。北京市首例人體器官中介行為,則定性為非法經營罪。

  對同類犯罪以不同罪名起訴判刑的狀況,從5月1日起得到改變。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開始實施,其中規定:「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刑法修正案(八)規定了專有罪名。毫無疑問,這有利於打擊這類犯罪和在司法實踐中掌握統一的定罪量刑標準。」之前負責起訴劉韞璐、董兵崗案的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張文秀對刑法修正案(八)給予肯定。

  然而,也有身處一線的辦案人員認為該條款增加了公安機關的取證難度。刑法修正案(八)第二百三十四條中對「組織」的理解,遭遇兩類執法困境:首先,如果將「組織」限定在「招募」、「管理」他人出賣人體器官,並以此作為立案和取證標準,對偶犯就很難依照這項罪名進行立案查處;其次,對「組織」的理解是否意味著要多人、多次犯罪方可依據此條立案,如果發現單起單人的行為是否又會按非法經營罪、非法拘禁罪等罪名來定罪。

  為此,相關刑法學專家建議,希望儘快出臺對刑法修正案(八)第二百三十四條的司法解釋,以避免在司法實踐中由於理解不同造成執法標準不一。

  難題二 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走過場

  「人體器官交易屢屢得逞,與醫院審查不嚴是分不開的。」張文秀直言,在劉韞璐、董兵崗非法買賣人體器官案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僅審查了董兵崗的書面材料,對於董兵崗是否是患者的外甥未作任何當面審查,也沒有對患者提交的證明董兵崗和患者有血親關係的書面材料進行實質審查。至於材料來源是否合法、內容是否真實也沒有進行核實。

  「這使得倫理審查環節變成了走過場,失去了法律規定這一程序的立法意義。」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王順安說。

  我國於2007年開始施行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早已明文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或者利誘他人捐獻人體器官……活體器官的接受人限於活體器官捐獻人的配偶、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或者有證據證明與活體器官捐獻人存在因幫扶等形成親情關係的人員。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還規定,醫院進行人體器官移植需登記審查,醫院組成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與倫理委員會,即通常所稱的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查。審核內容包括:人體器官捐獻人的捐獻意願是否真實;有無買賣或者變相買賣人體器官的情形;人體器官的配型和接受人的適應症是否符合倫理原則和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管理規範。

  從這可以看出,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在人體器官移植活動中把握著最後一道關口。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說:「倫理委員會需要多領域專家加入,比如倫理學、法律、財務、社保等方面,還有一些涉及衛生行政部門的社會團體。」

  但在現實中,倫理委員會的成員一般由醫院自己決定。這種在醫院內部運轉的審查制度的設計,為倫理委員會的「不作為」、「走過場」埋下了隱患。

  人體器官移植手術涉及醫院多項既得利益,已是醫療界不爭的事實。掌握人體器官移植技術,有利於醫院的評級,讓醫院獲得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主刀醫生和醫院的社會影響力、醫院的效益都與此緊密聯繫。」接受採訪的多名醫務工作者做出上述表示。

  複雜的利益關係勢必影響倫理委員會能否公正審查,而現有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對倫理委員會違規又未作出任何追責規定。「這又進一步放任了倫理委員會的不作為。利益的驅使,制度設計存在的問題,造成現實中往往以程序審查為名而放棄實質審查。在山西長良醫院非法取腎案件中,絲毫未提到對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處罰。」相關法學專家說。

  張文秀說,由於醫院在人體器官移植中存在一定利益關係,而且從其治療患者的工作本位出發,也易引發為救助患者而對人體器官的買賣和中介行為裝作不知的心理。對此,她呼籲衛生部門應儘快細化倫理審查程序。同時,以立法的形式將倫理審查權交付醫院之外的第三方機構進行,嚴格審查人體器官的來源。

  難題三 中介利用捐獻制度漏洞獲取暴利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肝膽外科醫生萬濤介紹:「由於術中面臨著大量失血和術後創傷恢復等問題,器官提供者術後恢復治療與移植者一樣,需要精心呵護。通常,醫院會根據提供者體質等情況,對提供者進行1—3個月甚至半年的隨訪。」

  那些通過地下中介組織出賣器官的人,實施移植手術後早已遠離家鄉,身處異地,人身自由被中介組織嚴格控制,其術後的康復無從談起。有的人甚至多次追討才能從地下中介組織獲得一份大大縮水的報酬。「他們的生存狀態怎能不令人擔憂?!」張文秀感嘆自己承辦的案件中,陝西賣腎男孩董兵崗就是由於多次討要不到報酬,在被中介轉移過程中發現地下中介比自己賣器官掙錢多,也就參與到中介組織中,夢想當上器官販子賺筆錢。

  目前,我國人體器官捐獻還存在信息不通暢的現象,「想捐的人捐不出,即便捐出也拿不到充分的補償;另一方面,需要器官的人通過正常途徑又得不到救助。中介組織正是利用了捐獻制度的漏洞,獲取暴利。」王順安說。

  「打擊犯罪永遠不是解決社會問題治本的方式,建立科學的人體器官捐獻社會救助體系才是治本之策。」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明祥說。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與衛生部於2010年3月在天津、遼寧等11個省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截至今年2月底,我國通過人體器官捐獻試點渠道共實現捐獻37例,成功捐獻大器官97個。相對我國每年150萬人體器官移植的需求量,杯水車薪的局面如何破解?有關專家建議,應該從改變我國器官捐獻率極低的現狀著手。

  事實上,人體器官移植的「供體」不足的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存在,我國的缺口尤其大。張文秀分析,主要原因在於:一是中國人受「人體髮膚受之父母」、「死後留全屍」的傳統思想影響,對於人體器官死後捐獻,具有一定的牴觸心理。二是,人體器官捐獻的宣傳力度尚未達到引起人們共鳴的程度,生前表示人體器官捐獻的人十分少見。三是,缺少完善的捐獻體系,僅有少數民間組織從事器官捐獻工作,且處於「無固定經費」、「無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和「無規模」的「三無」狀態。

  據了解,英國登記在冊的捐獻者超過了1600萬人,佔全國總人數的25%。在英國,人體器官捐獻體系有立法支持、專門的政策調研隊伍以及實際運行的管理機構。該機構內有全國移植資料庫,包含所有捐獻者和患者的詳細配型數據,幫助人們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配型和分配。在美國則有負責器官捐獻與分配的專業機構,並建成了具有獨立、統一、公開等特點的「器官獲取與移植網絡」,患者和「供體」的信息在該網絡系統中均能獲取,患者等待人體器官的排序也是公開的,接受公眾和衛生行政部門監管。此外,日本、西班牙均有較為成熟的人體器官捐獻體系和立法規範。

  為此,有關法律專家建議,由於我國人體器官捐獻程序、補償機制均未能在《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中得以充分體現,應通過修改和完善給予明確。與此同時,還應建立國家器官移植管理體系、人體器官捐獻者登記系統、人體器官捐獻和分配網絡體系、器官移植臨床服務體系和科學登記系統。

相關焦點

  • 安徽「假捐獻」背後:中國器官移植業的陣痛
    在其間,金錢流動,政治博弈,數據計算,各種力量交匯、碰撞,形塑著器官捐獻移植業的面貌與走向。它明暗交織,難分難解,提出直抵人性深處的詰問:器官脫離人體之後,能否被視作一種商品,進行交易?近期,安徽「假捐獻」事件被媒體挖掘,引發熱議。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是在2011 年4 月開始運行的,一些OPO 組織或移植中心器官共享與分配的意識還不強,許多醫院還是自己尋求供體,而這些千辛萬苦找到的捐獻器官供體卻往往只被用了所需求的某個器官,而其他健康完好的器官未被有效利用。  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與獲取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堅持自願的原則  器官捐獻與獲取要尊重人的自主性、自主決定的權利。
  • 媒體稱「捐獻器官」各方應避免利益交叉和倫理衝突
    ■ 觀察家  做好「捐獻器官」這一公益事業,需要紅會、衛生部門和同在醫院內部的OPO與器官移植團隊,各盡本分,避免出現利益交叉、倫理衝突。  國家衛計委發言人在昨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將於近期正式上線運行。屆時,也將正式地出臺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的暫行規定,在全國強制使用該系統。
  • 法國出臺「預先默認同意」器官捐獻制度 你怎麼看?
    相較於比較硬性的制度,「我選擇捐獻」器官捐獻制度更加柔性化和人性化,也在歐洲大部分國家得到推廣。「我選擇捐獻」器官捐獻制度英國英國實行「告知同意」制度:政府通過各種手段,比如寄信件、辦駕照和辦稅的時候,諮詢公民是否願意成為器官捐獻的志願者,如果你同意,政府會給採取相關措施
  • 2020年中國器官移植市場現狀分析,相關捐獻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其流程主要包括潛在供者的識別和轉介,(腦)死亡診斷,供者與器官功能的評估、管理與維護,家屬溝通及捐獻知情同意,倫理審查,器官分配,器官獲取與運輸,緬懷紀念等環節:器官捐獻工作流程分析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二、中國器官捐獻行業市場現狀分析我國器官捐獻的起步晚,管理體系、制度體系尚不完善,沒有一部關於器官捐獻的統一的法律,一直都是運用各地的地方性法律法規
  • 人體器官捐獻與獲取標準流程和技術規範討論會舉行
    4月13日,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在長沙舉行人體器官捐獻與獲取標準流程和技術規範討論會。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原副部長黃潔夫,以及來自國內外器官捐獻和移植的著名專家參加了會議。會上,黃潔夫呼籲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器官移植體系已是迫在眉睫。
  • 器官移植的「有償」之爭
    自1991年以來,西班牙聯合多國專家建立器官獲取教育項目,已培訓來自100多個國家的1.2萬多名專業人員。西班牙完善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體系被稱為「西班牙模式」,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在全世界的推廣。捐獻制度,問題仍多由於社會經濟條件和歷史原因,發達國家的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整體而言走在世界前列,但其面臨的困難仍然不少。
  • 器官捐獻「雙盲」制度成為空談
    「器官組織(角膜屬於組織)捐獻應該遵循『雙盲原則』,即捐獻方、受捐方對彼此信息是不了解的,這是國際慣例。」武漢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負責人駱鋼強昨日表示,「捐獻中應為雙方信息保密。」  駱鋼強介紹,英國黛安娜王妃遇車禍身亡後捐獻多個器官組織,為8名患者帶去生機,但受捐者信息至今是謎。蘋果公司前CEO賈伯斯曾接受過肝移植,捐獻者也一直沒有公開。
  • 我國已形成器官捐獻移植五大工作體系
    王賀勝介紹,2019年我國共實施器官移植手術19,450多例,2020年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截至11月底,我國累計實施器官捐獻案例超過3.3萬例,捐獻器官超過9.3萬個,已完成近5000例的捐獻,器官移植手術量達到16,307例,器官移植數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位。他說,目前我國多家醫院移植數量位居世界前列,小腸移植也得到快速發展,器官移植技術能力水平不斷提升。
  • 震驚, 11名死者器官被非法摘取,4名醫生被判毀屍罪...|毀屍罪|器官...
    OPO是人體器官獲取組織的簡稱,是指依託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由外科、重症醫學科等科室醫學人員和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組成的醫學組織或機構,從事公民逝世後人體器官獲取、保存、轉運等工作。黃新立、王海良等人摘取人體器官的手術,一般在歐洋這臺「黑救護車」上進行。按照規定,獲取捐獻的人體器官,必須有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在現場見證。熟悉這些程序的黃新立等人,往往通過偽造籤字等手段來「完善手續」。
  • 遺體和器官捐獻人 有權變更或撤銷相關登記
    江南時報記者呂晶晶遺體和器官捐獻遵循自願、無償原則《條例(徵求意見稿)》強調,遺體和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捐獻或者擅自改變捐獻用途,不得利用遺體和器官捐獻牟取利益。
  • 人體器官違規捐獻調查:封口費46萬 假捐獻真買賣?
    受訪者供圖  母親李萍去世,留下幾個謎一樣的漏洞,石祥林至今都沒能填上。  2018年2月15日,53歲的李萍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民醫院去世,兩個多月後,石祥林才知道,母親的肝臟和雙腎被摘除。  當時在醫院的父親石昌永和妹妹石子慧告訴他,母親的主治醫生楊素勳聯繫過他們稱,「母親搶救過來,也是植物人。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迎修訂,哪些變化引關注?
    作為專門規範人體器官移植的行政法規,《條例》結合醫療技術發展趨勢、醫學倫理觀念更新、人體器官供求狀況等,並總結《刑法修正案(八)》實施以來的司法實踐,對《條例》作出適當修訂,彌補人體器官移植相關環節的制度漏洞,並實現與刑法等相關法律規範的銜接和協調,規範人體器官捐獻、分配、移植等行為。
  • 我國申請器官捐獻人數飛速上漲 器官短缺問題仍嚴重
    2015年1月起,中國宣布廢除死囚器官使用,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渠道。短短幾年時間,在我國通過書面或網絡登記的捐獻器官志願者人數增長迅速,僅2016年,就有10萬餘人登記捐獻器官,同時實際捐獻數量也明顯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國累計實現逝世後器官捐獻9996例,捐獻器官27631個。
  • 器官捐獻: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決定捐獻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2015年,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唯一的合法來源。 這一年,中國有2766人在生命終結之時,捐獻出了自己的器官。
  • 家人能否決定逝者的器官捐獻?
    那麼,老王的親屬是否可以決定捐獻老王的遺體和器官?是否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償費用?醫療機構用遺體進行抗癌醫學研究有哪些限制?法律解讀人姜磊:民法典首次明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捐獻的範圍包括人體細胞、人體組織、遺體,可謂填補了我國人體捐獻立法的一大空白,具有開創性。
  • 如何進行器官捐獻?
    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網誌願登記人數達1376164人。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捐獻器官的流程是什麼?一、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器官捐獻是對捐贈各類器官的統稱,它的範圍包含細胞、組織、器官,三者分別對應人體的不同區域。具體來說,細胞捐獻主要指有活力的細胞群,例如骨髓;組織捐獻指皮膚、眼角膜、骨骼、肌腱、血管、神經等的捐獻;器官捐獻則指的是心臟、腎臟、肝臟、胰、肺、小腸以及腹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等。
  • 怎樣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
    指南共分十八個篇章,對中國器官捐獻相關原則和政策進行了闡述,包括公民器官捐獻的倫理道德、法律、捐獻組織架構,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判斷標準,供體維護、器官功能的評估,器官獲取的有關技術及分配準則,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建設,以及人道主義救助政策等內容。 那麼器官捐獻究竟怎麼操作?如果想做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要履行哪些手續?
  • 我國明年起將全面停止死囚器官捐獻(圖)
    南都訊:記者程姝雯 南都記者3日從權威渠道獲悉,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院協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聯盟(中國醫院協會O PO聯盟)主席黃潔夫在當日召開的中國醫院協會O PO聯盟昆明研討會上正式宣布:從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 張智霖籤署器官捐獻卡,對於器官捐獻,你還有多少誤解?
    其實對於一個人死亡之後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的舉動,大家是不是都覺得是善舉,其實在前陣子的娛樂新聞裡面,我們是可以知道香港明星張智霖是向記者們透露到,自己是籤下了捐獻器官卡,這一舉動也是讓外界對他高度是讚揚,其實除了明星會有捐獻器官的意識,在我們的身邊的平常人也是會捐獻自己的器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