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捐獻器官」各方應避免利益交叉和倫理衝突

2020-12-02 正義網

  ■ 觀察家

  做好「捐獻器官」這一公益事業,需要紅會、衛生部門和同在醫院內部的OPO與器官移植團隊,各盡本分,避免出現利益交叉、倫理衝突。

  國家衛計委發言人在昨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將於近期正式上線運行。屆時,也將正式地出臺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的暫行規定,在全國強制使用該系統。

  從2011年4月開始,在全國16個省市的160多家擁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開始試點,到現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終於要強制使用了。將捐獻器官移植全部納入系統分配,或將有效規範時下正在進行的捐獻器官移植行為,做到以病人的醫學需求作為捐獻器官分配的唯一準則,從而以公開、公正的分配緩解公眾焦慮。

  這一做法,也可視為對此前新京報關於三分之二捐獻器官移植未進入衛生部系統分配的一個回應。

  不過,即便是以行政力量推動,也不可樂觀。特別是,我國目前的捐獻器官移植雖然起步較晚,但圍繞移植而產生的利益糾葛,已經足以令人觸目驚心。如何破除既有的利益羈絆,將良好的政策初衷落到實處,惠及廣大亟須移植的民眾,而不至於懸置,或者在實踐中被輕巧地繞過,恐怕還需要更為嚴密、細緻的制度安排。

  在全國範圍內強制使用分配與共享系統,必須堅持制度化、公開的原則。必須明白,之所以是強制性的使用,是因為在現實的操作中,確實存在大量的游離於規範之外的不合理移植行為。鑑於捐獻器官資源稀缺的實際情況,以往的捐獻器官分配往往存在人為幹預的情形。

  未來如何將捐獻器官強制納入系統進行分配,僅憑一個暫行規定,並不樂觀,還必須輔以明晰、嚴密的制度來規範分配。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要以徹底的公開透明來確保公正分配。捐獻來的器官有沒有被全部輸入系統,配置到了哪裡,是否錯配等,不能只是公布一組簡單數字。

  另外,需要紅會、衛生部門和同在醫院內部的OPO與器官移植團隊,各盡本分。做好這一公益事業,避免出現利益交叉、倫理衝突,需要各方無論是在資金保障、捐獻者權益、第三方監督等方面,均應該有更為完備的制度安排。

  在中國開展器官捐獻需要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其中包括募集專項慈善資金用於捐助貧困人群,發動更多的人,加入到自願捐獻器官的行列中來,但善款的募集,不能來自器官移植醫院。

  我國器官捐獻工作正處於起步期,供需之間的嚴重失衡,既加劇了民眾的焦灼心理,卻也為相關部門、機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在這個關鍵的節點,出臺一項暫行規定固然比較容易,而如何實現公開、公正的分配則是緩解供需失衡的根本所在。有更加健全與完善的制度,才能贏得公眾信賴,也才能鼓勵更多的器官捐贈。

  □胡印斌(媒體人)

相關焦點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對於摘取器官後的屍體的處理,須符合倫理道德要求。  堅持無償捐獻以及處理好補償的原則  2007 年,國家頒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七條規定: 人體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對於器官捐獻均不實行補償制,因為金錢泛濫只會導致更為惡劣的器官捐獻和器官移植環境。
  • 媒體稱中介利用器官捐獻制度漏洞獲取暴利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還規定,醫院進行人體器官移植需登記審查,醫院組成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與倫理委員會,即通常所稱的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查。審核內容包括:人體器官捐獻人的捐獻意願是否真實;有無買賣或者變相買賣人體器官的情形;人體器官的配型和接受人的適應症是否符合倫理原則和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管理規範。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器官捐獻不僅是科學問題,還是文化和社會問題。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研究中心主任王海波醫生近期在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簡報》採訪時表示,中國正根據本國文化習俗和社會規範,建立符合倫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在訪談中,王海波還介紹了該系統如何運作,以及影響成功的若干因素。以下是 王海波與Fiona Fleck的訪談錄。
  • 謹防「利益衝突」
    近來,一位藥學領域的院士備受媒體關注,成為新聞人物。先是他帶的一名博士後多篇論文造假被曝光。這位院士稱,對於這名博士後的學術不端行為,他「事先一無所知」。事件似乎很快煙消雲散。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這份聲明呼籲中國醫務工作者嚴格遵守醫學準則和倫理原則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工作,恪守職業道德,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人體器官買賣活動。該聲明發出後,迅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中國在器官移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具有裡程碑意義!」  器官移植是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是近代醫學偉大的成就之一。
  • 當代社會價值衝突,是利益衝突還是觀念衝突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群體、任何一個家庭甚至單個的個體之間都會有衝突。價值衝突通常會以利益衝突的形式表現出來,但究其實質還是價值層面或價值觀念上的衝突。東華大學人文學院黃軍甫副教授認為,現階段,中國不僅應該總結經濟上的發展成就,還應總結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發展成就。當前,價值衝突已成為一個受到關注的社會問題。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與對策
    例如,違背新聞真實、客觀,滋生虛假新聞、策劃新聞、煽情報導;媒體人對自身職業角色認知不清,發生主播事故現場微笑自拍事件、女記者打陽傘採訪災後重建事件;對傳媒報導與人文關懷的衝突處理不當,故產生「姚貝娜身后角膜捐獻拍攝」事件、湯蘭蘭案等「二次傷害」事件;編校工作未盡到位,致使報導偏頗、低級差錯屢現;媒體從業人員過分追求流量的價值觀偏差導致「標題黨」、獵奇傳播、「喜提10萬+」事件等。
  • 告別「死囚器官」,重建倫理底線
    社論1月11日,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衛生部原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這已經不是黃潔夫第一次在大眾媒體上談器官移植、尤其是死刑犯的器官移植問題。所不同的一個背景在於:2014年底,黃潔夫在國內某研討會上透露,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將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自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也正是這個對中國器官移植有標誌意義的時間節點,讓黃潔夫近來成為多家媒體專訪的對象。在鏡頭面前,黃潔夫談論和披露的中國器官移植現狀與發展,相比此前要更詳細、料也更多。
  • 遺體和器官捐獻人 有權變更或撤銷相關登記
    原標題:遺體和器官捐獻人 有權變更或撤銷相關登記 南京為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公開徵求意見近日,南京市人大公布了《南京市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徵求意見稿)》。江南時報記者呂晶晶遺體和器官捐獻遵循自願、無償原則《條例(徵求意見稿)》強調,遺體和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捐獻或者擅自改變捐獻用途,不得利用遺體和器官捐獻牟取利益。
  • 雲南出臺新規 將設人體器官捐獻救助金
    給予應有的尊重   器官摘取完畢應恢復遺體原貌   在人體器官捐獻應遵循的「自願、無償」原則方面,《條例》對尊重捐獻人給出了非常明確的規定——未經見證擅自獲取器官的;未經捐獻人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書面共同同意獲取器官的;未經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與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的;人體器官獲取完畢未對遺體進行符合倫理原則的醫學處理
  • 中國器官捐獻日|中國捐獻量亞洲第一,但器官缺口仍巨大
    中國捐獻進步顯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普外科護士長黃帥是一名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協調員,她說在她的印象中,一個五歲的孩子捐獻器官的案例讓她記憶猶新。「當孩子的病情發生不可逆的時候,家屬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悲痛和無助的,但最終因為孩子父母的善意,懷著讓小天使生命延續的大愛,我們的捐獻流程完成的很順利。
  • 家人能否決定逝者的器官捐獻?
    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在第二章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中對遺體和人體器官、人體組織捐獻做出明確規定,明確禁止人體買賣,是民法典中的亮點之一。那麼,老王的親屬是否可以決定捐獻老王的遺體和器官?是否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償費用?醫療機構用遺體進行抗癌醫學研究有哪些限制?法律解讀人姜磊:民法典首次明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捐獻的範圍包括人體細胞、人體組織、遺體,可謂填補了我國人體捐獻立法的一大空白,具有開創性。
  • 依法建設器官移植工作體系
    本報訊 ◇ 本報評論員 鄧子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18日稱,目前我國器官移植技術已趨成熟,臨床肝移植、腎移植等大器官移植水平已與國際水平接近。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器官移植面臨著嚴重的來源短缺問題。(7月18日《中國青年報》)黃潔夫副部長所言不虛,來自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100萬人需要進行腎臟移植,有30萬人需要做肝臟移植。
  • 科學網—科技日報:遭遇利益衝突,科學家向左轉還是向右轉
    如果是學術研究,就應該在專業媒體上發表,而不是首先告訴大眾媒體……不少人如此發問。 而據報導,某教授認為,若李連達的確經過研究得出,複方丹參滴丸存有3.11%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即使他在天士力的競爭對手企業任職也可以理解,但如果沒有通過研究,則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 那麼,在類似事件中,既是企業顧問又是公共利益代言人的科學家該以怎樣的身份出現?
  • 活體器官捐獻遇倫理難題 國家尚無相關法律規範
    專家:無法律規範易引發糾紛  存在和李先生類似困惑的市民不在少數。據統計,目前我國有大約150萬尿毒症患者,但每年卻只能做3萬例左右腎臟移植手術;全國約3000萬晚期肝病患者,但絕大部分都因等不到器官而死亡。既然社會上有這樣的需求,在雙方自願的原則下,為什麼法律不能支持活體器官捐獻?
  • 捐贈器官:患者必須符合哪些標準,才可以捐獻遺體?
    由此可以看出,在器官如此缺乏的今天,希望更多的死者器官能夠被有效利用也是顯得十分重要的,但是事實並非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捐獻」還必須先通過法律和倫理等方面的審查,只有符合要求的患者才能夠進行自身的捐獻。那麼,對於能夠有資格捐獻的患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呢?
  • 全國人大代表支月英:亟待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
    1982年上海紅十字會率先開展遺體捐獻,2000年深圳市紅十字會率先開展人體器官捐獻,2010年中國紅十字會啟動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2012年中編辦批准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全國有29個省級紅十字會成立了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的工作機構,有2500餘名專兼職工作人員參與開展此項工作,還有170萬人自願登記為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 光明日報: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原標題:在法律和倫理框架下開展器官移植 8月18日至23日,第26屆國際器官移植大會暨國際器官移植協會(TTS)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在香港召開。紀念大會舉辦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新時代——中國專場」會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 器官移植是人類醫學發展的巨大成就,挽救了無數終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
  • 安徽「假捐獻」背後:中國器官移植業的陣痛
    在其間,金錢流動,政治博弈,數據計算,各種力量交匯、碰撞,形塑著器官捐獻移植業的面貌與走向。它明暗交織,難分難解,提出直抵人性深處的詰問:器官脫離人體之後,能否被視作一種商品,進行交易?近期,安徽「假捐獻」事件被媒體挖掘,引發熱議。
  • 晶報評論: 解讀新加坡人體器官捐獻第三方補償
    記者在查閱國內外相關法規時發現,新加坡在人體器官移植立法方面的一段歷程,或許值得借鑑:  2009年,新加坡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修正法令,並於同年11月1日起生效自此,器官捐獻者最高將會得到2.6萬新元(約13萬元人民幣)的保健補償。對此,新加坡媒體的評價是:這項措施保障了器官捐獻者與接受者雙方的利益,受到普遍歡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