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能否決定逝者的器官捐獻?

2021-01-12 身邊24小時

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在第二章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中對遺體和人體器官、人體組織捐獻做出明確規定,明確禁止人體買賣,是民法典中的亮點之一。關於家人是否有權決定逝者器官捐獻,是否可以獲得補償,本期欄目邀請呼和浩特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法制委委員)、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教師、慧聰律師事務所律師姜磊,以案說法,對相關問題進行權威解讀。

典型案例:老王因癌症去世後妻子、子女痛苦不已,但是想讓老王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世,於是共同決定將老王的眼角膜捐獻給一名兒童,將老王的遺體捐獻給醫療機構進行抗癌醫學研究。老王生前並未就此事發表明確意見。那麼,老王的親屬是否可以決定捐獻老王的遺體和器官?是否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償費用?醫療機構用遺體進行抗癌醫學研究有哪些限制?

法律解讀人姜磊:民法典首次明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捐獻的範圍包括人體細胞、人體組織、遺體,可謂填補了我國人體捐獻立法的一大空白,具有開創性。民法典出臺以前,國務院2007年頒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規定公民有權捐獻人體器官,而對於人體細胞、人體組織、遺體的捐獻,立法上尚屬空白。原衛生部於2001年頒布《人類精子庫管理辦法》和國務院於2019年頒布《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等僅是站在行政機關的角度作出規定,而非捐獻者的角度。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們思想的進一步開放,遺體捐獻等話題走進人們的視野,民法典第1006條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據前款規定同意捐獻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訂立遺囑。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決定捐獻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根據民法典這一規定可知:老王的妻子、子女及父母(如還在世)可以共同以書面形式決定捐獻。

鑑於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中含有人體基因等遺傳物質,屬於人類遺傳資源,結合國務院於2019年5月頒布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第10條有關「禁止買賣人類遺傳資源」的規定,該條款有助於強化我國對於中國自然人遺傳資源的保護。同時,民法典第1007條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違反該規定的買賣行為無效。該條款旨在嚴格禁止在我國開展諸如器官有償捐贈、血液買賣、代孕交易等買賣活動。買賣行為是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並予以報酬的交易行為。捐獻人體組成部分的行為是無償行為,不是買賣行為,捐獻的人體組成部分也不是交易的標的物,即使在捐獻人體組成部分或者遺體時會有一定的補償費用,但這不是交易標的物的對價,而是對捐獻者做出犧牲使人體受損的補償,且通常是由醫療機構給付的。因此兩種行為的性質不同,一種是法律所嚴格禁止的,另一種是法律所支持和保護的。

民法典第1008條與第1009條分別對研製新藥、醫療器械或者發展新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需要進行臨床試驗應當依法經相關主管部門批准並經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以及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作出了明確要求。回應了醫藥生物等科技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新興問題,從立法層面解決了2018年「基因編輯嬰兒」的法律問題,違反倫理的「基因編輯嬰兒」醫學實驗,側面反映了當時法律對相關醫學行為明令限制的缺失,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查制度亦存在漏洞。據此,民法典首次從法律層面對此類活動做出原則性規定,強調涉及人體的臨床試驗,應經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不得違背倫理,從醫學倫理審查的標準來嚴格要求相關科研、實驗和臨床活動,對特殊的醫療和科研試驗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填補了法律空白。

(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雲靜 整理)

【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把「器官捐獻決定權」交給逝者家屬你怎麼看?--大河網
    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三審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擬賦予逝者家屬「器官捐獻決定權」。草案三審稿中增加規定: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共同決定捐獻。對此,你怎麼看?
  • 小夥去世家人捐其器官 帶你了解捐獻器官那些事
    小夥子去世後,家人決定捐獻他的器官,來幫助更多的人。  9月11日下午2點13分,剛剛過世的廣東揭陽小夥子吳遠旋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黃埔院區),捐獻出心臟、肺、肝、腎和眼角膜。北京、廣州、無錫的7位病人,將因他贈送的這份無價的「生命禮物」而重獲新生。
  • 如何進行器官捐獻?
    9月20日左右突發頭痛,於當地醫院進行治療;9月29日,病情加重,轉至重醫大附二院江南院區;10月3日,搶救無效,因腦幹功能衰竭致死亡;隨後,家人決定捐獻其器官。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網誌願登記人數達1376164人。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捐獻器官的流程是什麼?一、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
  • 廣州規定家人不能阻礙遺體捐獻 國外如何破解悔捐
    這在客觀上或許可以增加廣州遺體捐獻的數量。不過,這是不是唯一的辦法呢?國外是怎麼做的呢?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美國的遺體捐獻總數名列世界前茅,美國人做遺體捐獻的決定有沒有家人的參與呢?曾在美國留學的李瑒介紹了美國遺體捐獻的具體實施步驟。  李瑒:美國在遺體捐獻這一塊兒通常情況下有四個步驟,首先就是要徵得家人比如說父母、兄弟姐妹的同意,個人才可以做出是否捐獻遺體的決定。
  • 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大體老師」值得尊敬,做事莫讓其家人寒了心
    其實不光是醫科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無私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逝者心存敬意。沒有他們,往小裡說就完不成對醫學生的培養,往大裡說則是缺失了守護生命的重要一環。「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新華社記者 嶽月偉 攝前幾天,發生在成都的「捐獻遺體需家屬自行取回骨灰」一事,讓人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據報導,家住四川筠連縣山區、生活貧困的楊女士身染絕症。
  • 生命之約,大愛傳遞——袁州區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工作
    合適的器官捐獻者大部分是意外或突發疾病的去世者。如果死者生前沒有以書面方式表達捐獻器官的意願,也沒有向家人表明捐獻意願的話,去世後很難實現捐獻器官的意願。5.聽說器官移植尚在實驗階段,我捐的器官會被浪費嗎?器官移植醫療技術在我國已經很成熟,並早已在臨床應用。器官移植技術被公認為治療器官衰竭的有效方法。
  • 民法典來了No.20|逝者遭誹謗,家屬能否維權
    老王去世後,有人在網上對其侮辱誹謗,家屬能否維權?答: 可以。《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條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2.
  • 祥雲縣首例人體器官捐獻在縣醫院順利完成
    中新網雲南新聞7月6日電(陳欣蕊 趙秋豔)7月3日,祥雲縣首例人體器官捐獻在縣人民醫院順利完成。一個生命逝去,3個生命獲得重生。  近日,祥雲縣人民醫院收治了一名嚴重腦損傷患者,經縣醫院全力救治,患者的病情持續惡化,出現了腦死亡。
  • 器官捐獻: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在今年兩會通過的《民法典》中對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做出明確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據前款規定同意捐獻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訂立遺囑。
  • 器官捐獻難 問題「卡」在哪兒?
    超七成市民「沒考慮過」捐獻器官  日前,在新區寶龍城市廣場,記者採訪了董先生,當被問到「如何看待器官捐獻」時,董先生一臉漠然,表示「從未想過」。連日來,記者隨機採訪了部分市民,對於「器官捐獻,您能否接受」這一話題,超七成市民表示「沒考慮過」。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公民自願器官捐獻」,也是唯一合法的器官來源,並且積極推進公民逝世後捐獻器官為主要來源,器官捐獻工作的「中國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可能大家會問:「器官捐獻、器官移植?這恐怕是多數人只會在電視上才看得到的劇情,離我們還很遙遠吧?」
  • 祥雲縣人民醫院完成首例人體器官捐獻手術
    祥雲縣人民醫院供圖 近日,雲南省祥雲縣人民醫院首例人體器官捐獻者順利完成捐獻醫生在與家屬反覆溝通病情後,家屬做出了捐獻器官幫助他人的決定。 7月1日,醫院與祥雲縣紅十字會取得聯繫後,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人體器官獲取組織(簡稱OPO)以及祥雲縣人民醫院多科室專家會診,嚴格參照國際慣例和器官移植相關標準和技術規範,經腦幹測試、腦電圖檢測、自主呼吸停止測試等診斷後,判定捐獻者為腦死亡,已無生還可能。
  • 我國申請器官捐獻人數飛速上漲 器官短缺問題仍嚴重
    2015年1月起,中國宣布廢除死囚器官使用,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渠道。短短幾年時間,在我國通過書面或網絡登記的捐獻器官志願者人數增長迅速,僅2016年,就有10萬餘人登記捐獻器官,同時實際捐獻數量也明顯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國累計實現逝世後器官捐獻9996例,捐獻器官27631個。
  • 上海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超3.8萬人 目前共實現784例人體器官捐獻
    昨日,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黨支部組成的「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仁濟醫院百餘位黨員醫務人員線上登記器官捐獻。截至昨日,上海市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已超38000人,共實現784例人體器官捐獻。
  • 記者調查74例人體器官捐獻 近八成出於經濟考量
    從2010年衛生部決定在部分省市區率先啟動器官捐獻工作試點以來,廣東的器官捐獻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是為數不多的器官移植來源捐獻途徑多於司法途徑的省份。截至今年9月14日,省衛生廳召開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工作會議時,省紅會統計的器官捐獻數據為273例。
  • 南安市登記2020年第三位器官捐獻志願者
    3月21日下午,吳女士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經過和工作人員的交流,在了解器官捐獻志願的相關注意事項後,很快在網上登記申請成為南安市2020年第三位器官、眼角膜捐獻登記志願者。  「早上9點剛接到吳女士諮詢電話,下午她就來到辦公室。」
  • 山東明確器官捐獻不實行「腦死亡」標準
    「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過程,這需要社會的不斷進步,現在有些人一時難以接受,對捐獻意願進行反悔,我們也能理解。」玄興華說。  玄興華還建議有捐獻意願的志願者,應該持謹慎的態度,特別是事先要與家人做好充分的溝通。「如果老人有捐獻的意願,不僅要徵求老伴的同意,最好還要開一個家庭會,和子女們講清楚,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玄興華說,如果不能爭取家人的真正同意,最後捐獻很難實現。
  • 人們為何不願捐獻器官?
    1998年,喜愛打棒球的13歲少年亞當·瓦瑟正和家人在蒙大拿州度假,他突然病倒,疑似得了流感,呼吸困難,腳踝腫大,父母帶他去附近的診所看醫生。值班醫生檢查了他的幾個器官後,直接送他去街對面的醫院。等到亞當的家人趕到醫院的時候,他已經全面心臟衰竭。亞當在醫院等待心臟移植等了好幾個月,在這期間他的心臟只能藉助左心室輔助器而跳動。
  • 支付寶器官捐獻在哪裡登記?怎樣申請及器官捐獻的意義
    最近兩天,全國人大代表通過手機完成身後捐獻器官登記的新聞引發關注,很多願意在身後捐獻器官,卻又不知到哪登記的人們發現,原來手機就可以完成器官志願捐獻登記。僅僅3月6日和3月7日兩天,我國就新增登記了兩千名器官捐獻志願者。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統計,我國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的人數已達21萬餘人。
  • 器官捐獻志願在線登記:無年齡限制可反悔取消
    2013年11月11日,徵得家人同意後,張琪與武漢市紅十字會取得聯繫,決定捐獻遺體。他詳細說明了病情和意願,詢問能否登記,「最讓我寒心的是,接線員當時說了一句『不好意思,我們也幫不了你,不提供上門服務』。」張琪說。  一天內,該條微博閱讀次數達20多萬人次,網友紛紛指責紅會的回覆「冷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