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田先生專程來到市紅十字會,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選擇用捐獻器官的方式延續生命。目前,像田先生這樣的志願者多嗎?我市器官捐獻的現狀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超七成市民「沒考慮過」捐獻器官
日前,在新區寶龍城市廣場,記者採訪了董先生,當被問到「如何看待器官捐獻」時,董先生一臉漠然,表示「從未想過」。連日來,記者隨機採訪了部分市民,對於「器官捐獻,您能否接受」這一話題,超七成市民表示「沒考慮過」。
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器官捐獻在各地都是非常艱難的「生命接力」。我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但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率較低。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人適合以器官移植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每年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自2015年起,我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器官來源更加緊張。有醫學專家表示,「一腎難求」的尷尬現狀依然未有改觀。由於供體稀少,許多終末期腎病患者依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通常需要等待1.5年至3年時間才能如願,不少患者沒能等到移植機會,在等待中走向死亡。
志願者捐獻一具完整的遺體,通過組織、器官移植,可以救治上百名患者。2011年7月,我省被批准為全國第二批人體器官捐獻試點省份,我市人體器官移植的定點醫院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目前,我市已有十餘人完成了人體器官捐獻,挽救了不少生命,但這與需要移植的患者相比仍是杯水車薪。
想要順利捐獻器官並不容易
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劉展莉介紹,近年,不少市民主動致電紅十字會了解器官捐獻流程,但這些潛在的器官捐獻志願者普遍擔心家庭成員會反對,最終籤訂協議的人並不多。2015年,我市登記的器官捐獻志願者僅有11人,且多是老人。
即便捐獻者捐獻意願強烈,但能否捐獻成功還取決於家庭成員的態度。根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公民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獻該公民人體器官的意願。老人同意捐獻,但等到其過世之後,子女不願意捐獻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樣的案例我們經常遇到,一旦親屬表示反對,捐獻便無法進行。」劉展莉說。
對於器官捐獻者而言,心臟停搏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關鍵。器官允許熱缺血的時間是:心臟3至4分鐘,肝臟5至8分鐘,腎臟30分鐘,骨和眼角膜是24小時。捐獻志願者順利捐獻需要眾多家人的同意,但在病人彌留之際,親人無心考慮各種需要籤字的協議,導致器官移植的機會悄悄流逝。
此外,即便志願者本人和家屬同意,志願者捐獻器官也要符合相關指標才能捐獻,這又進一步減小了捐獻者的數量。
破解難題,還待「移風易俗」
市紅十字會秘書長鄭瑞生介紹,入土為安的傳統思想是影響器官捐獻的最大「瓶頸」。此外,不少市民對於器官捐獻缺乏全面了解。
遞交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的田先生說,當他向親人提出器官捐獻的想法時,遭到周圍人的反對,尤其是自己的孩子無法接受。經過他反覆做工作,妻子同意了,還和他一起填寫了登記表。「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認同器官捐獻。」田先生說。
除了社會認知偏差,如何認定患者死亡、對捐獻者身後有沒有優惠配套措施等問題,也制約著器官捐獻事業的發展。採訪中記者發現,有患者擔心,在籤署了捐獻器官的協議後,醫院就不會積極進行救治了。同樣,一位醫生也表示,假如死者家屬質疑醫生為摘取器官而搶救不力,醫生也將陷入糾紛。
今年8月,首部《中國器官捐獻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指南》共分18個篇章,對中國器官捐獻相關原則和政策進行了闡述,包括公民器官捐獻的倫理道德、法律、捐獻組織架構,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判斷標準,還有供體維護、器官功能的評估,器官獲取的有關技術及分配準則,此外還包括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建設,以及人道主義救助政策等內容。
「希望通過《指南》的傳播,進一步普及器官捐獻知識,讓公眾進一步打消對器官捐獻的誤解與偏見,提高對器官捐獻的關注和認可度,也希望更多的人更新觀念,主動投身器官捐獻志願者的行列。」鄭瑞生說。(洛陽日報記者 高峰 通訊員 李戰功)
相關連結
如何進行器官捐獻
條件:年滿18歲,願意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救治他人
捐啥: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臟、肺臟、肝臟、腎臟或胰臟等器官
咋捐:器官捐獻者書面填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省級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確認完成捐獻登記——錄入人體器官捐獻者登記管理系統——一旦達到待捐狀態進行專業醫學檢查——器官獲取組織進行人體器官獲取——根據人體器官分配原則進行分配。 (高峰)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