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獻難 問題「卡」在哪兒?

2020-11-26 洛陽網

  近日,市民田先生專程來到市紅十字會,填寫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選擇用捐獻器官的方式延續生命。目前,像田先生這樣的志願者多嗎?我市器官捐獻的現狀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超七成市民「沒考慮過」捐獻器官

  日前,在新區寶龍城市廣場,記者採訪了董先生,當被問到「如何看待器官捐獻」時,董先生一臉漠然,表示「從未想過」。連日來,記者隨機採訪了部分市民,對於「器官捐獻,您能否接受」這一話題,超七成市民表示「沒考慮過」。

  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器官捐獻在各地都是非常艱難的「生命接力」。我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但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率較低。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人適合以器官移植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每年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自2015年起,我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器官來源更加緊張。有醫學專家表示,「一腎難求」的尷尬現狀依然未有改觀。由於供體稀少,許多終末期腎病患者依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通常需要等待1.5年至3年時間才能如願,不少患者沒能等到移植機會,在等待中走向死亡。

  志願者捐獻一具完整的遺體,通過組織、器官移植,可以救治上百名患者。2011年7月,我省被批准為全國第二批人體器官捐獻試點省份,我市人體器官移植的定點醫院是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目前,我市已有十餘人完成了人體器官捐獻,挽救了不少生命,但這與需要移植的患者相比仍是杯水車薪。

  想要順利捐獻器官並不容易

  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劉展莉介紹,近年,不少市民主動致電紅十字會了解器官捐獻流程,但這些潛在的器官捐獻志願者普遍擔心家庭成員會反對,最終籤訂協議的人並不多。2015年,我市登記的器官捐獻志願者僅有11人,且多是老人。

  即便捐獻者捐獻意願強烈,但能否捐獻成功還取決於家庭成員的態度。根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公民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獻該公民人體器官的意願。老人同意捐獻,但等到其過世之後,子女不願意捐獻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樣的案例我們經常遇到,一旦親屬表示反對,捐獻便無法進行。」劉展莉說。

  對於器官捐獻者而言,心臟停搏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關鍵。器官允許熱缺血的時間是:心臟3至4分鐘,肝臟5至8分鐘,腎臟30分鐘,骨和眼角膜是24小時。捐獻志願者順利捐獻需要眾多家人的同意,但在病人彌留之際,親人無心考慮各種需要籤字的協議,導致器官移植的機會悄悄流逝。

  此外,即便志願者本人和家屬同意,志願者捐獻器官也要符合相關指標才能捐獻,這又進一步減小了捐獻者的數量。

  破解難題,還待「移風易俗」

  市紅十字會秘書長鄭瑞生介紹,入土為安的傳統思想是影響器官捐獻的最大「瓶頸」。此外,不少市民對於器官捐獻缺乏全面了解。

  遞交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的田先生說,當他向親人提出器官捐獻的想法時,遭到周圍人的反對,尤其是自己的孩子無法接受。經過他反覆做工作,妻子同意了,還和他一起填寫了登記表。「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認同器官捐獻。」田先生說。

  除了社會認知偏差,如何認定患者死亡、對捐獻者身後有沒有優惠配套措施等問題,也制約著器官捐獻事業的發展。採訪中記者發現,有患者擔心,在籤署了捐獻器官的協議後,醫院就不會積極進行救治了。同樣,一位醫生也表示,假如死者家屬質疑醫生為摘取器官而搶救不力,醫生也將陷入糾紛。

  今年8月,首部《中國器官捐獻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指南》共分18個篇章,對中國器官捐獻相關原則和政策進行了闡述,包括公民器官捐獻的倫理道德、法律、捐獻組織架構,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判斷標準,還有供體維護、器官功能的評估,器官獲取的有關技術及分配準則,此外還包括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建設,以及人道主義救助政策等內容。

  「希望通過《指南》的傳播,進一步普及器官捐獻知識,讓公眾進一步打消對器官捐獻的誤解與偏見,提高對器官捐獻的關注和認可度,也希望更多的人更新觀念,主動投身器官捐獻志願者的行列。」鄭瑞生說。(洛陽日報記者 高峰 通訊員 李戰功)

  相關連結

  如何進行器官捐獻

  條件:年滿18歲,願意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救治他人

  捐啥: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臟、肺臟、肝臟、腎臟或胰臟等器官

  咋捐:器官捐獻者書面填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省級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確認完成捐獻登記——錄入人體器官捐獻者登記管理系統——一旦達到待捐狀態進行專業醫學檢查——器官獲取組織進行人體器官獲取——根據人體器官分配原則進行分配。 (高峰)

返回洛陽網首頁>>

相關焦點

  • 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實體卡 首發儀式在京舉行
    人民政協網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 康亮 王星星)10月12日,「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實體卡首發儀式據悉,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網在國家衛健委指導下,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運行管理,是我國第一個網上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系統。
  • 器官捐獻與獲取的倫理問題
    現今,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器官移植大國,其種類和成功率也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為規範器官移植倫理 Donation and Procurement 工作、擴大器官來源,我國積極探索公民逝世Citizen Death後器官捐獻體系。
  • 一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背後的故事
    在周圍尋找失主卻沒有找到認領的人,張玉柱打開了錢包,錢包裡除了手機、少量現金、身份證、銀行卡等物品外,還有一張新華書店的購書卡,以及一張寫有「賀傑」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手機不能使用,購書卡無有效信息,這讓張玉柱犯難了。失主一定很著急,咋能找到他呢?張玉柱猜測這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很有可能是失主本人的,於是撥通了卡上的電話。
  • 支付寶器官捐獻在哪裡登記?怎樣申請及器官捐獻的意義
    最近兩天,全國人大代表通過手機完成身後捐獻器官登記的新聞引發關注,很多願意在身後捐獻器官,卻又不知到哪登記的人們發現,原來手機就可以完成器官志願捐獻登記。僅僅3月6日和3月7日兩天,我國就新增登記了兩千名器官捐獻志願者。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統計,我國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的人數已達21萬餘人。
  • 一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讓遺失的錢包找到主人
    在周圍尋找失主卻沒有找到認領的人,張玉柱打開了包,包裡除了手機、少量現金、身份證、銀行卡等物品外,還有一張新華書店的購書卡,以及一張寫有「賀傑」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手機不能使用,購書卡無有效信息,這讓張玉柱犯難了。失主一定很著急,咋能找到他呢?張玉柱猜測這張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很有可能是失主本人的,於是撥通了卡上的電話。
  • 我國申請器官捐獻人數飛速上漲 器官短缺問題仍嚴重
    2015年1月起,中國宣布廢除死囚器官使用,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渠道。短短幾年時間,在我國通過書面或網絡登記的捐獻器官志願者人數增長迅速,僅2016年,就有10萬餘人登記捐獻器官,同時實際捐獻數量也明顯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國累計實現逝世後器官捐獻9996例,捐獻器官27631個。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1.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遺體和器官捐獻法律法規。2005年9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規範我省的遺體和器官捐獻工作。目前,實施有關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有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深圳、青島、寧波等城市。  2. 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決定權是誰?
  • 「我要申請捐獻器官」,67歲老教授想要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者
    在活動上,一名67歲的老教授拿出自己的醫療卡,握著醫生的手激動地說,「我一直想登記捐獻器官,今天終於找到你們了。」  我國移植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自2015年1月1日起,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成為我國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合法來源,令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從此走上發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 張智霖籤署器官捐獻卡,對於器官捐獻,你還有多少誤解?
    其實對於一個人死亡之後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的舉動,大家是不是都覺得是善舉,其實在前陣子的娛樂新聞裡面,我們是可以知道香港明星張智霖是向記者們透露到,自己是籤下了捐獻器官卡,這一舉動也是讓外界對他高度是讚揚,其實除了明星會有捐獻器官的意識,在我們的身邊的平常人也是會捐獻自己的器官的。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捐獻:是程序問題更是文明問題  其實很久以前,李旦就有了進行器官捐獻登記的想法,只是不知道到哪裡登記。直到3個多月前,她看見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裡曬關於器官捐獻登記的圖片,才知道可以在「施予受」這樣的網站註冊登記。為了達成自己的願望,她開始徵求父母的意見,慢慢做他們的工作,最後,她專門挑了自己生日當天來做「這件有意義的事」。
  • 器官捐獻:讓生命在大愛中傳遞
    在今年兩會通過的《民法典》中對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做出明確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據前款規定同意捐獻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訂立遺囑。
  • 河北註冊器官捐獻志願者5年增長80餘倍
    11月8日,這名患者去世後,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河北醫大三院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副主任任貴軍以及石家莊市紅十字會協調員聯合見證下,醫院獲取專家對其實施了器官獲取手術。這是今年第57例器官捐獻。據介紹,協調員是從事器官捐獻協調、見證、服務的工作人員,參與整個捐獻過程,對器官捐獻工作的順利推進起著重要作用。
  • 人們為何不願捐獻器官?
    理論上支持器官捐贈的人數和實際登記的人數,有很大的差距。鑑於捐獻的器官不足,那為什麼沒有很多人捐獻呢?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非捐助者一定不樂意回答這樣的問題。專家稱,理論上支持器官捐贈的人數和實際登記捐獻的人數差距很大。例如,英國90%的人在民意測驗中說支持器官捐獻,但是不足三分之一的人註冊成為捐獻者。是什麼原因讓心存善意的人最終沒有成為捐獻者呢?
  • 如何進行器官捐獻?
    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網誌願登記人數達1376164人。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捐獻器官的流程是什麼?一、捐獻器官,需要符合哪些標準?儘管捐獻器官,拯救他人生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參與捐贈。我國對器官、捐贈人、被捐贈人都有著明確且嚴格的要求。先說器官,主要包括捐獻器官的範圍與分類、器官狀態、貯藏方法。
  • 山東明確器官捐獻不實行「腦死亡」標準
    省紅十字會回應熱點問題  本報記者 李文鵬  本報近日連續報導的「我省器官捐獻體系試點」一事,引起眾多讀者的關注,大家紛紛來電諮詢器官捐獻的相關問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於28日採訪了赴上海參加完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會議、剛剛返回濟南的山東省紅十字會秘書長玄興華。
  • 關於我申請器官捐獻的事
    器官捐獻。然後就有N個人留言。還有,看來大家對器官捐獻很陌生。翻譯成中文譯為:我希望在我死後捐獻和移值我的器官。第二,捐獻完全屬於志願,我不因這一行為得到金錢回報。第三,我死後,身體無論哪個器官,我都願意捐獻。只要能為他人帶來希望與生命。這個死包括意外或者正常死亡。
  • 人體器官捐獻 用另一種方式活著
    活動現場,羅女士完成了器官捐獻登記。她表示,自己重獲新生後,更珍惜來之不易的健康,選擇加入器官捐獻志願者隊伍,正是希望將愛傳遞下去。  「從2014年到現在,貴州省參加登記器官捐獻志願者的人數有2000多人,全省實現器官捐贈是126例。今年已經實現66例器官捐贈。」貴州省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鄧慧說,儘管如此,捐獻器官數量同需要器官移植治療的患者數量相比仍存在著巨大差距。
  • 怎樣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
    指南共分十八個篇章,對中國器官捐獻相關原則和政策進行了闡述,包括公民器官捐獻的倫理道德、法律、捐獻組織架構,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判斷標準,供體維護、器官功能的評估,器官獲取的有關技術及分配準則,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建設,以及人道主義救助政策等內容。 那麼器官捐獻究竟怎麼操作?如果想做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要履行哪些手續?
  • 一個人器官捐獻最多可以幫助11個人
    浙江在線6月23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侯明明)一位34歲的醫生突發腦溢血離世,他捐獻的器官挽救了4名病患的生命,讓2名病患重見光明。  這件事觸動了東陽一家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們,45人自發自願報名填寫器官捐獻志願書。東陽市紅十字會的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都不夠用了,昨天從杭州緊急快遞過來。
  • 器官捐獻該怎麼捐?想要了解器官捐獻的朋友看過來
    近期有不少熱心市民朋友來我院諮詢器官捐獻、遺體捐獻和角膜捐獻,我們非常感動,並對他們支持我國的人體器官捐獻事業表示感謝!人體器官捐獻是挽救患者生命、服務醫學發展、傳遞人間大愛、促進社會文明的高尚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