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與對策

2021-01-09 人民網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問題頻現,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 2013至2018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中共59條倫理失範事件進行整理分析,試圖探析新環境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及對策。

關鍵詞:《新聞記者》;傳媒倫理;失範;對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2

當下,媒介融合重構了新聞生產秩序,新的傳播倫理困境也隨之而來。在傳媒格局的急遽變革中,如何在新環境下堅守新聞職業道德、維護傳媒倫理成為業界和學界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被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誌之一,無論在學界還是業界都有很好的口碑,該刊從2013年起刊發「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歷年的傳媒倫理問題。

一、傳媒倫理失範的主要表現

(一)業務能力不精,專業失範問題頻現

業務能力,一言蔽之即記者採、寫、編、評等最基礎的實務操作能力。在《新聞記者》連續6年所整理的「年度傳媒倫理研究報告」中,每一年都涉及到由於記者業務能力不精所引起的相關倫理問題。

例如,違背新聞真實、客觀,滋生虛假新聞、策劃新聞、煽情報導;媒體人對自身職業角色認知不清,發生主播事故現場微笑自拍事件、女記者打陽傘採訪災後重建事件;對傳媒報導與人文關懷的衝突處理不當,故產生「姚貝娜身后角膜捐獻拍攝」事件、湯蘭蘭案等「二次傷害」事件;編校工作未盡到位,致使報導偏頗、低級差錯屢現;媒體從業人員過分追求流量的價值觀偏差導致「標題黨」、獵奇傳播、「喜提10萬+」事件等。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能力直接關係到他們所生產的新聞產品質量,所以業務能力不精容易讓受眾對記者的專業能力產生質疑,影響新聞工作者的行業形象。

融媒體語境下,技術的革新使得現下的傳播環境發生了變化,新聞生產工作與往日相差甚大,導致傳媒界的價值體系也隨之發生變化,時效成為了新聞價值要素之關鍵,流量的巨大變現能力使其成為了各家媒體的首要追求。一方面,信息太過龐雜,各種媒介機構尤其是新媒體每天的推送量太大,他們沒有字句推敲的時間;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各家媒體急功近利,巨大的流量帶來的利益比對每篇文稿的字斟句酌要重要的多;此外,自媒體異軍突起,經營自媒體相較於在傳統媒體工作的收入要可觀的多,傳統媒體人紛紛「出走」引發了行業焦慮,種種問題導致傳播者的職業意識與責任意識日漸淡薄,職業能力越來越被輕視。

(二)媒介權力異化

從2013至2018年,《新聞記者》所梳理的59個傳媒倫理失範事件中,媒介權力運用不善所產生的倫理問題屢次出現,如新聞敲詐、權力尋租等有償新聞現象;媒體遮蔽重大議題等權利錯位現象;偷拍公眾人物侵犯隱私等權力越位現象等等。

媒介作為受眾與事實之間的中介,具有強大的傳播力,由於其自身的公開性、廣泛性等各種性質,從產生之初就被賦予了某些特殊的權力,但多數媒介機構在權力的使用過程中卻產生了諸多倫理問題。一方面,行業內部入職審核不嚴,部分從業人員道德品質不良,違背職業道德濫用權力;另外,融媒體新環境,職業規範和法律法規還尚不健全等種種原因導致了媒介權力的異化。

總而言之,對於傳媒行業權力的規範問題迫在眉睫,濫用權力後患無窮,媒介權力絕不是私人的權力,它從根本上來自於受眾,最終也應回歸於服務受眾。

(三)媒介經營管理不當,引發諸多倫理問題

媒介經營不善所引起的相關倫理問題在連年的傳媒倫理失範事件報告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如2013年《南方都市報》為利益刊登惡俗廣告;2015年及2017年出現的記者公器私用現象,把從業者或其親屬等利益相關者作為所在媒體的報導對象;13年《京華時報》以超大篇幅報導農夫山泉「標準門」問題,疑背離輿論監督報導的「利益無涉」的標準等等。

我國現有的媒介制度是「一元體制,二元運作」,將媒介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在媒介經營的過程中,各種傳媒倫理問題不斷湧現。一方面「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給媒介機構帶來了經濟壓力,成為了各種失當經營行為的內在驅動;另一方面,部分媒介過分追求「注意力資源」,不講原則迎合受傳者口味;其次,社會各方的監督不力、法律法規及行業規範尚不健全同樣導致了問題的發生;此外,部分媒體經營行為與採編行為尚未分離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新時期,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背景下,市場經濟使得傳媒機構不得不把一些注意力投於營利,但營利不代表在經營過程中利用職業便利牟取利益。大眾媒體不是商家,無論在何種條件下,媒介經營都應遵守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規範,經濟利益永遠要讓步於社會責任。

二、傳媒倫理的重塑策略

媒體是表達公共利益的「傳聲器」,而媒體的屬性也決定了其擁有強大的傳播擴散效應,媒體的擴散特性決定了它們的正面或負面表現與作為必然會對社會輿論產生強大的效力。因此對於行為失範與跨越道德底線的媒體的治理顯得尤為必要且迫切。[2]重塑傳媒倫理十分緊要,新媒體環境下的倫理失範問題,最終還是要媒體和受眾兩方入手解決。

(一)增強行業內部規範,提升從業人員水平

首先,就媒體而言,行業內部應制定完善的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對先進新聞工作者予以嘉獎,對失格媒體人嚴懲不貸,重塑行業風氣;加強記者、編輯等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提高行業自律,重視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培訓,引導其遵守傳播規律,重視職業能力。

同時新聞工作者應持續提高自身道德素養,正確處理好業務需求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處理好受眾知情權與報導對象隱私權之間的矛盾,在倫理問題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加強專業素養,重視對每篇報導的字句推敲,避免因低級錯誤而造成的媒體公信力缺失;堅持「守望者意識」,守望社會公德,守望媒體良心,重視行業形象的塑造和維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釐清法律界限,在新聞實踐中避免侵權、經濟犯罪等違法行為的發生,維護好受眾的權益。

(二)媒介融合時代需要理性受眾

受眾應增強主體意識,對媒介行為進行合理的監督,對於報導文本差錯、議題遮蔽等問題積極投訴,對媒介違法、犯罪等行為零容忍。此外,當個人利益收到媒體侵犯時,應主動申訴,積極維權,促進媒介倫理失範問題的解決,推進媒介機構重塑嚴謹之風。

受眾作為媒介產品的消費者,作為內容生產的起點和終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傳媒的內容和方向,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應更加重視自身媒介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在信息過載的今天保持自己的判斷力,做理性的受眾。

三、結語

傳媒機構和新聞工作者是受眾與事實之間的中介,職業屬性要求傳媒業要對受眾負責,也要對事實負責。在融媒體的時代環境下,新的倫理失範問題可能仍會不斷湧現,但通過各方合力多管齊下,必然會促進專業失範問題的解決,改善媒介權力濫用現象,提升媒介經營管理水平,最終將孕育出新的傳媒倫理生態,重塑媒體嚴謹、規範、負責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張詩悅,公曉青.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與應對——從《新聞記者》2017年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談起[J].新聞研究導刊,2018.

[2]張少君.新媒體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現象、原因及對策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8.

(作者簡介:孫嘉銘,女,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媒體實務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今傳媒》:新聞報導過程中倫理失範現象分析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各種新型媒介形式的不斷湧現,在新聞報導過程中,諸如揭露隱私、亂加評價、報導失當等倫理失範現象也是數見不鮮,本文擬將揭露這些倫理失範現象並提出一些寶貴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新聞報導;倫理失範;新聞侵權    新聞是指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目的是為了擴大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以便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各種行動。由此看來,新聞的真實性更是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新聞報導畢竟是人們對已經發生事件的一種文字或音像的再現,這其中必然或多或少包含著一定的個人意念。
  • 災難新聞報導中的媒介倫理失範探析
    摘 要:受媒介政治環境和媒介自身職業道德缺失等因素的影響,災難新聞報導中存在著倫理失範現象,如淡化災民的生存狀態、缺少人文關懷,這不僅危害媒介自身公信力,也不利於社會安定和諧。
  • 媒介融合背景下議程設置的共振與斷裂現象分析
    [1]隨著網絡技術和數位技術的發展,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2]     在目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媒介融合的趨勢已經洶湧澎湃不可阻擋。大多數傳統媒體都已經進行了跨界的融合,報紙、網站、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都成為媒介融合的重要載體。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從「N號房」事件解讀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作者:鄧淑紅來源:南方傳媒書院近期,韓國「N號房事件」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而所謂新聞倫理失範,是新聞工作者在進行報導的時候沒有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或是沒有體現出正確的價值取向,沒有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引導。
  • 資本主導「媒介生態」下的傳媒壟斷競爭與傳播多樣性
    更何況,商業資本集團對於媒介的掌控也為媒體集中化的變革埋下了陰謀論的基調。我國的傳播多樣性,尤其是在自由觀念市場方面,存在著先天的短缺。然而,在當代傳媒全球化語境的影響下,對主流價值觀的倡導逐步向傳播多樣性發生轉型,儘管從目前來看,前者仍在本國的思想文化領域佔有主導性的地位。
  • 全球媒介倫理及技術化時代的挑戰
    Christians)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傳播學研究教授、新聞學教授及媒介研究榮休教授。他擔任香檳分校傳播研究所(ICR)所長和傳播學博士項目負責人長達16年。克裡斯琴斯教授是國際知名媒介倫理學學者,其研究專長為傳播倫理、技術哲學,已就相關話題在全球40個國家講學和主持工作坊。他與幾位學者合著的教材《媒介倫理:案例與道德推理》被廣泛使用,在我國也出版過兩個譯本,目前即將出版第十版。
  • 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本維度
    因此,技術倫理維度作為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礎,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數位技術、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等的發展與融合給網絡時代的受眾帶來了新的媒介形態和碎片化、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網絡傳播方式,然而,並不是所有受眾都能很快適應新的虛擬環境。  網絡時代,滲透進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新媒介技術,已經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 [學子論文]淺析新聞倫理與新聞傷害
    摘要:當今中國,傳媒業迅速發展,傳媒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作為「把關人」的傳媒從業者,就更要認清傳媒職業屬性,做一個正確輿論的引導者。可是現實社會中,有關傳媒人的新聞倫理失範和對新聞當事人及受眾所造成的新聞傷害的事件卻頻頻發生。
  • 媒介功能的融合:一個新的視角
    【摘要】媒介融合如今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理論界和實踐界都在積極探討媒介融合的中國之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媒介融合是媒介變革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媒介本身的特殊性又使得各國的媒介融合必然要結合本國的社會發展特點。本文力圖通過分析媒介功能的融合來破解媒介融合之謎。
  • 當前我國道德話語權的影響因子
    而認為「傳統與現代的衝突」的約佔11.6%、「全球化背景下東方與西方不同文明的衝突」約佔7.3%,這說明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文化對我國道德形態均有著重要影響。另外,認為「改革開放使社會文化更加寬鬆」的約佔22.4%,其他的約佔12.1%,這說明改革開放到今天,社會環境已比較寬鬆,人們道德的主體性得到了較大解放,我國經濟基礎的分化造成了道德主體的分化。
  • 媒介融合背景下BBC的立體化新聞報導平臺構建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高潮中,新聞內容的生產機制和傳播機制已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新聞報導的實踐過程中,怎樣打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獨立運行的狀態,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從內容生產到終端接收與反饋都形成信息整合的深度融合報導,維持和保護新聞的價值體系成為當今新聞傳播急需應對和解決的問題。
  • 傳媒觀察|自媒體放大鏡下看明星私德,有何不妥?
    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參與表達的公民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再加上輿論引導、網絡監管的不到位和資本的推波助瀾,對羅志祥私生活的過度挖掘成了「媒體逼視」,加劇了網絡空間隱私消費、泛娛樂化等道德失範現象,使得傳統倫理遭遇解構,放大了羅志祥醜聞事件的不良影響。
  • 傳媒觀察 | 顧理平:如果有一天,智慧機器人也有了創意和思想……
    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理平在《傳媒觀察》2019年第9期發表論文《人工智慧時代傳媒業的面向與進路》,雖發表已有時日,但至今依然具有前瞻性。論文指出:傳媒業在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擁抱人工智慧技術的同時,必須通過推動技術治理、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綜合治理方式,推動行業的快速有序發展。
  • 《新聞記者》發布2019年十大傳媒倫理問題
    正說明我國傳媒環境快速變遷的過程中,新技術、新主體、新實踐帶來了諸多傳媒倫理新問題,因此亟需深入研討,促成共識,型塑規範。2018年傳媒倫理基本特點第一,從國家層面推進道德建設,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四次修訂發布,相關措施不斷出臺。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高校逐步探索出多種在線教育模式。文章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倫理課程為例,介紹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方式探究與實踐環節延伸。線上課程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並舉有助於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可為進一步開展工程倫理融合式教學奠定基礎。
  • 新版BBC官網:媒體網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作用
    本文試圖結合BBC媒介融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BBC網站改版來探討傳統媒體的網站在媒介融合進程中發揮的作用。作者認為,媒體網站是各媒體集團進行全媒體運作的一個核心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圍繞本集團媒介產品的特性和網絡傳播的規律開展網站的建設將決定一個媒介集團媒介融合改革的成敗。
  • 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析——以《媒介倫理與法規》課程為例
    《媒介倫理與法規》是新聞與傳播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它將新聞學與法學、倫理學融為一體,其課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容。積極探索本門課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對於更好地挖掘其思政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媒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樹立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法治觀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素質的新聞媒體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摘要:人類學紀錄片能夠以一種影像媒介的話語方式,展示社會歷史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其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多種關係的綜合,包括與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等。在媒介生態學視角下對人類學紀錄片中群落的五個演化階段進行分析,尋找到影響群落演變的媒介因子,可以揭示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喻國明:關係革命背景下傳媒發展的關鍵詞
    齊魯網4月28日訊 今天上午,作為第六屆中國國際信息技術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融媒體•新技術•新資本•微世界」為主題的亞太新媒體高峰論壇在山東濟南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本屆論壇由山東廣播電視臺主辦,山東網絡廣播電視臺承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應邀出席,並發表題為《關係革命背景下傳媒發展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