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訊 今天上午,作為第六屆中國國際信息技術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融媒體•新技術•新資本•微世界」為主題的亞太新媒體高峰論壇在山東濟南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本屆論壇由山東廣播電視臺主辦,山東網絡廣播電視臺承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應邀出席,並發表題為《關係革命背景下傳媒發展的關鍵詞》中的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本來看到「亞太新媒體高峰論壇」,我一看都是熟面孔,我覺得怎麼能叫亞太呢?後來聽到張參贊剛才講的一番話,我才知道我們真的是亞太。謝謝張參贊。
關於韓語,我只會說「思密達」三個字,但是有個段子我記得很清楚,跟我們今天的會議有關係。講的是一對男女青年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所以女方跟男方說,明天你要到我家去,向我父母表達你要迎娶我的心意,只有父母給我們祝福,我們才會幸福。結果男青年依言而去,推開家門發現形勢很嚴峻,發現在他之前還有兩位男青年捷足先登了。女方父母出來之後,第一位男青年說我的情況叔叔阿姨都清楚,別的我不多說,我們家有2000萬美元,可以保證您的女兒以後的生活基本上財務自由。第二位男青年,瞥了一下他說2000萬算什麼,我除了2000萬之外,還有一棟豪宅,說完坐下來。第三位男青年已經被前面兩位男青年的話鎮住了,很窘迫,他嘴唇哆嗦了半天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女青年的父親嚴肅的逼問了一句說,你到底有什麼?這位男青年一哆嗦,說出「我有一個孩子」。女青年的父親一下就緊張了,說他在哪兒?男青年說在您女兒的肚子裡。這個故事雖然很俗,但是它很重要,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說明錢不重要、房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關鍵的崗位上要有咱自己的人。
面對新媒體給我們這個社會帶來的變化,我們也要在一些關鍵的位置上有關鍵性的把握,不然的話,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變化眼花繚亂,實際上我們有時候受到的誘惑很多,受到的壓力也很大,我們有時候難以取捨,迷茫是人們面對新媒體帶來的一種基本心態,因此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上,知道在哪兒做,知道做什麼,這種戰略性的問題解決要比如何做更重要。因此戰略性的問題是第一個鈕扣,這個系對了,接下來的慢一點也是向正確的方向前進,而第一個鈕扣錯了,接下來的動作再利索也會事倍功半。因此我們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就成了我們如何抓住這個問題的關鍵。
我們都知道,碎化、微化、微內容、微力量、微博,這樣的一種微化,實際上就是人們所說的碎片化。人們談碎片化比較多,但是很少有人談碎化之後的功能性聚合。其實碎片化不是目的,這實際上是為了一些社會元素、產業元素進一步聚合,形成新的功能,這是一個基礎。一個連結在一起的人是很難進行新的關係盤整的,只有碎片化了以後,微化了以後,他們才可能形成新的聚合,形成新的功能。實際上微化和碎片化為功能性的聚合提供了種種的可能性,這是我們掌握新媒體發展的社會現實和產業現實的一個關鍵的觀察邏輯。也就是說,碎化不是目的,微化也不是目的,而功能性的聚合才是關鍵所在。比如我們前一段看到的微電影、微視頻的活躍,實際上微電影、微視頻並不因為它短小本身有什麼樣的價值,而是說這樣的一種短小,由於它的外延的縮小,使得他的內涵變得更加功能化,在它上邊能夠複合某種功能性的文化屬性,使它能夠對某種圈子的某種人群有一定可能性。因此這種微化的視頻就可能成為一個功能性的工具進入到特定的人群。微電影、微視頻的本質不是短小,而是新功能的創新和創造。因此微化的本質是引發一場新的產業革命、關係革命。實際上,關係革命是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社會,我們所面對的產業和現實的一個最重要的改變,而這樣的一種改變,恰恰是由於數位化媒介所帶來的微化的可能、碎片化的可能帶來的。媒介即信息,這是50年以前加拿大的一個學者發出的一個著名論斷,他表明一個新的媒介的出現,並不是僅僅增加了一個新的傳播手段,而是使人們這種社會化的把握、社會性的連接有了新的可能性。而這一輪新媒介的變革所帶來的就是產業關係、產業鏈條的新的改變。而這種改變的本質是對關係資源的掌握、利用和開發。
其實,這樣的一種改變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感受到了很多。比如說像去年,《時代周刊》選出的年代人物有示威者。示威者是如何出現的?是由於社會化的人群有了新的社會化整合的可能性,他們與新社會現實不相融合的新的意見表達,而這樣的意見表達又不能融於當代的西方的民主制度給予的環境、給予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它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表現為對現有政治制度的抗議,抗議永遠是對有利於自己勢力的表達。因此示威者的出現,是由於社會微化之後帶來的新的政治力量的新的矛盾的出現。
在產業領域裡,關係資源的競爭,也成為現代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比如3Q之戰,360跟QQ在前年打的一塌糊塗,為什麼?外行看熱鬧,只知道他們在那兒打的你死我活,但是為什麼而戰?很多人沒看清楚。實際上,360和QQ在用戶的規模方面相差不大,360小一點,QQ相對大一點,但是都是有三四億之眾的市場規模。但是他們的市場價值、市場評估有非常大的差別,360跟騰訊在納斯達克上的市值的差距,跟他們擁有的用戶數的差距,不是等量齊觀的。騰訊的價值要高得多。為什麼?360是一盤散沙式的應用,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是360用戶,但是我們只是在一個功能點上應用它,我們之間並不能建立任何關係,但是騰訊不同。騰訊可以藉助於這樣的一個關係媒介,來建立各種各樣複雜的功能性社會關係,這就是騰訊的價值所在。而3Q之戰的關鍵就在於,360用它自己技術的強勢,在騰訊公司的QQ用戶之間,架構了一道它的隔離牆。360試圖利用這樣的方式來掌握騰訊QQ的關係資源。平時可以作為一種看不見的存在,讓你自由的正常使用,但是它如果想作為的時候,可以間隔騰訊公司跟QQ用戶之間的關聯,而且它還可以把自己的商業運用架構在對QQ關係資源的利用基礎上,來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這就是3Q之戰的本質,是對於關係資源的劫持。
再比如,像微博,這是我們社會生活當中最重要的社會景觀。我們在三年以前,受新浪委託做新浪微博的研究,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出了一本關於微博的書,實際上是三年半以前我們做新浪微博研究的一個學術成果,可以公布的公共部分。新浪微博在很大程度上跟我們這樣的一個理論探討和某些社會運作的路線圖的探討是有關聯的。事實上,在我們的研究中,微博為什麼會有價值?為什麼會有影響力?微博的價值實際上是有兩個最明顯和強有力的價值支撐點,一個是關係資源的掌控,另外一個就是功能寫插件的應用。新浪微博比騰訊微波早發了8個月,在這8個月中,新浪微博做了把社會關係最豐厚的人群吸引到了新浪微博中的加V用戶中去,這就造就了新浪微博的巨大優勢。其實在騰訊微博的後發之下,騰訊微博的用戶數,就規模而言已經超過新浪,但是就其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價值而言,新浪微博現在仍然遠在騰訊微博之上。這就是關係資源掌握的不同。但是我要說下一步的發展不僅僅是關係資源的掌握,下一步發展的致勝點就是功能性插件、應用型插件的插入。因為人們在微博上不僅僅是要互相打個招呼、交流思想、交流情報,人們更大程度上要在微博上建立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工作的平臺。如果人們藉助這種關係形成一種更加有效率、更加便捷、更加方便的一種工作平臺、生活平臺、消費平臺,這才是微博的未來。當然微博是沿著兩個方向發展的,第一是技術性關係建立的界面,比如說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剛開始都是在文字的界面上實現關係架構,現在騰訊在微信方面做了聲音信號的延展,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有視頻的溝通方式的出現。在連接人們的關係的過程中,全媒體的關聯方式的出現,將會成為技術競爭的一個基本邏輯。
另外一個邏輯就是如何建立應用性插件引入,使人們在上面可以更加便捷高效的寫論文、做市場營銷、品牌營銷和進行各種各樣的業務的展開。比如說記者可以通過微博,來知道你在什麼位置,現在給你提供一個現場資料,你隔著一個街區雖然不知道那裡發生了突發性事件,但總部會告訴你在離你100米的地方出現了某個事件,同時把報導的背景告訴你,形成一個報導的組織。只要給出了一個應用型的平臺,這種實現並不是難事。這就是未來微博的發展,在這方面,我要說騰訊本身還是有某種優勢的。所以騰訊跟新浪微博方面的競爭,現在還在一個持續的發展中。新浪相對來說對於內容更熟悉一點,騰訊在技術方面更有一些優勢,這可能就是他們的差別。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對於關係資源的利用、整合、開發。
因此對於未來中國傳媒的發展而言,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詞可以提示大家關注,第一就是嵌入圈子。我們剛才已經講到,每種關係由於碎化的關係的建立,它一定要有新的關係相適應的新的表達形式,溝通形式和表達內容、溝通內容。這就是用這樣的一種碎化之後的新的組合來形成一種新的社會人群、社會關係、社會功能的現實運作。這裡邊蘊含著巨大的機會,這就是嵌入圈子的內涵。也就是說未來的媒介發展,要更大程度上需要成為某一個特定人群的所謂的意見領袖、信息管家和實時顧問。站在他們的角度,成為他們跟社會溝通、實現各種社會功能的藉助的平臺、藉助的助手、藉助的窗口。這就是嵌入圈子。
嵌入圈子,不僅僅是為了進入,更大程度上是為了新型的社會關係、新型的社會人群建立功能聚合的新型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在這樣的一個問題上,可能有這樣的最重要的功能的建立。第一,圈子化的社會需要什麼?碎片化的社會需要什麼?需要更大程度上公共空間的形成。有一些政治學者對於現在的技術發展、社會的碎片化憂心忡忡,他們認為在未來重要的政治風險就在於圈子化帶來的人們之間的疏理,由於疏理產生偏見,由於偏見醞釀衝突,這是未來社會可能面臨的風險。而媒介在這樣一個碎片化過程中,不是由於碎片化本身割裂開來形成偏見,形成衝突,而是在這些圈子和圈子之間,形成更多的可以互視、溝通、交流,哪怕是衝突,在建立一個遊戲規則的情況下,在一個公共平臺上形成他們的利益相關方的進入。在這種進入當中,人們互相多元化表達,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決策。因此需要一個媒介,需要一個機制,來形成不同圈子之間的一種連結,使他們不單認識到自己是個性的,也是社會的,社會需要共識,這種共識需要多元化表達。而今天在媒介的開放中,它有兩個緯度,一個是能否在第一時間進行報導,這個在改革開放30年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至少在制度上沒有重大的障礙,我們已經對這種公開及時有了一種制度上的保障,儘管在實踐中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今天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意見的寬度,這樣的有限造成了社會危險和社會危機的醞釀,而我們政府之所以在今天面對多元化輿論的多重壓力,甚至指責和攻擊,成為所謂的「人民公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的對意見的執著方式的決策所造成的。
我們黨和政府一致認為,自己是一個唯一正確的一種意見和利益的表達者,在今天已經很難找到這樣的一個在沒有形成社會互動之前,很難找到一個意見,是全社會利益的一個標準的表達者和標準的持有者。如果你一定要找到一種意見,就是跟某一個特定的利益集團的利益進行捆綁。這種捆綁是對其他利益集團的一種侵害,對其他利益集團利益的損害,必然引起各方的不滿和指責。這就是我們政府現在備受壓力的根源所在,就是角色扮演錯誤,因此他必須要有一個扮演角色的轉變,他要從標準利益的倡導者成為社會的議題的設置者,成為一個公共平臺的設置者,成為遊戲的維護者。在這樣上,政府不是唯一表達正確的利益,而是讓利益相關方進入,讓他們就自己的利益互相博弈和進行妥協,形成社會的決策。這就是政府決策的轉換。政府的決策不轉換,仍然想堅持一種意見,這就是現在政府壓力巨大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我們媒介在這方面改革開放的一個題中應有之意。因為今天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任何一種政策效果如果執意一端的話,它必然是片面的。
從關係構建的角度來說,需要有更多的智慧性的進入,來形成新的關係構建的一個工具和平臺。我自己個人覺得,從網際網路發展的角度來說,第一代網際網路是內容門戶,比如像當年的新浪、搜狐、網易,第二代是功能門戶,比如像新的網際網路的三個代表,騰訊是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功能友善造成了巨大的使用人群。像淘寶,它構建了一個網上的有良好商務體驗的互交換平臺,還有就是新的生產內容的方式百度,這就是新的網絡的三個代表,這三個代表,實際上可以概括為功能性門戶,而未來的網際網路門戶應該是關係門戶。這種關係門戶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藉由這種平臺,可以梳理各種關係,進入各種關係。比如我自己是抽樣調查出身的,在抽樣調查上,我們想假如有一個門戶,他如果能在自己的網際網路用戶中,有10萬、20萬、30萬個用戶的樣本做一個自然的、複合隨機的抽樣,在不侵犯用戶隱私權的基礎上,把他們每天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議論所關注的東西,分門別類形成一種對於關係的梳理,比如按照年齡在進行50後、60後、70後、80後,讓他們知道跟自己同齡的人在做什麼,也可以知道不同齡的人在做什麼,各種各樣的分類,它既可以使某一類人擴大自己同類型的消費,比如我是大學老師,我要知道大學老師他們都在讀什麼,關心什麼,議論什麼,這可以極大的豐富我作為大學老師這個角色所必需的一種社會資源、社會內容的把握,同時我也可以通過這樣的關係門戶,了解我的學生在關心什麼,了解什麼,縣委書記可以了解自己的子民們都在關注什麼,子民也可以了解縣委書記焦慮的是什麼。所以由於關係的梳理,建立一種不同人群之間互視的可能性和自我了解的可能性,這對於社會的健康和穩定發展而言,是必要的。它形成了一種打破自己井底之蛙效應的新的平臺,同時它的商業價值也是可見的。為什麼?因為這種關係造成了人群的進化,而這又是某些特定的社會信息、商業信息的最好的進入樣態,就是它的精準度有大的提升。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嵌入圈子和功能聚合。
第三個關鍵詞就是跨界整合。為了形成新的功能,僅在自己的圈子裡邊,僅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七八個人,十來條槍裡進行功能的整合是不行的,他的功能的想像力空間、整合空間一定是有限的,因此它必須要超出自身的範圍來實現更大範圍內的要素的重新組合、功能的互相連結。我們都說融媒體,無論傳統媒體也好新媒體也好,這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為任何一個市場都不是由特定的某種類型所獨佔,但是我們只是感受到別人進來的壓力,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反向的思考?這恰恰給我們進入到別的領域、連結別的資源提供了可能性,這恰恰是我們現在傳統媒介的窘境所在。傳統媒介在未來也許會成為一種新的內容的提供者,但是這種內容提供者,絕不是簡單的過去傳統媒介生產的內容,簡單的為社會提供。比如說山東電視臺有很多視頻的節目,這種視頻的節目當然是一個寶貴資源,但是僅僅如果用過去的傳統格式進行提供,它的價值一定是有限的,必須要碎化,來形成新的產品、承載新的功能。這就是未來內容提供者的發展方向,不是要你自己建什麼網站,不是自己建什麼手機報,而是要把自己內容的適應新的社會關係、新的社會功能的產品,它的工藝要做出層次,實現一個內容的多重售賣。這種一個內容的多重售賣才是內容提供商未來發展的基本邏輯。當然也不僅僅是邏輯,它還有更多的比如說渠道的多重使用、品牌的多重使用,這些都是屬於跨界的整合。也就是說在一個平臺上、在一個品牌之下,在一個基礎性的功能上,如果連結更多的社會資源、商業資源,是能夠形成新的社會服務,這種新的社會服務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想像力的空間。而這種想像力的空間,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已經有了很多這樣的例子。
我舉兩個例子,比如新華社的電訊稿,他的通稿已經成為資料沉澱在資料庫中,它只有歷史價值,但是今天他找到了一個新的平臺——手機,它跟移動合作,形成了新華手機報,這個新華手機報自稱有7000萬用戶,每月3塊錢的費用。這樣一年就是24億的收入。這樣一個如此簡單的組合創造了一個如此大的利潤空間,這種舉輕若重的方式就是形成了新的一次售賣,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跨界整合。
再比如說我們一張報紙,如果你的一張報紙,半版的廣告拿到之後,你只登一次,那就只賺一次錢。但是你跟濟南的公交、樓宇廣告合作的話,你這半年廣告加10%,我就可以在濟南的主要公交線路上,這一個星期內在黃金時間播80次。你願意不願意?當然這一萬塊不完全你是的,你可以要有其他的利潤分成。如果我們是一萬次合作、十萬次合作,這中間想像力的空間應該是無限的。我們舉的這些例子,在跨界的媒介資源、社會資源整合方面,想像力的空間是巨大的,在這方面有待於智慧性的進入。所以我們說,今天中國傳媒業發展的關鍵就在於認識這種關係價值,利用這種關係價值和開發這種關係價值,這就是我今天要給各位帶來的想法。謝謝。
齊魯網4月28日訊 今天上午,作為第六屆中國國際信息技術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融媒體•新技術•新資本•微世界」為主題的亞太新媒體高峰論壇在山東濟南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本屆論壇由山東廣播電視臺主辦,山東網絡廣播電視臺承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應邀出席,並發表題為《關係革命背景下傳媒發展的關鍵詞》中的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本來看到「亞太新媒體高峰論壇」,我一看都是熟面孔,我覺得怎麼能叫亞太呢?後來聽到張參贊剛才講的一番話,我才知道我們真的是亞太。謝謝張參贊。關於韓語,我只會說「思密達」三個字,但是有個段子我記得很清楚,跟我們今天的會議有關係。講的是一對男女青年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所以女方跟男方說,明天你要到我家去,向我父母表達你要迎娶我的心意,只有父母給我們祝福,我們才會幸福。結果男青年依言而去,推開家門發現形勢很嚴峻,發現在他之前還有兩位男青年捷足先登了。女方父母出來之後,第一位男青年說我的情況叔叔阿姨都清楚,別的我不多說,我們家有2000萬美元,可以保證您的女兒以後的生活基本上財務自由。第二位男青年,瞥了一下他說2000萬算什麼,我除了2000萬之外,還有一棟豪宅,說完坐下來。第三位男青年已經被前面兩位男青年的話鎮住了,很窘迫,他嘴唇哆嗦了半天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女青年的父親嚴肅的逼問了一句說,你到底有什麼?這位男青年一哆嗦,說出「我有一個孩子」。女青年的父親一下就緊張了,說他在哪兒?男青年說在您女兒的肚子裡。這個故事雖然很俗,但是它很重要,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說明錢不重要、房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關鍵的崗位上要有咱自己的人。
面對新媒體給我們這個社會帶來的變化,我們也要在一些關鍵的位置上有關鍵性的把握,不然的話,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變化眼花繚亂,實際上我們有時候受到的誘惑很多,受到的壓力也很大,我們有時候難以取捨,迷茫是人們面對新媒體帶來的一種基本心態,因此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上,知道在哪兒做,知道做什麼,這種戰略性的問題解決要比如何做更重要。因此戰略性的問題是第一個鈕扣,這個系對了,接下來的慢一點也是向正確的方向前進,而第一個鈕扣錯了,接下來的動作再利索也會事倍功半。因此我們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就成了我們如何抓住這個問題的關鍵。
我們都知道,碎化、微化、微內容、微力量、微博,這樣的一種微化,實際上就是人們所說的碎片化。人們談碎片化比較多,但是很少有人談碎化之後的功能性聚合。其實碎片化不是目的,這實際上是為了一些社會元素、產業元素進一步聚合,形成新的功能,這是一個基礎。一個連結在一起的人是很難進行新的關係盤整的,只有碎片化了以後,微化了以後,他們才可能形成新的聚合,形成新的功能。實際上微化和碎片化為功能性的聚合提供了種種的可能性,這是我們掌握新媒體發展的社會現實和產業現實的一個關鍵的觀察邏輯。也就是說,碎化不是目的,微化也不是目的,而功能性的聚合才是關鍵所在。比如我們前一段看到的微電影、微視頻的活躍,實際上微電影、微視頻並不因為它短小本身有什麼樣的價值,而是說這樣的一種短小,由於它的外延的縮小,使得他的內涵變得更加功能化,在它上邊能夠複合某種功能性的文化屬性,使它能夠對某種圈子的某種人群有一定可能性。因此這種微化的視頻就可能成為一個功能性的工具進入到特定的人群。微電影、微視頻的本質不是短小,而是新功能的創新和創造。因此微化的本質是引發一場新的產業革命、關係革命。實際上,關係革命是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社會,我們所面對的產業和現實的一個最重要的改變,而這樣的一種改變,恰恰是由於數位化媒介所帶來的微化的可能、碎片化的可能帶來的。媒介即信息,這是50年以前加拿大的一個學者發出的一個著名論斷,他表明一個新的媒介的出現,並不是僅僅增加了一個新的傳播手段,而是使人們這種社會化的把握、社會性的連接有了新的可能性。而這一輪新媒介的變革所帶來的就是產業關係、產業鏈條的新的改變。而這種改變的本質是對關係資源的掌握、利用和開發。
其實,這樣的一種改變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感受到了很多。比如說像去年,《時代周刊》選出的年代人物有示威者。示威者是如何出現的?是由於社會化的人群有了新的社會化整合的可能性,他們與新社會現實不相融合的新的意見表達,而這樣的意見表達又不能融於當代的西方的民主制度給予的環境、給予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它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表現為對現有政治制度的抗議,抗議永遠是對有利於自己勢力的表達。因此示威者的出現,是由於社會微化之後帶來的新的政治力量的新的矛盾的出現。
在產業領域裡,關係資源的競爭,也成為現代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比如3Q之戰,360跟QQ在前年打的一塌糊塗,為什麼?外行看熱鬧,只知道他們在那兒打的你死我活,但是為什麼而戰?很多人沒看清楚。實際上,360和QQ在用戶的規模方面相差不大,360小一點,QQ相對大一點,但是都是有三四億之眾的市場規模。但是他們的市場價值、市場評估有非常大的差別,360跟騰訊在納斯達克上的市值的差距,跟他們擁有的用戶數的差距,不是等量齊觀的。騰訊的價值要高得多。為什麼?360是一盤散沙式的應用,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是360用戶,但是我們只是在一個功能點上應用它,我們之間並不能建立任何關係,但是騰訊不同。騰訊可以藉助於這樣的一個關係媒介,來建立各種各樣複雜的功能性社會關係,這就是騰訊的價值所在。而3Q之戰的關鍵就在於,360用它自己技術的強勢,在騰訊公司的QQ用戶之間,架構了一道它的隔離牆。360試圖利用這樣的方式來掌握騰訊QQ的關係資源。平時可以作為一種看不見的存在,讓你自由的正常使用,但是它如果想作為的時候,可以間隔騰訊公司跟QQ用戶之間的關聯,而且它還可以把自己的商業運用架構在對QQ關係資源的利用基礎上,來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這就是3Q之戰的本質,是對於關係資源的劫持。
再比如,像微博,這是我們社會生活當中最重要的社會景觀。我們在三年以前,受新浪委託做新浪微博的研究,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出了一本關於微博的書,實際上是三年半以前我們做新浪微博研究的一個學術成果,可以公布的公共部分。新浪微博在很大程度上跟我們這樣的一個理論探討和某些社會運作的路線圖的探討是有關聯的。事實上,在我們的研究中,微博為什麼會有價值?為什麼會有影響力?微博的價值實際上是有兩個最明顯和強有力的價值支撐點,一個是關係資源的掌控,另外一個就是功能寫插件的應用。新浪微博比騰訊微波早發了8個月,在這8個月中,新浪微博做了把社會關係最豐厚的人群吸引到了新浪微博中的加V用戶中去,這就造就了新浪微博的巨大優勢。其實在騰訊微博的後發之下,騰訊微博的用戶數,就規模而言已經超過新浪,但是就其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價值而言,新浪微博現在仍然遠在騰訊微博之上。這就是關係資源掌握的不同。但是我要說下一步的發展不僅僅是關係資源的掌握,下一步發展的致勝點就是功能性插件、應用型插件的插入。因為人們在微博上不僅僅是要互相打個招呼、交流思想、交流情報,人們更大程度上要在微博上建立自己的生活,建立自己工作的平臺。如果人們藉助這種關係形成一種更加有效率、更加便捷、更加方便的一種工作平臺、生活平臺、消費平臺,這才是微博的未來。當然微博是沿著兩個方向發展的,第一是技術性關係建立的界面,比如說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剛開始都是在文字的界面上實現關係架構,現在騰訊在微信方面做了聲音信號的延展,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有視頻的溝通方式的出現。在連接人們的關係的過程中,全媒體的關聯方式的出現,將會成為技術競爭的一個基本邏輯。
另外一個邏輯就是如何建立應用性插件引入,使人們在上面可以更加便捷高效的寫論文、做市場營銷、品牌營銷和進行各種各樣的業務的展開。比如說記者可以通過微博,來知道你在什麼位置,現在給你提供一個現場資料,你隔著一個街區雖然不知道那裡發生了突發性事件,但總部會告訴你在離你100米的地方出現了某個事件,同時把報導的背景告訴你,形成一個報導的組織。只要給出了一個應用型的平臺,這種實現並不是難事。這就是未來微博的發展,在這方面,我要說騰訊本身還是有某種優勢的。所以騰訊跟新浪微博方面的競爭,現在還在一個持續的發展中。新浪相對來說對於內容更熟悉一點,騰訊在技術方面更有一些優勢,這可能就是他們的差別。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對於關係資源的利用、整合、開發。
因此對於未來中國傳媒的發展而言,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詞可以提示大家關注,第一就是嵌入圈子。我們剛才已經講到,每種關係由於碎化的關係的建立,它一定要有新的關係相適應的新的表達形式,溝通形式和表達內容、溝通內容。這就是用這樣的一種碎化之後的新的組合來形成一種新的社會人群、社會關係、社會功能的現實運作。這裡邊蘊含著巨大的機會,這就是嵌入圈子的內涵。也就是說未來的媒介發展,要更大程度上需要成為某一個特定人群的所謂的意見領袖、信息管家和實時顧問。站在他們的角度,成為他們跟社會溝通、實現各種社會功能的藉助的平臺、藉助的助手、藉助的窗口。這就是嵌入圈子。
嵌入圈子,不僅僅是為了進入,更大程度上是為了新型的社會關係、新型的社會人群建立功能聚合的新型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在這樣的一個問題上,可能有這樣的最重要的功能的建立。第一,圈子化的社會需要什麼?碎片化的社會需要什麼?需要更大程度上公共空間的形成。有一些政治學者對於現在的技術發展、社會的碎片化憂心忡忡,他們認為在未來重要的政治風險就在於圈子化帶來的人們之間的疏理,由於疏理產生偏見,由於偏見醞釀衝突,這是未來社會可能面臨的風險。而媒介在這樣一個碎片化過程中,不是由於碎片化本身割裂開來形成偏見,形成衝突,而是在這些圈子和圈子之間,形成更多的可以互視、溝通、交流,哪怕是衝突,在建立一個遊戲規則的情況下,在一個公共平臺上形成他們的利益相關方的進入。在這種進入當中,人們互相多元化表達,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決策。因此需要一個媒介,需要一個機制,來形成不同圈子之間的一種連結,使他們不單認識到自己是個性的,也是社會的,社會需要共識,這種共識需要多元化表達。而今天在媒介的開放中,它有兩個緯度,一個是能否在第一時間進行報導,這個在改革開放30年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至少在制度上沒有重大的障礙,我們已經對這種公開及時有了一種制度上的保障,儘管在實踐中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今天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意見的寬度,這樣的有限造成了社會危險和社會危機的醞釀,而我們政府之所以在今天面對多元化輿論的多重壓力,甚至指責和攻擊,成為所謂的「人民公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的對意見的執著方式的決策所造成的。
我們黨和政府一致認為,自己是一個唯一正確的一種意見和利益的表達者,在今天已經很難找到這樣的一個在沒有形成社會互動之前,很難找到一個意見,是全社會利益的一個標準的表達者和標準的持有者。如果你一定要找到一種意見,就是跟某一個特定的利益集團的利益進行捆綁。這種捆綁是對其他利益集團的一種侵害,對其他利益集團利益的損害,必然引起各方的不滿和指責。這就是我們政府現在備受壓力的根源所在,就是角色扮演錯誤,因此他必須要有一個扮演角色的轉變,他要從標準利益的倡導者成為社會的議題的設置者,成為一個公共平臺的設置者,成為遊戲的維護者。在這樣上,政府不是唯一表達正確的利益,而是讓利益相關方進入,讓他們就自己的利益互相博弈和進行妥協,形成社會的決策。這就是政府決策的轉換。政府的決策不轉換,仍然想堅持一種意見,這就是現在政府壓力巨大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我們媒介在這方面改革開放的一個題中應有之意。因為今天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任何一種政策效果如果執意一端的話,它必然是片面的。
從關係構建的角度來說,需要有更多的智慧性的進入,來形成新的關係構建的一個工具和平臺。我自己個人覺得,從網際網路發展的角度來說,第一代網際網路是內容門戶,比如像當年的新浪、搜狐、網易,第二代是功能門戶,比如像新的網際網路的三個代表,騰訊是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功能友善造成了巨大的使用人群。像淘寶,它構建了一個網上的有良好商務體驗的互交換平臺,還有就是新的生產內容的方式百度,這就是新的網絡的三個代表,這三個代表,實際上可以概括為功能性門戶,而未來的網際網路門戶應該是關係門戶。這種關係門戶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藉由這種平臺,可以梳理各種關係,進入各種關係。比如我自己是抽樣調查出身的,在抽樣調查上,我們想假如有一個門戶,他如果能在自己的網際網路用戶中,有10萬、20萬、30萬個用戶的樣本做一個自然的、複合隨機的抽樣,在不侵犯用戶隱私權的基礎上,把他們每天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議論所關注的東西,分門別類形成一種對於關係的梳理,比如按照年齡在進行50後、60後、70後、80後,讓他們知道跟自己同齡的人在做什麼,也可以知道不同齡的人在做什麼,各種各樣的分類,它既可以使某一類人擴大自己同類型的消費,比如我是大學老師,我要知道大學老師他們都在讀什麼,關心什麼,議論什麼,這可以極大的豐富我作為大學老師這個角色所必需的一種社會資源、社會內容的把握,同時我也可以通過這樣的關係門戶,了解我的學生在關心什麼,了解什麼,縣委書記可以了解自己的子民們都在關注什麼,子民也可以了解縣委書記焦慮的是什麼。所以由於關係的梳理,建立一種不同人群之間互視的可能性和自我了解的可能性,這對於社會的健康和穩定發展而言,是必要的。它形成了一種打破自己井底之蛙效應的新的平臺,同時它的商業價值也是可見的。為什麼?因為這種關係造成了人群的進化,而這又是某些特定的社會信息、商業信息的最好的進入樣態,就是它的精準度有大的提升。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嵌入圈子和功能聚合。
第三個關鍵詞就是跨界整合。為了形成新的功能,僅在自己的圈子裡邊,僅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七八個人,十來條槍裡進行功能的整合是不行的,他的功能的想像力空間、整合空間一定是有限的,因此它必須要超出自身的範圍來實現更大範圍內的要素的重新組合、功能的互相連結。我們都說融媒體,無論傳統媒體也好新媒體也好,這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為任何一個市場都不是由特定的某種類型所獨佔,但是我們只是感受到別人進來的壓力,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反向的思考?這恰恰給我們進入到別的領域、連結別的資源提供了可能性,這恰恰是我們現在傳統媒介的窘境所在。傳統媒介在未來也許會成為一種新的內容的提供者,但是這種內容提供者,絕不是簡單的過去傳統媒介生產的內容,簡單的為社會提供。比如說山東電視臺有很多視頻的節目,這種視頻的節目當然是一個寶貴資源,但是僅僅如果用過去的傳統格式進行提供,它的價值一定是有限的,必須要碎化,來形成新的產品、承載新的功能。這就是未來內容提供者的發展方向,不是要你自己建什麼網站,不是自己建什麼手機報,而是要把自己內容的適應新的社會關係、新的社會功能的產品,它的工藝要做出層次,實現一個內容的多重售賣。這種一個內容的多重售賣才是內容提供商未來發展的基本邏輯。當然也不僅僅是邏輯,它還有更多的比如說渠道的多重使用、品牌的多重使用,這些都是屬於跨界的整合。也就是說在一個平臺上、在一個品牌之下,在一個基礎性的功能上,如果連結更多的社會資源、商業資源,是能夠形成新的社會服務,這種新的社會服務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想像力的空間。而這種想像力的空間,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已經有了很多這樣的例子。我舉兩個例子,比如新華社的電訊稿,他的通稿已經成為資料沉澱在資料庫中,它只有歷史價值,但是今天他找到了一個新的平臺——手機,它跟移動合作,形成了新華手機報,這個新華手機報自稱有7000萬用戶,每月3塊錢的費用。這樣一年就是24億的收入。這樣一個如此簡單的組合創造了一個如此大的利潤空間,這種舉輕若重的方式就是形成了新的一次售賣,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跨界整合。
再比如說我們一張報紙,如果你的一張報紙,半版的廣告拿到之後,你只登一次,那就只賺一次錢。但是你跟濟南的公交、樓宇廣告合作的話,你這半年廣告加10%,我就可以在濟南的主要公交線路上,這一個星期內在黃金時間播80次。你願意不願意?當然這一萬塊不完全你是的,你可以要有其他的利潤分成。如果我們是一萬次合作、十萬次合作,這中間想像力的空間應該是無限的。我們舉的這些例子,在跨界的媒介資源、社會資源整合方面,想像力的空間是巨大的,在這方面有待於智慧性的進入。所以我們說,今天中國傳媒業發展的關鍵就在於認識這種關係價值,利用這種關係價值和開發這種關係價值,這就是我今天要給各位帶來的想法。謝謝。
更多精彩請登錄亞太新媒體高峰論壇官方網站:http://www.iqilu.com/html/2012new/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