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未來政治傳播研究的三個可能的關鍵

2020-12-05 新京報傳媒研究

近日,由中國社科院大學主辦的第七屆「政治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在線上正式召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喻國明以《未來政治傳播研究的三個可能的關鍵》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本文為喻國明教授的發言內容。

喻國明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傳媒發展指數(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藍皮書)》主編等。主要研究領域:新媒體研究;輿論學;傳媒經濟與社會發展;傳播學研究方法。迄今為止,獨著、合著出版的學術專著、教材、藍皮書共35本,論文800餘篇,自1979 年記錄以來在新聞傳播學科的論文發表量居第二位,總引文數居第一位。

我目前正在看一本書,是世界著名的戰略思想家亨利·明茨伯格教授寫的《戰略歷程》。他在這本書的開篇,提到了盲人摸象這樣一個寓言。他的意思,是警告所有今天思想和實踐的參與者,要重視解決戰略問題,也就是在哪做、做什麼、做正確的事。因為戰略問題,涉及到我們在大格局面前把握總體、把握總體的趨勢。而戰術問題,即如何做,其實只是把事情做正確。

在我看來,戰略問題的解決,是系襯衣的第一個紐扣。這個紐扣系對了位置,接下來的動作哪怕賣力,也是向著正確的方向逼近和靠攏。如果這個紐扣系錯了位置,我們動作再麻利,技術再純熟,恐怕由於方向錯誤,也要推倒重來、南轅北轍。所以,對於未來傳播的實踐也好,理論研究也好,解決戰略問題比解決戰術問題要更為重要。

從今天這種百年大變局的角度來說,革命性現實的改變,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傳統發展邏輯的中斷和終結。我們新的發展現實和新的發展邏輯,需要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上,來透視到底發生了哪些具有根本意義的改變。從我自己研究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有三個方面,是我們傳播理論、傳播實踐正在出現的,而由於我們過去傳統思路的屏蔽所忽略的方面。而這,恰恰也是政治傳播研究當中,必須要解決的相關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媒介化。講到媒介化,我們就必須要談到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在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媒介即信息」。他的意思是說,一個新的媒介的出現,並不僅僅給我們帶來所謂的傳播工具和傳播的渠道手段等等。它更大意義上,是為社會發展提供一個新的尺度、新的標準、新的建構這個社會的結構性設計。

事實上,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最重要的改變,就是整個社會的媒介化。我們從網際網路發展的角度,就可以看到,網際網路進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時候,我們最初把它看成是信息傳播的工具和渠道。但是經過若干年的發展之後,人們意識到,在這樣的一個底層信息傳播的基礎之上,可以建構起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建構在新的傳播的基礎之上。所以,網際網路就成為架構現代社會生活的基礎。

但是這樣的認識,其實還有它的盲區。經過最近幾年,尤其是最近三五年的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現在意識到,網際網路不僅僅是我們社會生活的基礎設施,而且它在整個社會的新的改造當中,逐漸成為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行行業業重構的設計者、推動者和引領者。因此,對於我們傳播學科的研究而言,也包括政治傳播的研究而言,重點將不再僅僅局限於內容的傳播。

我們過去所有的傳播學研究,幾乎把內容的傳播作為我們關注、研究以及實踐的主體。我們講到傳播學,講的就是內容的傳播。那麼從媒介化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重構角度來看,未來這種傳播的研究,可能就是要研究傳播如何重構社會生活。也就是說,在非內容的領域當中傳播,如何發揮它在社會發展、社會重構過程當中的作用、機制和相應的發展模式。這是我們需要研究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對於非理性的研究。在我看來,已有的研究可以表明,非理性已經成為傳播機制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性因素。我們都知道,在我們過去的、已有的社會傳播過程當中,主要的交流手段和交流憑藉的語言,實際上是書寫文字的表達。而書寫文字在長達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當中,已經或明或暗的沉浸進、容納進很多精英政治的邏輯標準尺度。因此,這樣的一個表達,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和邏輯的表達。在這樣的表達語言中,那些非理性、非邏輯的成分所扮演的角色,是比較輔助和次要的。

但是隨著視頻的崛起,未來視頻語言相信可以成為社會交流的主流性語言。這種社會交流的主流性的語言由書寫文字轉換為視頻語言的時候,視頻語言的寬度就為非理性、非邏輯的表達提供了更為多元寬廣的舞臺。我們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已經注意到,在今天的社會實踐和傳播實踐當中,擺事實講道理,遠遠不及關係認同和情感共振、圈層所屬所起到的力量。這是有很多研究和很多事例可以證明的。

那麼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在一個微粒化的社會,個人成為社會運作的基本主體。在這樣一個情況之下, 當人們獲得了更多的賦能賦權之後,有了更多的行動自由度和組合的可能性的同時,人們也需要一種群體的連接。但是在這樣的連接之下,傳統的理性邏輯大一統的格局,必將逐漸影響力式微。而非邏輯、非理性情感關係的橫向連接價值,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政治傳播為例,在政治傳播當中有一種概念,叫做「政治秀」。我們中國的學者也好,實踐者也好,對於「秀」這樣的一個東西,是非常不入眼的,我們基本上把它視為是一種套路、一種騙人的伎倆。但事實上,「秀」本身在我看起來,就是一個小眾化的思想精英邏輯如何進行橫向破圈的一種能力、一種資源、一種機制的建構。

通過「秀」,使更多的圈層以外的、更多的人群、階層,能夠在傳播之下,形成一種溝通,形成一種情感的共振,形成一種關係的認同。對於一個微粒社會而言,這種圈層之間的歸屬、關係的認同,是未來社會建構、未來社會治理當中,最為重要的工作和治理的方面。因為歸屬和認同,決定著人們的社會認知、社會認同,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社會協同。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所謂的「秀」,而這種「秀」,恰恰是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主張、把主流價值觀,在社會的各個圈層、各個階層之間,形成破圈的傳播、形成社會共識、找到社會最大公約數的最重要的能力和方法。

因此,破圈傳播和溝通,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當中之於傳播最為重要的責任和使命。通過非理性因素,比如說表情、口氣、姿態這樣的一些非邏輯、非理性因素的有效作用,將碎片化的人群重新組織起來,找到社會共識和最大公約數。

第三個重要的改變就是數據和算法,它已經成為影響和控制傳播領域的霸權者。我們都知道5G時代是萬物互聯和全時在線的時代。這種萬物互聯和全時在線,就會使傳感器無所不在,遍及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到人類的實踐半徑所處所有的區位。這種事實本身,就能使人類社會生活半徑內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每一個狀態,都可以有事實數據來加以說明和分析,並且在這種說明和分析之下,形成一種社會協同、社會治理的新的力量。

因此,掌握數據、對數據的智能化和價值挖掘以及相關的算法處理,已經使數據成為傳播領域的關鍵性的控制力量。換句話說,掌握了數據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傳播。那麼進而,也就能夠對社會進程、社會動員和社會運作和協同,產生一種控制性的能力。

因此,在數據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對於數據產生的另外一種內容性改變,也要重視它的存在發展。因為在過去我們的內容生產當中,都是以人為主體的研究和現實的存在。即使在打破了專業人士、專業媒體對於傳播的壟斷,實現了UGC、OGC、PGC的多元化的發展之後,也沒有突破界限。

但是數據和算法進一步得到發展和挖掘的時候,機器新聞寫作就會成為我們今天社會生產當中最重要的內容來源之一。而這其中,社交機器人和深度合成等新數位技術的手段,會越來越成為影響未來傳播、影響未來輿論的重要角色。如果我們對於社交機器人的作用機制,對於深度合成的影響缺少關注、缺少研究的話,那麼在未來的傳播和輿論戰當中,或許就會處在邊緣和弱勢的狀態。

因此未來傳播當中,數據已經成為傳播產品、包括政治傳播產品的一種標準配置。離開數據導引的內容產品,無法有效實現自己傳播價值的變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對於未來傳播當中專業媒體和專業媒體工作者角色的轉型,有了不同的認識。

我們都知道,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傳播內容的生產主體是專業化的。由專業媒體和專業媒體人為整個社會,代行內容的採集、加工、製作、傳播、把關等等角色。但是隨著社交媒介的崛起,就形成了一種多元精英參與的格局。雖然在社交媒體崛起時代的時候,有「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說法。但事實上,由於書寫文字的精英化邏輯限制,我們的研究和其他一些機構的研究可以充分的表明,在書寫文字傳播的時代當中,95%以上在社交平臺上傳播的內容,是由3%-5%的社會精英來生產和傳播出來的。那麼95%以上的普羅大眾,實際上是內容的消費者、接受者、轉發者和簡單的點評者。

但是由於視頻的崛起,視頻的表達方式使整個的社會傳播主體日益的泛眾化。再加上智能化技術的加入,MGC也成為今天內容生產的一個主體。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我們就可以看到,現在專業媒體和媒體工作者,在整個社會傳播的內容總量當中,所佔的比例已經不足千分之一。不遠的將來,可能只是整個社會內容傳播的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在那樣的背景之下,我們就要反思我們自己的站位和我們的價值存在,是直接為社會生產內容嗎?

當然我們必須要說,有些內容可能真的還是需要專業媒體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為社會來生產的。但是在我看來,從傳播工作者和傳播專業媒介主要的社會擔當和功能發揮的角度來說,可能不是直接為社會生產內容。它的角色,應該由過去直接的內容生產「to C」 ,轉型為退後一步,變成「to B」, 為內容生產者來提供相應的服務,提供知識。比如說,通過算法和數據,來掌控整個社會傳播的流向、態勢、結構,以及發言者的多和少等等的狀態,成為一個更高層面上對於傳播的一種數量化的掌控者。因為數據是未來社會傳播、社會運作的基本能源和基本力量。掌握了數據,等於在相當程度上掌握了傳播。

第二就是服務於大眾,為普羅大眾用專業的知識、專業的能力來提供更多的、豐富的能夠使他們更加專業地進行社會表達的傳播的模板和傳播的技術,成為這樣的一種模板和技術提供者。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很專業地、比較完美地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而專業的媒體工作者,應該在這方面為大眾的表達提供相應的模板和技術。事實上也可以將管理、將治理寓於這種服務當中,在模板的結構、模板的重心方面,提供一些社會應有的、主流價值觀的滲透方式。

新的傳播領域和新的傳播形態的開發者,應該為人們的社會傳播提供更多的手段、更多的工具和更多的空間。這是專業媒體和專業媒體工作者應該去做的事情,即開疆拓土。

第三,要對全社會信息傳播當中的意見分布、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社會情緒表達的平衡性,起到全局的管理者、平衡者的角色。我想這也是專業媒體和專業媒體工作者未來的專業角色的一種體現。過去我們說要為弱勢群體代言,是因為弱勢群體很難在社會的音量當中表達出自己的聲音。但是今天,當網際網路技術給大家賦能賦權的時候,每一個社會群體都能發出自己聲音的時候,就需要一個更高層面上的社會信息的平衡者、激發者、組織者的角色。這個角色恰恰是留給專業媒體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的。

平衡,是社會發展當中最重要的東西,也是傳播和政治傳播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我在十幾年前的一篇文章當中講過,一個負責任的媒介和負責任的媒介工作者,即使對於社會情緒的表達,也應該是起到的一種平衡者角色的。我當時講,說當社會哭的時候,不要讓社會哭出沮喪。當社會笑的時候,不要讓社會笑出狂妄,這恰恰就是對未來專業媒體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的社會角色與形象的說明。

本文來源:「再建巴別塔」微信公號

本文編輯:劉穎

-閱讀推薦-

馬保國被人民日報點名:審醜狂歡,不能無底線丨周末談

5G應用的這些「黑科技」,你get到了嗎?

第三媒介時代:5G將如何促進媒體深度融合?

相關焦點

  • 喻國明:算法的影響力越大,社會責任也就越大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在12月1日的「算法的治理與發展:以人為本,科技向善」研討會上表示。這場研討會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智媒研究中心主辦、《財經》E法協辦。在這個新的現實下,社會開始提出並研究算法的社會適應性問題。如何把握關於算法迭代的基本方向呢?喻國明提出,首先應從影響算法迭代的兩大關鍵性邏輯加以分析。如同了解一個品牌的確立有三個支撐性的維度——品牌的產品形象、生產者形象和消費者形象——去著手一樣。
  • 喻國明 方可人:算法型內容推送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而政治傳播的研究也證實,媒介多樣性會提升用戶的政治素養(Dam Hee Kim,Nojin Kwak, 2017)[[5]],並消除黨派偏見(Elizabeth Dubois,Grant Blank,2018)[[6]]。
  • 劉海龍 | 傳播中的身體問題與傳播研究的未來
    當然,反諷的是,今天我們之所以意識到身體問題的重要性,卻是因為我們正體驗著身體在傳播中重要性下降所帶來的空虛感。這又引出了第二個重要的問題:當傳播主體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單一的身體後,傳播及傳播研究又該往哪裡走?
  • 益普索聯合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成立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北京2018年4月20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4月10日,益普索與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成立了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 集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和市場應用於一體,致力運用認知神經科學技術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研究。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
    ,聚焦新冠疫情下中國公民的心理健康,她通過對500個受新冠疫情影響的普通人案例的研究,從溝通順從理論的角度,概述了重新融入社會需要經歷的五個階段。世界的「變」體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個人化、科技私人化和便利化,以及社會的變化。人們處理信息的方式並未改變,媒體的社會控制功能依然未變。
  • 喻國明:從資訊到關係,未來媒體如何構建影響力?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德外5號」(ID:dewaiwuhao),作者 喻國明,36氪經授權發布。 近年來,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新技術革命使包括傳播領域在內的整個社會正在經歷著「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就傳媒業而言,這種變革包括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渠道、傳播接受、傳播效應等整個結構與環節要素的重新改寫。
  • 內容科技:未來傳媒的全新生產力
    她將騰訊新聞為避免流量陷阱、尋找優質內容最優解而探索出的人機協作機制命名為「ConTech」,展示了騰訊新聞ConTech機制的三個主要流程:1.持續運轉的內容篩選漏鬥;2.關鍵內容的數據發現和協同生產;3.有利於優質內容供應的高效機制。
  • 喻國明:微博是謠言粉碎機,是真相挖掘機
    圖說:喻國明微博作為「個人信息即時共享綜合平臺」正在深刻地改變中國社會,無論是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還是日常生活,微博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一、微博影響力發生的技術關鍵:微博傳播的三大特性短短140個字的微博內容,其實是一個很碎片化的內容,之所以產生巨大、甚至翻天覆地的社會影響,是因為微博身後有三種強大的傳播機制的支撐。1.「點對面」的即時傳播。
  • 未來的傳播形態:思考與前瞻
    未來傳播形態研究,除了沿著媒介技術主義的視角繼續向廣度和深度方向拓展,以媒介環境的發展與媒介樣態的更新進步為基礎,還應該加強以為實現新人文理想為目的「一帶一路」模式在形塑未來傳播形態過程中的作用。只有用技術與人文互為融合的研究視角才能準確判斷未來的傳播形態。只有用科技融入人文的實踐模式才能打造出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輔相成的未來傳播形態。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
    他指出可以從五個途徑重建新聞媒體的社會信任。 ICA 前任主席、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教授Patrice Marie Buzzanel在《中國公民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恢復》的研究中,聚焦新冠疫情下中國公民的心理健康,她通過對500個受新冠疫情影響的普通人案例的研究,從溝通順從理論的角度,概述了重新融入社會需要經歷的五個階段。
  • 黨內政治文化研究的三個維度
    原標題:黨內政治文化研究的三個維度   黨內政治文化對黨內政治生活實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和作用的發揮有其內在規律性,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深入研究探索這些規律,切實把握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不斷增強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自信和自覺。 文化在黨治國理政中具有重要作用,黨內政治文化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 喻國明:關係革命背景下傳媒發展的關鍵詞
    這就是未來微博的發展,在這方面,我要說騰訊本身還是有某種優勢的。所以騰訊跟新浪微博方面的競爭,現在還在一個持續的發展中。新浪相對來說對於內容更熟悉一點,騰訊在技術方面更有一些優勢,這可能就是他們的差別。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對於關係資源的利用、整合、開發。因此對於未來中國傳媒的發展而言,我認為有三個關鍵詞可以提示大家關注,第一就是嵌入圈子。
  • 比爾·蓋茨:應戰新冠和未來疫情的三個關鍵研發領域
    新冠病毒成為了人類一個「有益的對手」,它給了我們很多教訓和啟發,指出了三個急需關注的關鍵研發領域。好消息是,新冠病毒已成為了人類一個「有益的對手」,它給了我們很多教訓和啟發,指出了幾個急需關注的關鍵研發領域,我想談談其中的三個。疫苗研發平臺第一個就是疫苗研發平臺,它能讓我們比傳統方法快了好幾個月來開發疫苗。想像一下,如果在2020年夏天之前就有了成功的疫苗,這場大流行病一定會是另一番模樣。
  • 超越想像的貧瘠:近年來海內外健康傳播研究趨勢及對比
    【摘 要】本研究對近兩年來海內外健康傳播研究範式、話題、趨勢等進行對比,對我國健康傳播研究的未來予以展望。本研究發現,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西方健康傳播學研究已經囊括了人類傳播的各個層次,呈現出主題多元化、研究跨學科的發展趨勢。
  • 喻國明:我們如何正確看待網絡視頻的價值?
    編者按:本文來自2017中國網絡視頻年度高峰論壇暨第二屆中國網絡視頻學院獎——「金蜘蛛」獎項獎典禮,內容為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教授的主題分享——從技術驅動邏輯來看網絡視頻發展的價值空間與標準判斷。 為什麼說諾基亞之死並不難理解?
  • 基於語料庫的人民網對外傳播英文報導特點研究
    4.2.2 「CHINA AND THE」和「BETWEEN CHINA AND」 在有關「CHINA」的詞組中,「CHINA AND THE」和「BETWEEN CHINA AND」這兩個詞組分別出現292次和出現197次,屬於高頻詞組,而通過報導文本考察這兩個詞組則發現,語料庫中這兩個詞組的使用有重複的情況,因為WS軟體僅能分析三個單詞組成的詞組
  • 第二屆中原新聞與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在河南大學開幕
    為展現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創新培養機制和學術成果,搭建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12月3日,第二屆中原新聞與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開幕式在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實驗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舉行,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 全媒派 | 彭蘭:新媒體研究中的傳播、關係與人
    這一次分享的題目叫做「傳播-關係-人:新媒體研究的進階」。從傳播、關係到人的視角,代表了新媒體研究的不同層面、不同的透視視角,也對應著我的三本書(《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社會化媒體》、《新媒體用戶研究》)。接下來,彭蘭老師從這三個關鍵詞出發,跟大家來做一個交流。
  • 國外研究:精液微生物是愛滋病病毒傳播的關鍵
    國外研究:精液微生物是愛滋病病毒傳播的關鍵 時間: 2014-07-30 15:42  來源: 科技日報   編輯: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加拿大和美國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愛滋病病毒(HIV)感染可重塑精液中的細菌和免疫因子,進而影響病毒載量
  •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傳統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與以文化人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化人的實踐系統,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活動。我國有著以文化人的優良傳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要素,內容、方法、載體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關鍵點,也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內核實質的必然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