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人民網組織編寫的《2019,內容科技(ConTech)元年》白皮書正式發布。報告指出,媒體發展的驅動力從以內容為主轉變為以內容和技術雙輪驅動,技術和內容越發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技術在媒體發展中的作用變得空前重要;並基於「頂層架構重視內容與科技的結合——全媒體建設成為緊迫任務——內容科技是建設全媒體重要手段路徑」的邏輯推理,得出「2019成為內容元年」的論斷。這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在這一命題之下,我國網際網路發展的現實如何呢?
圖片來自網絡
一、現實發展:內容與科技的融合不斷深入
其實,不論是概念還是實踐,內容科技都不能算是一個新鮮事,技術進步對提升傳播效率、效果、效益和效能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從機械化到自動與電氣化再到當下的信息化,現代技術的每一次革命都帶來了媒體和傳播的創新與發展,媒介形態與傳播能力在技術變革中升級迭代。即使把「內容科技(ConTech)」限定為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前沿信息技術(IT)以及物聯網、5G、區塊鏈等新興通訊技術(CT),「ConTech」的理念與機制也早已出現並落地實踐。
2019年5月21日,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在《內容消費的規模陷阱和ConTech新世界》的主題演講中率先提出「ConTech」的概念。她指出,人工智慧等技術對內容行業的改造已經初步完成,內容+人工智慧將進入專業雙向對接時代。騰訊新聞的目標在於以「可理解+可學習」為核心,構建一套內容從業者與內容AI之間的標準對話體系,實現從組織到業務的深度協同,與持續進化。她將騰訊新聞為避免流量陷阱、尋找優質內容最優解而探索出的人機協作機制命名為「ConTech」,展示了騰訊新聞ConTech機制的三個主要流程:1.持續運轉的內容篩選漏鬥;2.關鍵內容的數據發現和協同生產;3.有利於優質內容供應的高效機制。
圖片來自網絡
概念提出的背後是騰訊對人機協同提供優質內容的不斷探索嘗試。僅隔半年,2019年騰訊ConTech技術大會上,騰訊新聞算法負責人劉軍寧分享了騰訊ConTech的技術布局與實踐,涵蓋內容的生產、準入、處理、分發到體驗整個鏈條。在內容理解方面,貫穿全流程的內容理解力,除對內容基礎語義的標籤分類,逐漸向內容受眾面、新聞性、知識性、事件脈絡、知識圖譜等深層次語義構建;在內容生產方面,青雲智能內容生產引擎,承擔素材檢索、篩稿入庫、內容糾錯、摘要生成、自動寫作、智能配圖、短視頻自動生成等輔助人工的工作;在內容分發方面,打造個性化、搜索、智能語音助手為依託的下一代的智能內容分發系統。可以說,貫穿於騰訊新聞ConTech的主線思路是人機協同,人的經驗、智慧賦能給機器,用機器放大人的智慧,解放生產力,釋放創造力。[1]其中,青雲智能內容生產引擎的智能選配圖系統,每日配圖數量5.5萬次;智能糾錯模型,每日接到101萬篇文章糾錯需求;智能寫作系統,年寫作2.4億字,年輸出稿件107萬篇。
騰訊ConTech實踐正利用專業智慧和算法效率的共同進化,讓用戶收穫更高的價值密度體驗。例如,這次疫情中,騰訊新聞較真闢謠中臺表現尤為亮眼。疫情期間,謠言隨時出現,闢謠效率尤為關鍵。1月24日下午,騰訊新聞較真平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特別版上線,基於嚴格的鑑定體系和專家顧問的專業把關快速處理不同類型的網絡謠言;還推出H5形態的「實時在線闢謠工具」,通過連結、長圖、海報、短視頻等方式,快速覆蓋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媒體平臺。截至2月15日下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特別版已為用戶提供超過5.36億次服務。這背後得益於較真闢謠中臺的底層能力——較真中臺搭建中央處理系統,利用AI等技術工具,將工業化的技術能力應用於高效的闢謠;一端接入海量的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識別和處理,另一端連接用戶,將闢謠內容分發給用戶。當前,騰訊新聞較真中臺已集合謠言發現與預警、謠言識別與鑑定、闢謠生產與觸達,以及謠言研究與科普四大能力。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內容與科技的融合實踐主體不僅限於平臺型網際網路機構,傳統新聞媒體也在轉型發展中緊抓技術能力建設。縱觀近些年業界的媒體融合大潮,可以說內容生產分發相關技術的革新是各大媒體推動媒體融合的著力點與關鍵領域。例如,人民網基於自身內容錯綜複雜(7種少數民族語言及9種外文、60多類頻道類型)的現實考量,為解決體系複雜、運營效率低、運維能力不足等痛點,建設了智能化應用平臺,打造包括智能大數據服務和智能媒體應用在內的服務能力。「讓數據多跑路,讓人力少動手」,智能大數據服務一站式管理內容數據,智能媒體應用將技術基礎與內容業務相結合起來,覆蓋選題策劃-新聞製作-內容審核-內容分發-傳播分析-版權追蹤全鏈條。智能化應用平臺的建設為人民網智能媒體融合提供了強大的平臺支撐,有效提高內容生產與內容運營效能。
二、未來趨勢:技術對內容產業的賦能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風口」
當下,內容科技已圍繞著信息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五個環節的智能化展開其應用,而隨著5G技術商用開啟的萬物互聯時代到來,技術對信息傳播的改造向縱深處發展。高速率、高容量、低延時、低能耗的5G技術無疑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它真正「連接一切」,將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世界的互聯上升到生理級、心理級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拓展傳播疆域、豐富傳播要素、再造傳播結構;它在傳媒領域和傳播領域的落地將會加速各種新技術對內容生產分發消費全鏈條的滲透,帶來生產力的增強以及生產關係的重構。
1.採集:傳感器拓展感官視域
萬物互聯環境下,智能化物體將成為信息的主要採集者。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以傳感器為典型代表的信息採集工具就是人類感官的「延長」。傳統新聞的信息採集主要依靠記者的感官獲取,但是這種方法有相當的局限性,而傳感器的應用能使新聞從業者更方便地獲取海量且準確的數據,這不僅有助於從大量複雜線索中發現新穎的選題,還能夠減少人為錯誤的產生。傳感器一方面可以擴寬信息的來源途徑,例如利用傳感器實時監測環境數據(包括溫度、溼度等),甚至可以採集用戶自發產生的生理數據(如腦電與心跳)。另一方面,傳感器還擴寬了信息的採集維度,包括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2]以無人機為例,5G技術將進一步賦予無人機超高清視頻傳輸、低時延控制、遠程聯網協作和自主飛行等重要能力。
2.生產:機器生產內容海量湧現
萬物互聯和全時在線的數據通過數據挖掘和智能算法將生成海量的傳感器資訊,即MGC(機器生產內容)。所謂機器生產內容,即通過攝像頭、傳感器、無人機、行車記錄儀等智能採集設備,結合新聞發生地附近的多維數據,自動檢測新聞事件、自動生成數據新聞和富媒體資訊內容。讓攝像頭以及各種傳感器成為記者的眼睛,在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捕捉和生成上,快人一步、自動生成。這一內容生產格局的巨大改變,勢必會造成專業媒介工作者工作重心和工作邏輯的重大轉型。專業傳播工作者在未來傳播中的主要價值角色的擔當主要不是進行直接的內容生產,而是為用戶生產內容(UGC)和機構生產內容(OGC)和機器生產內容(MGC)的內容生產創製模板、創新模式、開拓新的領域和新的功能、平衡社會表達中的信息與意見失衡、建設傳播領域的文化生態。[3]
3.分發:個人即時場景實現精準推送
如前文所說,傳感器可以擴張從人到物的不同層面的信息採集力。萬物互聯狀態下,人的空間位置、身體狀態、運動狀態甚至心理反應,在未來都可以通過傳感器或其他智能設備來探測或描述,這為基於個人的即時場景的信息生產與推送提供了依據。目前算法技術已經能夠通過收集內容、環境以及用戶等三個維度的信息來進行個性化推送,雖然對空間場景要素有所涉及,但應用還不夠充分,也基本還未考慮用戶實時狀態、社交氛圍等其他場景要素;在5G技術加持下,在深層次的人機互動基礎之上基於私人場景的個性化服務將進一步提升,實現算法內容分發的「場景」增強。
4.觸達:多元終端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
5G的廣接入下,信息接收終端將不再局限於個人移動終端(如智慧型手機)和家庭終端(如家庭大屏),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均有可能形成新的人機界面和交互方式。這些新型終端擺脫了屏幕限制,內容的接收和處理可通過多種感官體驗實現,用戶只需記住驅動智能設備的命令即可實現。同時,借5G 超高速的傳輸能力,可以解決VR/AR 在過去給受眾帶來的互動體驗不強等問題,沉浸體驗將進一步升級,人們在現實場景中就能體驗到虛擬場景的沉浸感與在場感。[4]
5.反饋:數據採集將實現場景化、生理化
萬物互聯時代,用戶反饋將更加傳感化;而傳感器將重新定義傳播的反饋機制。一方面,用於監測內容反饋的智能工具可實現傳播效果數據採集的場景化,從延時模糊到即時精確;另一方面,對用戶的洞察更加細緻全面——從瀏覽、評論、轉載、點讚、關注等顯性行為,到傳感器呈現的用戶在信息消費過程中的生理反應。用戶驅動的內容生產將會繼續深化對用戶需求和反饋的精準把握。
總之,5G所導致的萬物互聯和全時在線的結果之一,就是無所不在的傳感器所生成的海量數據的泉湧。在未來的傳播中,數據資源將成為傳播驅動的最為關鍵性的資源和能量;實時生成的數據、實時分析、實時調整的算法將成為整個信息系統運行的神經和命脈。掌握數據、價值挖掘、利用人工智慧實用化,這恰恰就是未來職業傳播工作者工作的重點與關鍵所在。
三、社會願景:構建人機協同的內容科技未來生態
技術在給內容產業帶來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也埋伏了諸多風險,如政治操控、社會歧視、隱私和產權侵犯……當然,技術並非天生存惡。技術造成的危機,本質上還是人類自身的弊病造就的;導致這些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技術趨向於工具理性主義,效率與利益成為最重要的標準,人文主義關懷漸漸淡化;也就是說,技術不斷裹挾人類,人類的情感價值讓位於技術的工具價值,技術中心主義盛行。
人類首先要尊重人類自己,才能促進科技的人性化。必須看到在當下弱人工智慧的技術現實下,人工智慧及其相關技術尚處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計算而無理解的初級階段——只能在數據層面發現規律性模式、識別有價值的差異以及發現數據的相關性,卻無法像人類那樣理解數據所蘊含的信息語義等內涵及意義;智能化技術在內的各種新技術進入內容產業,是為了將人從一些簡單、重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提高人在其優勢領域、關鍵領域的競爭力,旨在增強人類智能而非替代人類,人類的判斷、道德和直覺對於各種智能體的關鍵決策不可或缺。簡言之,無論內容科技帶來何種程度地生產力飛躍,傳統的人工編輯仍扮演著「壓艙石」「航向標」的角色;技術驅動的傳播革命,並不是機器替代人的過程,而是「人—機」協作、共同進化的過程;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應該更像是指揮家與樂隊的關係,彼此相互協調、交互配合。
所謂人機協作,即通過技術發現與補充人的能力局限,通過人的力量來糾正機器的偏狹與誤區,這也是內容科技的價值取向。對於內容產業來說,在技術提供了高效率的前提下,我們更需要從人類生活、人性的目標來衡量機器效率的意義。媒體在擁抱新技術的同時,需要做堅定的人文守望者;保持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以人為尺度,讓技術更「正確」,更能服務於人的需要。以規則和人文精神來引導「技術向善」,或者說,推動內容科技向促進人類共同福祉的方向發展,將成為內容科技未來發展的基調。
概言之,人民網、騰訊網今天在內容科技(ConTech)上的「一小步」,其實就是整個傳媒領域發展的「一大步」。讓我們站在時代發展的高點上,認識和把握內容科技(ConTech)發展的邏輯與趨勢,這是決勝未來傳播的一個關鍵。
[1]金融界.騰訊新聞ConTech合作夥伴計劃 人機協同共建優質內容生態[EB/OL]. http://finance.jrj.com.cn/2019/12/03225128485418.shtml.
[2]喻國明,蘭美娜,李瑋.智能化:未來傳播模式創新的核心邏輯——兼論「人工智慧+媒體」的基本運作範式[J].新聞與寫作,2017(03):41-45.
[3]喻國明.未來傳播的三大關鍵轉型——站在未來已來節點上的思考與展望[J].新聞與寫作,2020(01):54-57.
[4]喻國明,陳雪嬌,盧文婕,曹笑凡.邊緣計算、5G與傳播的未來融合——試論場景視閾下新聞傳播過程的重新構建[J].傳媒觀察,2019(10):5-10.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