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傳媒」玩起流行科學

2020-12-06 騰訊網

  吃小龍蝦導致肌肉溶解是怎麼回事?獻血為什麼同時還是人的心理在起主導作用?這些熱門新聞都有科學解釋,這就是一群理科男女組成的民間科學松鼠會寫出來告訴給公眾的真相,他們寫得好玩,讀者看了一笑。昨天下午,帶頭大哥姬十三等一幫松鼠幹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風光亮相,松鼠會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以及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身處果殼,心懷宇宙。新成立的果殼傳媒,是「松鼠們」為創造出「DISCOVERY」這樣的科技媒體品牌夢想而建立的一個泛科技綜合性傳媒,包括果殼網、果殼閱讀、科技品牌傳播等多項業務。

  這是國內公益組織升級的非典型先例,也是一個自家「養活」自家的典型運營標本。「我們的目標,始終是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讓鮮活的科技內容,走進流行文化。」科學松鼠會的創始人姬十三表示,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可選擇公益方式與商業途徑雙管齊下。「松鼠們」已經爭取到風險投資,來運營果殼傳媒。

  記者嘗試著,先去網站轉轉,看看這個「果殼網」裡到底裝了些什麼,結果,難剎車!「為什麼喜歡TA會沒道理?」「愛生氣?這才是好情緒!」「罰款可能讓惡習來得更猛烈!」「喜形於色到底還好不好?」……繼承了松鼠會博客的犀利和生動,開闢了更多人們體驗得到但沒想過的稀奇古怪。

  事實上,這個包括了「謠言粉碎機」、「健康朝九晚五」、「謀殺農場法醫」等15個新欄目的新平臺,是松鼠會博客以外的另一個刺激的大冒險國,你可以在這裡提問、回答,還可以和不同派別掐架,誰科學,誰有理!

  關於「果殼時間」

  她是演講,是科技現場秀;

  科技是她的第一推動,藝術、人文、創意……會慢慢排隊入場;

  向未來問好,也回頭看,但不沉溺於歷史;

  關乎夢想,關乎生活,科學家也食人間煙火;

  精挑細選定嘉賓,以專注和專業架設學者公眾橋梁;

  遴選觀眾,非請勿入。在果殼時間,遇到志同道合者;

  六名全職員工,十幾位志願者和數家供應商,一切努力只為呈現最夢幻現場;

  非營利項目。當然,不代表一定不收門票;

  堅持華語。不排除會出現粵語和上海話;

  身處果殼,心懷宇宙。未來,你好。

相關焦點

  • 果殼傳媒CEO姬十三:和科學搞曖昧
    兩個房間流行「混搭」,有穿制服的「類白領」,也有穿著隨性、躲出門外抽菸提神的年輕人。早上10:30開工,沒有令人窒息的辦公室文化,可以放聲大談性高潮機理,也可以探討宅男娶媳婦和「時空曲率」的問題,完全意義上的「Free Style」。
  • 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上線
    自創建兩年多以來,科學松鼠會一直致力於「讓科學流行起來」,以其充滿趣味的內容和豐富活潑的用戶活動,在公眾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廣泛的認知。在新的組織架構下,通過引入專業化的團隊和管理機制,科學松鼠會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實現更多社會價值。  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程東紅髮表致辭。
  • 松鼠會支持方果殼傳媒獲百萬美元投資
    ChinaVenture北京時間11月15日下午消息,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簡稱「果殼傳媒」)昨天宣布,已獲摯信資本投資,數額達百萬美元。果殼傳媒原名北京一群松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著名科普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的實體支持機構。
  • 公益+商業: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今年11月14日,科學松鼠會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公益性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管理以科學松鼠會為旗艦的科普項目群;而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則推出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Guokr.com)和圖書品牌果殼閱讀。
  • 易快報籤約果殼,推動科學傳播讓生活更智慧
    果殼的背後,是一個頂級的科學家共同體  果殼網於2010年成立,是國內知名的科學文化品牌,致力於提供負責任的科學、科技主題內容,成為大眾連接科技的橋梁,打造成為「中國的Discovery」。  果殼創辦至今一直用有趣、多元化的方式,開展從科普到泛知識領域的信息傳播,已經從單一的科普,延伸到積極倡導科學、理性的生活方式,希望幫助公眾解決生活各方面的實際需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科學指南。
  • 科學講壇「果殼時間」更名為「未來光錐」 推動科技參與公益和創新
    新華網北京1月8日電(記者吳陳)公益性科學講壇「果殼時間」8日舉行升級盛典,更名為「未來光錐」,嘗試在傳播科學的同時引入跨領域分享和協作,通過行動影響和改變未來。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在早前微博曾經流行的「鄙視鏈」中,知乎和豆瓣的排位都在上遊,大有傲視群雄的優越。 事實上,據投資機構對我的轉述,知乎團隊在融資時會參照三個對象,除了豆瓣之外,還有Quora和LinkedIn。 果殼的創始人姬十三,對這種理想主義的情懷頗為冷暖自知。 姬十三是復旦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博士,而後跟隨興趣扮演「科學布道師」的角色,走上「文以載道」的發展道路。
  • 科學松鼠會:借網絡走紅的新科普群落
    夢想讓科學流行起來科學松鼠會是由「姬十三」為首的一批科學作者創立的科學傳播公益團體,試圖通過新鮮的角度和輕鬆有趣的寫作傳播並普及科學,倡導理性思考。「科學松鼠會」的名字來自一個有趣的比喻:松鼠會的創始者們認為科學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就像味道鮮美卻又不方便吃的堅果,而他們就是要像松鼠一樣,「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這與他對另外一個問題的回答十分相似,一年前,當他決定將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完全分開運營的時候,同樣面對過質疑——一個要做NGO的人最後去做了一個商業公司,能不能成功,會不會變質。他說:「一點都不介意是假的,但我覺得需要時間去證明分開是明智的。」  現在,果殼網的日PV過百萬,幾十萬註冊用戶。
  • 松鼠的11年果殼夢-虎嗅網
    據說姬十三在洗澡時腦海中被這句話擊中,也依此命名了他所創立的科普平臺,果殼。果殼延續了松鼠們的理性主義,有兩位開發人員甚至兼任了中文維基百科的技術骨幹。他們天然的傳播自覺決定了果殼以及旗下的核心內容生產者必定會是公眾知識分子,參與公眾科學生活。直至十年後的今日,果殼依然致力於打破文理的界限,讓科學流行起來。
  • 果殼商店第五年:從一本日曆開始,用科學探索知識文創的宇宙
    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發布了一條微博,回顧了果殼商店成立5年來的業績,以及推出的經典文創產品。   姬十三表示,果殼商店是一個極佳的興趣商業兩開花的項目,團隊一心要做本土最好的科學商店。   五年來,果殼商店通過自創和科學買手全球尋覓產品並加以改造、聯合出品,創造了每年數千萬的收入。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過去一年裡,這家公司在科學和教育兩個大方向上做出了更多的獨立產品,嘗試拉動那些「認可科學精神」,或者說「覺得科學很牛逼」的普通人。每隔三個月,公司的高管團隊就要集中討論一堆來自內部的新產品創意,並在之後更為密集的日常溝通中,對這些產品的擴張、維持、轉型或暫停作出決斷。這樣的多產品運營模式,收到了來自用戶的更多質疑:還是創業公司的果殼,為什麼要轉型成一個產品孵化器?
  • 全媒派 | 果殼試水匿名語音社交,B站能否成社交新巨頭?
    不斷試錯的果殼,推出「遞爪」App試水匿名語音社交,能否迎來新春天?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眾傳播載體格局的變化堪稱日新月異,那麼,時下正熱的B站會成為「兩微一抖」外的新一極嗎?新媒體市場繁榮多年,上演了野蠻生長的奔襲,也經受過制度約束的洗禮,突破商業創新瓶頸,是否會成為接下來最大的難題?
  • 百度(BIDU.US)已於6月入股果殼網 持股9.38%
    有限責任公司持股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   對此,果殼網及百度官方均未進行回應。一位果殼網員工稱,百度的確是果殼的股東之一,但對雙方合作等細節問題並不清楚。
  • 知乎、果殼、B站等崛起,網絡輿論「外圍地帶」不可不察
    果殼:貢獻科學思維的「小而美」立志「讓科學流行起來」的果殼網以及果殼精選App,如今每月吸引2500萬人次獨立用戶訪問。其善於將科學思維與流行話語體系交融,製造爆點。除了致力於破除各類沒有科學依據的網絡謠言,更積極介入各類公共突發事件、網絡熱點。《做個手術,把腎做丟?「瞬間萎縮」有可能嗎?》《廣東傷醫事件:我們該如何面對疑似精神病人?》《常州外國語學校中毒事件背後,是問題重重的土壤修復工程》……每一次熱點引發的「七嘴八舌」中,果殼專門從科學立場、科技視角破題,貢獻眾聲喧譁中堅定的理性之音。
  • 「直男」果殼的化妝品生意
    國內第一泛科技類媒體果殼也做起了化妝品生意。 在大眾認知中,果殼是硬核科普性媒體。果殼圈子裡的用戶,應該大部分是理工男、IT男、鋼鐵直男。然而,果殼卻已經做起了「妹紙們」的化妝品生意,果殼市場部總監馮穎表示,這樣的生意毫不違和,因為護膚、彩妝也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姬十三如此「無情」地描述由果殼編輯部成員親身試病留下的一手記錄組成的新欄目《果殼病人》,一個講述生病後自己病情和治療過程的欄目。這個欄目中,果殼的員工要用科普的方式記錄生病和治療全程,並告訴讀者這種病的表現特徵,以及應該怎麼判斷。《果殼病人》至今寫了近30篇,其中2/3的內容是果殼成員自己貢獻的。
  • 果殼網姬十三: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沉寂許久的果殼網近期也有了大動作,大力推廣MOOC學院、成立「科學人」品牌、開發備孕利器「研究生」APP,果殼網正努力從泛科學社交網站向細分領域進軍,但2013年獲得B輪融資的果殼網盈利模式仍在探索。進軍細分領域,從果殼網到MOOC學院2004年讀博士期間,姬十三在《牛頓科學世界》發表了一篇關於猴子博弈實驗的文章,因為文字風趣幽默大受好評,從此姬十三在「科普」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成立了科學松鼠會,2010年成立了泛科學社交網站果殼網。
  • 《果殼中的宇宙》,霍金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
    《果殼中的宇宙》書名出自於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其隱喻來源於「復仇王子」哈姆雷特認為,即便把他關在果殼中,仍然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細心想像,哈姆雷特幾百年前所吟唱的處境,其實和人類的宇宙觀完全相符。這不僅是莎士比亞敏銳的洞察力,也說明藝術和科學其實是相通的。
  • 科研工作者們,果殼網科學人向您約稿!
    對於他們來說,向公眾闡釋科學研究的意義,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有利於更多公眾投身科學。隨著越來越多科研人員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開始主動在果殼分享科研成果,比如這篇文章,就是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的同時,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果殼撰寫的科普版本。又如另一篇,是《PLoS Genetics》一篇論文的作者在接受採訪後主動將答覆整合成一份脈絡性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