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姬十三: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2020-12-08 網易科技

文/嚴珺

導語:兩年後再次採訪果殼網CEO姬十三,他依然是一副學生派的打扮,T恤+牛仔褲還有乾淨的氣質讓人無法猜到他的準確年齡,復旦生物博士出身的他身上總透著書卷氣和文藝範,但在平靜的外表下,商人的基因正在咆哮,蓄勢待發。

沉寂許久的果殼網近期也有了大動作,大力推廣MOOC學院、成立「科學人」品牌、開發備孕利器「研究生」APP,果殼網正努力從泛科學社交網站向細分領域進軍,但2013年獲得B輪融資的果殼網盈利模式仍在探索。

進軍細分領域,從果殼網到MOOC學院

2004年讀博士期間,姬十三在《牛頓科學世界》發表了一篇關於猴子博弈實驗的文章,因為文字風趣幽默大受好評,從此姬十三在「科普」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成立了科學松鼠會,2010年成立了泛科學社交網站果殼網。儘管姬十三本人並不喜歡「科普」這個詞,他覺得這個詞太過「高高在上」, 好像老師在教育學生一樣,而果殼網的願景,卻是做一個可供所有熱愛科學的人交流的平臺。

果殼網成立的最初兩年,姬十三因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走了不少彎路。姬十三的團隊初心是做「科學傳播」,一開始,果殼網想通過泛科學內容討論,構建一個社區。這樣雖然用戶增長很快,但隱患卻很明顯,社區發展越來越大,但用戶也越來越雜,但對果殼網本身偏科普媒體的屬性來講,龐大的用戶群與變現並不對等。

空守著日益增長的用戶卻沒有辦法變現,這對獲得了摯信資本1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以及300萬美元A輪融資的果殼網來說,並不是個好消息。

姬十三必須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買單,因此,2012年果殼網開始探索商業化,尋求變現。除了果殼網的日常運營外,果殼網還與一些商業科技品牌合作,為他們講述品牌故事。2012年,這為果殼帶來了500萬人民幣的收入。姬十三預計,2014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00萬人民幣。

不過在2012年底,姬十三找到了自己更中意的模式,那就是MOOC學院。MOOC學院全稱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2年,美國的頂尖大學陸續設立網絡學習平臺,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課程提供商的興起,給更多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

但姬十三第一次看到MOOC是一個機會卻是因為果殼網的一個小組,2012年底,有一位果殼用戶說想要申請一個MOOC小組,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MOOC課程重度用戶,已經拿到了二十多個證書,他希望通過小組聚集更多的人一起學習,這個小組用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就達到了上萬人。

MOOC真的有這麼大的魅力嗎?為了調研MOOC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姬十三帶著一個小分隊輾轉北京的多家高校進行調研,甚至還和清華大學化工系的學生在宿舍裡共同住過幾天,就為了看看現在的大學生在大學校園裡都在做些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後,姬十三看到,除了國內不同地域存在教育差異,而國內的優質課程和國外相比也有較大的差距, 國內大學生願意通過MOOC的形式來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

在姬十三看來,果殼做MOOC學院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MOOC學院的用戶群體和果殼網重疊度較高,而果殼的資源也開始全面向MOOC團隊傾斜,目前果殼網共有90多名員工,其中15人團隊負責MOOC學院,而果殼也在招募更多的員工來從事MOOC學院的運營和優化。MOOC學院子欄目很快搭建了起來,裡面接連引入了包括edX、Coursera、OpenLearning等多家平臺的課程。姬十三將整個MOOC體系比作一個大學,edX、Coursera、OpenLearning等平臺相當於一個個教學樓,而果殼網想要做的,就是這個大學裡除了教學樓其他的地方,具體來講,就是包括課程漢化、提供討論區等等。

做課程漢化也是源於一個偶然的機會,Coursera推出了一門非常受歡迎的課程《社會心理學》,很多用戶在果殼下面的討論區留言說「想上這門課程但是英文不好怎麼辦?」於是果殼網團隊試著翻譯了其中一段課程並把它發給了Coursera那邊,Coursera團隊很快給了回復並將果殼網的翻譯版上傳到了網站上,這段課程在國內MOOC群體裡大受歡迎。這讓果殼團隊看到了一個新的機會,此後果殼團隊和Coursera開始了合作,Coursera的部分課程在上線前會先給到果殼這邊,果殼翻譯成中文後,中英文兩版同時上線,國內的用戶也可以和國際上的用戶同步學習課程。

目前果殼已經與超過23家MOOC平臺還有大部分國內的高校達成了合作,免費為他們的課程提供入口,果殼MOOC學院上共有超過1500門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免費提供的,並且果殼還與聯合國、萬科等等合作推出了獎勵制的課程,完成相應的課程即可獲得一定的獎學金。

果殼的招牌線下活動「萬有青年燴」在姬十三看來也是為MOOC學院培養高校渠道。去年開始,果殼嘗試將線下活動「萬有青年燴」開源化管理,現在每周都有2-4場幾百人的活動在不同城市舉辦,完全由網友策劃、組織。在上海幾個學校試點的萬有青年協會,掛靠校團委,也在穩定運營中。

除了MOOC學院外,果殼近期還將媒體品牌「主題站」改版變為「科學人」,從去年開始,果殼和nature,science兩大國際學術刊物建立了合作關係,增加直接對話科學家的文章比例,同時和中國科協嘗試合作「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項目,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商業化一直是難題 MOOC學院能否破發?

果殼網雖然創立四年來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商業模式一直是個難題,主要原因就是果殼身為泛科學社交網站,且媒體屬性過重,做小眾圈子的媒體,盈利模式非常有限。究其原因:

1. 果殼網目前所做的事情大多屬於「科學普及」,科學普及沒有那麼強的時效性,也沒那麼強的用戶粘性,用戶主動登錄獲取知識的意願非常有限。

2. 科學普及涉及到許多敏感內容,比如「冬蟲夏草是否真的有效」、「轉基因食品是否應該被抵制」,如果引入商業化的內容,比如廣告,用戶會對其報導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存在懷疑,這對一家泛科學社交網站來講,無疑是自毀根基。

3. 果殼網的社交屬性主要體現在「果殼小組」,但果殼小組的內容是不可控的,用戶的屬性劃分也並不明顯,這部分用戶想要變現也非常難。

4. 果殼網需要多位編輯來維持網站的日常運營,人力成本比較高,目前果殼網的總員工數已達到90多人,其中有近一半員工在負責果殼網的日常運營、開發工作和商務化,另一半人員則在突破教育等新項目。

果殼網的難題它的小夥伴豆瓣和知乎也都在經歷,這三家網站的共同特點就是「文藝、清新、不掙錢」,果殼和知乎同為在線問答網站Quora的中國學徒,Quora的領導者是Facebook前CTO Adam D'Angelo,這家網站今年4月剛獲得了C輪80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了9億美元,但Quora到目前都沒有實現盈利,離IPO也是遙遙無期,而Quora的總員工數也達到了60多人。

豆瓣經常被貼上「慢公司」的標籤,在分析師闌夕看來,豆瓣的發展方向和盈利模式都在用戶的吵鬧聲中被定下了方向。豆瓣但凡想要深入社交領域的產品——如曾經深受重視的阿爾法城——都陷入庸碌無為,而只要是對興趣的延伸和挖掘——如豆瓣閱讀(讀書的外延)、豆瓣FM(音樂的外延)——卻又顯得張力十足。

果殼和知乎則為Quora的本土化做了不同的打算,今年6月剛獲得2200萬美元B輪融資的知乎繼續在在線問答社區領域深耕,目前仍在擴大用戶規模,在CEO周源看來,知乎目前還處於做大用戶價值的階段,盈利優先級並不高。Quora已經決定將在問答中插入廣告,而知乎聯合創始人成遠此前也表示,未來知乎也將以廣告盈利為主。

而果殼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下沉到行業,拼在線教育。有數據顯示,2014年在線教育市場將突破1300億元,其中成人教育市場佔比將最大,K12和職業教育市場未來具有較大潛力,2015年將超過1500億元。

果殼切入在線教育的點位於成人教育市場,選擇了高端職業教育領域的MOOC學院作為突破點,這和果殼網的「理想化」和「高逼格」屬性正好契合,但MOOC學院這個突破點的盈利模式未來還需要果殼團隊多加探索,因為它同樣並非「剛需」。

姬十三也表示,目前主要還是以積累用戶為主,而關於MOOC學院的盈利模式也需要在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再考慮。MOOC學院能否成為果殼商業化的破發點,還是未知數。

「理想主義」男人做商業化,其實是被「逼上梁山」

雖然很多人都會評論說,「姬十三越來越像一個商人了」,姬十三現在也更願意以商人的角色自居,但從「理想主義者」轉變為商人,姬十三走得並不輕鬆,更像是「逼上梁山」。

在2013年獲得了B輪融資後,對姬十三來講,商業化其實是一個必須加快速度的事情,「雖然團隊和投資人並未給我壓力,但我必須要對團隊和投資人負責。」果殼也開始加快了各種嘗試,包括開發新的APP「研究生」以及MOOC學院。

在姬十三看來,MOOC學院雖然和果殼網相比更容易盈利,但他其實還沒有想清楚盈利模式究竟該如何,「我們現在還在積累用戶的階段,既然大家都認定在線教育未來幾年必定會爆發,我們商業模式也會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姬十三現在更多地是作為果殼網的「精神領袖」,幫助團隊的新項目制定發展目標,拓展對外的合作,果殼的新項目「研究生」APP也是姬十三帶著小團隊到各個醫院去聊合作,「因為他們都更認我這個人」。談到和醫院的合作,姬十三也顯得有些疲憊,畢竟醫院是事業單位,很多問題都比較棘手。

創業四年來,姬十三也慢慢適應了商人這個身份,現在姬十三在團隊中主抓董事會溝通和資本關係、戰略和大方向、重點項目的突破以及品牌市場和政府關係,和果殼網COO姚笛一起,越來越熟練地回答這些問題「你們掙錢嗎、掙多少、怎麼掙?科學傳播和商業利益難道不衝突?」

果殼網的商業化重任主要壓在了果殼網COO姚笛身上,作為化學系畢業的網際網路人,姚笛在商業模式上比姬十三更有經驗,6年前因為投稿和姬十三相識的姚笛現在經常被問的問題就是「你們掙錢嗎、掙多少、怎麼掙?科學傳播和商業利益難道不衝突?」姚笛顯然比姬十三更擅長回答這些問題。

創始團隊

從早期創辦NGO組織科學松鼠會到現在拓展商業品牌果殼網,姬十三的身邊有著價值觀相同的一幫小夥伴,他們中不少人都有著高學歷,比如北大數學系博士、芝加哥大學生物學博士等等。

果殼網COO姚笛,6年前因為投稿和姬十三相識,作為化學系畢業的網際網路人,剛畢業就開始做「清風圍棋網」,姚笛在商業模式上比姬十三更有經驗,他也在果殼網商業化的道路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果殼網主編徐來(果殼帳號:拇姬),此前曾在新京報任職,言辭犀利,也是一名資深的科學編輯。

果殼商務合作趙大偉,此前曾在新知客任職,做過5年的科普編輯,從果殼網創業初期便已經開始負責商務合作。

投資人評論:

國內某著名創投機構投資經理(應投資人要求匿名)

在線社區領域的發展前景毋庸置疑,Quora的成功也佐證了這一觀點,國內做在線社區較好的三家社區果殼、知乎、豆瓣在各自領域都發展地非常不錯,三家公司選擇的細分領域並不重疊並且各有專攻,這也保證了他們的模式別家公司難以複製。

但這三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第一,盈利模式較難找到;第二,細分領域的用戶畢竟有限,受眾不算大。如何調動這些用戶的積極性,維持他們的用戶粘度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式是三家公司最大的考驗。

果殼選擇MOOC學院作為突破點,我們較為看好,在線教育在未來幾年內將有較大的發展,果殼網如何在先期搶佔更多的優質用戶,是目前的重點。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果殼網: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果殼網成立的最初兩年,姬十三因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走了不少彎路。姬十三的團隊初心是做「科學傳播」,一開始,果殼網想通過泛科學內容討論,構建一個社區。這樣雖然用戶增長很快,但隱患卻很明顯,社區發展越來越大,但用戶也越來越雜,但對果殼網本身偏科普媒體的屬性來講,龐大的用戶群與變現並不對等。
  • 果殼網姬十三:誰說小清新不能做生意
    文藝小清新的氣質,讓果殼與豆瓣、知乎一起常被視為「慢公司」。要如何「像一個真正的商業公司那樣去戰鬥」,成為外界看果殼網的關注點。2014年底,果殼網獲得好未來領投的2000萬美元C輪融資,宣布發力在線教育。在理想與商業化之間,姬十三如何選擇,果殼網又將走向何方?
  • 果殼網姬十三:小知識大生意
    在朝陽朗園的辦公樓裡,慕課學院和「在行」一起搬進門口寫著「果殼教育」的新樓層。姬十三的辦公桌就在這層開放空間的中間,比其他人多半截桌子和一個沙發。「這兩個產品就像兩個半圓,公共教育通過慕課學院,個性化教育通過『在行』。如果完成得足夠好,其實真的不需要上大學。」姬十三很自信,偶爾語出驚人。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果殼:要做啟蒙,也要做生意 在羅永浩主演的最新一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裡,他低著頭,喃喃細語:「我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然後引爆了擁躉的充沛情感,他們爭先恐後的對著這個宣稱繼承了賈伯斯的衣缽的中年男人送上手機的預付款並大聲呼喊:「你只管認真,我們幫你贏」。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從創業初期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文人」變成一個「做有趣事情的無趣的人」,果殼的內容矩陣不斷壯大,姬十三的身份也隨創業階段而升級,就像以前幾十名員工親切地叫他「十三」,現在團隊200多人稱他為「老闆」。姬十三成為「老闆」,果殼核心「有意思」成為「老闆的執念」的同時,也成為這家科普內容平臺的基本要求。
  •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而知乎與果殼,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個知識社區,能否走出商業化的困境呢?今天,作為這兩大社區較早期的用戶,也談下我的看法。Live、在行與分答:知識共享的瓶頸近幾年,日漸火爆的共享經濟成為極具發展潛力與想像空間的「抓手」。
  • 《天龍八部》:理想主義的消亡
    其他人的理想主義,阿朱用盡全部為戀人著想是她的愛情理想,慕容復犧牲了部分人性只為復國是他的事業理想,包不同不惜得罪眾人只求所說即所想是他的生活理想……後來呢?我湊熱鬧來說,大家的理想主義終究都是暴斃或漸逝。一、理想主義的暴斃段譽在磨房裡第一次殺了人,哭得不能自已;段譽抱得美人歸然後又失去,原來自己痴迷的是雕像。
  • 被「理想主義」耽誤的蝦米音樂的一生
    音樂大V@果殼放大燈也爆料,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目前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一些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 晚些時候,阿里巴巴回應不予置評。 生於理想,毀於理想 蝦米誕生十四年以來,理想主義是它的底色。 2006年,正在阿里做工程師的王皓,決定重新撿起大學時期的音樂理想,於是聯合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Emumo網站,也就是蝦米網的前身。Emumo是Earn Music&Money的縮寫,意思是「讓音樂人能賺到錢」。
  • 《軍師聯盟》 權謀之上,是青年人的理想主義
    該劇通過曹操、曹丕、司馬懿乃至前半部中的「反派」楊修、曹植等一系列人物塑造,所展現出的在亂世之中志在匡濟天下、實現自身政治抱負的理想主義氣息,組成了今日古裝劇難得一見的「正歷史觀」。  從那四位身份不同、立場不同的魏國青年身上,甚至接下來的鐘會、鄧艾,都能看到相似的入世關懷和理想主義面孔。也正是貫注在這些青年身上的理想主義氣質,支撐起了劇中他們的行動邏輯。而新時代的誕生,正是他們「從殘章斷簡之中重塑文明」的結果,也正是他們身上的理想主義種子所結出的碩果。
  • 「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走在科學與文藝混搭風的果殼工作區裡,他不大像一名CEO在巡視領地,目光有些隨意而飄忽,腦子裡總像在想事情。員工們不時圍上來,「十三,你看我們做的東西怎麼樣?」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曾有人將知乎和果殼比作知識社區Quora在中國下的兩個「蛋」:前者「得其型」,成了一個優秀的經驗互助平臺;後者「得其意」,做的是理想主義濃厚的科學傳播社區。但在商業模式上,兩家公司也收到了相似的質疑:擁有巨大的用戶基礎和良好的口碑,就能將其轉變為穩定的現金流麼?《好奇心日報》先前的採訪中,知乎CEO周源提出知乎未來的盈利模式將會是原生廣告。
  • 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上線
    2010年11月14日,北京——秉持面向大眾傳播科學文化的使命,著名民間科普組織科學松鼠會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公益性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管理以科學松鼠會為旗艦的科普項目群;以及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推出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Guokr.com)和圖書品牌果殼閱讀
  • 王東傑:當我們說理想主義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王東傑:當我們說理想主義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東傑 2020-09-20 10:52 來源:澎湃新聞
  • 十三魔神!
    無限多元宇宙中有十三位最強大的存在,被稱為十三魔神,這十三位存在已經達到了多元宇宙中能夠容納的極限,他們的最終目標就是達到
  • 果殼手錶多少錢?果殼手錶價格評測【圖文】
    果殼手錶滿足大家的好奇,果殼智能手錶不僅僅擁有安卓系統,還坐擁WiFi與藍牙模塊,加上導航等功能,是否讓你瞬間覺得高大上了呢?那麼如此強大功能的智能手錶,它的價格又會是多少呢?小編為大家解惑果殼手錶多少錢的問題。
  • 「直男」果殼的化妝品生意
    國內第一泛科技類媒體果殼也做起了化妝品生意。 在大眾認知中,果殼是硬核科普性媒體。果殼圈子裡的用戶,應該大部分是理工男、IT男、鋼鐵直男。然而,果殼卻已經做起了「妹紙們」的化妝品生意,果殼市場部總監馮穎表示,這樣的生意毫不違和,因為護膚、彩妝也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
  • 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例如,有人會問,為什麼中國男人的生殖器在自然狀態下都偏向左邊,是不是因為中國是一個極左的國家,或者是因為地球自轉的原因。姬十三回答,雖然自己叫姬十三,其實沒有接觸過多少「雞問題」。最後,他通過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推斷,可能是由於男性左右睪丸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姬十三一直把科學松鼠會當成NGO來做,他覺得傳播科學是一種公益活動。
  • 《果殼中的宇宙》
    《果殼中的宇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科普著作。它的書名頗有「來頭」,源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臺詞:「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霍金把廣闊的宇宙隱喻成一顆果殼,果殼上的量子皺紋包含著宇宙中的所有密碼。他認為,在廣義上,粒子、生命和星體的處境都和果殼相似。與此同時,對於因疾病被困於輪椅,依然思考宇宙學前沿問題的他來說,這書名也很貼切。
  • 神作《夜行動物》:理想主義的男人註定被現實的女人殺死
    小說裡講述一個男人帶著妻孩子外出,卻在黑夜裡遭遇暴徒綁架、殺害,懦弱的男人看著暴徒行兇無能為力,最後暴徒卻逍遙法外。經過半年多的尋找,男人協同警察找到了暴徒,卻因為證據不足被無罪釋放。男人為了給妻孩報仇,開槍打死主犯,但在開槍前被主犯的鐵棒擊中,雙目失明,他慌亂中壓到保險栓,槍響了,男人也死了。小說到此結束。蘇姍讀完前夫的小說,想到她和前夫的關係。
  • 知乎、果殼商業道路概述
    讓我們來梳理下知乎與果殼在商業變現上的曾經的「套路」。之後,「值乎」又突然下線,讓人們感覺這只是知乎給廣大用戶開的玩笑,而對於知乎方面,這也許是一場關於產品商業化的實驗。2、知乎Live5月14日,在第三屆知乎鹽club上,創始人周源發布了知乎最新的產品:「知乎Live」—答主與用戶(聽眾)付費一對多的交流群形式,這又是知乎在商業變現道路上巨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