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 敲打商業的「果殼」

2020-12-06 搜狐網

  「有網友說我們是科技版的豆瓣,我覺得豆瓣改變了中國的文藝生態圈,我希望未來幾年果殼網也能夠改變中國的科技文化生態圈,是一個科技青年聚集的地方,成為某種風向標。」這是姬十三為果殼網描繪出的理想圖景。

  本刊記者 李超 發自北京

姬十三(梁辰)

  11月10日,超級光棍節前夜,姬十三在網上發了一條三千多字的徵婚帖,自述一欄寫道:主要身份是創業者。最大特點是跨界。……幹過一些事後想起來挺操蛋的事。但總的來說……覺得自己算是個好人。心善。心軟。容易感動。其實淚點還挺低的(據說賈伯斯也是)。

  2007年之前是科研工作者,作為神經生物學博士畢業,覺得實在沒法過一眼能就看到頭的生活,畢業主動失業;

  2007-08年寫專欄謀生,夢想是學連嶽面朝大海有自由,拎個筆記本週遊世界。因為寫稿拖延症,破滅;

  2009年辭去外企工作公益創業,弄了科學松鼠會(民間科學寫作者協會)。一開始很苦,大半年個人沒收入,喜歡的女生跑去了美國;

  2010年下半年商業創業,創辦果殼網(泛科技興趣社區)。(這真是洗澡時想到的名字)

  我的理想是讓科技成為文化的一部分,打通文理鴻溝,不懂科技就別稱文化人。

  帖子引起了很大轟動。「姬十三」是筆名,真名叫嵇曉華,據說,筆名出處和他大學時的一段戀情有關。現在,這3個字代表了一種新興的科技傳播方式。

  從松鼠會到果殼網

  半個月後,本刊記者在果殼網辦公室裡見到了徵婚人姬十三。這是一個接近兩百平米的大房間,布置簡單,角落裡有一間簡易廚房和一張桌球桌。七十多名員工聚集在這間沒有隔斷的辦公室裡。他提出在辦公室中央用水泥砌成的圓形凹池裡接受採訪,那裡面放著不同顏色的抱枕,可以半躺下。

  「徵婚並不應該成為公共話題。」姬十三說,帖子發出後,央視一個知名的電視談話節目希望他去探討婚戀觀,被他果斷拒絕。他接著補充,高調徵婚不是惡作劇或者完全頭腦發熱的決定,的確發自初衷:「沒有辦法避免別人認為是炒作,需要時間來證明,我是認真對待這件事的。」

  這與他對另外一個問題的回答十分相似,一年前,當他決定將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完全分開運營的時候,同樣面對過質疑——一個要做NGO的人最後去做了一個商業公司,能不能成功,會不會變質。他說:「一點都不介意是假的,但我覺得需要時間去證明分開是明智的。」

  現在,果殼網的日PV過百萬,幾十萬註冊用戶。

  姬十三分開運營的想法產生於2010年初,那時候,科學松鼠會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知名度。這是一家以科學為主題的網站,創建於2008年底,上面有科普文章,也有關於科學問題的互動解答。

  與傳統枯燥的科學研究不同,它討論的話題千奇百怪,表述自由。例如,有人會問,為什麼中國男人的生殖器在自然狀態下都偏向左邊,是不是因為中國是一個極左的國家,或者是因為地球自轉的原因。姬十三回答,雖然自己叫姬十三,其實沒有接觸過多少「雞問題」。最後,他通過一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推斷,可能是由於男性左右睪丸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姬十三一直把科學松鼠會當成NGO來做,他覺得傳播科學是一種公益活動。「松鼠會的構架決定了不能滿足一些更大的期望, NGO組織有優勢的地方,比如大家都特別願意出力,能夠團結很多人的力量。劣勢在於負責的人很少,做大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商業組織起步比較難,一旦上了軌道,會獲得比較大的資金支持,空間會更大。不同模式適合做不同的事情,NGO適合做一些傳統公益,幫助弱勢群體填補社會空白,商業適合做一些大的事情。」

  當時正好有幾家VC在談,把想法梳理了一段時間後,果殼網在2010年10月開始起步,上海摯信資本半年時間先後注入兩筆百萬美元級投資。

  果殼網在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名下運作,姬十三兼任該公司CEO和科學松鼠會理事長,但他基本不再過問松鼠會的日常事務,後者成為NGO組織哈賽中心的一個公益科學傳播項目。

  很多媒體將姬十三此舉形容為「以科學反哺公益」,他並不認同,「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都有各自的願景,不能說一家機構的存在是為了反哺另一家,果殼網是幫助了松鼠會。哈賽中心是一家NGO,發起和初始經費都是由果殼網給的,但不能說果殼網創立的目的是為了反哺松鼠會。」

  為了節省經費,松鼠會的辦公地點在果殼網辦公室的另外一個角落。

  商業Discovery

  果殼網創立後,姬十三出席公共活動比以往更加頻繁,最近在復旦大學的交流會上,他的主題是「生物系學生除了出國還能幹什麼」——有學生問他是該考研、出國還是工作,工作究竟和專業有多大關聯,這是大部分中國學生都會遇到的困惑。

  結束專欄作家工作後,姬十三曾在博聞網短暫待過一段時間,那時他剛從上海到北京。博聞網是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下面的一個百科類網站,工作不忙,待遇也不錯,知名媒體人平客是姬十三當時的同事兼朋友。

  平客說姬十三在博聞網時已經開始琢磨怎麼發展科學松鼠會,大家向他建議,讓探索頻道收購松鼠會,用美國人的錢做大。姬十三沒有採納,認為應該自己來做。「最後證明他是對的,透過他的職業選擇,可以看出他在處理事情上不是一個情緒化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他沒有把科學松鼠會賣給美國人,而是自己去發展,說明他有自己清晰的判斷。」平客說。

  在復旦大學,姬十三給了學生相同的答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自我定位「熱愛科學但不喜歡科研」,「不喜歡機械化地做很多工作,最後寫出一篇論文沒人看,喜歡一些更快看見結果的事情。」

  果殼官網上的企業簡介是姬十三自己寫的——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核心是幫助用戶找到科技樂趣。

  主題站是果殼網的最早產品,其中包括了謠言粉碎機、健康朝九晚五、微科幻等板塊。「謠言粉碎機」在日本地震中解釋了很多關於核洩漏的傳言。後來,果殼網又相繼加入了小組討論和互動問答板塊,前者與豆瓣網的小組板塊類似,後者則允許用戶自由提問,問題以跟帖形式得到討論和解答。

  從趣味性上講,科學松鼠會的成功已經為果殼網打下了基礎,而豆瓣網則為果殼網提供了許多可以借鑑的模塊。

  「果殼網其實是一個媒體型社區,大的目標和願景一直沒有變過。」姬十三說,一開始果殼網更偏向媒體思路,15個主題板塊都有自己的編輯,發表作者文章,媒體屬性非常強,現在經過一年的發展和成型,包括小組討論的社區屬性在慢慢加大,他還是希望網友能夠參與創造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除開果殼網,果殼傳媒名下另一個名為「果殼閱讀」的圖書品牌也在發展之中。「未來還會拓展其他渠道,但果殼網仍是我們整個戰略布局的核心。」他說。

  相對於產品,姬十三認為果殼網真正的創新之處和競爭力來自市場定位和垂直細分。他說,科技特別容易與商業平臺掛鈎,大量企業都以科技為立身之本,果殼網定位成一家科技垂直網站,能夠比較精準地到達一些對科技感興趣的年輕人,無論在廣告還是深度傳播上,都更容易和科技品牌結合起來,甚至可以直接與科技公司交流創意,其他媒體在這方面很弱。

  在姬十三看來,果殼網的最大困難在於科技是一個很小眾的市場,但也正因為如此,競爭壓力相對小很多。「其實就是一個傳統的媒體模式,有廣告,有深度傳播案例,只是由於我們的品牌定位是科技,和一些科技品牌在氣場上更加契合,屬於傳統媒體加新領域。」果殼網的企業客戶中,已經有通用汽車、通用電氣、IBM、3M、寶潔、歐萊雅、大眾、奧迪等品牌。

  與中國許多沒有商業背景的創業者一樣,姬十三有創業想法和發展方向,但在商業模式和精細管理上有所欠缺。「我首先是一個決定戰略方向的人,其次是協調各部門關係,最後是尋找人才並把他們放在合適崗位上。我儘量讓各部門負責人自己來做,不過多幹預,我知道自己在專業性上不如他們。」 姬十三說,在果殼網,他更像是創始人而不是CEO。

  採訪間隙,姬十三看起來像辦公室裡最清閒的人,他四處轉悠,坐在電腦前邊吃水果邊胡亂翻動一些網頁,還湊到一群開小會的人中間插話。

  果殼網的創業團隊中,有很多都是姬十三寫專欄和做科學松鼠會時認識的朋友,現任果殼網主編徐來邀請姬十三寫過專欄。「姬十三非常隨和,極少發火,生氣時只會自己顯得很著急。」徐說。

  丁肇華和姬十三是在一個作者飯局上認識的,現在負責果殼網市場、銷售和產品研發部門,果殼網的商業架構基本上由她完成。丁語速很快,是個十分幹練的女人,在網絡上自嘲為果殼網「首席殘暴官」。她說,工作上遇到問題時,自己會發火,姬十三不會。「可能是因為缺少企業工作經驗,在一些專業領域的判斷上,姬十三會非常放心地交給我,最終決策一般都由我來做主,但作為公司高管,很多東西我會經常和他討論和交流,讓大家在看法上能夠達成一致。」在她看來,與姬十三的合作是一種取長補短的關係。

  理科生的遠行

  姬十三今年34歲,身高一米七出頭,一副黑框眼鏡和一件深色馬甲,在北京待了3年,皮膚依然細緻。說話時不緊不慢,遇到卡殼的情況,會撓撓後腦勺,露出一顆虎牙,加上在辦公室四處「遊竄」,單憑外形,很難相信他是一個CEO。

  他出生在浙江舟山,離海很近,父母都是醫院工人。他形容自己是個典型的島民,小時候很難遠行。「內陸的人可能會很容易到另外一個城鎮,覺得世界很大,我們出島很麻煩,通常是在比較小的空間生活,小時候覺得海島就是全世界。」

  成為專欄作家後,有人把姬十三當作科學文藝青年,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典型的理科生——容易較真,更講究事情的邏輯性,只是因為愛寫東西,看一些小說雜文,在理科生裡面顯得文藝一點。「如果在邏輯上無法說服我,我可能就會非常不爽,一直較真下去,如果邏輯上說得通,我就會很容易接受。」他說。

  作為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另創果殼網自然會受到很多關注,他在科學松鼠會積累下的大量人脈和資源,顯然為果殼網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果殼網主編徐來對姬十三的第一印象是靦腆,「完全無法和演講臺上那個揮灑自如的人聯繫起來。」

  平客形容他是個放在人堆裡找不著的溫和型的江南才子。「他不像理科生那樣有常人不理解的怪癖,也不像文科生那樣感性,文理分類對他的意義不大,如果用關鍵詞,就是理性,有好奇心,機智,有些幽默和自己的小興趣,對這個世界充滿焦灼的渴望,接觸深了你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悶騷型的蠻有趣的人,其實他腦袋裡在琢磨很多問題,可能是你想不到的。」

  「他沒有成名之前,性格可能沒有這樣活潑和開朗,但我接觸到他時,他在與別人維護良好關係和互動上確實是公司裡做得最好的。」這是丁肇華的判斷。

  姬十三渴望將果殼網做出豆瓣網鼎盛時期的感覺。「有網友說我們是科技版的豆瓣,我覺得豆瓣改變了中國的文藝生態圈,我希望未來幾年果殼網也能夠改變中國的科技文化生態圈,是一個科技青年聚集的地方,成為某種風向標。」這是他為果殼網描繪出的理想圖景。

  經營理想

  創辦果殼網後,姬十三說自己「一般凌晨兩點睡覺,早上8點多起床,中午不休息,通常周末也有事情」。

  果殼網正在探索一些更加適合的商業模式,明年,將會有一種新產品上線,他現在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思考這些問題上。

  做商業公司,要面對來自員工、投資人、客戶各方面的壓力,姬十三認為自己是個心理素質過硬的人。「科學中失敗太常見了,一定是跌倒重來反覆做一個事情,這些訓練對我現在有很大幫助,讓我更加清晰和安心地看待失敗,堅定尋找好的方法。」他說,一般的負面情緒,兩三天就可以自行平復,但是,兩年前一個團隊成員的離開,還是讓他鬱悶了很久。「那時候人非常少,就四五個,走的還是一個骨幹,那是我兩三年來最難過的一段時間。」

  他會看一些商業管理方面的書籍,但凡有不同專業的新同事進來,自己都會「求教」。類似財務報表這樣的「必修課」,他倒還能應付。「畢竟只剛剛做了一年,這些東西目前都還比較簡單。」

  姬十三強調:「對我個人來講,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是大的生態圈裡面的兩個點,共同構建了我個人的想法,但果殼網既然是家商業機構,當然要盈利,哪怕是創始人帶有一些理想主義情結在裡面,一個企業首先要生存下去,否則其他都白搭,如果兩年後我的個人理想實現了,員工卻活不下去,那完全沒有辦法做。」

  姬十三最後「拜託」記者兩件事,第一是不要把他的私生活寫上,例如喝不喝酒,因為「我媽會看到,她經常上網搜我的東西」;第二是跟所有回覆他徵婚帖但沒收到回復的姑娘說抱歉:「開始我真心希望每一封信都回,但後來比較忙,信也很多,只回了十分之一,有很多人罵我,我會全部回復,但時間可能會拖得比較長,我是很認真對待這個事情的。」他一本正經。

相關焦點

  • 「果殼」姬十三:除了「破殼」 再無興趣
    如果說到「科普」,姬十三有可能是你最先想到的名字;但若說到「教育」,他在你印象中恐怕排在500名之外了。  現在,姬十三和果殼MOOC學院正試圖顛覆這一排名。  不斷「破殼」的人  姬十三的外貌,和你想像中的年輕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標準形象一模一樣,連那幅黑框眼鏡,都那麼符合你的預期。
  • 姬十三:果殼有意思,我沒意思
    創業十幾載,姬十三的「有趣」似乎早已被掏空。 「童年之謎,原來是......」這句泯然眾人和缺乏精巧構思的文案,來自於果殼創始人姬十三10月20號的朋友圈。無趣的轉發語與分享內容的詼諧幽默形成鮮明對比。
  • 對話姬十三:到了第五年,果殼裡的宇宙,才開始爆炸-虎嗅網
    「讓公益的歸公益,讓商業的歸商業」,這是姬十三在科學松鼠會之外新建果殼網項目的初衷,這是姬十三越過的第一道坎:為了實現同樣一個目的,有些時候可能需要嘗試不止一種手段。為了爭取和證明這種話語權,姬十三和那群與他有著相同價值觀的同事,就硬生生的將果殼網這場創業實驗做了足足四年。
  • 果殼傳媒CEO姬十三:和科學搞曖昧
    2011年1月26日拿下民政部「準生證」,成為名正言順的公益性科普組織的科學松鼠會主張用數據說話:3000多篇文章,9萬多條評論,1500萬訪問量,3500萬頁面流量⋯⋯  松鼠會的NGO屬性早先已定,2010年4月,科學松鼠會、線下活動果殼時間併入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麾下;此外,2010年11月14日,由摯信資本投資、主營科技傳播網站「果殼網」和科技科幻類圖書
  •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 科學家們應該被產品經理改造
    但姬十三「野心」不止於此,他說果殼有回報投資者的責任,投資者不能僅僅佔個坑,要讓他們從坑裡拿走真金白銀,這個商業邏輯「我是認可的,理想必須通過商業模式來支持。」他現在的使命是,讓持續擴大的用戶基數和影響力實現商業變現,同時要用科學、體面的方式,比如在線教育。也就是說,果殼網轉型了。
  • 創始人「姬十三」說,科學和教育都能讓果殼賺到錢
    上周,我們約公司創始人兼CEO嵇曉華,他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姬十三,在這裡見面,那天下午的辦公室異常安靜——沒有人哄搶下午茶水果、沒有人在會議室裡錄播客節目,也沒有人在後門的投幣街機上打一局懷舊的《拳皇》。2008年,先前為傳統媒體撰稿的姬十三與一批科普寫作者一起,創立了一個名為「科學松鼠會」的群體blog,並在加入線下活動元素後轉型成一個非營利機構。
  • 果殼網姬十三:理想主義男人的商業化蛻變
    姬十三必須為自己的「理想主義」買單,因此,2012年果殼網開始探索商業化,尋求變現。除了果殼網的日常運營外,果殼網還與一些商業科技品牌合作,為他們講述品牌故事。2012年,這為果殼帶來了500萬人民幣的收入。姬十三預計,2014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00萬人民幣。不過在2012年底,姬十三找到了自己更中意的模式,那就是MOOC學院。
  • 松鼠的11年果殼夢-虎嗅網
    不得已,姬十三決定成立商業公司掙糧食,而「科學松鼠」會依舊保持公益屬性獨立運作。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即使我被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已故著名科學家霍金依此為他的書命名為《果殼中的宇宙》,意示自己雖然被囚禁於輪椅之中,但思想依然可以馳騁整個宇宙。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果殼的創始人姬十三,對這種理想主義的情懷頗為冷暖自知。 姬十三是復旦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博士,而後跟隨興趣扮演「科學布道師」的角色,走上「文以載道」的發展道路。在創辦果殼之前,他是NGO公益品牌科學松鼠會的創始人——科學松鼠會最初以多人協作的博客項目展開運作,有趣的是,在參與創辦知乎之前,黃繼新也是多人協作博客Apple4us的核心成員,這是知乎與果殼的又一處巧合——在脫離科學松鼠會轉而進入創業者身份、創辦商業媒體果殼之後,姬十三就一直在為自己的理想主義支付學費。
  • 果殼網CEO姬十三:把「在行」剝給你看
    曹宇勃或許得感謝姬十三。他是果殼網創始人兼CEO,也是「在行」的創始人。姬十三看到,分享經濟時代下,知識和技能的分享,同樣可以做成一門很大的生意。  打響知識分享經濟的頭炮  姬十三覺得,自己的初心一直沒有變過。從「果殼」到「慕課學院」再到「在行」,都是圍繞知識「做文章」。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商業有本事
    果殼網創始人、CEO 姬十三說,「我看過艾瑞諮詢的後臺數據,驚訝地發現果殼和知乎的用戶群重合比例非常小,大概只有5%,所以真的談不上競爭關係。」很多人從科學松鼠會——科學工作者和科普愛好者一起玩的鬆散圈子——開始關注姬十三搭建的社區雛形。
  • 公益+商業: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姬十三說:「我們的目標始終是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讓鮮活的科技內容走進流行文化。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既可以選擇公益方式,也可以通過商業路徑。」 2009年1月,姬十三和夥伴們註冊了北京一群松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作為一個要獨立生存的機構,他們一直在嘗試為商業品牌策劃科技傳播方案,探索科技傳媒的發展之道。
  • 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知識的再造與學習的巨變
    ——姬十三3.28日,騰訊媒體研究院旗下芒種特訓營在北京舉辦,果殼網、分答創始人姬十三在課上進行了分享,騰訊媒體研究院將部分內容整理成稿,以下為具體內容。八九年前創業的時候,當時投我們的執行資本投了豆瓣、果殼和窮遊,那時候稱為web2.0的時期,去中心化的時期,後來整個網際網路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再到微信網際網路,從去中心化到中心化又到去中心化,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在我剛創業的時候,知識算是創業領域一個比較邊緣化、小眾化的主題。
  • 果殼網姬十三:誰說小清新不能做生意
    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目前已發展為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2010年11月,姬十三創辦果殼網,打造優秀的科技知識社區,並藉此平臺推動「萬有青年燴」、「菠蘿科學獎」等跨界對話項目,獲摯信資本等知名VC機構投資。姬十三倡導「讓科學流行起來」、「科技有意思」,長期致力於推動知識傳播及知識獲取模式的革命,曾獲上海大眾科學獎、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時尚先生年度科學傳播人物等榮譽。
  • 「果殼傳媒」玩起流行科學
    昨天下午,帶頭大哥姬十三等一幫松鼠幹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風光亮相,松鼠會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以及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身處果殼,心懷宇宙。新成立的果殼傳媒,是「松鼠們」為創造出「DISCOVERY」這樣的科技媒體品牌夢想而建立的一個泛科技綜合性傳媒,包括果殼網、果殼閱讀、科技品牌傳播等多項業務。
  • 58姚勁波、果殼姬十三搶先體驗榮耀Magic2,評價:AI很神奇!
    繼趙麗穎、Papi醬等人氣明星曝光榮耀Magic2瞬間席捲社交媒體熱搜榜後, 58同城網CEO姚勁波、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金山詞霸CEO王欣等知名企業大佬也開始搶先體驗榮耀Magic2,引發不少網友的期待。
  • 科普的良心:果殼網CEO姬十三
    在果殼網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種各樣的在線科技興趣小組,引領用戶重拾失落的好奇心。還有特色的「果殼問答」服務,用戶的問題將在這裡被關注、解答和分享,實現問答形式的知識創造機制,幫助人們透過科技視角重新看待世界。  這裡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人,就是果殼網CEO姬十三。
  • 松鼠會支持方果殼傳媒獲百萬美元投資
    ChinaVenture北京時間11月15日下午消息,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簡稱「果殼傳媒」)昨天宣布,已獲摯信資本投資,數額達百萬美元。果殼傳媒原名北京一群松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著名科普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的實體支持機構。
  •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例如,Uber和Airbnb分別為計程車業和酒店業帶來了衝擊性的改變,也讓我們看到了共享經濟在可持續商業模式構建上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知乎推出了Live,果殼推出了在行以及分答,三者均是以「知識」作為「標的」的有償共享經濟模式。這對於各行各業的專家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因為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閒餘時間將「知識」變現。
  • 科學松鼠會架構升級 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上線
    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表示:「我們的目標始終是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讓鮮活的科技內容走進流行文化。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既可以選擇公益方式,也可以通過商業路徑。」籌建中的非營利機構哈賽中心將管理科學松鼠會、高端科學講壇「果殼時間」,以及未來的科學支教、科學互助等多個與科學相關的公益項目;而商業化運作的果殼傳媒將包括果殼網、果殼閱讀(果殼傳媒旗下讀書品牌)、科技品牌傳播等多項業務,成為國內領先的泛科技綜合性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