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漁村到北京
2007年8月底在四川科技館門口,300個大學生根據科幻小說《三體》中二進位人列計算機樣式組成了方陣,作者劉慈欣並不知道8年後他將憑藉此書成為國內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科幻作家,並獲得幻界諾貝爾——「雨果獎」,他此時站在高處看著方陣中的學生們輪番舉起象徵0和1的紅、綠小旗。
姬十三是方陣中站在最前面的學生代表,日後將憑藉《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的郝景芳更是連最後的筆會環節都全程參與其中。
這場主題為「科學·幻想·未來」的科幻大會,由《科幻世界》民選社長楊瀟在相隔十年之後重啟。常年為《科幻世界》卷二寫科普的姬十三與數百位由全國各地奔赴現場的科幻愛好者首次見到了他們的偶像,除了俄羅斯前太空人弗拉基米爾·布格羅夫、美國科幻作家南希·克雷斯、英國科幻作家尼爾·蓋曼等世界大咖,劉慈欣、韓松、王晉康等國內科幻名家也悉數到場。
大會將最佳科幻小說獎頒給了油田機械廠高級工程師王晉康和現如今巴比特創始人、區塊鏈大佬長鋏,而剛剛連載完《三體》第一卷的作家劉慈欣獲得了科幻小說特別獎。
前中國科協主席、粒子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勳章獲得者周光召描述現場時說:「全球最具有想像力的人匯聚到了一堂。」
那一年牛博網創始人羅永浩還沒有開英語學校,距離創辦錘子科技尚有五年,一大愛好就是召集牛博網作者聚會。作為牛博網科普內容核心作者,姬十三專程從上海來到北京,在聚會上遇見了另一批牛博網的活躍作者,劉瑜、柴靜、苗煒、陳曉卿、張立憲。
虎嗅作者伯通在《前幾年你窮的時候,還挺有理想的》一文中曾按「網際網路表達者、依靠網際網路完成首次躍遷、表達對象為公共話題或自身為公共話題對象」這三個條件,篩選出了40人,並製成下圖。
100年前的新文化運動給中國帶來了「德先生」與「賽先生」,上圖成名於BBS 黃金十年的作者大多數都皈依了「德先生」,只有方舟子和姬十三拜入了「賽先生」門下,方舟子與姬十三恰好是同校同專業師兄弟,方舟子把精力投入了學術打假,而姬十三則幹起了科學普及。
次年,科普公益組織「科學松鼠會」成立,但創始人姬十三說2007年的這兩次聚會才是創業的緣起。他看見了更大的表達空間,更加自由奔放的思想湧動,這個曾在舟山海島生活了十九年,在學校專門殺老鼠、養猴子的博士決心要來北京。
賽先生的火種
2008年4月,「科學松鼠會」群在北京南城的民宅中成立,松鼠們搭建了博客平臺,企圖「一敲鑼鼓」,把「貓在一個大房間各個角落的科學神人都喊出來吃飯」,剝開科學堅硬外殼向大眾獻出果仁。
成立一個多月後,中國不幸遇到了汶川大地震。舉世震驚的悲劇的背後,是傳統媒體的兵荒馬亂,記者們不知道找誰採訪,不知道怎麼應對公眾的疑問,松鼠會迅速組織起了寫作力量,進入到了大眾媒體的視野。
在科普資訊匱乏的年代,內容供給以及受眾都極其狹窄,除了南方周末的科學版以及新京報的新知周刊,整個媒體圈幾乎沒有常設的科普版面。科學松鼠會的成立,使得散落各處的科普寫作者在平臺中得以匯聚,對外統一提供穩定高質量的內容,在科普的死水塘中砸出了一圈圈漣漪。
科學松鼠會註冊的主體名為「哈賽科技傳播中心」,「哈」取意為喜歡,「賽」則取意為新文化運動中的「賽先生」。
最早的松鼠們都是理想主義者,不僅作者們有強烈的科普傳播自覺,還自帶乾糧撐過了松鼠會最初的兩年。但隨著松鼠會的發展,運作資金慢慢捉襟見肘,松鼠會早年參加過不少項目評審申請經費,但每到最後一關總被刷下來,那時評委們都覺得搞科普不算公益。
不得已,姬十三決定成立商業公司掙糧食,而「科學松鼠」會依舊保持公益屬性獨立運作。
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有一句名言:「即使我被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已故著名科學家霍金依此為他的書命名為《果殼中的宇宙》,意示自己雖然被囚禁於輪椅之中,但思想依然可以馳騁整個宇宙。據說姬十三在洗澡時腦海中被這句話擊中,也依此命名了他所創立的科普平臺,果殼。
果殼延續了松鼠們的理性主義,有兩位開發人員甚至兼任了中文維基百科的技術骨幹。他們天然的傳播自覺決定了果殼以及旗下的核心內容生產者必定會是公眾知識分子,參與公眾科學生活。直至十年後的今日,果殼依然致力於打破文理的界限,讓科學流行起來。
公眾是需要科學訊息的,因為它幾乎與日常生活的一切息息相關。但科學是需要基礎訓練才能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有著極強的信息不對稱性,因此必須要有品牌能消解不對稱風險,這決定了科學傳播者必須走入社會公共話題、參與公共討論、接受社會爭議。
由汶川大地震開始,果殼一路走來,參與了諸多公眾事件,策劃了許多經典話題:註冊謠言粉碎機,成為中文網際網路闢謠的核心力量,也是現在微信官方合作闢謠平臺;主動聯合了國際靈長學會叫板違規從事動物表演的湖南衛視《奇妙的朋友》節目組,直至節目停播;今年就三文魚命名規範問題叫板水產協會,雖然在巨大的行業利益面前沒有撕開口子,但也廣泛地教育了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
當然最被公眾關注的是有關轉基因曠日持久的論戰。
2009年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說事》邀請了姬十三以及科學松鼠會的成員。在那場節目中,他們在討論如何避免耳機線糾纏在一起。
崔永元:我的第三種你聽聽,縫在衣服上,這頭接手機,這頭放這,它永遠不會纏在一起。第四種。南方周末記者想不出來了,我贏了,謝謝你。我有沒有點科學松鼠會的味道?
姬十三:你可以來申請加入我們。
崔永元:但是我可全是這個跟科學不沾邊的答案。
姬十三:沒關係。像她(小姬)也經常不沾邊,我們也歡迎文科生加入。
崔永元:好看,怎麼做到的好看?
姬十三:把生澀的科學術語儘量去掉,把知識性的東西融在故事裡面,涉及到很生澀的那種術語,以及大段原理解釋的時候,多用比喻。
崔永元:重點說說有容吧,有容我覺得非常重要,包括剛才我們這種不著四六的答案,大家都抱以掌聲,表示同情,這都是有容,怎麼能做到有容。
姬十三:就是要心胸寬廣,比如說有時候會涉及到中醫宗教這樣比較敏感的話題,就會有些人跑過來來爭吵,然後有時候難免言辭很激烈,我就是講理,但是不要人身攻擊。對,多講道理。
4年之後,崔永元宣布赴美拍攝轉基因紀錄片。姬十三興衝衝地寫去一封郵件,給了調查轉基因問題的幾個建議,並表示願意協助聯繫頂級研究機構,但並沒有收到崔永元的回覆。
待2014年紀錄片發布,果殼與科學界一片譁然,之後在果殼年度謠言評選中,此紀錄片名列榜首。
雙方決裂。
2016年,崔永元成立有機食品公司璞谷塘。
科學話題就是這麼容易讓親人反目成仇、朋友割袍斷義,衝突背後映射出的是科普的艱辛、公眾的不理解。根據今年中科協發布的《中國科學素養調查》,國內的科學素養率為8.47%,距離美、日、西歐20%多的數字有著很大的差距。
科學思想包含著濃烈價值觀,很難如財經、消費、娛樂等話題那般引起更廣大群體的情緒共鳴,但情緒背後連結的全是實打實的商業價值,諸如「膠原蛋白逆生長」、「酸性身體有害健康」等謠言背後都藏著百億級的消費產業。
姬十三說他不擔心,雖然目前國內科學素養率僅有8.47%,但相較於2010年的3.27%已經有了較大的提升,而每一個百分點都對應著1000多萬人群,增量不容小覷。隨著最高領導人「把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的觀點提出,以及去年中小學課標裡「科學」課程的加入,將給未來科學愛好者提供充足的土壤。
創業如同混實驗室
在果殼成立第二年的時候有過一場關於「午餐到底應該幾點吃的辯論」。
那時果殼在辦公室旁邊租了民宅當廚房,做飯的阿姨會每天12點準時送來辦公區。如此運行一年之後,有編輯寫郵件向姬十三發難,標題是一句編輯們的口頭蟬——這不科學。當時果殼上班時間是11點,但晚飯又是7點才開,這位編輯覺得對於吃早餐的人而言,兩段就餐間隔太不均衡。
但也有很多習慣熬夜寫稿的編輯覺得時間剛剛好,兩方在群郵件中展開了辯論。姬十三索性搭了個演講臺,讓大家各自圍繞生理學、心理學、企業管理的角度進行演說,然後投票表決到底該12點還是1點吃飯。
表決的結果是吃飯時間不變,但上班時間提早到10點。
後來這套規則得以保留,逐漸發展成為項目孵化制度,果殼任何成員都可以提起新產品立項申請,評審大會通過就可以啟動,誰提出誰就做項目經理。
姬十三在成立松鼠會之前沒有任何的工作背景,創業方法論全部來自於實驗室,在他眼裡創業和混實驗室其實差不多:
姬十三對團隊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確定,要不咱們快速實驗一下?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以」證偽原則「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他認為「科學理論是通過不斷的證偽、否定、批判而向前發展的」;2012年矽谷創業寶典《精益創業》傳來中國,其中「最小化可用產品」以及「敏捷開發」理論都與」混實驗室創業「的心法不謀而合。
在這套心法下指揮,果殼產生了近二十個媒體號組成的傳播矩陣,而且還做了大量的創業的項目,其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有果殼空間、果殼問答、童學館、吃貨研究所、果殼美麗、MOOC、在行、飯糰、果殼少年等等。
失敗是成功他爹
有的項目做的還不錯,例如主打科學文創的」果殼商店」爆款單品物種日曆去年僅次故宮日曆,成為了品類第二名,收入數千萬;獨立發展科幻產業的未來事務管理局籤約了劉慈欣、韓松、郝景芳、陳楸帆等知名科幻作家開發影視作品,去年獲得了A輪融資。
但不少項目也停止了運營,包括一度佔據全國慕課用戶60%的MOOC學院。前耶魯大學校長、全球最大慕課平臺Coursera CEO Rick Levin曾兩次到訪果殼,因為他發現Coursera註冊用戶第五大源頭竟是遙遠的東方國家的科普網站,排在前四的是Google、Facebook、Linkedin和YouTube。
後來戰略合作者Coursera放棄中國市場,果殼MOOC學院也停止了運營。據說現在慕課深度用戶都去B站找資源,而退出MOOC學院項目的人則成為了果殼新教育產品飯糰與果殼少年的核心成員。
不過要說最大的遺憾,應該還要算主攻科學的問答平臺——果殼問答。果殼問答上線時知乎誕生僅不到半年,尚處於內測邀請的早期,果殼問答據說給知乎團隊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科學問答是有歷史的。早在19世紀,英國傳教士傅蘭雅便在洋務派大臣李鴻章所創的江南製造總局創刊《格致彙編》,其中最受歡迎的板塊便是「互相問答」,以1878年1月出版的第二年第十二卷為例:
嘉興來信問:催花早開,聞東洋有此妙法。不知其法如何?
杭州來信問:西國有測冷熱或電氣等表,未知亦有測光之表否,請問光有何法可測之等語?
漢口來信云:常見有風旋成螺旋形,中國名為旋風,又名羊角風,其旋轉時能帶動各物,旋至空中,請問此風因何而成,致有如此之力云云。
當時《格致彙編》每期發行量3000本,即使放在今時也算成績不菲,只要出版便一搶而空,但這招在這個時代反而沒有那麼靈光。
歸其根基,作為科學傳播平臺的內容有是非、有對錯、是可能有唯一解的,當有人貢獻出了優質的答案後,就不需要新增回答了。
但經驗分享平臺在「XXX是怎樣的一種體驗」的語境下,不同體驗之間不一定有高下之分。例如,當用戶想了解如何種植花花草草時,A用戶分享成功的種植經驗與B用戶總結的失敗經驗可能有著同樣的價值。
局限在科學慣性思維下,果殼問答只能成為知乎的科學子板塊,果殼問答也早早停止了運營。
此後,知乎在問答領域一家獨大。
姬十三倒是沒有懼怕這些失敗,他有句名言叫做——失敗是成功他爹,意思是失敗不一定會生出成功,但爹卻是必要不充分條件。
初創公司資源畢竟有限,項目多了之後就出現了冗餘以及資源協調的困難。後來果殼內部啟動了項目制改革,把包括開發在內的員工都打散分進了各個項目組,一來無人願意認領的項目自動放棄,清理冗餘;二來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優化了資源配置;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是人才梯隊的培養,尤其是優秀的項目經理的培養。
姬十三自己帶領的中國版Medium「十五言」也被評審會否決,他也因此騰出手來做了在行與分答,反而成為了2016年網際網路圈一時風頭無兩的產品,42天捲走1000萬用戶,A輪獲得騰訊、紅杉超億元的投資。
窮科學
今時評判果殼,無疑是一家成功科普新媒體。目前微信公號積累了近400萬關注、旗下微博矩陣有幾千萬粉絲、無論是之前百科榜還是現在的科技榜,也長期佔據新榜公眾號排名的頭把交椅。
果殼的用戶群體可以分為三個圈層,第一層為核心的科學青年,他們大多數是理科專業出身,視科學為價值觀;第二層是有好奇心的人,他們可能關注了果殼矩陣中的部分媒體帳號,也偶爾消費一些產品,但不會天天刷果殼的文章;而第三層的用戶可能平時不會關注果殼,但是果殼的文章能給他們帶來幫助,遇到困惑的時候會想到來果殼看闢謠。
影響力已現,但作為一個商業公司總歸是要站著把錢掙了,而媒體又偏偏是離錢比較遠的一個行業。
果殼的天使投資來自前摯信資本、現紅杉資本合伙人鄭慶生的一次機緣巧合,他說姬十三是他在自己投資的豆瓣上私信認識的。「我看到姬十三經常發他們在 SOHO新裝修的房子和活動宣傳,查了下他和科學松鼠會覺得背景很有趣,雖然對他們商業模式有顧慮,但還是決定試一試,就聯繫了。」
媒體的商業困境在於下遊業務無論是整合營銷或者內容電商模式按常規估值算法都難以獲得特別高的資本認可,除了新浪等老牌門戶、大宗消費的汽車之家、轉型商學院的創業黑馬和押寶知識付費的羅輯思維,行業中暫時還沒有出現獨角獸級公司。
今年果殼前三季度營收過億,雖然談不上暴富但有了盈利再加上帳面趴著的融資,也不能算窮了。
但早年間的果殼是真窮,2013年春節前靠著供應商的一筆回款才把工資和獎金給發了。此時,姬十三召開了全體員工大會,但卻是面帶歡笑地告訴大家,果殼目前否決掉了80%的合作意向,累計金額近1000萬。
有許多保健品、奶粉、醫療行業產品覬覦著果殼的科學屬性,但不碰它們則是果殼的底線,姬十三說:「我們可是科學文化品牌。」
編輯們並不知道年後到帳的投資將為他們續上一命,但當時也沒有人真正在意資金狀況,因為他們都是果殼的「內容合伙人」。
共生
果殼是罕見地全力孵化自己 KOL 的媒體機構,官方主號會時常轉載編輯們個人微信公號的文章,微博也日常轉推自家編輯的內容。
通常自家員工的作品都會被視為職務創作,鮮少媒體對自己員工會採取這種組織形態。因為在沒有強有力的經紀合約捆綁下,培養新人就不得不面對他們羽翼漸豐後另起爐灶的風險。
在果殼市場總監馮穎眼裡看來,果殼雖然幫助過編輯成長,但最重要的還是他們自己的能力。因此果殼並沒有完全將其視為自己的財產,通常還是以行業KOL 的眼光在看待,並建立了相應的利益分享機制。
現在果殼的編輯幾乎各個都是微博大V,粉絲少則幾十萬,多則數百萬。不僅在動植物、天文、地理地質等自然科學領域,在食品安全、健康衛生、美妝護膚等一切與科學生活方式相關的領域,果殼都正在培養自己的意見領袖。
不僅對自己編輯是如此,果殼也從未視過其他科普 KOL為競爭對手。
作為科普媒體機構,果殼是一枝獨大的,但隨著公眾對科學信息需求加深,科學心智下細分出了許多小的愛好者圈層,例如鳥類圈、博物圈、貝殼圈、多肉圈等等,不一而足。在每一個細分領域中,果殼都面對著非常強勁的自媒體品牌,這也是所有垂直媒體都會遇到的挑戰。
從商務的角度上看,每個品類背後連結著不同規模的商業價值。有的品類比如醫療或者母嬰連結著巨大的市場前景,誕生公司級的機會;有的行業例如某種動植物愛好者,雖然也能吸引大量關注,但是背後商業潛力比較小。但無論生意大小,果殼與這群潛在的競爭都者維持了非常好的合作關係,只要有助於科普事業的發展,大家都是科學的推廣使者。
果殼MCN負責人淳子信奉「價值共創」理念,她說:「我希望幫助所有致力於從事科普工作的人,一來這是果殼的初心,二來整個市場必須共同做大這蛋糕,因此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整個市場空間的增量、如何重塑整個價值鏈條,而不是考慮自己在價值鏈上所處的位置。」
價值共創理論需要在整個市場快速增長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淳子說:「從今年數據來看,科普傳播的市場的確蛋糕在做大,如果哪一天蛋糕開始不長了,那麼果殼也肯定開闢出了新的戰場,這也是我們未雨綢繆正在做的事情。」
也要負責搞笑
果殼的基因是科學的,早在2013年,就拿到了世界頂級學術出版集團embargo的權限,可以在學術論文發表前查閱原文並且獲得作者聯繫方式,如今已擁有超過2300種學術期刊的資料庫查閱權限,旗下的「科學人」品牌,更召集了超百位享有盛譽的科學家成為顧問團成員,不乏院士在其中。
但果殼也是有意思的。
2011年美劇《生活大爆炸》正在搜狐熱播,《南方周末》的記者循著劇中「謝耳朵「式的極客趣味採訪了果殼,寫下了名為《理科生也有春天》的報導,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告訴公眾理科生原來不都是死板、古怪的宅男,這讓姬十三感到哭笑不得。
理科男其實可以很酷,那位記者肯定不會想到果殼後來成了國內唯一擁有自己恐龍的公司,因為果殼作者、古生物學家、邢利達在《古脊椎動物學》期刊發表研究結果時,與團隊決定將新恐龍命名為果殼綦江龍;理科男浪漫起來更是沒邊,果殼編輯steed用太陽、地球、月亮做成了一枚克拉數無法超越的「鑽戒」向女朋友成果求婚,還順便拿了格林威治天文攝影大賽一等獎。
科學研究的殿堂很高深,但從大眾文化的角度看,科學的文化也可以很有趣。看硬核科幻小說的人沒有多少,但看科幻大片的呢?
俯視果殼近十年的運營節奏,最關鍵的是踩準了兩個窗口節點,第一個是科學興趣社區帶來的原始用戶注入,第二個是在微博和微信端初期時堅決果斷的投入,獲得了大量粉絲。果殼現在正經歷的就是果殼獲取用戶第三個關鍵的節點,豐富娛樂化形式,開拓新戰場。
為了使科學真正能流行起來,近一年以來,果殼創造了更多用戶發生接觸的窗口。承辦與中國科協合作的演講品牌「我是科學家」,內容在各大視頻平臺可見;在北京天橋劇場策劃了第一期「有意思博物館」,吸引數萬人到場,以至下午場館就不得不限制了觀眾進場;聯合浙江科技館發起中國版「搞笑諾貝爾」—菠蘿科學獎,向好奇心致敬。
很快,果殼即將推出自有品牌的沉浸式展覽,與B站聯合出品的《你聽我解釋》將在月底發行,Discovery 已經不能滿足姬十三的胃口,他說未來目標是做大 IP,科學的迪士尼才是果殼的星辰大海,無論什麼程度的科學愛好者,果殼都希望有東西能滿足他們的期待。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果殼正不斷發掘能科學心智下能覆蓋的內容品類,上至教育、下至娛樂,內容的生意都是姬十三想俘獲的對象。
一切如同十年前那樣,貫穿其中還是基因裡的科學傳播自覺。
或許,無論你如何用輕鬆隨意的方式去包裝弦理論和宇宙輻射,對於普通人來說,它們還是顯得太遙遠,一個年輕民工可以為買iPAD賣腎,但了解相對論卻不能立即讓生活變得更好。
現代科學技術隨著鴉片戰爭的炮火進入到中國,西方列強完成了工業革命的時候,天朝上國依然視其為「奇技淫巧」與「雕蟲小技」。魯迅《吶喊·自序》中寫到,「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是排斥的」。
現在社會化媒體愈發不鼓勵人們深度思考,抖音和快手上獲得一次滿足只需要15秒。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一次採訪中說到,以前總統在晚間新聞中平均能露出43秒,但現在只有8秒去發一則聲明,人們似乎不可逆地依賴第一印象去認識世界。
而第一印象,往往卻是科學的宿敵。
正所謂求仁得仁,果殼也許終究很難與BAT 齊肩並行,但只要它能繼續推動科學能更加流行,只怕果殼們希望鬥爭能來得更猛烈些才好。
2014年12月12日,果殼宣布獲得了2000萬美金C輪融資;同日美團宣布獲得7億美金D輪融資。著名網際網路評論人闌夕卻在文章中寫到:
「一早就被姬十三的2000萬和王興的7億刷屏,有趣的是仿佛2000萬獲得了更多的祝福。商業的效率固然重要,可是打動人心的商業更有魅力。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如果你想做一些溫暖人心的事情,一切都還來得及。」
一切都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