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
「每年11月,對松鼠會都是一次大考。」嵇曉華說。這個擁有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同時還是新銳科普團體科學松鼠會創始人,以及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CEO的年輕人,還有著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做姬十三。
2008年11月,上線僅7個月的科學松鼠會網站摘取了「德國之聲」全球最佳博客公眾獎,這為松鼠會贏得了諸多媒體的關注。
2009年11月,只有4個全職員工的松鼠會為公眾奉上了一次盛大的「科學嘉年華」,在一個星期內辦了24場活動,參與人數超過3000人次,也把自己再次推向了輿論巔峰。
今年11月14日,科學松鼠會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全新升級,創建民政註冊的公益性非營利機構哈賽科技傳播中心,管理以科學松鼠會為旗艦的科普項目群;而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則推出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Guokr.com)和圖書品牌果殼閱讀。
關鍵詞:草根
創建兩年多以來,科學松鼠會一直致力於「讓科學流行起來」,以其充滿趣味的內容和豐富活潑的線下活動,在公眾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廣泛的認知。
姬十三說:「松鼠會主要面向城市青年提供科普服務,並試圖為行業培育科學作家,作為一個缺資金缺人的草根機構,從一開始就必須摸索自己獨特的成長道路。」
2008年4月,松鼠會網站上線,以群體博客的形式發布各種科普短文。這些形式不拘一格、語言妙趣橫生的文章,很快就為科學松鼠會贏得了大批的粉絲。網站上線短短半年時間裡,總訪問量就超過了200萬。
獨特清新的文風是松鼠會文章與傳統科普文章最大的不同,也是松鼠會在網絡迅速躥紅的重要原因之一。鳳凰衛視評論員梁文道在為松鼠會出品的第一本書《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作序時寫道:「他們的科普小品簡直有點像是帶甜味的涼茶。」
牛博網創始人羅永浩在評價松鼠會時則說:「為了跟愚昧和迷信爭奪市場,科普作品在應有的理性和嚴謹之外,最好還能做到生動有趣,科學松鼠會顯然就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的科普文章大多數情況下都很有趣,有時候甚至很酷。」
這種酷勁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松鼠會,投身到科學寫作中去。截至目前,松鼠會已經擁有105名正式「松鼠」,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第一線的科研工作者,此外還有媒體人、醫生、教師、學生等。
「田不野」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一名青年科學家,作為科學松鼠會最早的科學作者之一,「田不野」在談到加入松鼠會的初衷時說:「這裡更加溫和有趣。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學科背景,但能夠彼此包容,所以交流起來並不費勁。」
如今松鼠會正式註冊成為非營利機構,在新的組織架構下,通過引入專業化的團隊和管理機制,科學松鼠會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實現更多社會價值。
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程東紅髮表致辭。程東紅對科學松鼠會以網際網路推動科普創作和科學傳播,兩年多來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她同時表示,科學傳播應當服務於社會和大眾,科協將盡力支持以傳播科學為己任的組織和活動,包括科學松鼠會這樣的民間機構。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袁家凱則說:「我看到中國非常多的草根組織都處在相當艱苦的狀態中,一個草根組織能夠發展壯大到今天的程度,我覺得姬十三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關鍵詞:商業
松鼠會並不排斥商業。姬十三說:「我們的目標始終是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讓鮮活的科技內容走進流行文化。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既可以選擇公益方式,也可以通過商業路徑。」
2009年1月,姬十三和夥伴們註冊了北京一群松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作為一個要獨立生存的機構,他們一直在嘗試為商業品牌策劃科技傳播方案,探索科技傳媒的發展之道。
公司初期的主要業務是圖書出版,並承接一些政府科普項目,以及電視臺節目策劃等。事實上,它的經營業績足以支付全職工作人員的薪水、辦公室租金等基本的運營開銷,在規模上也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作為長期的媒體從業者,一直以來姬十三等人都非常渴望建立一個能凝聚本土力量的科技傳媒,而要創辦卓越的傳媒機構,就需要藉助商業力量。因而,他們保留了原先工商註冊的公司,更名為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作為科技傳媒的運營實體。
更名後的果殼傳媒將包括果殼網、果殼閱讀(果殼傳媒旗下的圖書品牌)、科技品牌傳播等多項業務,成為國內領先的泛科技綜合性傳媒。
全新上線的果殼網是一個帶有社交特色的泛科技主題網站,推出趣科技、科技DIY、健康、心理、愛寵等多個主題站,廣泛覆蓋都市青年人群與科技相關的各類話題與興趣焦點。這些在線的科技興趣小組將引領用戶重拾失落的好奇心,感受科技帶給文化生活的樂趣。
果殼網還將推出特色的「果殼問答」服務,用戶的問題將在這裡被關注、解答和分享,實現問答形式的知識創造機制,幫助人們透過科技視角重新看待世界。「果殼網的終極理想,是期望科技興趣能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娛樂生活的重要元素。」姬十三表示。
姬十三在展望果殼網定位時說:「Web2.0將內容生產權帶給用戶,但如何創造專業、優質的內容則成為新的挑戰。科學松鼠會從草根中培養了一批具有公眾影響力的知識領袖;而果殼網將進一步拓展這一模式,把Web2.0時代的去中心化與傳統媒體的內容擔當、編輯立場相結合,用科技內容關切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姬十三等人的理想終於贏得了投資者和品牌客戶的認同。新成立的果殼傳媒已獲得國際知名風險投資機構摯信資本百萬美元級別投資。作為科學松鼠會和果殼傳媒的創始人,在繼續擔當公益先鋒的同時,姬十三還將扮演起網際網路創業者的新角色。
關鍵詞:公益
儘管有商業利益擺在面前,姬十三不敢忘記松鼠會成立之初許下的諾言——建立一個能做成百年老店的科普公益機構。北京朝陽區哈賽科技傳播中心成立之後,將以公益為宗旨,運營一個科普項目群。
科學松鼠會將是中心旗下的龍頭項目,定位為青年科學傳播者俱樂部,為行業培養後備人才,組織青年自發的科學線下活動;此外,果殼時間作為一個科學家高端演講秀,也將成為與科學松鼠會並行的重要項目。另外,一些更傳統的公益項目也在籌備中,如科學支教和科學互助網絡等。
除了姬十三以及個別職能人員外,哈賽中心和果殼傳媒已經是完全獨立的兩個團隊。作為非營利機構的哈賽中心,會有清晰的財務披露計劃,嚴格按照一流非營利機構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而哈賽中心的運營方面,將會採用以商業反哺公益的方式。目前果殼傳媒已承諾在一年內向哈賽中心提供百萬元人民幣級別的經濟支持。
科學松鼠會在業界被定義為新公益,打破了之前人們認為公益就是面向弱勢群體的理念。姬十三回顧自己過去的媒體經驗,認為公益和商業在有些地方是重合的,而現代科學傳播本身就需要藉助一些商業的力量來運行。
事實上,哈賽中心的副執行長田晨加入團隊之前,就在一家廣告公司從事營銷工作。她認為想幫助公益在商業領域上成功,一個很大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在整個公益行業中,會逐漸形成一個價值鏈條。」田晨說,「像松鼠會這樣在不同領域開展創新項目的機構,會有這樣的模式,把在商業領域賺的錢通過管道合理地輸送到這裡,並能看到一個流向,讓每一分公益裡花出來的錢都見到實效。」
袁家凱表示,在很長時間裡,公益行業和主流社會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處在隔離的狀態。他說:「希望由科學松鼠會這樣的組織開始,可以把更多主流社會的力量和關注引入到公益中間來,讓大家知道公益不僅僅是苦大仇深、催人淚下,公益也可以非常流行、非常時尚。」
姬十三最後說:「分別在2年前和1年前,科學松鼠會和果殼時間都曾被視為過於理想化的產物。在這個時代,說起理想,或者被視為傻子,或者被視為不切實際。作為一個自命的務實派理想主義者,我希望創建一個偉大的非營利機構和一個偉大的科技傳媒,這件看起來無比理想主義的事情,我真誠地希望得到大家的祝福。」
《科學時報》 (2010-11-29 A2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