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都用來幹什麼了?
為什麼真相總跑不過謠言?
學過的科學知識就等於科學嗎?
上周末,由科學松鼠會主辦,巴斯夫支持的科普線下沙龍「別讓你的『邏輯』騙了你——尋找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在上海舉行。
我們的嘉賓從生活中的科學思維、謠言傳播和科學教育等方面入手,帶領聽眾們進行了一場科學思維探索之旅。
張雙南
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科普作家
Sheldon
科學松鼠會成員,科學漫畫公號sheldon42創始人
同樣一句話,為什麼有時候是科學邏輯,有時候就是胡攪蠻纏?科學漫畫公號sheldon42創始人Sheldon首先為我們梳理了生活中常見的邏輯錯誤。
▼ 邏輯坑
人們總愛引用各種權威來驗證自己, 「XX曾說」、「XX有言」,這有什麼問題呢?
▼ 填坑點
首先,權威不一定說過這話;何況,權威說的也不一定正確。
▼ 邏輯坑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這句話每個人應該都聽過不止一次。
▼ 填坑點
這是一個典型的「訴諸閱歷」邏輯坑,你在A領域經驗豐富,能推導出你是B領域的專家嗎?
想要在人際溝通中避開這些邏輯坑,就需要辯證思維的支撐,科學地進行思考。
果殼網謠言粉碎機二代粉碎娘飄飄隨後登場,與大家分享了謠言的幾大特徵,以及拯救親友圈,抵抗謠言的妙招。
1. 包含時下科技熱詞,比如量子、基因、引力波、地震等,前腳才聽說,後腳就出現在了謠言裡;
2. 具有強烈的情緒煽動性,「震驚」、「再不看就晚了」,分分鐘觸動你的神經;
3. 「權威」形象也常出現在謠言裡,他們可能並不是該領域的專家,卻為普通人所熟知;
4. 上升到「生死攸關」的層次。
如何幫助身邊人躲過謠言?飄飄給出了三點建議:
先通過可靠渠道查證,不幫助假消息的傳播;
引發身邊人的思考,使其意識到騙術的存在;
謠言往往是信息不對稱的產物,要懷著愛心和耐心來幫助親友與真相建立利益共同體。
此次科普沙龍還請到了一位重磅嘉賓: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教授。他為大家帶來「科學教育不能只教科學知識」的主題演講。
張教授總結了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困惑:為什麼感覺離開學校越久,知識就越少?為什麼有人什麼都信,有人又什麼都不信?讀了那麼多年書,一不小心還是中了偽科學、民科的招?究其根本,就是我們的教育只教科學知識,卻很少告訴我們「什麼是科學」。
科學就是刨根問底,科學的目的就是發現各種規律。科學教育除了教授科學知識,更要教授科學方法論,鍛鍊個人的邏輯思維辨別能力,使其形成獨立思考,掌握主動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科學是擊敗謠言的最好方法。科學不僅是科學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科學精神和科學邏輯。怎麼樣,學到了嗎?
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謠言/邏輯坑?
你是如何避開他們的呢?
留言告訴我們吧。
圖片來源:科學松鼠會
巴斯夫聯合科學松鼠會發起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思維」系列科普教育活動是2017年巴斯夫企業公民活動之一。
巴斯夫希望通過企業社會活動戰略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我們與合作夥伴一起,以社會影響力為導向調整企業社會活動。想知道巴斯夫的企業公民活動還包括哪些嗎?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