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自己不犯錯誤,還能分辨出別人的錯誤,當然最好是能全面掌握可能出現的邏輯錯誤有哪些。但我們的邏輯直覺實在太差,可能犯的各種錯誤數也數不清,僅僅是維基百科上就列出了超過一百種邏輯謬誤,實在慘不忍睹。
對我們漏洞百出的邏輯直覺,應該怎麼辦?漏洞總不能不補,那就應該先從最嚴重的開始,能補一個是一個。
在我看來,我們最容易犯的邏輯謬誤,就是訴諸情感。
喜怒哀樂這些情感是我們所有行為的推動者,它來自我們大腦中最古老的部分之一。所有原始而強大的本能,都通過影響情感來達到它們的目的。我們不是因為吃到美食而高興,而是因為人類有攝取營養的本能,「高興」只是演化為了讓我們乖乖覓食而提供的獎賞;我們不是因為看到殭屍而恐懼,而是因為人類有避開危險的本能,「恐懼」是演化提供的一種警報系統。可以說,情感是大腦中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訴諸情感,實際上就是藉助了情緒這一系統的特洛伊木馬。只要說話的方式能激起你的情緒,內容就能得到古老而強大的情感系統的背書,繞過有意識的邏輯檢驗,暗渡陳倉植入你的大腦。能用於「偷渡」的情感多種多樣,利用恐懼的就是訴諸恐懼,利用同情的就是訴諸憐憫,利用從眾心理的就是訴諸群眾,利用萌物的就是訴諸可愛。令人盲目的何止愛情,一切情感都行。
當然,我不是讓大家都慧劍斬情絲遁入空門,但至少,在讀到一段富有感情色彩的話時,應該留個心眼,仔細看看它的邏輯到底是不是滴水不漏。比如有些人會發一些「不轉不是XX人」的內容,讓你看了覺得有樸素的熱情在心頭澎湃;有些「有愛的人」也會發一些「悲天憫人原諒一切」,讓你看了覺得有憐憫之情油然而生。在你感到強烈的情感時,正應該反過來想想:這件事靠譜嗎?論證成立嗎?微博上的反轉,我們見得還少嗎?
圖片來源:Pixabay
如果讀到的文字已經引發出了你的情感,怎麼才能儘量排除它的幹擾呢?
首先,去掉一切帶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將看到的文字用完全敘述性的中性語氣重寫一次。如果敘述的內容本身就帶有感情色彩,可以用效果相同的其他內容代換。
當然,要想完全消除文字的感情色彩,幾乎是不可能的。人總有偏見,會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們對事實的判斷。但至少,這樣的改寫會讓影響變得更低。在這個例子裡,起碼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論述暗含了一個前提,就是「不能以現代醫學的標準判斷傳統醫學的結論」。這個前提是對是錯,可以再仔細分析,但如果不改寫的話,這個前提很可能就被忽略默認過去了,非常危險。
避免情緒的幹擾,還能幫助我們避免另一種認知上的偏見。我們都愛聽好話不愛聽壞話,喜歡別人說自己英明,討厭別人說自己愚蠢。如果你相信某件事是對的,有人贊同你,你會高興;有人反駁你,你會生氣。這種情緒就導致了所謂的「證實性偏見」——如果一個論證的結論本來就符合我們的想法,我們就不會太挑剔論證本身;如果結論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即使論證沒有問題,我們也會拒絕接受結論。
要想避免這種偏見,只要反其道而行之。粗讀一遍之後,如果覺得結論很合胃口,那就要提高警惕,細細檢查論證是否正確。如果覺得結論不對的話,反正你也會仔細挑剔的。即使對於自己相信的事物,也要時刻保持懷疑,要記住自己有可能是錯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錯?
當然,除了訴諸情感這一大類以外,還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邏輯謬誤,比如三段論的誤用(「奸商都有錢,他那麼有錢,肯定很奸詐」)、錯誤二分(「你不贊同我就是漢奸」)、訴諸人身(「她是個好人,所以她的話一定不錯」,或者,「他無惡不作,他的話肯定不對」)等等。但起碼,在排除情緒的幹擾後,我們能更好地分析各種論證,判斷它們是否正確。
文:科學松鼠會 方弦
圖:科學松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