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究竟有多難—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本報記者 溫才妃

春節期間,曬美食、曬旅行、曬朋友聚會,而河南某高校學生賈濤卻曬出了他的力學課本。

原來,本學期的建築力學課考試,賈濤所在班級掛科率接近30%。作為一門「僅作了解」的課程,掛科率如此之高讓人驚訝。更令人不解的是,不只是建築專業如此,在包括力學相關專業的學生群體中,力學課程掛科率要更高。

放假之初,賈濤班級的學習委員就在朋友圈裡提醒「請大家回家帶好力學課本……」省略號則不言而喻——準備補考。

這並不是個案。

早在多年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電動力學課主講教師俞允強就曾在一封公開信中暴露過學生不及格過多,為了避免衝擊教學秩序,教師不得已提分的矛盾。只是若干年過去,這一情況似乎並未好轉。

課程屬性致理解生硬

力學難,是否是真相?

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理論力學課主講教師曹樹謙告訴《中國科學報》,力學運用到較多抽象的邏輯能力以及數學知識,的確相對難學。尤其難在理論力學,這在考試中特別明顯,相對於材料力學,理論力學的掛科率更高。

目前,高校中的力學課程主要針對工科專業開設,機械、土木、海船、水利、航空航天等專業均涉及,屬於專業基礎課。學生們大一上完公共基礎課,大二、大三接觸專業課,力學課就是公共基礎課向專業課過渡的課程之一。

力學問題來源於工程,學生在上這門課之前,還沒有掌握很多工程知識,加之理論力學偏重理論,針對抽象模型做分析,問題背景講解得過少,就像在解中學時的數學題、物理題。對此,賈濤深有同感:「並不知道做這些題的意義何在。」

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有很多運動的機構,學生想像不出是怎麼運動的,要找出各個運動量的關係就很難。「一方面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需要有工程背景知識。突然讓學生生硬地理解是有難度的。」曹樹謙說,這也是國內力學教材的一大問題。

記者了解到,「理論力學」這門課程源自蘇聯模式下的教育,歐美高校並沒有開設同名課程,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力學」或「應用力學」。而且歐美教材中有大量工程背景知識,告知學生該問題的出處,這樣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就會比較清楚。

事實上,力學不過是眾多難度係數較高的專業基礎課的一個縮影。我們也常聽到大學生抱怨電路學難、電機學難、材料學難。那麼,撇去力學難的個性問題,專業基礎課偏難的共性問題還有什麼呢?

翻轉課堂能否打開思路

「絕大多數課程,包括力學在內,考核方式仍然是出題。讓學生通過做大作業等研究型課題,閱讀文獻、理解和解決問題,並以寫作和講解展示出來,開展得太少了,這樣既不利於學生學習,也無法提高他們的課堂興趣。」曹樹謙指出了問題所在。

與單純的講授式教學相比,自主思考、解決問題,學生也許更加樂意。然而,如今教師的教學模式並不利於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國內大學課堂的一大通病在於,大學課堂尚停留在中學式課堂,不似國外高校課堂,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熱烈地討論、提問。

翻轉課堂以小組討論、搶佔課堂注意力著稱,也是如今高校課改的一大熱門。那麼,翻轉課堂能否挽救專業基礎課上不愛思考、昏昏欲睡的學生?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翻轉課堂是學生通過自學,把問題搞明白,再自己講述出來,當中允許有少量的不理解之處。因此,更適合難度較小的課程。

而對於難度較大的課程則不然,學物理出身的他,至今猶記教師在物理課堂上說的要訣——「多看、多練習,沒有充足的量(的積累)不行」。「基礎性訓練為解決問題提供空間,基礎薄弱則缺少迴旋餘地。」儲朝暉說。

曹樹謙表示,從效率的角度而言,一名好教師的講課效率,一定比學生自學高得多。上好專業基礎課的要點在於教師怎麼教,而後再安排學生自學。「翻轉課堂可以適當做一部分,但在正常教學中,更關鍵的在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給學生提問題、啟發思考;課後要求學生多讀參考書。」

以力學為例,他常鼓勵學生,「要想學得透,不讀三五本參考書,與教材進行對比式學習是不行的」。

改進之道在於加強基本功

建築力學課掛科,賈濤也很委屈。明明是每堂課坐前三排的學生,卻還是逃不開掛科的命運。事後反思,他認為是用功不夠所致。

「賈濤們」還有很多,課上認真聽講,但課外下的功夫不夠,僅限於做作業、看PPT,課堂內容並沒有完全消化。總體用功不夠,是中國大學生學習的現狀。加之,如今學生學習的目的相對功利,看得見效益的下功夫,看不見效益的則對付。要改變被動學習的現狀著實不易。

在曹樹謙看來,實行完全學分制或許是一個突破口。儘管國內高校號稱實行學分制,但形式上是學分制,管理上並非學分制。真正意義的學分制下,如果有一門課程沒有過,則必須先通過,才能選之後的課程。而國內高校卻一面安排學生重修,一面之後的課程照常上、照常考試。「沒有淘汰,學生更像是被抱著學習,缺少主動學習的動力。」

當然,不求甚解更與教師的授課方式有緊密聯繫。教師不去提高,學生自然也學不好。現行教材存在明顯缺陷,但如果教師每次講課都琢磨著怎麼改進教學,而不僅限於把這門課講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一缺憾。

曹樹謙認為,大學應該做好最核心的三件事:第一,培養方案,即整個課程體系如何設置;第二,教學模式,主要針對課堂教學;第三,質量保障體系,即專業認證和教學評估。

在我國加入《華盛頓協議》、融入國際工程教育體系之後,認證火了。然而,前兩者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培養方案為例,課程的培養方案本應是系統工程,但很多時候修改起來卻很潦草。「包括哪些環節、課程內容,設什麼課,哪些課沒必要開,最新的內容是否添加,是否要添加學生項目,很多時候並沒有在培養方案中詳細體現。」曹樹謙說,而這些恰恰都是改進教學的重點。

存在這樣一個邏輯:學生學得靈活,將來對知識的使用也會相對靈活;學生學得死板,將來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也會大打折扣。儲朝暉呼籲,應打破中學的應試教育模式,在課程中建立相關拓展環節。「就像開車一樣,在過程中幹預,緩衝的時間就會長一點。」

《中國科學報》 (2019-02-20 第2版 動態)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力學究竟有多難
    更令人不解的是,不只是建築專業如此,在包括力學相關專業的學生群體中,力學課程掛科率要更高。 放假之初,賈濤班級的學習委員就在朋友圈裡提醒「請大家回家帶好力學課本……」省略號則不言而喻——準備補考。 這並不是個案。 早在多年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電動力學課主講教師俞允強就曾在一封公開信中暴露過學生不及格過多,為了避免衝擊教學秩序,教師不得已提分的矛盾。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
  • 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舉行—新聞—科學網
    7月2日,由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辦,中科智匯工場聯合中科院力學所承辦的「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活動在中科智匯工場舉行。
  •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時間:2020-11-24 19:3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 嫦娥五號今天凌晨就出發前往月球,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月球正面的呂姆克山脈,這裡是火山結構地區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球形原子力探針是眾多類型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中的重要成員,球形在形變、硬度、力學屬性等方面更具優勢,進而有利於後續的科學分析。球形探針,十分適合界面力學的精準測量,因為接觸面積是球面,可以精確預測接觸面積和力的關係,因此可以精準的測試樣品的力學特性,且不容易破壞樣品,在生物領域如細胞,細菌和病毒的力學測試,膠體科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是,傳統顯微鏡上的球形探針,隨著科研發展的進程具有明顯的不足。因此如何做小球形探針,如何讓球形探針粘上去不掉下來,成為擺在科學界面前的難題。
  • 製造一枚氫彈究竟有多難?
    原標題:製造一枚氫彈究竟有多難?  自從美國第一次氫彈試驗成功已經過去60年有餘,而至今也只有四個國家(俄羅斯,法國,中國和英國)能夠獨立製造一枚這樣的武器。近期朝鮮宣布自己的氫彈試驗成功,但是你目前完全可以將金正恩的吹噓拋之腦後。
  • 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究竟有多難?科學家:看看太陽系有多大!
    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究竟有多難?科學家:看看太陽系有多大!由於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才導致哺乳動物有了足夠的空間和資源進行生存,而大約在1500萬年前,森林古猿出現,到了600萬年前,黑猩猩的祖先與森林古猿再次分道揚鑣,一直到十幾萬年前的智人。
  • 清華北大究竟有多難進,是不夠努力還是天賦不行?內行人告訴你
    清華北大究竟有多難進,是不夠努力還是天賦不行?內行人告訴你清華北大是所有中國讀書人心中的夢想,要是能夠考上這其中的一所學校的話,很多人都會覺得,祖宗臉上都有光了,很多人小的時候還糾結過,清華和北大都不錯,復旦也還可以,長大了以後究竟要上哪一所學校呢?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世界絢麗多彩,物質性質各有不同,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如何認識它們?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鴻飛(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 過去六十年中,《中國科學報》以及科學網在傳播科學精神理念和讓人們了解科學動態與科學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的成就。在中國科學報社60周年社慶之際,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在新班子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科學傳播和科學文化建設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在這樣的低溫下,原子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世界和經典物理支配的宏觀世界,因此有望提供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洞察。然而受重力作用影響,人們難以對其進行精準測量。 為了克服這些限制,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Robert Thompson及同事在國際空間站上啟動並成功運行了冷原子實驗室。
  • 鋰枝晶生長機理獲原位精準測定—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實時、直觀地記錄了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制,精準測定了其力學性能和力—電耦合特性,並提出固態電池中抑制鋰枝晶生長的可行性方案。 據介紹,此項研究有三個創新之處。 一是發明了一種基於原子力顯微鏡—環境透射電鏡(AFM—ETEM)原位電化學測試平臺。
  • 「量子加密智慧型手機」真來了—新聞—科學網
    據報導,屆時將有一片由SK電訊開發的「量子隨機數生成晶片」(QRNG)安裝在三星最新款5G手機上,用以確保對用戶敏感信息的可信認證和加密、防止黑客攻擊。 根據記者掌握的信息,三星與SK電訊此次推出的量子加密智慧型手機不像是借量子密碼蹭熱度,原因有二。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量子力學(少年版)》:你讀得懂的量子力學—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張文靜 提到量子力學,人們總有高深莫測之感。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希望用這本《量子力學(少年版)》告訴讀者,其實量子力學的世界並非想像中那樣難以接近。 兩個作者序 《量子力學(少年版)》開篇有兩個作者序和一篇補充說明,連曹則賢自己都笑言「這有點荒唐」。 第一篇作者序寫於2005年,那時曹則賢正計劃為自己快10歲的兒子寫一本有關量子力學的書。此前已經有日本作者作了有益的嘗試,科普作家都築卓司撰寫了《十歲學量子理論》,雖然那本更像量子力學簡史。
  • 鑽一口通向「地心」的井,到底有多難?
    鑽一口通向「地心」的井,到底有多難? 2020-09-17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力學大會探索傳統力學新時期發展之路—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8月16日訊(記者黃辛)我國力學界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學術會議——「中國力學大會·2015」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 如何正確理解「量子力學被推翻」的新聞
    關於那個「量子力學被推翻」的新聞你怎麼看,這個消息最早來源於,本月初那魯大學的……個研究小組,本月初那魯大學的……個研究小組,在《nature》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可以看出這個說法還是比較嚴謹的,確實是搞科研的說法,那它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變成,國內這種「標題黨的呢,在《nature》發表之後
  • 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理論設計與操作團體賽側記—新聞—科學網
    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理論設計與操作團體賽側記   近日,第十屆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理論設計與操作」團體賽在山東科技大學落下帷幕。比賽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周培源基金會主辦,《力學與實踐》編委會、山東科技大學承辦,為期兩天,共31所高校、93名學生參賽。湖南大學獲團隊特等獎,取得了下一屆該項賽事的舉辦資格。 團體賽的四項競賽題目層層遞進,將生活、工程與科技中提煉的力學問題轉化為頗有趣味的團體動手合作賽題,在創新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與動手能力培養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 公費出國經費預算單列有多難
    公費出國經費預算單列有多難 辛木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10-27    [列印] [關閉]     「公費出國這項為什麼在部門預算中沒有單列呢?第一,個人每個月的生活費支出倘若需要列預算,只需自己有個大概的數目即可,不需要十分精確和細化,但政府的財務預算卻應該儘可能地細化;第二,一個人如果經常性地在外面吃飯,每個月在外面吃飯花的錢肯定會心中有數。將這些錢分出來究竟有多難?    即使按照目前的財務預算制度,將公費出國經費預算單列出來也絕對不是什麼難事,甚至還是一種必須經過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