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枝晶生長機理獲原位精準測定—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AFM—ETEM納米電化學測試平臺,可實現原位觀測納米固態電池中鋰枝晶生長機制及其力學性能和力—電耦合精準定量測量。

1月6日,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了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黃建宇、沈同德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的一項研究論文,題為Lithium whiskers growth and stress generation in an in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e-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setup。該成果實時、直觀地記錄了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制精準測定了其力學性能和力—電耦合特性,並提出固態電池中抑制鋰枝晶生長的可行性方案。

鋰離子二次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已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依然不能滿足電動汽車電網等大容量儲能裝置對高能量密度的需求。金屬鋰具有高比容量3860mAhg-1和低電化學勢-3.04V相對於標準氫電極),是理想的高能量密度負極材料。以金屬鋰為負極的固態電池被認為是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可充放儲能裝置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研發金屬鋰電池極具挑戰,雖然歷時多年,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高能量密度可充放電池仍未實現商業化,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循環過程中的不可控鋰枝晶一種樹狀晶體,其針狀突起稱為晶須生長,當鋰枝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穿透固態電解質,使電池短路失效;如果鋰枝晶發生纏繞或斷裂,就會形成「死鋰」,造成電池容量嚴重衰減因此鋰枝晶的生長是阻礙金屬鋰電池應用的最大障礙。

諸多研究致力於探索如何抑制鋰枝晶的產生,但以往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觀尺度,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理、力學性能、刺穿固態電解質的機制及抑制其生長的科學依據都不清楚。

研究者們將原子力顯微鏡AFM)和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ETEM)相結合,實現原位納米尺度鋰枝晶生長及其力學性能、力電耦合精準測定發現鋰枝晶生長過程中可產生的應力高達130MPa通過原位壓縮實驗發現鋰枝晶屈服強度高達244MPa,這一數值遠高於宏觀金屬鋰的屈服強度(1MPa)。

據介紹,此項研究有三個創新之處

一是發明了一種基於原子力顯微鏡—環境透射電鏡(AFMETEM)原位電化學測試平臺。AFM一方面作為生長鋰枝晶的電極,另一方面對鋰枝晶生長過程中產生一個約束力,還可同時實時監測生長應力大小。該平臺可廣泛應用於研究鈉、鉀、鎂、鈣等電池體系中枝晶生長的力學以及力電耦合問題。

二是建立起一種有效的研究鋰枝晶的動態原位實驗表徵新技術,確定了電化學驅動和非電化學驅動下微納尺度鋰枝晶的力學性能,提出了一種基於固態電解質的結構缺陷、力學性能與鋰枝晶力學性能適配關係實現抑制鋰枝晶生長的可行性方案。

三是巧妙利用ETEM技術,通過在ETEM中通入CO2,在Li金屬表面原位生長出納米尺度的Li2CO3固態電解質(SEI)保護層正是這一層超薄的Li2CO3 SEI保護層顯著提高了超活潑鋰金屬在透射電鏡中的穩定性,防止其受到電子束損傷,從而實現了在室溫條件下亞微米級鋰枝晶生長過程的原位成像、力學性能以及力電耦合測量。

該研究顛覆了研究者對鋰枝晶力學性能的傳統認知,為抑制全固態電池中鋰枝晶生長提供了新的定量基準,為設計具有高容量長壽命的金屬鋰固態電池提供了科學依據研究成果將助力固態電池在電動汽車、大型儲能和便攜電子器件等領域應用研發。

燕山大學為論文第一單位,該校博士張利強博士研究生楊婷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
    原標題: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來源:知社學術圈鋰離子二次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已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依然不能滿足電動汽車和電網等大容量儲能裝置對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一文看懂準固態鋰金屬電池中的鋰枝晶及SEI形成過程
    儘管有著良好理化特性的固體電解液可以有效地抑制鋰枝晶的連續生長,但現階段鋰枝晶的形成仍難以避免。因此,實時原位地對鋰枝晶的生長進行監測有助於我們深入認知其演變機理,從根源上解決這一難題。在眾多技術當中,原位光學顯微鏡是一種可以用來表徵鋰枝晶演變過程的無損、高效技術。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擴散模型認為低電流密度不會引起鋰枝晶生長,但是實驗結果表明,在低電流密度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枝晶生長的現象。Rosso等和Teyssot等將這歸因於鋰負極/電解質界面的局部不均勻,導致局部區域滿足擴散模型的枝晶生長條件而引起枝晶生長, 並在Brissot等的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另外,充電方式對鋰枝晶的形成和生長也有顯著的影響。
  • 改善鋰枝晶問題,提高鋰電池性能
    近些年,在Li金屬負極的研究方法和設計策略上也不斷推陳出新,諸如:改性Li箔、電沉積Li金屬、特異性電解質、保護性隔離層緩衝枝晶生長、包覆性Li金屬負極等等。然而受限於測試條件,並不能合理地對電池性能進行評估。此外,還有以三維(3D)多空框架作為Li金屬的主體結構,可以有效降低枝晶的形成,但如此一來電極的質量和體積容量也降低了。本文分別從材料和電解液的角度舉例解釋了改善鋰枝晶的問題。
  • 清華AM綜述:鋰電池原位表徵的五個關鍵技術
    (拉曼, 紅外光譜)掃描探針原位表徵技術:工作原理,原位裝置設計,研究實例。(原子力顯微鏡, 掃描電化學顯微鏡)總結和展望背景介紹儲能領域的迅速發展急需對現有鋰電池的材料的改進和突破。因此對於電池在實際工作中的反應,衰退機制和熱失效機理等深入分析理解尤為重要。
  • 發現過渡金屬能高度活化二氧化碳—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居高不下, 江凌告訴《中國科學報》,CO2的碳氧鍵非常強,難以活化並轉化為可持續利用能源;以往,為了研究活化CO2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往往採用「盲試」的方法,逐個驗證哪些元素或化合物能起作用。這主要是因為缺乏觀察和探測反應中間體表徵的工具。然而,這些反應中間體的數量密度低、壽命短、結構複雜,想要「看到」它們並不容易。
  • 鋰枝晶如何形成?
    A 42, 7355 (1990)]Brissot原位研究lithium/PEOeLiTFSI/lithium電池證實鋰枝晶生長速率接近於Chazalviel的模型,該速率僅和Li遷移率和電場強度有關,但是他還說明Chazalviel需要進一步考慮Li+遷移和擴散的速率變化,在實驗觀察過程中,循環過程時會發現鋰枝晶被一些「阻礙」抑制,同時,電解液的流動也會阻礙鋰枝晶的形成。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水稻育種家們利用籽粒大小的自然變異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進行改良,但只有少數幾個粒形調控基因的等位變異能被廣泛利用。 研究人員利用前期構建的超級雜交稻「兩優培九」重組自交系和高解析度遺傳圖譜,檢測到3個粒寬QTL和2個粒重QTL。
  • 原位電化學強化處理富營養化河水獲進展—論文—科學網
    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蔚旻團隊和廣東省科學院化工研究所合作,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利用原位電化學強化處理富營養化河水的新方法。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揭示了該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真實表面,並提出了新的催化機理,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催化》。而發展原位方法,可以在反應中像看電影一樣直接觀測催化劑的變化過程,打開催化過程的「黑匣子」。即便催化劑結構發生變化,研究人員也能對其進行實時追蹤,精確地構建其結構和性能間的構效關係。 研究人員基於原位透射電鏡以及特殊設計的毫巴級負壓定量混氣系統,研究了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結構演變過程。
  • AI重建頭頸CTA血管精準省時—新聞—科學網
    為此,該研究利用基於生理解剖結構分區的3D神經卷積網絡,分別對主動脈弓、頸動脈及顱內動脈進行精準分割提取,結合連通性生長預測網絡(CGPM),完成頭頸CTA血管重建。 據了解,此次研究共納入多中心18766例行頭頸CTA檢查的患者(9370例男性和9396例女性,平均年齡63.2歲)進行模型構建,算法評價指標戴斯相關係數、血管加權分數和召回率均達到90%以上。
  • 天津大學羅加嚴教授綜述:鋰枝晶的抑制、誘導與消除
    然而,鋰枝晶的不可控生長不斷消耗活性物質導致不可逆的容量損失,而且有可能刺穿隔膜,造成電池短路;且在高電流密度和長循環運行條件下,枝晶問題更加嚴重。因此,要實現LMBs的安全運行,必須致力於減緩甚至消除枝晶的生長。 從這一觀點出發,對枝晶形成機理和枝晶生長機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調控可誘導基因轉錄的機理
  • 「鋰枝晶」說:你真懂我嗎?
    在關於鋰枝晶滲透生長機理的最新研究中,由於實驗室製造的正極面積容量相對較低,因此使用鋰金屬陽極評估負極材料循環壽命的標準做法從未出現過內部短路。但是,在更實際的高正極負載條件下,其面積容量大於2 mAh cm-2時,鋰金屬的行為變得大不相同,並且很容易發生向納米多孔隔膜的滲透、生長。
  • 滾一滾壓一壓,就能解決鋰枝晶生長難題
    但是在充電過程中,由於局部極化的原因,導致鋰枝晶生長,並由此引起的鋰負極粉化和體積膨脹等一些列問題,極大的制約了金屬鋰負極的應用。近日,韓國漢陽大學的Dongsoo Lee(第一作者)和Ungyu Paik(通訊作者)通過在金屬鋰負極的表面植入一層Cu3N納米線的方式顯著抑制了鋰枝晶的生長,使得Li沉積層的厚度更為緻密,從而大幅提升了金屬鋰電池的循環性能。
  • 原位X射線衍射技術在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反應相變機理及使用環境下結構演化規律是材料構效關係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常用的手段是離位表徵,即撤除環境(如熱、力、電等)參量後的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真實結構變化過程,而原位技術則可以動態、實時、真實的表徵該變化。
  • 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治療帕金森症—新聞—科學網
    不過這同時卻帶來了「副作用」——細胞生長得太慢,甚至過幾天,細胞停止生長了。 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先讓細胞在培養皿中「自生自滅」。然而,幾周後,一個讓他們更加意外地「怪異」現象出現了:培養皿中原本「光滑」的細胞生出了很多「枝枝叉叉」,外觀像極了神經細胞。 直覺告訴付向東,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
  • 銅在速生樹種杞柳中長距離運輸途徑首次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銅在杞柳體內長距離運輸的機理示意圖    亞林所供圖 銅在木質部如何運輸?又如何在韌皮部實現再分配? 速生樹種具有對重金屬積累能力較高、生長快、覆蓋度廣、根系發達且壽命長等特性,在植物修復中應用潛力巨大。目前,人們對於重金屬在樹木體內的長距離運輸過程及相關機制缺乏認識。 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曹旖旎介紹,他們選用前期篩選出的銅積累優勢速生樹種杞柳,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螢光技術(μ-XRF)定性觀測銅在根莖葉中的空間分布,提取並測定木質部/韌皮部汁液中銅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