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準固態鋰金屬電池中的鋰枝晶及SEI形成過程

2021-01-13 鋰電前沿

鋰金屬負極以其極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 mAh g-1)和極低的電化學勢(-3.04 V vs. 標準氫電極)使之成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首選負極材料。但鋰金屬電池在鋰離子沉積/脫出過程中會遭受不可控的鋰枝晶生長及嚴重的體積膨脹。同時,不穩定的固體電解液界面膜(SEI)造成了大量的不可逆鋰消耗,導致鋰金屬電池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且循環壽命過短。目前,採用固態電解液(SSEs)及凝膠態聚合物電解液(GPEs)取代傳統電解液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主流策略,此外,更換新型電解液添加劑和構建穩定的SEI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儘管有著良好理化特性的固體電解液可以有效地抑制鋰枝晶的連續生長,但現階段鋰枝晶的形成仍難以避免。因此,實時原位地對鋰枝晶的生長進行監測有助於我們深入認知其演變機理,從根源上解決這一難題。在眾多技術當中,原位光學顯微鏡是一種可以用來表徵鋰枝晶演變過程的無損、高效技術。利用這一技術輔以原子力顯微鏡及電化學阻抗譜測試,不僅可以獲知鋰枝晶的形成過程及電極表面SEI的生長情況,同時還能對其進行形貌、成分及電導率分析,從而對其演變過程有一個動態全面的認識。

近日,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萬立駿院士及文研究員Angewandte Chemie上發表了題為「Interfacial Evolution of Lithium Dendrites and Their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hells of Quasi-Solid-State Lithium-Metal Batteries的文章。該工作通過光學顯微鏡對凝膠態聚合物電解液(GPEs)中鋰離子的沉積/脫嵌過程的電化學行為及形成機理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低電流密度下,鋰離子傾向於在電極表面均勻沉積,成微球狀。當電流密度增大時,表面沉積的鋰會演變成苔蘚狀進而形成枝狀晶須。此外,作者通過剝離枝晶表面的SEI殼層,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及電化學阻抗譜(EIS)對其尺寸,形貌,模量及電導率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這類原位生長的SEI具有較為優異的理化特性,有希望直接引入固體電解液鋰金屬電池中對鋰枝晶的生長進行有效的抑制。該研究闡釋了鋰枝晶的結構演變過程,並對其表面SEI層進行了深入的表徵,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鋰金屬電池的衰降機制。

1. 通過原位光學顯微鏡對凝膠態聚合物電解液中鋰離子的脫嵌行為進行了表徵,闡釋了電流密度增大時,沉積鋰的形態由球狀向苔蘚狀最後形成枝狀晶須的動態過程。

2. 通過這一技術獲知了鋰枝晶表面SEI的原位生長過程,並在鋰脫出後對SEI層進行剝離,利用原子力顯微鏡及電化學阻抗譜對其進行形貌及理化參數測試。

3. 在對鋰枝晶結構演變機制的深入理解上,作者發現這類原位生長的SEI層有希望能夠抑制了鋰枝晶的連續生長,揭示了深入研究鋰枝晶及SEI演化過程的重要性。

圖1.光學顯微鏡裝置圖解及表徵

(a) 電化學電池的原位光學顯微鏡裝置示意圖;

(b) 凝膠態聚合物電解液中銅電極的循環伏安曲線,電勢區間為-0.3 V至2.7 V,掃速為1 mV/s;

(c-n) 銅電極不同電位下鋰脫嵌過程的原位光學顯微鏡表徵圖像,其中c) 開路電壓(≈2.66 V);陰極d) -0.15 V, e) -0.2 V, f-h) -0.25 V; 陽極i) 0.2 V, e) -0.3 V; 緊隨著陰極k) 0 V, l)-0.2 V, m)-0.25 V, n)-0.3 V, 比例尺為100微米。

如圖1a所示,通過原位光學顯微鏡對Cu||Li電化學電池(電解液為凝膠態聚合物電解液GPE)進行鋰沉積/脫出監測。由圖1b可以看出,-0.3 V處的陰極峰和0.2 V處的陽極峰為鋰脫嵌過程的可逆氧化還原特徵峰。在首周循環過程中,0.5 V和1.2 V的兩處還原峰對應SEI的形成過程。圖1c-n分別對應圖1b循環伏安曲線中不同電位處的光學顯微鏡圖像。在從開路電壓(≈2.66 V)充電至-0.15 V時,具有金屬光澤的銅電極(圖1c)由於鋰沉積而開始變得暗淡(圖1d),當電勢達到-0.2 V時,銅電極表面完全被沉積鋰所覆蓋(圖1e),意味著在低電勢下鋰金屬傾向於在電極表面均勻沉積。當電勢達到-0.25 V時,GPE電解液中開始出現鋰枝晶(圖1f紅色箭頭處),隨後沉積的鋰金屬不斷延伸,生長為苔蘚狀(圖1h)。之後,在鋰脫出過程中,銅電極表面重現光澤,在0.2 V時苔蘚狀的鋰金屬由邊緣向中心發生溶解(圖1i)。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鋰金屬的溶解,其外層開始出現灰色透明狀的包覆層(圖1k),其主要成分為中空的SEI殼層及部分由於無法參與後續循環而形成的「死鋰」。在第二圈以及之後的循環過程中,苔蘚狀的鋰金屬會在這部分「死鋰」上不斷沉積,進而形成晶須狀的鋰枝晶,並迅速延伸至對電極(圖1n)。

圖2. 恆電流控制下基於凝膠態電解液的鋰沉積/脫出過程的原位光學顯微鏡表徵

(a) 電流密度為-1 mA cm-2時鋰沉積後的界面形貌;

(b) 電流密度為1 mA cm-2時鋰脫出後的界面形貌;

(c) 電流密度為-5 mA cm-2時鋰沉積後的界面形貌;

(d) 電流密度為5 mA cm-2時鋰脫出後的界面形貌;

(c) 電流密度為-8 mA cm-2時鋰沉積後的界面形貌;

(d) 電流密度為8 mA cm-2時鋰脫出後的界面形貌

各圖比例尺均為100微米。

作者進一步在恆電流條件下利用原位光學顯微鏡對電流密度與鋰枝晶生長的相關性及循環過程中SEI的演變過程。當施加電流密度為-1 mA cm-2時,鋰金屬顆粒會在銅電極均勻沉積(如圖2a所示),在鋰脫出之後,銅電極表面僅殘留部分不可逆的無活性鋰(如圖2b)。當電流密度增加至-5 mA cm-2時,銅電極表面開始出現苔蘚狀的鋰枝晶(圖2c),並在鋰脫出後在凝膠態聚合物電解液中留下明顯的灰暗色網格狀殼層(圖2d)。繼續增大電流密度至-8 mA cm-2,電極表面出現大量的晶須狀鋰枝晶(圖2e),且在鋰脫出後留下大面積的「死鋰」及額外的SEI(圖2f)。以上結果可以看出,由鋰枝晶生長而造成的額外SEI層並不會隨著鋰脫出而收縮,這可能是導致後期循環中鋰離子傳輸受阻及容量衰減的主要原因。

圖3. 表面SEI層的各類表徵

(a) 新制GPE的AFM表徵;

(b) 界面SEI層的AFM表徵;

(c) 新制GPE的DMT模量成像;

(d) 界面SEI層的DMT模量成像;比例尺為2微米。

(e) AFM探針與外接頻率響應分析儀的示意圖;

(f) 通過AFM探針隨機接觸SEI層測量得到的EIS譜圖;

(g) 新制GPE的F 1s XPS能譜;

(h) 界面SEI層的F 1s XPS能譜

由於GPE中的鋰枝晶外側的SEI層在鋰脫出後並不會發生大的形變,因而可以簡單地對其剝離進行各類表徵。由AFM分析測試可得SEI層中的球狀顆粒直徑約為4.07±0.72微米,其外層厚度約為0.53±0.11微米(圖3b)。當鋰脫出後,原本飽滿的小球發生坍塌,留下外層球狀的SEI殼層,其模量係數約為219 MPa(圖3d),是新制GPE的二十倍(約10.5 Mpa)。通過將AFM與fA量程的頻率響應測試儀加以組裝,以Pt包覆的AFM電極作為測量電極,銅箔作為對電極便可進行EIS阻抗測試(圖3f)。被測量區域的電導率約為6.02*10-4 S cm-1,表明該原位生長的SEI層有著優良的電導率及電極/電解液界面適應性,因而有可能可以將其引入固體電解質鋰電池作為人造SEI層。此外,通過XPS對其進行成分分析可知,該SEI層的主要成分為LiF(圖3g),該組分可以有效地防止電極表面發生不必要的副反應。

圖4. 在LiFSI取代LiTFSI的GPE中,不同電位下銅箔鋰脫嵌過程的原位光學顯微鏡表徵。

(a) 開路電壓(≈2.31V);

陰極電流: (b) -0.3 V;(c) -1 V;(d) -1.5 V;

陽極電流: (e) 2 V;(f) 3 V;比例尺為100微米。

(g, h) AFM表徵 (g) 比例尺為2微米, (h) 比例尺為400納米。

(i) SEI的F 1S XPS能譜。

基於對鋰枝晶生長動力學的深入理解及SEI層的特性分析,作者採取了構築富LiF的SEI策略來抑制鋰枝晶的生長。為了更好的誘導SEI中LiF的形成,作者將上述GPE電解液中的鋰鹽LiTFSI更替為LiFSI,並對其進行脫嵌鋰電化學性能測試。由圖4c-d可看出,當電位達到-1.0及-1.5 V時,鋰金屬仍可以在銅電極表面均勻沉積而不形成鋰枝晶,這與傳統的LiTFSI-GPE電解液形成鮮明對比。在鋰脫出過程中,部分銅電極表面重現光澤,同時留有部分不可逆的鋰沉積(圖4e, f)。SEI層中的球狀顆粒直徑為0.81±0.10微米,殼層厚度為0.26±0.06微米(圖4g, h)。AFM表徵結果顯示改良後的GPE電解液中SEI層由於含有更多的LiF, 其平均模量係數為1101 MPa, 是未改良前的五倍,該結果與LiFSI-GPE中SEI的F 1S-XPS能譜相對應(圖4i)。

圖5. GPE中鋰金屬沉積及SEI生長示意圖

(a-c) 鋰沉積過程;

(d-e) 鋰脫出過程。

GPE電解液中鋰金屬沉積及表面SEI生長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在電流密度較小時,鋰金屬以球狀的形式在銅電極表面均勻沉積(圖5a),隨著電流密度的增大,鋰金屬逐漸形成苔蘚狀並最後發展為晶須狀的鋰枝晶(圖5b, c)。在之後的鋰金屬脫出過程中,中空的SEI層在鋰枝晶表面原位生長,在部分鋰金屬的脫出後,與「死鋰」一同殘留在電極表面。當SEI層中的LiF含量增多時,SEI層的模量係數會隨之增大,可以有效地抑制鋰枝晶的連續生長,但其代價是電極/電解液表面浸潤性會隨之變差,進而導致不均勻的鋰金屬沉積/溶解,影響循環穩定性。而通過引入原位生長的SEI殼層,不僅可以提高其模量係數,還能同時增強其電導率且有助於鋰金屬均勻沉積,保持界面適應性。值得注意的是,SEI層會在鋰金屬開始沉積後立即開始生長,在固態電解液中,SEI的生長速率是否會對鋰金屬的沉積行為造成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在鋰金屬脫出後留下的中空SEI層可能是導致GPE中鋰離子傳輸性能下降及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原因。

固態電解液及凝膠態聚合物電解液中鋰枝晶的形成過程及SEI的生長機理是鋰金屬電池研究中的重點,作者利用原位光學顯微鏡技術,結合AFM及EIS測試在不同電流密度下對GPE中鋰金屬的沉積脫出過程進行了詳盡的研究,闡釋了鋰枝晶形成的三個階段(由球狀逐漸發展為苔蘚及枝晶狀)。隨後作者通過剝離鋰枝晶表面形成的SEI,對其進行定量表徵,由SEI的形貌、機械模量、局部電導率等結果發現這類原位生長的SEI層具有優異的理化特性,可以嘗試將其引入固態電解液體系中構造穩定的SEI層從而抑制鋰枝晶的生長,提高鋰金屬電池的儲鋰性能。該研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固態鋰金屬電池及準固態鋰金屬電池中鋰金屬的沉積原理,從而對鋰金屬電池失效機制有進一步認識。

Interfacial Evolution of Lithium Dendrites and Their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hells of Quasi-Solid-State Lithium-Metal Batteries (Angewandte Chemie,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1117)


相關焦點

  • 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
    金屬鋰具有高比容量(3860mAh g1)和低電化學勢(3.04V相對於標準氫電極),是理想的高能量密度負極材料。以金屬鋰為負極的固態電池被認為是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可充放儲能裝置未來的發展方向。但研發金屬鋰電池極具有挑戰,雖然歷時多年,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高能量密度可充放電池仍未實現商業化,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循環過程中的不可控鋰枝晶(一種樹狀晶體,其針狀突起稱為晶須)生長,當鋰枝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穿透固態電解質,使電池短路失效;此外,如果鋰枝晶發生纏繞或斷裂,就會形成「死鋰」,造成電池容量嚴重衰減,因此鋰枝晶的生長是阻礙金屬鋰電池應用的最大障礙。
  • 一文速覽近三年固態/準固態鋰電池領域TOP 10高被引研究論文
    Interfaces:在全固態鋰電池中應用LAGP-PEO(LiTFSI)複合固體電解質和PEO改性鋰金屬負極抑制鋰枝晶的形成 被引110+然而,在鋰的沉積/剝離循環過程中,鋰枝晶的生長和低庫侖效率是基於鋰金屬儲能系統實際應用的兩個主要障礙。使用液體電解質時,在重複的鋰沉積/剝離循環過程中,電池會引發許多嚴重的安全問題(例如起火、燃燒和爆炸)。 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有希望的解決方案是設計使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的全固態電池,因為固體電解質具有較高的熔點和不可燃性。
  •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近期研究成果及國內電池供應商布局
    鋰金屬電池是下一代最具前景的高能量密度存儲設備之一。然而,鋰金屬在循環過程中產生的枝晶可刺破隔膜,引起電池短路甚至爆炸。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易燃的液態電解質可從根本上解除鋰金屬電池的安全隱患。固態鋰電池是一類使用固體電極材料和固體電解質材料的鋰電池。與液態鋰電池,混合固液鋰電池不同,固態鋰電池的電池單體中不含有任何液體電解質、液態溶劑及液態添加劑。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利用兼具高遷移數和高擴散係數的離子導體作為保護層,可實現鋰金屬負極在高面容量條件下安全循環。該工作採用金屬有機框架(MOFs)構築固定陰離子的半固態界面(SSI)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抑制鋰枝晶生長。經保護的薄鋰箔,搭配實用的高載量正極和貧量電解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 日本東麗公司開發鋰金屬電池無孔隔膜 可抑制鋰枝晶生長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日本東麗工業公司(Toray Industries)開發了一種鋰金屬電池使用的無孔隔膜,可以顯著提高電池安全性,並有望應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無人機和電動汽車。
  • Nature Energy:超1000圈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的構成圖1a給出了這種全固態鋰金屬的結構示意圖,圖1b的SEM表明了電池的各個部分接觸非常緊密,圖1c給出了硫銀鍺礦型的固態電解質Li6PS5Cl和其他的固態電解質的電導率隨溫度的變化曲線,表明了本文使用的電解質具有高的電導率。圖1d是這種電解質的XRD圖。
  • 鋰電池宿命:繞不過的固態電池
    科學家們在摸索的過程中發現了兩條路徑:一是具有層狀結構的電極材料;二是二氧化錳為代表的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渡金屬氧化物率先獲得成功,日本三洋率先生產出鋰原電池,鋰電池終於從概念變成了商品。1976年,鋰碘原電池出現。
  • 原位構建有序結構的SEI層用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當鋰負極與硫正極相匹配時,組成鋰硫電池的容量高達2600 Wh kg-1,這將適用於未來高能量密度需求的電動汽車。在前期的硫正極研究中,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J. Power Sources, 2016, 321, 193;Nano Energy, 2017, 40, 390),製備了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ACS Appl. Mater.
  • 日本東麗公司開發鋰金屬電池無孔隔膜 可抑制鋰枝晶生長_科技_行業...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日本東麗工業公司(Toray Industries)開發了一種鋰金屬電池使用的無孔隔膜,可以顯著提高電池安全性,並有望應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無人機和電動汽車。
  • 助力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導讀:全固態電池由於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倍率性能以及安全等優點而備受關注。作為全固態電池的核心部件,固態電解質一直是制約固態電池發展的瓶頸。這種摻雜策略通過增加材料中Li+的濃度以及通過在結構中引入Mg2+穩定材料的菱方相來提高LiZr2(PO4)3的Li+電導率。採用6,7Li核磁共振檢測了Li1.2Mg0.1Zr1.9(PO4)3(LMZP)的局部Li+環境和Li+離子在不同位置的遷移率。在Li/LMZP/Li對稱電池和Li/LMZP/LiFePO4全固態鋰金屬電池中測試了Li1.2Mg0.1Zr1.9(PO4)3固體電解質。
  • 清華大學:氟化SEI膜大幅提升鋰金屬二次電池循環穩定性
    金屬Li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是石墨材料的十倍以上,將石墨材料替換為金屬鋰能夠將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40-50%,因此金屬鋰二次電池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但是金屬鋰負極在Li沉積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枝晶,這一方面會導致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另一方面鋰枝晶過度生長還會引起正負極短路,導致安全問題。
  • QuantumScape固態鋰金屬電池
    ▍QuantumScape固態鋰金屬電池 QuantumScape是一家上市公司,更是一家研究機構。它的研究成果「固態鋰金屬電池」或能突破現有電動汽車鋰電子離子電池的局限,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15分鐘80%快充,並且更安全。
  • 人造快離子導體SEI膜,助力高性能鋰金屬負極
    金屬鋰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在沉積的過程中,由於局部極化的因素,會導致鋰枝晶的生長,這不僅會造成電池庫倫效率的降低,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在嚴重的情況下過度生長的鋰枝晶還會刺穿鋰離子電池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產生嚴重的安全問題。
  • 輕飄飄的金屬鋰
    那麼鋰為什麼能成為科學家們的心頭之愛呢?無可挑剔的鋰元素鋰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元素,是活躍的鹼金屬元素家族中的一員。不過與其他鹼金屬元素相比,鋰的原子半徑是最小的,所以它的硬度最大、熔點最高,是當下作為電池最好的金屬材料。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導讀:平穩鋰的沉積、抑制鋰的枝晶生長是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研究的關鍵問題。 鋰金屬負極商業化應用的主要障礙是:鋰枝晶生長、低的庫倫效率和不穩定的固態電解質膜。
  • 固態電池有望提振遠期鋰市場空間,碳酸鋰供不應求仍然是2021年的...
    另外一方面,傳統液態鋰離子電池容易發生電解液洩露、電極短路等現象,且液態鋰離子電池使用金屬鋰作為負極提升能量密度,容易發生鋰枝晶的問題,安全性的問題受到詬病,固態電池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安全性能更好。
  • 日本確定鋰離子電池樹突形成時間 有助於製成不起火的安全電池
    他們研究了鋰離子電池中樹突形成的確切機制,並克服此類限制,從而讓鋰離子電池能夠更好地得到實際應用。 此前有關理解鋰枝晶(樹突)形成過程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揭示了當電池過度充電時,在電池循環的過度鋰化階段,就會形成樹突。但是,此類實驗都是在實際電化學環境之外(非現場原位)進行的,因此沒有發現樹突開始形成的確切時間。
  • 蘇州納米所在原位構建有序結構的SEI層用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研究中獲進展
    可攜式智能器件與長續航電動汽車的發展,對可充電的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鋰負極與硫正極相匹配時,組成鋰硫電池的容量高達2600 Wh kg-1,這將適用於未來高能量密度需求的電動汽車。在眾多負極中,金屬鋰負極具有高的理論比容量和低的電極電勢。然而,壽命短和穩定性差等問題阻礙其商業化進程。金屬鋰負極面臨挑戰:電化學形成的固態電解質中間相(SEI)的脆性與疏鬆性,使金屬鋰發生不均勻沉積與溶解,最終形成枝晶;體積膨脹引起的電極結構變形和粉化。
  • 日本確定鋰離子電池樹突形成時間 有助於製成不起火電池
    通常,充電器使用不當以及電池過度充電就會導致電池的負極上形成一種尖尖的結構,稱為「鋰枝晶」(樹突),能夠穿破負極與正極之間的屏障,導致電池短路。因此,準確地了解到此類樹突是如何形成的,對於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 鋰枝晶生長機理獲原位精準測定—新聞—科學網
    以金屬鋰為負極的固態電池被認為是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可充放儲能裝置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研發金屬鋰電池極具挑戰,雖然歷時多年,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高能量密度可充放電池仍未實現商業化,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循環過程中的不可控鋰枝晶(一種樹狀晶體,其針狀突起稱為晶須)生長,當鋰枝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穿透固態電解質,使電池短路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