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2020-09-09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 許亦非 ;通訊作者: 吳浩斌、盧雲峰
通訊單位: 浙江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論文DOI: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8.011

全文速覽

浙江大學吳浩斌研究員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盧雲峰教授團隊提出一種界面設計的通用原則適用於穩定鋰金屬負極(LMA)。利用兼具高遷移數和高擴散係數的離子導體作為保護層,可實現鋰金屬負極在高面容量條件下安全循環。該工作採用金屬有機框架(MOFs)構築固定陰離子的半固態界面(SSI)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抑制鋰枝晶生長。經保護的薄鋰箔,搭配實用的高載量正極和貧量電解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該文章發表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學旗艦期刊Matter上,浙江大學博士生許亦非為該文第一作者。

背景介紹

面向高能量密度二次電池,鋰金屬因其超高比容量和低電位被認為是負極的終極選擇。然而,因為鋰枝晶生長和循環效率低等問題使其實際應用受限,這本質上是不均勻的離子傳輸和電極-電解質界面副反應造成的。儘管對於鋰金屬負極保護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其實用化仍然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如採用高比面容量正極、薄鋰金屬負極和貧量電解液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循環壽命。因此,調控離子傳輸實現鋰金屬均勻沉積,對於實用化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亮點

(1) 離子導體的通用設計原則用於穩定鋰金屬負極。

(2) 理論計算與實驗相結合,揭示MOF基半固態界面中離子局部環境和動力學。

(3) 面向實用化條件下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LMB)的穩定循環。

圖文解析

▲圖1 MOF基半固態界面用於穩定鋰金屬負極的示意圖。


在確定的電流密度下,不引發擴散控制的鋰枝晶生長的「安全容量」與電解質的鋰離子遷移數(tLi+)和擴散係數(DLi+)相關聯(圖1A)。因此,當使用離子導體作為界面保護層時,應兼具高tLi+和DLi+,從而實現高面容量鋰金屬負極的穩定循環。為了證明這一概念,該工作在鋰金屬表面構築MOF基半固態界面,利用MOF中大量路易斯酸性位點固定陰離子,同時允許孔道中部分溶劑化的鋰離子快速傳輸(圖1B)。這種MOF基半固態界面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顯著緩解電解質中的濃差極化並抑制鋰枝晶生長(圖1C)。

▲圖2 MOF基SSI的表徵


作者採用富含不飽和金屬位點的MOF在鋰金屬表面組裝約8 μm的半固態界面層,組裝電池後MOF層可固定電解質中的陰離子並允許鋰離子快速遷移。為探究MOF中的離子環境和動力學,該工作使用固體核磁技術(SSNMR)表徵MOF基半固態電解質。脈衝梯度磁場(PFG)擴散方法測試出MOF基半固態電解質Li+擴散係數高達3.23 × 10-7 cm2 s-1,遠超傳統固態電解質界面(SEI)的2 × 10-12 cm2 s-1。通過SSNMR的19F譜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證明不飽和金屬位點可以對電解質中的陰離子通過路易斯酸鹼作用進行有效固定。因此,MOF基半固態界面的表觀和本徵tLi+較液態電解液體系分別提升至0.52和0.59(圖2)。

▲圖3 MOF基SSI下的鋰沉積行為


基於對MOF基SSI下鋰成核過電勢和傳質控制電勢的分析,可得SSI存在情況下LMA較空白對照有著更低的成核能壘和更快的離子擴散。因此,MOF基SSI修飾的鋰金屬負極較原始鋰箔在鋰沉積形貌上,表現出更加緻密的鋰沉積行為(圖3)。

▲圖4 MOF基SSI修飾的LMA電化學性能


為了評估半固態界面保護的鋰金屬負極循環性能和效率,進行了鋰對稱電池循環性能測試。如圖4,SSI保護的LMA在循環過程中較普通鋰金屬負極有著更小的過電勢和界面阻抗。在商用碳酸酯類電極液體系中,SSI保護的有限鋰(30 μm)較未保護的金屬鋰大幅提升了約10%的庫倫效率。鋰沉積/剝離循環100圈後,電鏡形貌圖可以看出鋰金屬表面依然保持平整(去除鋰表面MOF層)。

▲圖5 鋰金屬表面去溶劑化過程和離子濃度及鋰金屬沉積模擬


為探究MOF基SSI的工作機制,採用SSNMR手段表徵出鋰離子在MOF孔道中為部分脫溶劑結構,可以推測出這一現象將減小鋰沉積過程中電荷轉移的活化能。通過數值模擬鋰表面電解液濃度及其沉積過程,SSI可以顯著緩解鋰表面的濃差極化,從而抑制由傳質限制引發的鋰枝晶生長。同時快速的離子傳輸也使得鋰金屬表面離子流更加均勻,緩解了「自增強機制」引發的枝晶生長問題,最後實現鋰金屬的均勻沉積(圖 5)。

▲圖 6 鋰金屬全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將MOF基SSI保護的薄鋰金屬負極(≤ 50 μm)搭配高比面容量正極(~ 4 mAh cm-2)和貧量電解液(< 10 μL mAh-1)組裝成鋰金屬全電池進行循環性能測試。如圖6,SSI在實用化條件下可顯著延長LMBs的循環壽命。在多層疊片鋰金屬電池模型體系下,估算質量能量密度和體積能量密度分別可達330 Wh kg-1和1120 Wh L-1。

總結與展望

該工作設計了一種半固態界面作為鋰金屬負極表面的離子傳輸整流層,在面向實用化測試條件下實現了鋰金屬電池的長循環壽命。這種SSI基於路易斯酸性MOF,在有效固定電解質中陰離子的同時允許部分溶劑化的鋰離子快速遷移,進而抑制枝晶生長。基於薄LMA和厚鈷酸鋰正極,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該研究為調控電極-電解質界面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可廣泛延伸至其他儲能體系中。


文章連結
Yifei Xu, Lina Gao, Li Shen, Qianqian Liu, Yingying Zhu, Qian Liu, Linsen Li, Xueqian Kong, Yunfeng Lu,* and Hao Bin Wu*, Ion-Transport-Rectifying Layer Enables Li-Metal Batterie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Matter (2020),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8.011

課題組介紹

吳浩斌 (Hao Bin WU) 研究員,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吳浩斌研究員從事微納米結構及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在電化學儲能、催化等能源、環境領域的應用。近年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Nat. Energy, Science Adv., Matter,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超過110篇, SCI總引用超過22,000次,H-index為72 (Web of Science, 2020年4月)。2017-2019年入選科睿唯安材料、化學學科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課題組網站:https://person.zju.edu.cn/hbwu


盧雲峰(Yunfeng Lu) 教授,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化工院教授,主要從事物理化學專業的材料、催化和電化學方向的研究工作,發表論文240篇,引用超過25,000次,H-index為72。先後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頂級刊物發表許多論文,申請發明專利20多項,並曾獲美國能源部、美國化學會、及美國青年科學家工程師總統獎等獎項。

課題組網站:http://www.seas.ucla.edu/~lu/

相關焦點

  • 固態電解質LAGP與金屬鋰界面的反應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存在枝晶生長的問題,這不僅會導致金屬鋰負極的粉化,在金屬鋰過度生長的情況下甚至還會導致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引起嚴重的安全問題。固態電解質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能夠阻擋金屬鋰枝晶的生長,為金屬鋰負極的應用帶來了希望。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Akira Yoshino教授,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發展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鋰金屬負極的復興和固態電解質的興起推進了固態鋰電池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固態鋰電池既可以大幅度提升電池的服役安全性,又有望使得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新的高度,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技術。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鋰金屬負極的復興和固態電解質的興起推進了固態鋰電池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固態鋰電池既可以大幅度提升電池的服役安全性,又有望使得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新的高度,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技術。但是單一的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常受困於室溫下較低的離子電導率,不夠理想的電化學穩定性和較差界面兼容性等問題,導致所構築的固態電池體系在容量表達、循環穩定性以及複雜服役環境中的表現並不理想。
  •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近期研究成果及國內電池供應商布局
    鋰金屬電池是下一代最具前景的高能量密度存儲設備之一。然而,鋰金屬在循環過程中產生的枝晶可刺破隔膜,引起電池短路甚至爆炸。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易燃的液態電解質可從根本上解除鋰金屬電池的安全隱患。固態鋰電池是一類使用固體電極材料和固體電解質材料的鋰電池。與液態鋰電池,混合固液鋰電池不同,固態鋰電池的電池單體中不含有任何液體電解質、液態溶劑及液態添加劑。
  • ​採用LLZO基複合高分子薄膜作為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的電解
    研究背景鋰金屬電池(LMBs),由於其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被研究學者廣泛認為是可替換當前商用鋰離子電池(LIB)的一種電池技術。由聚合物電解質組成的鋰金屬電池,即鋰金屬聚合物電解質電池(LMPEB),由於其以下突出的優點而成為鋰金屬電池相關研究中的熱點:(1)由於聚合物電解質的可燃性降低,鋰金屬電池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 最新研究表明,現在可以實現最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態電池
    採用複合氫化物的高能量密度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包含鋰 金屬 陽極的全固態電池具有解決常規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問題的潛力。但是直到現在,它們在實際電池中的使用一直受到高鋰離子傳遞阻力的限制,這主要是由於固體電解質對鋰金屬的不穩定性所致。因此,這種新型的固體電解質對鋰金屬具有高離子傳導性和高穩定性,對於使用鋰金屬陽極的全固態電池而言,這是一個真正的突破。
  • 科學家實現硫化物基固態電池界面鋰傳輸的原位可視化和內電場調控
    採用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固態電池具有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等優勢,預計將比現有電池更輕、更持久、更安全、更便宜,被認為是下一代動力電池的發展方向之一。然而,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界面電荷傳輸困難和界面穩定性差等問題制約電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快充性能,導致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面臨阻礙。因此,需發展界面高速傳輸和界面穩定化等固態電池關鍵技術,推動硫化物固態電池的發展。
  • 學術前沿|全固態電池、鋰硫電池、電解液、電極界面頂刊文獻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界面】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位Li3P層助力聚合物電解質/金屬鋰界面快離子傳輸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電極接觸性,是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具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
  • QuantumScape固態鋰金屬電池
    ▍QuantumScape固態鋰金屬電池 QuantumScape是一家上市公司,更是一家研究機構。它的研究成果「固態鋰金屬電池」或能突破現有電動汽車鋰電子離子電池的局限,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15分鐘80%快充,並且更安全。
  • 助力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導讀:全固態電池由於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倍率性能以及安全等優點而備受關注。作為全固態電池的核心部件,固態電解質一直是制約固態電池發展的瓶頸。採用6,7Li核磁共振檢測了Li1.2Mg0.1Zr1.9(PO4)3(LMZP)的局部Li+環境和Li+離子在不同位置的遷移率。在Li/LMZP/Li對稱電池和Li/LMZP/LiFePO4全固態鋰金屬電池中測試了Li1.2Mg0.1Zr1.9(PO4)3固體電解質。
  • 張鎖江院士等人開發出用於固態鋰金屬電池的柔性陶瓷/聚合物混合...
    3 研究背景 鋰金屬電池(LMBs)具有比傳統鋰離子電池(LIBs)高出2至6倍的超高能量密度。但是,潛在的安全問題仍然限制了鋰金屬負極的應用,因為在電場不均勻的任何地方,都傾向於產生枝晶。
  • 新能源汽車電池展望: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電池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節能與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提出2030 年電池比能量達到 500 Wh/kg,目前的鋰離子電池都滿足不了此要求。加快新型動力 電池的開發勢在必行,當前主要進行研發的新一代動力電池 包括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等。
  • 固態電池研究綜述(2020.7-2020.11)
    此外,基於上述研究進展,團隊從超分子化學和界面構效關係的角度加深硫化物固態電池的關鍵科學問題理解,並且為理性設計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金屬電池和解決其技術瓶頸提供了建設性方案。    AEM:原位構建蒙脫土-聚合物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無枝晶高穩定固態電池  韓國延世大學Jong Hyeok Park和首爾大學Won Bo Lee通過一步原位紫外固化的方法,製備了一種紫外交聯複合蒙脫土-聚合物固態電解質(U-CPCE),該電解質由耐用的半互穿聚合物網絡離子傳輸矩陣(ETPTA/PVdF-HFP)和二維超薄粘土納米片組成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受益於全固態鋰電池熱穩定性好、能量密度高、組裝過程簡單等優勢,以Toyota為代表的眾多國內外公司正致力於推動全固態鋰電池在電動汽車和電子設備中的應用。金屬鋰/固態電解質界面類型示意圖:(a)理想穩定界面,(b)不穩定混合導電界面,(c) 亞穩態界面。(d) 硫化物電解質分解所需的能量與施加電壓的關係。(e) 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出的LGPS鋰化/脫鋰過程的電壓曲線和相平衡曲線。
  • 中泰證券:全固態電池商業化尚早 半固態電池鋰和碳納米管用量增加
    與液態電池相比,固態電池:1、續航高,能量密度可以達到傳統鋰電池兩倍左右;2、重量輕;3、安全性更高,固態電解質不可燃、不揮發、不腐蝕、不漏液,高溫下不會起火;4、壽命長,固態電池在理想狀態下,充電循環次數可達45000次左右。中泰證券認為全固態電池商業化尚早。
  • 我國科學家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鋰金屬負極理論容量高、電極電勢低。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相比,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正極材料的選擇更廣泛,既可以與傳統的含鋰聚陰離子框架和層狀氧化物材料匹配,也可以與新興的具有更高理論能量密度的無鋰氟化物材料配合。一般的鋰金屬電池以電解液為鋰離子傳輸的介質,主要成分是鋰鹽和有機溶劑,但由於液態介質副反應多和有機物的易燃性,這一類電池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 基於轉換類反應過渡金屬氧化物為無鋰正極的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電池
    由於標題長度限制,原標題為:基於轉換類反應的過渡金屬氧化物為無鋰正極的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電池新體系【研究背景】近年來,以鋰金屬作為負極的鋰金屬電池的重新興起使得無鋰材料可以作為正極材料搭配鋰負極而使用。尤其是,隨著金屬鋰電池和全固態鋰電池的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無鋰/少鋰正極材料應用於固態電池逐漸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一直以來,在傳統鋰離子電池中,基於轉換類反應的過渡金屬氧化物(TMOs)一直作為負極活性材料。
  • 500Wh/kg不是夢,聚合電解質助力超高比能量鋰金屬二次電池!
    隨著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對於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廠家已經基本完成了300Wh/kg產品的開發,能夠滿足現階段電動汽車的需求,但是這也已經接近了傳統鋰離子電池體系能量密度的上限,繼續提升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金屬鋰的理論比容量可達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 標準氫電極),是下一代高比能儲能電池的最佳負極材料。
  • Chemical Reviews:固態電池中鋰負極的物理化學概念
    【工作簡介】開發高倍率可逆鋰金屬負極是當前電池研究的中心目標之一。鋰金屬負極不僅是開發鋰-空氣或鋰-硫電池等創新電池所必需的,而且還可以匹配插入式正極來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固態電解質可以充當機械屏障,避免鋰通過電池產生不必要的枝晶生長,其使用更有希望開發出性能良好的鋰金屬負極。
  • 中科院資深固態電池專家談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
    紀要重點:1、固態電池優點主要體現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提升上,使用鋰金屬負極顯著提升能量密度,可將現有300Wh/kg的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而固態電池可抑制鋰枝晶的生長,使鋰金屬負極運用成為可能,同時降低非活性物質,可以省去冷卻系統,也能夠提升能量密度。全固態電池不含電解液,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