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2020-10-03 高分子科學前沿

由於鋰離子電池(LIBs)在可攜式電子設備、智能穿戴設備、電動汽車、大型電網儲能等領域的成功應用和普及,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ohn B. Goodenough教授、M. 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和Akira Yoshino教授,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發展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鋰金屬負極的復興和固態電解質的興起推進了固態鋰電池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固態鋰電池既可以大幅度提升電池的服役安全性,又有望使得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新的高度,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化學儲能技術。但是單一的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常受困於室溫下較低的離子電導率,不夠理想的電化學穩定性和較差界面兼容性等問題,導致所構築的固態電池體系在容量表達、循環穩定性以及複雜服役環境中的表現並不理想。

針對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力學性能差、電場作用下易被極化以及界面穩定性差等問題,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宏志等人通過將高鹽濃度的聚合物離子導體與電化學穩定性優良的PVDF框架進行複合作為基體(Polymer-in-Separator),同時在相對於鋰金屬負極的一側修飾一層高密度Li6.4La3Zr1.4Ta0.6O12石榴石無機電解質(LLZT)顆粒層(Garnet-at-Interface),構築了一種具有梯度結構的複合固態電解質。該電解質室溫下具有較高的離子電導率 (2.73×10-4S/cm),同時具有高的鋰離子遷移數(0.65)和耐氧化電位(4.77V)。基於該複合固態電解質所構築的Li||Li對稱電池在0.5mA/cm2的電流密度下實現了超過4800小時的穩定循環,所組裝的LiCoO2(LCO)和LiNi0.6Co0.2Mn0.2O2(NCM622)/Li電池均表現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 (LCO||Li電池在10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為79%,NCM622||Li電池循環270次後容量能夠保持初始容量的85.4%)。該研究以題為「Hierarchical Composite-Solid-Electrolyte with High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and Interfacial Regulation for Boosting Ultra-Stable Lithium Batteries」的論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圖1. 梯度型複合固態電解質的設計原理

通過簡單的真空抽濾、澆鑄、固化以及後續壓實步驟,所製得的複合固態電解質具有一定的梯度結構和良好的一體性。通過添加高濃度的鋰鹽和塑化劑以及調控LLZT的用量,室溫下(25℃),該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為2.73×10-4S/cm。所嵌入的PVDF框架與高密度的LLZT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陰離子的遷移(鋰離子遷移數為0.65),同時又能有效地增強電解質整體的電化學穩定性(極限氧化分解電位為4.77V)。通過COMSOL多物理場模擬發現,具有高介電常數的PVDF框架與高離子導-低電子導的LLZT層可以均衡電解質中的電場分布,調控有效離子束流在界面處的穩定沉積,從而提高了電解質的工作穩定性。進一步觀察循環後的鋰金屬負極的形貌並對其進行TOF-SIMS和XPS測試發現,LLZT層可以緩和聚合物電解質以及其它組分與鋰金屬之間劇烈的接觸反應,確保電解質與負極之間形成薄且緻密的複合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層(SEI),複合SEI層的形成進一步促進了界面處的化學-電化學平衡,最終實現了鋰金屬穩定的剝離/電鍍。

圖2. HCSE的製備與電化學性能表徵

圖3. HCSE對鋰金屬負極界面電化學的穩定作用

得益於充分潤溼的固-固界面、電解質優良的電化學穩定性以及界面調控能力,使用該電解質組裝的LiCoO2(LCO)和LiNi0.6Co0.2Mn0.2O2 (NCM622)/Li電池均表現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 (LCO/Li電池在10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為79%,NCM622/Li電池循環270次後容量能夠保持初始容量的85.4%)。作者進一步基於該電解質組裝了LCO/Li箔軟包電池,該軟包電池同樣也展現出了良好的循環穩定性(施加外壓力)。軟包電池整體厚度僅為0.38mm,輕薄且具有一定柔性的特性使得該電池在可穿戴電子器件領域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此外,PVDF的不燃性和LLZT的阻熱性賦予了電芯優異的熱穩定性,即使在電芯裸露的情況下對電池進行明火烘烤,電池整體依然沒有發生劇烈的燃燒且仍能輸出容量,展現出極佳的安全性和使用穩定性。

圖4. 基於HCSE的紐扣電池性能和軟包電池應用

總結:在本工作中,針對聚合物電解質電化學穩定性差以及界面兼容性等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瓶頸,通過結構設計構築了一種具有梯度結構的複合固態電解質。該電解質兼具了高離子電導率和良好的電化學穩定性,同時相對於鋰金屬負極具有優異的兼容性和界面調控作用。基於該電解質組裝的鈷酸鋰或三元正極/鋰金屬電池均展現出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此外,使用該電解質組裝的軟包電池同樣展現出良好的工作穩定性和極佳的使用安全性。這種Polymer-in-Separator/Garnet-at-Interface的梯度結構電解質設計策略,為未來安全、高能量密度以及長循環壽命的固態儲能體系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借鑑和啟發意義。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6381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針對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力學性能差、電場作用下易被極化以及界面穩定性差等問題,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宏志等人通過將高鹽濃度的聚合物離子導體與電化學穩定性優良的PVDF框架進行複合作為基體(Polymer-in-Separator),同時在相對於鋰金屬負極的一側修飾一層高密度Li6.4La3Zr1.4Ta0.6O12
  • 基於交聯網絡凝膠聚合物電解質助力無枝晶、寬溫度範圍鋰金屬電池
    由於平臺標題字數限制,原標題為:基於交聯網絡的凝膠聚合物電解質助力無枝晶、寬溫度範圍鋰金屬電池【研究背景】鋰金屬電池由於具有極高的能量密度,已成為最有前景的能源儲存系統之一。然而現有的碳酸酯基電解液與鋰金屬電極之間的副反應會形成不穩定的固態電解質界面膜(SEI),導致鋰枝晶的不可控生長,同時電解液易燃、易揮發、容易洩露的缺陷給電池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採用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可有效抑制鋰枝晶的生長,而其較低的離子電導率限制了其在室溫下的應用。將室溫離子液體與聚合物複合製備得到的凝膠聚合物電解質可在保持高安全性的同時,顯著提高聚合物電解質的室溫離子電導率。
  • 設計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或鋰金屬電池的複合固態電解質
    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Chemical Science近期發表了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騰飛副研究員,東南大學章煒副教授,復旦大學餘學斌教授等人撰寫的綜述文章,總結了複合固態電解質的材料類型、結構設計理念、界面表徵及其在全固態鋰電方面的應用。
  • ​採用LLZO基複合高分子薄膜作為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的電解
    與最先進的有機液體電解質相比,聚合物電解質的使用可以避免火災和爆炸;(2)與無機陶瓷/玻璃狀固體電解質相比,聚合物電解質的柔韌性使它們與現有的鋰離子電池的製造工藝相兼容;(3)聚合物電解質與鋰金屬具有較為優異的熱力學穩定性,這可以更為高效地利用鋰金屬電極,從而製造出循環性能優異、使用壽命更長的鋰金屬電池。發展LMPEB技術的關鍵是開發具有高鋰離子電導率的聚合物電解質。
  • 東華大學AM: 鋰金屬電池新進展
    提高固態鋰金屬電池的長循環穩定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鋰負極的反覆膨脹和收縮導致了令人頭疼的固-固界面接觸喪失。在此,東華大學Jianhua Yan、Bin Ding合作,通過構建能夠動態適應循環過程中界面變化的「磚塊-砂漿」電解質,可以實現高性能的固態電解質。
  • 日本在室溫下合成陶瓷柔性片狀電解質 可加速鋰金屬電池上市
    研究人員將石榴石型陶瓷、聚合物粘合劑和一種離子液體混合在一起,打造出一種類固態片狀電解質。由於研究人員在室溫下進行合成,因而與現有在高溫下(> 1000°C)進行的工藝相比,該新方法的耗能大大降低。此外,該電解質能夠在很大的溫度範圍內工作,是一種前景非常好的電解質,可用於電動汽車等設備的電池中。
  •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近期研究成果及國內電池供應商布局
    鋰金屬電池是下一代最具前景的高能量密度存儲設備之一。然而,鋰金屬在循環過程中產生的枝晶可刺破隔膜,引起電池短路甚至爆炸。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易燃的液態電解質可從根本上解除鋰金屬電池的安全隱患。固態鋰電池是一類使用固體電極材料和固體電解質材料的鋰電池。與液態鋰電池,混合固液鋰電池不同,固態鋰電池的電池單體中不含有任何液體電解質、液態溶劑及液態添加劑。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2) 理論計算與實驗相結合,揭示MOF基半固態界面中離子局部環境和動力學。(3) 面向實用化條件下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LMB)的穩定循環。因此,當使用離子導體作為界面保護層時,應兼具高tLi+和DLi+,從而實現高面容量鋰金屬負極的穩定循環。為了證明這一概念,該工作在鋰金屬表面構築MOF基半固態界面,利用MOF中大量路易斯酸性位點固定陰離子,同時允許孔道中部分溶劑化的鋰離子快速傳輸(圖1B)。這種MOF基半固態界面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顯著緩解電解質中的濃差極化並抑制鋰枝晶生長(圖1C)。
  • 固態電解質LAGP與金屬鋰界面的反應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存在枝晶生長的問題,這不僅會導致金屬鋰負極的粉化,在金屬鋰過度生長的情況下甚至還會導致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引起嚴重的安全問題。固態電解質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能夠阻擋金屬鋰枝晶的生長,為金屬鋰負極的應用帶來了希望。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在早期研究中,由於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較低,全固態鋰電池在與有機電解液鋰離子電池的競爭中並不具備優勢。但近年來,科研人員在固態電解質電導率方面取得了突破,尤其以LGPS為代表的一系列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液態電解質。
  • 美國研發新型柔軟固體電解質 可改善鋰金屬電池增加電動汽車續航
    現在,據外媒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研究人員與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合作,研發了一種新型的柔軟固體電解質。此種電解質由聚合物和陶瓷製成,可以在樹突擴散以導致電池失效之前,抑制樹突在早期成核。
  • 又薄又柔的固態電解質,讓全固態鋰電池飛起來!
    鋰離子電池是當今電池世界的霸主,隨著對能量密度越來越高的要求,採用金屬鋰負極成為大勢所趨,而金屬鋰負極進一步增加了電池安全風險。解決電池安全性能的重要任務,就這樣落到了全固態鋰電池的肩上。為了獲得與基於液體電解質的鋰電池相當的能量密度,固體電解質需要具有高離子電導率、力學強度好、不可燃、化學穩定性等特性。
  • 學術前沿|全固態電池、鋰硫電池、電解液、電極界面頂刊文獻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界面】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位Li3P層助力聚合物電解質/金屬鋰界面快離子傳輸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電極接觸性,是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具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
  • 新能源汽車電池展望: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電池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節能與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提出2030 年電池比能量達到 500 Wh/kg,目前的鋰離子電池都滿足不了此要求。加快新型動力 電池的開發勢在必行,當前主要進行研發的新一代動力電池 包括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等。
  • 【看點】日本東北大學研發出新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
    不久前,日本東北大學和高能加速器研究組織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研究人員表示,通過設計氫簇(複合陰離子)結構實現的這一新材料,對鋰金屬顯示出了極高的穩定性,使鋰金屬有望成為全固態電池的最終陽極材料,催生出迄今能量密度最高的全固態電池。
  • 固態電解質電池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電池成為市場的必爭目標。有專家認為,利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電解質是從本質上提升鋰電池安全性的必由之路。由於液態電解質中含有易燃的有機溶液,發生短路溫度驟升時容易發生燃燒和爆炸,需要安裝抗溫升和防短路的安全裝置結構。而固態電解質不可燃、無腐蝕、不揮發、不存在漏液問題,也克服了鋰枝晶現象,因而全固態電池具有極高安全性。 能量密度高。目前,市場中應用的鋰電池能量密度為200Wh/kg,如果採用固態電解質,鋰電池能量密度基本可達300-400Wh/kg,幾乎翻了一番。
  • 助力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導讀:全固態電池由於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倍率性能以及安全等優點而備受關注。作為全固態電池的核心部件,固態電解質一直是制約固態電池發展的瓶頸。本文採用Mg摻雜NASICON型固態電解質LiZr2(PO4)3得到Li1.2Mg0.1Zr1.9(PO4)3,Li+電導率得到巨大提升,同時研究了電池界面特性。
  • 新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問世
    有望催生高能量密度全固態電池  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對鋰金屬陽極顯示出了極高的穩定性。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3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5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和高能加速器研究組織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
  • Nature Energy:超1000圈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可以有效調節鋰沉積行為,促進長循環,在全電池中,作者使用高鎳層狀氧化物(容量大於210 mAh/g, 面積比容量達到了6.8 mAh/cm2)和硫化物電解質。作者利用了熱等靜壓技術來改善電極與電解質之間的接觸,最後設計的0.6Ah的袋狀電池,能量密度高達900 Wh/L,庫倫效率高達99.8%以及1000圈的循環壽命。圖1.
  • 固態電池研究綜述(2020.7-2020.11)
    此外,基於上述研究進展,團隊從超分子化學和界面構效關係的角度加深硫化物固態電池的關鍵科學問題理解,並且為理性設計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金屬電池和解決其技術瓶頸提供了建設性方案。    AEM:原位構建蒙脫土-聚合物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無枝晶高穩定固態電池  韓國延世大學Jong Hyeok Park和首爾大學Won Bo Lee通過一步原位紫外固化的方法,製備了一種紫外交聯複合蒙脫土-聚合物固態電解質(U-CPCE),該電解質由耐用的半互穿聚合物網絡離子傳輸矩陣(ETPTA/PVdF-HFP)和二維超薄粘土納米片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