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問世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有望催生高能量密度全固態電池

  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對鋰金屬陽極顯示出了極高的穩定性。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3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5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和高能加速器研究組織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研究人員表示,通過設計氫簇(複合陰離子)結構實現的這一新材料,對鋰金屬顯示出了極高的穩定性,使鋰金屬有望成為全固態電池的最終陽極材料,催生出迄今能量密度最高的全固態電池。

  陽極為鋰金屬的全固態電池有望解決傳統鋰離子電池的電解質洩漏、易燃和能量密度有限等問題,人們普遍認為,鋰金屬是全固態電池的最佳陽極材料,因為它具有最高的理論容量和已知陽極材料中最低的電位。

  鋰離子傳導固體電解質是全固態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但問題是,大多數現有的固體電解質具有化學/電化學不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在界面處引起不必要的副反應,導致界面電阻增加,在重複充放電期間極大地降低電池的性能。

  研究人員表示,複合氫化物在解決與鋰金屬陽極相關的問題時廣受關注,因為它們對鋰金屬陽極具有出色的化學和電化學穩定性。他們得到的新型固體電解質不僅擁有高離子導電性,且對鋰金屬也非常穩定,因此,對於使用鋰金屬陽極的全固態電池來說是一個真正的突破。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展不僅有助於我們未來找到基於複合氫化物的鋰離子導體,還將開闢固體電解質材料領域的新趨勢,得到的新型固體電解質材料有望促進高能量密度電化學裝置的發展。」

  總編輯圈點

  電動汽車期望高能量密度且安全的電池,以取得滿意的續航裡程。如果電極和電解質不能在電化學穩定性問題上配合良好,電動汽車普及的路上就永遠有一道坎。此次金屬鋰與氫化物合作成功,開闢了新思路。鋰元素果然潛力無限。續航上千公裡的電動汽車和待機一星期的智慧型手機或許已經不遠。

相關焦點

  • 【看點】日本東北大學研發出新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
    不久前,日本東北大學和高能加速器研究組織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研究人員表示,通過設計氫簇(複合陰離子)結構實現的這一新材料,對鋰金屬顯示出了極高的穩定性,使鋰金屬有望成為全固態電池的最終陽極材料,催生出迄今能量密度最高的全固態電池。
  • 北大李星國課題組在稀土金屬合金及其氫化物研究中取得了新的進展
    來源 |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編輯 | 化學加以稀土、鎂等金屬為代表的金屬儲氫材料是較為傳統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學術上的新突破相對較少。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星國小組的研究發現,金屬儲氫材料在一些重要而有趣的電化學體系中具有獨特的應用,賦予了這一傳統材料體系新的機遇。跳轉閱讀→一個讓數百萬化學工作者收益終身的二維碼,您了解過嗎?
  • 趙成龍:新型複合錳酸鋰技術在電動自行車上應用前景廣闊
    星恆電源基於多年來對輕型車用鋰電池的探索,經過壽命、重量、溫度、安全、成本等多方面考量後,得出複合三元的錳酸鋰電池綜合性能最符合電動自行車的需求,新型複合錳酸鋰技術在電動自行車上應用前景廣闊。10月13日,2020首屆「新國標」鋰電出行生態千人武林大會暨2020高工鋰電輕型電動車產業峰會在浙江義烏皇冠酒店隆重舉行。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騰飛等綜述:設計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或鋰金屬電池...
    論文系統總結了近年來國內外固態電解質的研究進展,包括聚合物基、氧化物基、氫化物基、硫化物基和滷化物基固態電解質(圖1)。同時,基於增強離子電導率和改善界面接觸的背景下,深入討論了不同類型的複合固態電解質相對於其母體材料的優勢。並概述不同類型複合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遷移機理和鋰枝晶生長模型,並對未來複合固態電解質的設計和表徵手段進行了總結與展望。
  • 【CBIS2020】星恆電源趙成龍:新型複合錳酸鋰技術在電動自行車上的...
    2020年10月16日-17日,「第五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CBIS2020)暨首屆中國新能源新材料(寧德)峰會」盛大開幕,在主題論壇3上,星恆電源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工程院院長趙成龍發表了關於「新型複合錳酸鋰技術在電動自行車上的應用」的精彩演講。
  • Nature Commun | 磷酸鐵鋰的二維鋰擴散行為和複合相變動力學
    而 Singh、Ceder 和 Bazant (SCB)首先提出,在磷酸鐵鋰充放電時,相界面的遷移受到表面反應控制(SRL),即反應受到電極/電解液界面鋰離子嵌入和脫出的速率控制;因此相界面是垂直於顆粒邊界勻速推進的。Morgan 等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表明,磷酸鐵鋰中鋰的遷移被限制在 [010] 方向,具有一維擴散特性。
  • 星恆發布「超鋰S7」 新品 採用第7代錳系多元複合鋰技術
    星恆發布「超鋰S7」 新品 採用第7代錳系多元複合鋰技術 來源:TechWeb • 2020-10-26 09:14:28
  • AM綜述:用於能量存儲,轉換和利用的複雜氫化物
    M(XHn)m在儲氫材料中通常被稱為複合氫化物。H和B/C/N/O/Al/TM之間的化學非常豐富,可形成具有不同組成和電子構型的複雜氫化物,從而具有可調節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可用於氫存儲,熱能存儲,電化學裝置中的離子傳導,以及燃料加工中的催化材料。作者回顧了M(XHn)m最近的進展,並著重介紹了用於上述應用的複雜氫化物的設計和優化的戰略方法。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石榴石無機電解質(LLZT)顆粒層(Garnet-at-Interface),構築了一種具有梯度結構的複合固態電解質。基於該複合固態電解質所構築的Li||Li對稱電池在0.5mA/cm2的電流密度下實現了超過4800小時的穩定循環,所組裝的LiCoO2(LCO)和LiNi0.6Co0.2Mn0.2O2(NCM622)/Li電池均表現出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 (LCO||Li電池在10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為79%,NCM622||Li電池循環270次後容量能夠保持初始容量的85.4%)。
  • 東華大學《AFM》:梯度結構複合固態電解質助力高穩鋰金屬電池
    Li6.4La3Zr1.4Ta0.6O12石榴石無機電解質(LLZT)顆粒層(Garnet-at-Interface),構築了一種具有梯度結構的複合固態電解質。梯度型複合固態電解質的設計原理通過簡單的真空抽濾、澆鑄、固化以及後續壓實步驟,所製得的複合固態電解質具有一定的梯度結構和良好的一體性。通過添加高濃度的鋰鹽和塑化劑以及調控LLZT的用量,室溫下(25℃),該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為2.73×10-4S/cm。
  • ​採用LLZO基複合高分子薄膜作為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的電解
    研究背景鋰金屬電池(LMBs),由於其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被研究學者廣泛認為是可替換當前商用鋰離子電池(LIB)的一種電池技術。由聚合物電解質組成的鋰金屬電池,即鋰金屬聚合物電解質電池(LMPEB),由於其以下突出的優點而成為鋰金屬電池相關研究中的熱點:(1)由於聚合物電解質的可燃性降低,鋰金屬電池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型納米結構的高能量長壽命鋰/鈉複合空氣電池...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海霞 嚴振華)7月20日,南開大學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型納米結構的高能量長壽命鋰/鈉複合空氣電池」納米項目中期總結會在天津召開。南開大學副校長李靖出席會議。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我校科技處、項目組成員參加會議。
  • 二維金屬氫化物大家族
    金屬氫化物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應用廣泛,但二維金屬氫化物的研究卻鮮有報導。最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結構力學納米科學研究所團隊通過高通量計算與第一性原理計算相結合的方法,理論預測了一大類全新的二維金屬氫化物材料。該團隊以多種常見二維材料結構為原型,通過替換元素、計算層間相互作用和聲子譜的方法,最終發現110種二維金屬氫化物具有類似範德華的弱層間相互作用以及良好的熱力學和動力學穩定性。
  • 西安交大《Nano Letters》:複合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
    針對上述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唐偉教授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系鄭光遠助理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繆奶華副教授合作,聯合報導了一種3Li2P⸱2P2S5-LiTFSI-PVDF複合固態電解質(SLCSE)。
  • 新能源汽車電池展望: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
    加快新型動力 電池的開發勢在必行,當前主要進行研發的新一代動力電池 包括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等。1 固態鋰離子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從 20 世紀 50 年代就開始研究,但受當 時材料技術、製造技術限制,其電性能和安全性不能達到實用化要求。智能電子產品、電動汽車產業要求配套電池性能不斷提升,使固態鋰離子電池成為近年來研究的重點。
  • 進展|全固態鋰電池關鍵固態電解質材料與金屬鋰負極的熱穩定性研究
    在眾多的電池材料體系中,金屬鋰負極具有最低的電位和最高的理論比容量,被視為電池負極材料的終極選擇。然而,金屬鋰與液態電解質會發生反應,且會隨著電池循環產生鋰枝晶,造成電池較低的循環壽命和較差的安全性,這嚴重阻礙了金屬鋰電池的大規模應用。全固態電池將液態電解質替換成了不可燃的具有一定剛性的固態電解質,且一些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對金屬鋰良好的兼容性,因而全固態電池被認為有望同時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
  • 新一代管道高清複合檢測器問世
    1月15日,中國化工報記者從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了解到,由該校與浙江浙能天然氣運行有限公司、中國石油瀋陽龍昌管道檢測中心、海隆石油工業集團等合作研製的508mm(20英寸)全新一代G4高清晰度複合檢測器,已完成牽拉試驗與工業現場試驗,結果顯示機械外觀完好,電氣系統運行正常,全程各通道信號均完好,檢測數據完整,具備了工業現場應用能力。
  • Light | 鈮酸鋰單晶薄膜在集成光學領域的應用
    早在突破LNOI製備技術之前,科學家已經將鈮酸鋰薄膜作為波導芯的上包層,並在器件垂直方向上加電場從而研究其集成光學調製性能。一般是利用z-切鈮酸鋰薄膜,從而利用鈮酸鋰的最大電光係數r33。很顯然,z-切鈮酸鋰薄膜不利於提高晶片集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