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國化工報記者從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了解到,由該校與浙江浙能天然氣運行有限公司、中國石油瀋陽龍昌管道檢測中心、海隆石油工業集團等合作研製的508mm(20英寸)全新一代G4高清晰度複合檢測器,已完成牽拉試驗與工業現場試驗,結果顯示機械外觀完好,電氣系統運行正常,全程各通道信號均完好,檢測數據完整,具備了工業現場應用能力。這為掃除我國石化行業管道保護領域在管道檢測、故障預測與事故防控等方面的盲區奠定了技術基礎。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管道技術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董紹華介紹,G4高清晰度複合檢測器是在成熟的三軸漏磁檢測器基礎上衍生出的第四代檢測器,是目前國內領先的完全國產化的管道內檢測設備,
可以廣泛應用於油氣長輸管道領域,用於查找管體及管件的腐蝕缺陷、機械損傷、打孔盜油口、變形缺陷及管道移位等影響管道安全運行的重要危害因素。該檢測器可以將腐蝕檢測、變形檢測、測繪等關鍵技術複合為一體,大大提高對缺陷信號分析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尤其是對管道危害最大的變形點金屬損失的檢測,可以進一步提高管道缺陷的評判水平,為開展管道風險評價、剩餘壽命評價和科學制定管道維保方案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從而達到預防事故、延長使用壽命的目的。
G4高清晰度複合檢測器包括機械系統、電氣系統、上位機系統,可利用自身攜帶的磁單元,將所通過的局部管壁飽和磁化,在管壁全圓周上形成磁迴路,根據磁力線分布變化可以檢測到管道內外壁缺陷,
並獲得全面的管道基礎信息。通過後期數據分析,可對管道附件、環焊縫、缺陷等位置進行GPS定位,實現管線位移監測,還可以嵌入GIS地理信息系統,大幅提高石化企業缺陷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時,該檢測器可根據需要隨意組合,在有效提高檢測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檢測成本。
2017年10月和11月,該檢測器在中國石油瀋陽龍昌管道檢測中心和中海油氣電集團海南發電有限公司分別完成牽拉試驗和工業現場應用試驗。檢測器可清晰檢測到變形、內外腐蝕、製造安裝缺陷、機械損傷及其他管道金屬異常情況,實現對埋地管道的缺陷、管壁厚度變化、缺陷內外分辨、管道特徵(管箍、補疤、焊縫、三通、閥門等)的識別,達到設計指標要求。
董紹華告訴記者:「管道內檢測技術是用於辨別管道缺陷並使之量化,進而可以對管道進行完整性管理的重要工具。運用管道內檢測技術可進行剩餘強度和金屬剩餘壽命的安全性評估,為制定相應的整治維修方案提供必要依據,並為下一次檢測分析對比積累基礎數據,將過去的盲目被動的管道維修轉化為預知性主動維修,實現管道本質安全與可靠管理,有效避免管道洩漏事故的發生。」(記者李聞芝)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