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人造類鐵電金屬問世 有望催生新一代設備和應用

2020-11-28 人民網

原標題:二維人造類鐵電金屬問世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1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近日稱,他們研製出了一種新型二維人造金屬材料,其在室溫下的性質類似鐵電材料,證實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魯普·安德森50多年前提出的「鐵電金屬」理論。這種新人造材料也有望催生新一代設備和應用。

  鐵電材料是一種介電材料,通常是不能導電的。其廣泛用於手機、計算機存儲器、高精度電機、超敏感傳感器和聲吶設備等電子產品中。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郭豔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1965年,安德森等人預言了一種特殊的結構相變——「鐵電金屬」,即在金屬狀態下實現與鐵電轉變完全相同的結構相變。受此鼓舞,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在苦苦尋覓真正的鐵電金屬材料,試圖打破傳統物理學的禁錮,真正將金屬性與鐵電性統一到一種材料中。不過,這就像將火與冰混在一起,無一成功。

  現在,羅格斯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賈克·查克哈連領導的團隊,創造了一類新型二維人造材料,它們在室溫下具有類似鐵電材料的特性,證實了安德森的理論。

  據研究人員解釋,當一種材料變成鐵電材料時,其原子會永久移動,他們試圖為鐵電晶體增加金屬導電性。具體做法是利用脈衝雷射沉積薄膜,製備出鈦酸鋇(BaTiO3)3/鈦酸鍶(SrTiO3)/鈦酸鑭(LaTiO3)複合薄膜結構,在鈦酸鍶/鈦酸鑭界面處形成二維電子氣實現金屬導電,同時藉助鈦酸鋇極性結構實現鐵電結構相變,從而製造出了一種類似鐵電材料的金屬。

  查克哈連說:「新結構還擁有豐富的可調節物理性質,真可謂一舉兩得。」

  郭豔峰表示:「新研究另闢蹊徑,藉助複合結構,實現了金屬性和鐵電性的融合,對基礎物理研究意義重大,但是還需要更多研究,證明得到的是真正的鐵電金屬。如果科學家研製出真正的鐵電金屬,那無疑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

  研究在線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雜誌。(記者劉霞)

(責編:熊旭、吳亞雄)

推薦閱讀

世界首臺!我國量子計算機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這是歷史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基於單光子的量子模擬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國際學術界稱之為『量子稱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潘建偉說。【詳細】

從「氣象特警」到「隨身空調」 航天技術來到你身邊航天技術民用化已經不是新鮮事。寶寶使用的尿不溼、方便麵裡的蔬菜包等,這些產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術轉化而來,而我國現如今在航天技術轉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經覆蓋汽車、電子通信、醫療儀器等多個民用領域。【詳細】

相關焦點

  • 控制激子新方法有望催生更節能電子設備
    原標題:控制激子新方法有望催生更節能電子設備 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官網近日報導,繼首次發現室溫下控制激子(exciton)流的方法之後,該校科學家更進一步,找到了新方法來控制激子的某些特性並改變它們產生的光的偏振,有望催生更節能的電子設備。
  • 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這種新材料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背景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組成六角形呈蜂巢狀結構的二維碳納米材料。
  • 「人造石墨烯」有望打開雷射器應用大門
    荷蘭盧森堡烏得勒支大學、德國馬普學會的研究人員對傳統半導體材料的納米晶體進行了「人造石墨」的理論研究,他們認為人造石墨有潛力應用於雷射器、LEDs、光伏以及電子設備。  研究人員研究了晶格周期小於10nm的結構,發現其具有傳統半導體的結構特性,研究的半導體包括巖鹽鉛硫族化合物和閃鋅礦鎘硫化合物。
  • 新人造突觸或使類腦計算機夢想成真 擁有生物特性
    迄今能耗最低 擁有生物特性   新人造突觸或使類腦計算機夢想成真   生物突觸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突破有望使研製能像人類一樣解決問題的大型類腦計算機成為現實。   研究人員發表在17日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論文稱,人腦龐大的計算能力源於神經元之間的關聯。從理論上說,人腦每秒可進行1億億次運算。科學家一直希望能研製出可模仿人腦能力和效率的類腦計算機。該論文主要作者、韓國浦項工科大學材料學家李大佑(音譯)表示:「研製出擁有生物突觸行為的人造突觸是關鍵的一步。」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僑報網綜合訊】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4日對外透露,北京時間當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國家原子能機構供圖)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趙竹青)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世界首款人造3D眼問世
    世界首款人造3D眼問世專家稱,世界首款3D人造眼球有望在五年內幫助許多部分或完全失明的人重見光明,這種人造眼球在某些方面比人眼還要好。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模擬人眼結構和性能的電化學眼球。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寫道,該設備的設計結構與人眼高度相似,當對單個納米線進行電尋址時,具有實現高成像解析度的潛力。除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外,專家稱這項技術可能還有助於創造能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技術領域的仿生光敏設備。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受到全球矚目,「人造太陽」為何如此重要
    2019年12月份,俄羅斯、美國等各國媒體都相繼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有望2020年投入使用。為何中國的「人造太陽」備受矚目?當前主要的能源來源是煤和石油,顯然這些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沒有新的能源代替,地球上的石油和煤將很快被耗盡(具體年限,小編沒有找到權威的解答,但估計50年之內還扛得住)。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二維金屬氫化物大家族
    近來的高通量計算更是鑑定出1800多種天然層狀材料可用於剝離出二維材料,形成了數目龐大,功能各異的二維材料大家族。近年來,人們陸續發現非層狀晶體材料也可形成二維材料。例如,矽烯、鍺烯、硼烯等先後被成功合成,而體塊矽、鍺和硼的晶格結構卻不具有層狀特徵。這類二維材料被稱為人造(synthetic)二維材料。人造二維材料的晶格結構不受體相結構的限制且可靈活配比元素,因此能呈現更豐富的性質。
  • 石墨烯與二維材料使電子器件超越「摩爾定律」!
    導讀據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來自荷蘭、新加坡、西班牙、瑞士、美國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新綜述,概述了計算機設備開發領域的新動向,指出基於石墨烯和二維材料的自旋電子學技術(圖片來源:Talieh Ghiasi / Van Wees Lab / 格羅寧根大學)自旋電子學,是電子學與磁學在納米尺度的結合,並有望通向新一代高速電子器件。對於超越摩爾定律的納米電子器件來說,自旋電子器件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 一種由石墨烯和二維超導體製成的新型電晶體問世
    打開APP 一種由石墨烯和二維超導體製成的新型電晶體問世 科技報告與資訊 發表於 2020-03-22 08:18:00 (文章來源:科技報告與資訊) 基礎科學研究所(韓國IBS)內的複雜系統理論物理中心(PCS)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由石墨烯和一個二維超導體製成的電晶體,該電晶體可以放大太赫茲(THz)信號。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四川成都12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