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2021-01-09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將金屬「金」轉化為半導體,並在氮化硼納米管上逐個原子地定製這種材料。這種新材料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背景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組成六角形呈蜂巢狀結構的二維碳納米材料。

(圖片來源:Tatiana Shepeleva/Shutterstock)

石墨烯,憑藉導電導熱性好、機械強度高、超薄透明、柔性可彎曲等優勢,一度被譽為「新材料之王」。然而,石墨烯的發現也激起了人們對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情。

二維材料,是指電子僅可在兩個維度的非納米尺度上自由運動的材料,例如納米薄膜、超晶格、量子阱等。除石墨烯外,二維材料還包括六方氮化硼、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二硫化鉬、二硫化鎢、二硒化鎢)、黑磷等。

如今,大多數電子設備內的電晶體與其他元件都是由矽等三維材料製成。但是,三維材料的缺陷在於:電子會在層內的各個方向四處彈跳;然而,二維材料的優勢在於:電子只能在二維平面中移動,因此移動速度更快,載流子遷移率更高。

可是,以石墨烯為例,雖然電子可以在其中輕鬆地高速流動,但是它卻不適合作為半導體。主要原因就是,石墨烯沒有帶隙(bandgap),無法選擇」打開「或者」關閉「電流,這種二進位的開關機制正是構成現代電子器件的基礎。

如今,越來越多的二維材料被發現以及深入研究,其中不乏可作為半導體使用的二維材料,例如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黑磷等。目前,科學家已經利用這些二維材料創造出許多的半導體器件。

由二硫化鉬製成的超薄柔性微處理器(圖片來源:Stefan Wachter/維也納技術大學)

這些二維半導體將為正走向終結的摩爾定律注入新的希望,在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創新

近日,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研究人員探索出一種製造二維半導體的新的獨特方法。他們將金屬「金」轉化為半導體,並在氮化硼納米管上逐個原子地定製這種材料。

金,是一種廣泛作為電子器件互聯線使用的導電材料。隨著電子器件越來越小、越來越強大,其中的半導體材料也在縮小。然而,通過現有的設計,計算機的小型化已經面臨極限。為了突破這個限制,研究人員潛心研究量子計算背後的物理學,以及量子力學中金的反常行為。

研究人員可以將金轉化為由單層原子組成的半導體量子點。它們的帶隙由量子限域效應形成。量子限域效應,是指當材料尺寸小到接近分子級時,材料表現得像原子一樣。這些二維金量子點可應用於帶隙可逐個原子調整的電子器件。

採用原子單層來構造這些量子點是非常複雜的,更大的挑戰在於定製它們的特性。當將它們放在氮化硼納米管上時,密西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發現,他們可以利用金量子點完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近日,科研人員在《ACS Nano》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中,重點描述了讓金量子點逐個原子聚集起來的幕後機制。

(圖片來源:Bill Tembreull/密西根理工大學)

技術

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物理系教授 Yoke Khin Yap 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解釋道,他的團隊可通過掃描透射式電子顯微鏡(STEM)觀察到這個行動,即對金量子點進行原子級操控。STEM 的大功率電子束,使得像 Yap 教授這樣的研究人員,可實時觀察原子級的運動。這個視圖展示了金原子是如何與氮化硼納米管表面相互作用的。基本上,金原子沿著納米管表面滑行,並在氮化硼的六邊形蜂窩上方穩定地懸停。

這種原子級的滑行與懸停,與所謂的「能量選擇性沉積」相關。在實驗中,團隊採用氮化硼納米管陣列,並向它施加含金噴霧;噴霧中的金原子要麼插入多層納米顆粒中,要麼被納米管彈回,而一些能量更充沛的金原子沿著納米管周圍滑行並穩定下來,然後開始聚集成金量子點單層。團隊展示,金粒子優先在其他已經穩定下來的金粒子背後沉積下來。

Yap 表示:「氮化硼納米管表面具有原子水平的光滑性,這個表面上沒有缺陷,整齊地排列成蜂窩形。」他補充道,納米管是通過化學方法插入金原子,納米管與金原子之間沒有物理綁定。「這很像滑雪:你無法在坑坑窪窪又沒有雪的山丘上滑雪,理想的環境會使滑雪輕鬆許多。納米管的光滑表面就像新鮮的雪粉。」

價值

為了為未來電子器件與量子計算尋找新材料,研究人員們嘗試過許多方法。Yap 希望,展示金的效用,將會啟發其他研究人員,使他們關注其他分子級的金屬單層。

Yap 表示:「這是一個夢想中的納米技術。這種分子級技術可通過在可見光光譜中具有理想帶隙的原子進行調整。對於電子和光學器件來說,它都極具前景。」

未來

團隊的下一步包括,進一步表徵和整合設備製造工藝,演示全金屬的電子器件。未來,金屬原子單層有望構成整個電子器件,這將節省製造所用的許多能量和材料。

相關焦點

  • 二維材料中的新型量子點:為量子電子器件帶來新可能!
    導讀近日,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成功地開發出一種新型量子點,它由兩種二維材料: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以及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組成。量子點技術在非線形光學、磁介質、催化、醫藥及功能材料等方面具有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將對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以及物質領域的基礎研究產生深刻的影響。現在,量子點技術比較熱門的應用有:LED、太陽能電池和生物醫學標記等。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值得慶幸的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電子還具有另外一種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自旋」。自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自旋著的電子可以創造出轉移或存儲信息的磁矩。(圖片來源:Sumio Ishihara)基於電子的自旋特性創造出的新型電子器件,也稱為「自旋電子器件」。自旋電子器件具有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等優勢。在後摩爾時代,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成為基於電荷的傳統半導體器件的替代品。
  • 石墨烯與二維材料使電子器件超越「摩爾定律」!
    (圖片來源:Talieh Ghiasi / Van Wees Lab / 格羅寧根大學)自旋電子學,是電子學與磁學在納米尺度的結合,並有望通向新一代高速電子器件。對於超越摩爾定律的納米電子器件來說,自旋電子器件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 二維人造類鐵電金屬問世 有望催生新一代設備和應用
    這種新人造材料也有望催生新一代設備和應用。   鐵電材料是一種介電材料,通常是不能導電的。其廣泛用於手機、計算機存儲器、高精度電機、超敏感傳感器和聲吶設備等電子產品中。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郭豔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1965年,安德森等人預言了一種特殊的結構相變——「鐵電金屬」,即在金屬狀態下實現與鐵電轉變完全相同的結構相變。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本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喻思南)液態金屬可以用來製造計算機核心電子元件,進而引發計算機的革命?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相關論文近日公布在美國物理學預印本網站上。
  • 首個二維集成磁振子電路研發成功,從電子到磁振子,量子計算元器件...
    為了解決電子移動產生的焦耳熱限制,科學家們充分利用波的潛力,開發出一種磁振子電路,用自旋波來傳播和處理信息。這種磁振子電路採用極簡的二維設計,所需的能量比目前先進的電子晶片少約10倍,將來有望在量子計算和類腦的神經網絡計算等領域獲得應用。
  • 中國首提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摘要:液態金屬可以用來製造計算機核心電子元件,進而引發計算機革命?中國在國際上首提這一概念,並指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本文來自人民網,作者喻思南,原文標題《我國科學家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液態金屬能「進化」成計算機?》。
  • 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探測量子材料中自旋電流的新方法,有望「解鎖「新一代電子器件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英文版APP現已上線,年度訂閱用戶每周直播科技英語講堂,還有科技英語學習社區哦~)近期,一種能夠精確探測流經量子材料表面電子磁性與奇異行為的新方法,有望為下一代電子器件開闢新道路。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
  • 全新磁性材料展現量子自旋液態,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等領域
    全新磁性材料展現量子自旋液態,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等領域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22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尋找新的物質形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們證明,與鈣鈦礦相關的金屬氧化物TbInO3展現出量子自旋液態
  • 完全電子化的二維自旋電晶體:有望取代傳統電子器件
    導讀據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們構造出一款二維自旋電晶體。背景時下,電子器件基本上都是基於電子的電荷特性。它是創造低功耗電子器件的一種頗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自旋電子器件具有體積小、速度快、功耗小等優勢。在後摩爾時代,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成為基於電荷與電流的傳統半導體器件的替代品。基於磁振子的自旋電晶體(圖片來源:L.
  • 我國學者成功研發新型量子點顯示材料與器件
    新華社合肥9月28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近期該校科研人員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東省科學院合作,首次成功將石墨相氮化碳應用於下一代量子點顯示技術,並成功製備了新型量子點顯示器件。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今日材料》發表了該成果。
  • 新型二維量子點陣列:朝著通用量子計算機邁出重要一步!
    在測量之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發現這些通過工業方法製造的器件適合作為一個量子位平臺(可以拓展到第二個維度),從而朝著實用的量子計算機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技術這些器件的關鍵特徵之一就是量子點二維陣列,或者更確切的說,2乘2的量子點晶格。
  • 中國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技術 概念股受益
    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量子計算機被普遍認為是新一代計算機的重大發展方向,其計算能力主要基於對微觀量子態的操縱。
  • 新技術有助提升光量子晶片計算性能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3月9日消息,中國學者參與的國際團隊8日發表報告說,他們研發的大規模集成矽基納米光量子晶片技術,實現了對高維度光子量子糾纏體系的高精度和普適化量子調控和量子測量。這有助大幅提升相關晶片的計算性能。  儘管量子計算機理論上有眾多突出優勢,但在實現大規模應用前還需解決不少技術難題。
  • 自旋電子學:新型材料中量子自旋液態的觀察
    量子物理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利用這一學科在工程應用中所獲得的新知識來引發技術革命。自旋電子學,英語:Spintronics,即是這樣的一個新興的領域,旨在通過使用電子自旋作為一種傳輸信息的方式,從而超越傳統電子學的極限。
  • 矽基砷化鎵量子點雷射器有望推動光計算發展
    實現分子束外延引晶技術的替代技術涉及切割襯底,避免貫穿位錯、反相邊界和裂等晶體缺陷的產生。不幸的是,離軸矽與主流基於CMOS電子器件不兼容。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無法有效過濾位錯,或者生長有效發光的量子點。該團隊認為1.3微米雷射器的發展有助於推動矽光子學解決低帶寬密度和高功耗等金屬布線問題,以用於下一代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