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本報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喻思南)液態金屬可以用來製造計算機核心電子元件,進而引發計算機的革命?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相關論文近日公布在美國物理學預印本網站上。

  量子計算機被普遍認為是新一代計算機的重大發展方向,其計算能力主要基於對微觀量子態的操縱。量子計算機在物理實現上要走向集成化和小型化,其最為核心的一種邏輯運算器件是依託量子隧穿效應,即電子像沿著隧道一樣穿過薄的絕緣層。

  研究項目負責人、中科院理化所與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劉靜說,目前幾乎所有實現量子隧穿效應的器件均由一個三明治剛體結構組成,中間層為絕緣的納米尺度薄層,兩側為導電介質電極。而具體實現的材料,中間層通常為絕緣材料,兩側區域為金屬導體或超導體。這些結構由於是固體器件,製造精度要求極高,中間層厚度不易靈活調整,整個器件的形狀無法變形、分割,一旦製備出來,一般只能按其特定結構實現對應功能,在應用上會受到一定限制。

  液態金屬既具有金屬的高導電特徵,又兼具流體的柔性和可變形性,表面易於達到原子級別的完美光滑度。該小組此前發表於美國《應用物理快報》上的一項實驗發現,液態金屬置於液體中會自然形成一個「液態金屬電極—液膜—液態金屬電極」的三明治結構,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可靈活變形。取決於不同的外加電場作用,液膜間隙可達極小尺度甚至完全消失,其兩側電阻會隨此尺寸和結構的變化作對應響應。因此,如果將兩個液態金屬之間的液膜厚度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則有望實現全液態量子隧穿效應。

  基於此理論構想,由中科院理化所、清華大學與雲南大學等機構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首次提出了一種突破傳統剛性量子器件觀念的全液態量子隧穿效應器件的思想,並給出了製備方法,部分材料和技術方案已經形成發明專利。

  業界專家表示,目前雖已能製造出尺寸在1納米左右的納米電晶體,但大量如此精細尺度的電晶體在實現電學互聯上存在巨大困難。可變形液態金屬量子材料與器件技術思想的提出,可能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與智能系統的製造和集成技術的突破。

  基於液態金屬器件,該研究組還在早前於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液態金屬計算機的基本概念和技術方案,相應發明專利的基本架構和核心器件已獲得受理,系國際上該領域的全新嘗試。

(責任編輯:符仲明)

相關焦點

  • 液態金屬能「進化」成計算機?中國首提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
    摘要:液態金屬可以用來製造計算機核心電子元件,進而引發計算機革命?中國在國際上首提這一概念,並指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本文來自人民網,作者喻思南,原文標題《我國科學家國際上首次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計算技術概念——液態金屬能「進化」成計算機?》。
  • 中國提出全液態量子器件與技術 概念股受益
    不久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量子計算機被普遍認為是新一代計算機的重大發展方向,其計算能力主要基於對微觀量子態的操縱。
  •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打開APP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李倩 發表於 2018-09-25 15:27:03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範靖雲、馬雄峰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礎科學實驗室合作,在發展高品質糾纏光源和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器件的基礎上,利用量子糾纏的內稟隨機性,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 液態金屬望「變身」計算機,這項「黑科技...
    據人民日報26日報導,日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
  • 液態金屬能給計算帶來什麼(關注·走近「顛覆性技術」③)
    中科院理化所供圖 製圖:李姿閱  液態金屬,在普通人看來,它可能是體溫計中流動的水銀,是高溫鍋爐中沸騰的鐵水。可在科學家眼中,它是流動的軟體生命,是連接人體神經的橋梁,是未來機器人變革的核心材料……不久前,我國一個科研小組在國際上率先將液態金屬與量子器件及計算技術聯繫起來。更快更智能的計算,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 ...液態金屬望「變身」計算機,這項「黑科技」背後又隱藏哪些A股公司
    據人民日報26日報導,日前,我國一個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於液態金屬的全液態量子器件技術的概念,並明確指出這一超越傳統的可變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
  • 中科院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製備出效率倍增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
    據大連日報報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日前首次提出了「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
  • 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提出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納米技術領域權威刊物《納米快報》上。
  • 潘建偉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分解算法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同事楊濤、陸朝陽等,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Shor量子分解算法,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標誌著我國光學量子計算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法拉第層與結新概念並實現直接...
    基於上述發現,該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法拉第結的新概念。為了加深對法拉第結的認識,該團隊進一步研究了半導體/溶液界面電荷傳輸行為(Chem. Sci. 2020, 11, 6297, https://doi.org/10.1039/d0sc01052a )。通過改變半導體表面羥基含量,研究其對光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發現了表面羥基層起到固液界面電荷傳輸媒介的作用。
  • 大連化物所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
    醫學院劉靜課題組首次提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概念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劉靜教授課題組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的研究論文,首次提出了輕量化液態金屬物質的概念
  • 我國提出的首個量子計算領域的國際標準項目已成功立項
    量子計算的概念最早由阿崗國家實驗室的P. Benioff於80年代初期提出,他提出二能階的量子系統可以用來仿真數字計算,1985年,牛津大學的D. Deutsch提出量子圖靈機的概念,量子計算才開始具備了數學的基本型式。然而上述的量子計算研究多半局限於探討計算的物理本質,還停留在相當抽象的層次,尚未進一步跨入發展算法的階段。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兩個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
    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詹明生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異核原子間的量子受控非門和量子糾纏。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它粒子,也被稱為「量子力學非定域性」。理論推測,不同種類粒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應該廣泛存在於各種量子複合體系之中,然而在實驗上操控兩個粒子並實現不同種類粒子的量子糾纏並不容易,之前只在兩個離子之間做到過。
  • 科學家首次揭示水的全量子效應
    圖片設計:梁明誠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全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4月15日刊發在《科學》雜誌上。
  • 多自由度量子體系隱形傳態首次實現
    原標題:多自由度量子體系隱形傳態首次實現 記者3月5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近日,《自然》雜誌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了這一成果。
  • 可將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效率提高一倍 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提出
    經濟日報訊 記者蘇大鵬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納米技術領域權威刊物《納米快報》上。
  • 量子計算技術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這些技術的運行規律遵從量子力學,因此不僅其原理是量子力學,器件本身也遵從量子力學,這些器件應用了量子世界的特性,如疊加性、糾纏、非局域性、不可克隆性等,因而其信息功能遠遠優於相應的經典技術。量子信息技術突破了經典技術的物理極限,開闢了信息技術發展的新方向。一旦量子技術獲得廣泛的實際應用,人類社會生產力將邁進到新階段。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觀察者網1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國際上首次成功: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由中科大實驗驗證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團隊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講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個訊息代表了很多東西,但為了更好理解,在開始講關於這篇文章的更多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