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

2020-12-04 經濟日報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是一種結構相對簡單的大面積太陽能捕獲裝置,它由發光團通過塗覆或鑲嵌於透明基底(如玻璃板等)構成。發光團在吸收入射到板上的太陽光子之後發出光子,由於基底和空氣折射率的差別,大約75%的光子會進入全反射模式進而被波導到板的邊緣,用於激發貼在邊緣處的太陽能電池。如果聚光效率足夠高,一塊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加上邊緣處的少量太陽能電池在功能上等同於一整塊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池,這將大大降低光伏產能的成本。此外,半透明的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可直接集成到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裡面成為太陽能窗戶,從而將現在的耗能型建築物轉變為在能量上自給自足的產能單元。但是,傳統的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受限於較低的發光團螢光效率,以及自吸收損失,導致器件內部光學效率一般小於60%。

量子裁剪是一種新奇的光學現象,基於該效應的材料可吸收一個高能光子,同時釋放兩個低能光子,滿足能量守恆的基本物理規律。該研究團隊創造性的提出基於量子裁剪效應的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在理論上可實現螢光量子效率的倍增,同時完全抑制自吸收損失,因此,太陽能聚光板的內部光學效率可重新定義一個新的理論極限為150%。

基於此概念,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表現出典型量子剪裁特徵的稀土金屬鐿摻雜的納米晶材料,並採用此類納米晶製備出原型的量子裁剪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實現了約120%的器件內部光學效率。該研究首次提出了「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在降低光伏成本、實現智能建築物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經濟日報 記者:蘇大鵬;責編:胡達聞)

相關焦點

  • 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提出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納米技術領域權威刊物《納米快報》上。
  • 中科院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製備出效率倍增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
    據大連日報報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日前首次提出了「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
  • 可將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效率提高一倍 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提出
    經濟日報訊 記者蘇大鵬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納米技術領域權威刊物《納米快報》上。
  • 科學網—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有多神奇?
    大連化物所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   ■本報記者 張晶晶 能源問題始終是困擾人類的重要問題之一。太陽能綠色無汙染,而且在可預見的時間範圍內取之不盡,被看作是未來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基於稀土金屬鐿摻雜的納米晶材料,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製備了高效率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相關研究發表在《納米快報》上。
  • 【中國科學報】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有多神奇?
    大連化物所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  能源問題始終是困擾人類的重要問題之一太陽能綠色無汙染,而且在可預見的時間範圍內取之不盡,被看作是未來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基於稀土金屬鐿摻雜的納米晶材料,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製備了高效率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相關研究發表在《納米快報》上。
  • 太陽能轉換效率低?量子裁剪破「魔咒」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其原型器件太陽能轉換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了一倍。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於1976年首次提出,作為一種結構相對簡單且能大面積捕獲太陽能的裝置,它由發光團通過塗覆或鑲嵌於透明基底(如玻璃板等)構成。發光團在吸收入射到板上的太陽光子之後發出光子,由於基底和空氣折射率的差別,大約75%的光子會進入全反射模式,進而被波導到板的邊緣,用於激發貼在邊緣處的太陽能電池,從而實現光能轉化為電能。
  • 大連化物所提出鋅碘單液流電池概念
    大連化物所提出鋅碘單液流電池概念 作者:謝聰鑫 謝小芳 2019-03-03 02:18   來源:瀋陽日報   大連化物所提出鋅碘單液流電池概念電解液利用率近100%大幅提高電池能量密度  近日,大連化物所儲能技術研究部李先鋒研究員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裁剪」出新型鈣鈦礦太陽電池空穴傳輸材料...
  • 科技新突破之一:玻璃可以發電,量子剪裁現象賦予太陽能新用途
    導語:科技新突破之一:玻璃可以發電,量子剪裁現象賦予太陽能新用途 前不久大連某科技研究院基於 「量子裁剪現象」成功研製出新型高效能螢光太陽能聚光板元器件,這種新型聚光板可以使太陽能轉化率較現有傳統聚光板提升百分之90轉化率,並且因為新型螢光聚光板結構簡單,適合大面積捕捉太陽能源
  • 大連化物所觀測到摻雜量子點中的「聲子瓶頸」動力學現象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在半導體量子點熱電子馳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觀測到了銅摻雜量子點中熱電子馳豫的「聲子瓶頸」效應。這是構成單節太陽能電池中Shockley-Queisser效率極限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能對熱載流子進行有效利用,可突破這一極限,使太陽能電池的理論能量轉換效率提高至66%。此外,熱載流子的有效利用對提高光催化效率和敏化光化學反應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熱載流子的亞皮秒級別馳豫給熱載流子有效利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 大連化物所「裁剪」出新型鈣鈦礦太陽電池空穴傳輸材料
    近日,大連化物所郭鑫研究員和李燦院士團隊,在鈣鈦礦太陽電池空穴傳輸材料的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並被選為VIP(Very Important Paper)論文。為解決上述問題,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該團隊基於「降低分子對稱性,提高薄膜形態穩定性」的思想,從原來Sprio-OMeTAD的內核「裁剪」出低對稱的新螺環核——螺茚,外圍結合咔唑類樹枝單元,成功合成了新型空穴傳輸分子Spiro-I。相比於準球形的Sprio-OMeTAD,該新分子呈現V型結構和更低的分子對稱性,因此分子的結晶傾向被有效抑制,同時更容易形成無針孔的高質量薄膜。
  • 大連化物所發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綜述文章
    大連化物所發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綜述文章 2018-10-2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矽太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聯合陝西師範大學研究員楊棟受邀在
  • 大連化物所提出綠色途徑利用天然氣中的有害氣體
    大連化物所提出綠色途徑利用天然氣中的有害氣體 作者: 2018-04-06 07:05   來源:大連日報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李燦院士、宗旭研究員、馬偉光博士等人發展電催化技術,在天然氣中二氧化碳和硫化氫源化轉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
    8月20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自然—人工」雜化光合系統,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研究人員結合大自然植物葉片上含量豐富的「光系統酶II」和人工半導體納米光催化劑耦合構建出雜化光合系統,在可見光照射下實現了生產氫氣和氧氣。
  • 大連化物所揭示二維鈣鈦礦量子阱材料中載流子輸運新機制
    大連化物所揭示二維鈣鈦礦量子阱材料中載流子輸運新機制 2020-08-21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超快時間分辨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金盛燁團隊在二維鈣鈦礦量子阱材料中載流子動力學研究工作中取得進展,發現突破激子遷移極限的長距離載流子輸運現象。
  • 大連化物所太陽能光催化制氫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研究組利用雙共催化劑發展了Pt-PdS/CdS三元光催化劑,在可見光照射下,利用Na2S作為犧牲試劑,產氫量子效率達到93%,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光催化產氫最高的量子效率。提高可見光區量子效率是這一領域的研究目標和最大挑戰之一。在光催化過程的兩個半反應中(電子還原和空穴氧化),氧化半反應被認為是光催化過程的主要瓶頸。
  • 大連化物所首次在雙分子反應中觀測到重-輕-重振蕩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劉舒、研究員吳國榮、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和張東輝團隊首次在Cl+CH4→HCl+CH3反應中發現了重-輕-重反應機率振蕩現象。
  • 大連化物所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生物分子功能研究組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2020-11-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氧化碳膜反應器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無機膜與催化新材料研究組副研究員張鵬、研究員朱雪峰和研究員楊維慎團隊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Kevin Huang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chemistry-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