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提出綠色途徑利用天然氣中的有害氣體

2020-11-25 東北新聞網

大連化物所提出綠色途徑利用天然氣中的有害氣體

作者:

2018-04-06 07:05   來源:大連日報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李燦院士、宗旭研究員、馬偉光博士等人發展電催化技術,在天然氣中二氧化碳和硫化氫源化轉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同時伴隨產生二氧化碳硫化氫等酸性氣體。這些氣體通常是無用甚至有害的,對天然氣的開採、運輸、加工和使用造成困難。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天然氣田因為高濃度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的存在,直接導致不能開發。將天然氣中二氧化碳和硫化氫氣體資源化轉化利用不但可以「變廢為寶」,而且能夠解決天然氣開採和使用的問題,是兼具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的理想策略。

  長期以來,科研人員的主要精力聚焦在使用Claus技術將硫化氫催化燃燒為元素硫和水來消除硫化氫,但是將二氧化碳和硫化氫同時資源化轉化的方法鮮有報導。在本工作中,該團隊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光電驅動的將二氧化碳和硫化氫協同轉化為化學品的策略。該策略以廉價非貴金屬為陰極催化劑還原二氧化碳、以石墨烯為陽極催化劑氧化硫化氫,利用化學環反應將硫化氫氧化為單質硫磺和質子,質子和電子被用於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生成一氧化碳,淨化結果是實現了計量化學反應協同轉化。該工作通過電化學策略實現了二氧化碳和硫化氫協同轉化,為天然氣中有害氣體的淨化和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條兼具經濟和環境效益的綠色途徑。

(責任編輯:劉克)

東北新聞網
微信訂閱號

東北新聞網
手機版

東北新聞網
法人微博

新聞客戶端
Android版

新聞客戶端
iPhone版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來信來電(024-31885629)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後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提出鋅碘單液流電池概念
    大連化物所提出鋅碘單液流電池概念 作者:謝聰鑫 謝小芳 2019-03-03 02:18   來源:瀋陽日報   大連化物所提出鋅碘單液流電池概念電解液利用率近100%大幅提高電池能量密度  近日,大連化物所儲能技術研究部李先鋒研究員
  • 大連化物所二氧化碳膜分離裝置投產
    過去,當開採了一口甲烷含量只佔20%、二氧化碳卻高達80%的天然氣井時,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井封死。昨天喜訊傳來,這種低品位天然氣在我國首次可以變廢為寶,神奇的「金手指」是大連化物所研製的二氧化碳膜分離裝置。日前,這套裝置在中石油海南福山油田開車成功,並順利通過驗收正式投產。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自由電子雷射揭示水分子的光解在大氣輝光中的作用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自由電子雷射揭示水分子的光解在大氣輝光中的作用 2020-11-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Plane等利用實驗獲得的H2O光解數據,結合H2O、H、O3、OH、CO2等氣體濃度和溫度在地球和火星上的垂直分布,以及太陽光輻射通量,建立大氣化學模型。
  • 大連化物所提出蛋白質相互作用識別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方軍團隊在蛋白質複合物形成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通過溶液狀態蛋白質賴氨酸兩步穩定同位素標記和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實現對蛋白—蛋白識別關鍵位點區域的精確探測,並可評估小分子對蛋白質複合物的構象識別幹預情況。
  • 大連化物所發表天然產物微生物合成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團隊發表了題為Advanced Strategies for Produ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in Yeast 的綜述文章。
  •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制氫 2020-01-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團隊成功實現電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氫製備高純氫氣,為消除硫化氫汙染物同時耦合製備綠色氫能源提供了新思路。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
    8月20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自然—人工」雜化光合系統,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和氧氣。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研究人員結合大自然植物葉片上含量豐富的「光系統酶II」和人工半導體納米光催化劑耦合構建出雜化光合系統,在可見光照射下實現了生產氫氣和氧氣。
  • 大連化物所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構建糖尿病腎病模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領導的微流控晶片研究團隊利用器官晶片技術成功構建了一種功能化腎晶片系統,並用於模擬糖尿病腎病早期病理變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Lab on a Chip (2017,17(10):1749-1760)雜誌上。
  • 大連化物所利用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
    央廣網大連6月16日消息(記者賈鐵生)「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單一水分子(H2O)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而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俗稱水團簇。
  • 大連化物所完成「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新聞—科學網
    大連化物所領導以及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研究生代表參加了評估。 在評估預備會上,中科院副秘書長潘教峰首先介紹了中科院的「一三五」規劃以及針對研究所開展國際診斷評估的目的和要求,之後為專家組成員頒發了聘書。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實現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積碳定向轉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劉中民團隊在甲醇制烯烴(MTO)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在高溫下將失活SAPO-34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
  • 大連化物所發現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
    大連化物所發現化學反應中新的量子幹涉效應 2020-05-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理論上,進一步發展了量子反應散射理論,創造性地發展了利用拓撲學原理來分析化學反應發生途徑的方法。  拓撲學分析表明,這些後向散射的振蕩實際上是由兩條反應途徑的幹涉造成的。這兩條反應途徑對於後向散射均有顯著貢獻,但它們各自的幅度隨著碰撞能變化並無顯著變化,呈現緩慢的變化趨勢。
  • 大連化物所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
    近日,大連化物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氧化氮是一種有害的大氣汙染物,通常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如火電廠鍋爐煙氣、汽車尾氣等,一氧化氮的去除在工業煙氣處理中是必不可少的。
  • 大連化物所推進「理論與計算化學中心」籌建工作
    大連化物所緊緊抓住機遇,從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現狀與趨勢綜合考慮研究所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發展與定位,大力推進 「理論化學與計算中心」的籌建工作。    目前,美國、以色列、德國、英國、加拿大的許多大學、科研單位和公司都有專搞理論及計算化學的教授和科研人員。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氧化碳膜反應器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無機膜與催化新材料研究組副研究員張鵬、研究員朱雪峰和研究員楊維慎團隊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Kevin Huang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chemistry-based
  • 大連化物所太陽能光催化制氫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研究組利用雙共催化劑發展了Pt-PdS/CdS三元光催化劑,在可見光照射下,利用Na2S作為犧牲試劑,產氫量子效率達到93%,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光催化產氫最高的量子效率。太陽能光催化制氫作為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提高可見光區量子效率是這一領域的研究目標和最大挑戰之一。在光催化過程的兩個半反應中(電子還原和空穴氧化),氧化半反應被認為是光催化過程的主要瓶頸。
  • 大連化物所提出調控異戊二烯矽氫化反應選擇性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陳慶安團隊在調控異戊二烯矽氫化選擇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一種「配體調控」策略,可以得到兩種區域選擇性。異戊二烯是常見的工業化學品,其矽氫化反應可以快速製備高價值的有機矽化合物。
  • 大連化物所粗大事了,全世界羨慕嫉妒很
    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於1月15日終於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
  • 大連化物所提出可見光誘導溫和條件下醯亞胺脫羰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慶安團隊在可見光誘導醯亞胺溫和條件下脫羰研究中取得進展,發展了一種「雙功能銠催化劑在可見光誘導下脫羰」的新策略,可實現醯胺類化合物在溫和(30-40℃)條件下的脫碳,以及與炔烴的加成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