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自由電子雷射揭示水分子的光解在大氣輝光中的作用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自由電子雷射揭示水分子的光解在大氣輝光中的作用

2020-11-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Michael N. R. Ashfold、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John M. C. Plane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發現高振動激發的OH(X)產物,並建立模型討論水分子光解對大氣輝光的貢獻。

  地球的天空中不斷產生一種微弱的發光,稱為大氣輝光,由太陽輻射與高層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雖然亮度弱於極光,但是大氣輝光為大氣中發生的各種物理和化學過程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信號,大氣輝光的研究推動高層大氣物理學的發展。OH輝光是地球大氣中間層重要的輝光輻射之一,被稱為Meinel譜帶,由天文學家Aden B.Meinel於1950年在夜間使用地面光譜儀發現。迄今為止,已證實1700多條OH-Meinel譜線,並將其歸屬為OH的高振動能級到基態能級之間的躍遷,主要是從OH的ν≤9的振動能級輻射出的譜線。目前,人們普遍認為高空大氣中振動激發的OH來源於H和O3的反應。然而,最近觀測到的一些OH發射譜線來源於更高的振動能級,同時觀測到夜間沒有觀測到的OH日輝光的雙層結構。

  H2O的光解是星際中OH自由基重要的來源之一。近日,研究人員利用自由電子雷射結合高分辨的H原子高裡德堡標識飛行時間譜技術,研究H2O分子112.8nm附近的光解動力學。實驗顯示,大部分OH(X)產物由高振動激發,最高的振動能級可布居到v=15,內態能量接近OH自由基的解離能。John M. C. Plane等利用實驗獲得的H2O光解數據,結合H2O、H、O3、OH、CO2等氣體濃度和溫度在地球和火星上的垂直分布,以及太陽光輻射通量,建立大氣化學模型。模擬結果發現,對於地球這種富氧環境,H+O3的反應是高振動OH(X)自由基的主要來源,而對於火星這種貧氧環境,H2O的光解則是主要來源。此外還模擬OH(X)輝光的發射光譜,有助於在星際觀測中發現OH自由基。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動態化學前沿研究中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自由電子雷射揭示水分子的光解在大氣輝光中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Michael N. R. Ashfold、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John M. C. Plane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發現高振動激發的OH(X)產物,並建立模型討論水分子光解對大氣輝光的貢獻。
  地球的天空中不斷產生一種微弱的發光,稱為大氣輝光,由太陽輻射與高層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雖然亮度弱於極光,但是大氣輝光為大氣中發生的各種物理和化學過程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信號,大氣輝光的研究推動高層大氣物理學的發展。OH輝光是地球大氣中間層重要的輝光輻射之一,被稱為Meinel譜帶,由天文學家Aden B.Meinel於1950年在夜間使用地面光譜儀發現。迄今為止,已證實1700多條OH-Meinel譜線,並將其歸屬為OH的高振動能級到基態能級之間的躍遷,主要是從OH的ν≤9的振動能級輻射出的譜線。目前,人們普遍認為高空大氣中振動激發的OH來源於H和O3的反應。然而,最近觀測到的一些OH發射譜線來源於更高的振動能級,同時觀測到夜間沒有觀測到的OH日輝光的雙層結構。
  H2O的光解是星際中OH自由基重要的來源之一。近日,研究人員利用自由電子雷射結合高分辨的H原子高裡德堡標識飛行時間譜技術,研究H2O分子112.8nm附近的光解動力學。實驗顯示,大部分OH(X)產物由高振動激發,最高的振動能級可布居到v=15,內態能量接近OH自由基的解離能。John M. C. Plane等利用實驗獲得的H2O光解數據,結合H2O、H、O3、OH、CO2等氣體濃度和溫度在地球和火星上的垂直分布,以及太陽光輻射通量,建立大氣化學模型。模擬結果發現,對於地球這種富氧環境,H+O3的反應是高振動OH(X)自由基的主要來源,而對於火星這種貧氧環境,H2O的光解則是主要來源。此外還模擬OH(X)輝光的發射光譜,有助於在星際觀測中發現OH自由基。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動態化學前沿研究中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自由電子雷射揭示水分子的光解在大氣輝光中的作用
  

列印 責任編輯:董凱悅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等觀測到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胡茜茜、謝代前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5日發布消息稱,該所袁開軍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南京大學謝代前教授合作利用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又稱「大連光源」),揭示了星際中超熱的羥基自由基的來源。
  • 中國科研儀器「大連光源」揭示星際中羥基自由基來源
    中新社大連3月25日電(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5日發布消息稱,該所袁開軍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南京大學謝代前教授合作利用基於可調極紫外相干光源的綜合實驗研究裝置(又稱「大連光源」),揭示了星際中超熱的羥基自由基的來源。')
  • 大連化物所粗大事了,全世界羨慕嫉妒很
    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光源」,於1月15日終於發出了世界上最強的極紫外自由電子雷射脈衝。
  • 【大連日報】揭示星際中超熱的羥基自由基來源 「大連光源」照出一個宇宙小秘密
    來源:大連日報發布時間:2019-03-26  羥基自由基(OH)是星際介質和行星大氣中最重要的分子之一
  • 大連化物所發展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江凌、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張東輝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在中性水團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團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氣霧霾等諸多化學過程中廣泛存在,團簇表徵與性能研究對詮釋化學反應機理至關重要。
  • 大連化物所利用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
    央廣網大連6月16日消息(記者賈鐵生)「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單一水分子(H2O)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過氫鍵作用而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俗稱水團簇。
  • 大連化物所團隊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示意圖)大連化物所供圖中新網大連11月2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大連化物所發現冰立方的新結構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大連化物所舉行
    大連市常務副市長盧林和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分別代表大連市政府和大連化物所籤訂協議。  根據協議內容,大連市政府將在項目選址、建設資金上對「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予以支持。這標誌著「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進入正式啟動實施階段。  劉中民指出,「大連先進光源」是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吸引和穩定高端科技人才來所開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 我國學者首次利用雷射揭示水光化學中的電激勵羥基超級轉子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大連相干光源中心的學者聯合南京大學的學者合作研究,利用超真空自由電子雷射,首次在水光化學中利用電子激發OH超級轉子。研究行星上部的大氣層和行星狀星雲中的光解區 是非常重要的,並將在隨後的高密度大氣的化學反應中的研究中產生重要的作用。
  • 大連化物所利用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最小的水滴是由六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然而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團隊在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發現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存在,證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上。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利用斷層掃描光電壓成像方法揭示缺陷促進電荷...
  • 科學家觀測到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南京大學教授胡茜茜、謝代前合作,在水分子的光解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電子激發態的OH超級轉子。當分子處於一個內態能量高於其第一電離能的高裡德堡態時,學界把該分子稱為超激發態分子。
  • 化物所助力大連「潔淨能源之都」建設
    圍繞推進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申請與建設等重大事項,大連市政府已與大連化物所建立月度協商機制。中國科學院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大連化物所爭建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並將其納入重點領域布局。2017年10月,中國科學院批准依託大連化物所籌建中國科學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按照國家實驗室體制機制模式運行,集合了中國科學院能源領域20餘個研究所的優勢力量,加快構建「1+X+N」開放融合的創新組織體系,組建能源領域強大科技創新「集團軍」。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σ型軌道重疊是非平面鐵配合物的芳香性來源 2020-11-11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然而,通過d軌道與p軌道的σ型交蓋來實現電子離域的非平面金屬雜芳香化合物卻較少被報導或提出。  在丁二烯基雙鐵化合物的單晶分子結構中,兩個鐵中心之間的距離長於一般的Fe-Fe單鍵而短於範德華半徑之和,表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較弱的相互作用。丁二烯骨架的碳碳鍵的平均化特徵說明骨架上四個碳原子之間存在電子離域結構。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加工成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
  •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模擬星際介質中硫化氫的光解取得新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了解到,大連化物所袁開軍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N. R. Ashfold教授合作,利用世界上唯一運行在極紫外波段的大型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相干光源)研究硫化氫分子光化學取得了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