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利用斷層掃描光電壓成像方法揭示缺陷促進電荷...

2020-12-10 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利用斷層掃描光電壓成像方法揭示缺陷促進電荷分離新機制

近日,大連化物所範峰滔研究員、李燦院士團隊與德國亥姆霍茲柏林能源與材料中心Thomas Dittrich博士合作,聯合利用斷層掃描光電壓成像(Tomographic-SPVM)、時間分辨表面光電壓方法(TPV)在研究半導體光催化劑微納米尺度電荷分離過程中缺陷的重要作用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納米快報》上。

缺陷普遍存在於半導體光催化劑中,它形式多樣,在光生載流子分離過程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一方面缺陷可以捕獲光生載流子,促進電荷分離;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成為光生載流子的複合中心,降低電荷分離效率。因此,研究缺陷在光生電荷分離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對於提高太陽能光催化轉換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由於光生電荷的分離過程發生於微納米尺度,其壽命橫跨12個數量級,探討缺陷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研究人員利用時空分辨表面光電壓光譜方法,探討了Cu2O光催化顆粒近表面的捕獲空穴本徵缺陷VCu和捕獲電子人造缺陷H-VCu在光生電荷分離方面的作用機制。

研究表明,近表面100nm之內的缺陷種類主導光催化劑表面的載流子分布類型,進而決定其光(電)催化性能。當近表面區以H-VCu為主導時,光生電子被該缺陷捕獲,克服Cu2O半導體內建電場本身對光生電子的驅動作用,使得SPV信號反轉。Cu2O瞬態SPV表明,在高於帶隙的光激發下,長時間尺度上本徵缺陷會增加光生載流子的壽命,而人造缺陷則會克服內建電場的作用,造成電荷分離方向的反轉。接下來,研究團隊團隊通過斷層掃描光電壓成像方法發現,H-VCu缺陷主要存在於100nm的區域內,會使Cu2O內建電場由1.3kV/m增至4.2kV/m;光生電荷分離過程是H-VCu缺陷和內建電場的共同作用,隨著深度的增加,電荷分離會由H-VCu缺陷主導過渡到由內建電場主導。

本項工作在光電催化的缺陷態促進電荷分離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連結:DOI: 10.1021/acs.nanolett.8b04245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激元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如特定波段光吸收、光場局域效應等,在分析科學、納米材料、光電子學特別是太陽燃料合成領域受到關注。
  • 大連化物所揭示二維鈣鈦礦量子阱材料中載流子輸運新機制
    大連化物所揭示二維鈣鈦礦量子阱材料中載流子輸運新機制 2020-08-21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該團隊應用建立的動力學可視化新方法首次觀測到2D鈣鈦礦單晶PEA2MAn-1PbnI3n+1(n=2~4)中突破激子遷移極限的長距離載流子輸運現象,其遷移距離可達2~5μm。採用共聚焦定點激發2D鈣鈦礦單晶,通過螢光掃描動力學成像觀測到距離激發點一定距離的低能態「邊界態」發光,邊界態發光動力學具有明顯的距離依賴性。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鈣鈦礦單晶中光生載流子擴散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CH3NH3PbX3類材料在各種器件中的優越表現得益於其獨特的光物理性質,如高載流子壽命、高電荷遷移率和長遷移距離。因此對這些光物理參數的定性和定量測定,是人們判斷鈣鈦礦樣品質量的重要手段。載流子的壽命可以簡單地從載流子螢光壽命的檢測中推算,但電荷遷移率(或者遷移係數)的測定往往需要在鈣鈦礦樣品上負載電極材料。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2019-11-1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研究員李仁貴等與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閆建昌團隊合作,在人工光合成體系光生電荷分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極性誘導的表面電場有效促進了光生電荷的空間分離,並大幅提升光催化全分解水的活性。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2020-11-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揭示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通過合理構建無機納米晶-多環芳烴分子模型體系的能級結構,結合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技術,揭示了電荷轉移態介導的三線態能量轉移(CT-mediated TET)模型,在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製備出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博士王開團隊採用狹縫塗布製備方法,結合高壓氮氣萃取和離子液體鈍化鈣鈦礦界面技術,製備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但是對於鈣鈦礦薄膜的大面積製備技術,如何控制大面積薄膜均勻性(厚度約500nm)和降低薄膜的缺陷密度仍具挑戰。
  • 大連化物所基於生物信息學方法揭示癌症中關鍵的去泛素化與泛素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部生物分子功能研究組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基於生物信息學方法,揭示了癌症中關鍵的去泛素化與泛素化分子相互作用網絡。  去泛素化與泛素化作用是生命體內至關重要的轉錄後修飾作用,參與到細胞周期、免疫調控、信號傳遞等幾乎所有的生物學通路過程中。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螢光染料TICT態準確預測方法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螢光染料TICT態準確預測方法 2020-01-2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公眾科學日吸引上萬參觀者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公眾科學日吸引上萬參觀者 2018-05-19 15:01:00來源:央廣網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新聞...
  • 大連化物所發展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江凌、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張東輝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在中性水團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團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氣霧霾等諸多化學過程中廣泛存在,團簇表徵與性能研究對詮釋化學反應機理至關重要。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自由電子雷射揭示水分子的光解在大氣輝光中的作用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自由電子雷射揭示水分子的光解在大氣輝光中的作用 2020-11-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英國布裡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Michael N.
  • 大連化物所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光電探測器在信號處理、通訊、生物成像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基於全無機鈣鈦礦的光電探測器無法同時實現高靈敏度和快速響應,如CsPbBr3鈣鈦礦薄膜具有較高陷阱態密度,而基於CsPbBr3鈣鈦礦單晶光電探測器的電荷收集效率很低。基於這些材料的光電探測器通常靈敏度較低,響應時間長。
  • 大連化物所製備出高靈敏無汙染光電探測器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韓克利研究員團隊採用溶液法製備了一種基於非鉛鈣鈦礦的高靈敏度光電探測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5月在線出版的《物理化學快報雜誌》(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DOI:10.1021/acs.jpclett.8b01116)。 據了解,光電探測器在信號處理、通訊、生物成像等諸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 大連化物所製備出高效率大面積鈣鈦礦太陽組件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組研究員劉生忠、博士王開團隊採用狹縫塗布製備方法,結合高壓氮氣萃取和離子液體鈍化鈣鈦礦界面技術,製備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電池小面積效率達到22.7%(0.09cm2),大面積組件達到19.6%(7.92cm2)。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其中,晶格氧的釋放速率是反應的速控步驟,因此,增強晶格氧的活性,從而加速氧化還原循環,是促進催化氧化反應的重要手段。該團隊利用高溫淬火的方法,在保證氧化物晶體穩定形成的同時,削弱了氧化物中金屬—氧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氧處於過飽和的亞穩定狀態。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單分子甲醛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嶽峰團隊,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獲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