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2020-12-05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1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圖1:量子點微腔。 本文圖自中國科技大學

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一個完美的單光子源需要同時滿足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這四個幾乎相互矛盾的嚴苛條件。然而,以目前技術製備的單光子品質差,無法在實用化量子技術中應用。要實現完美的單光子源,還存在著兩個難題:一是量子點會隨機發射兩種偏振的光子;二是共振激發需要消除背景雷射。這兩個難題成為多年來難以逾越的障礙。

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需要理論和實驗的同步創新。在理論上,中國科大研究組提出採用橢圓微腔打破對稱性的方案,使腔模劈裂成兩個非簡併的垂直偏振的模式,從而選擇性地增強單一偏振的單光子。在實驗上,研究組發展了垂直偏振無損消光技術,從而同時解決了上述的兩個難題,達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分別在窄帶微柱和寬帶靶眼微腔中,實驗製備同時滿足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再次刷新了單光子源綜合性能的國際記錄,為量子霸權目標的實現邁進了重要一步。

圖2:基於量子點的單光子源的兩個核心指標的綜合性能國際發展總結。

這項成果標誌著我國在可擴展光學量子信息技術方面在國際上進一步擴大了領跑的優勢。審稿人評價該工作「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是巨大的一步」「將有力地推進研究」。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19-0494-3

相關焦點

  •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 中國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我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科技日報】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
  • 我國量子計算研究獲重要進展: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陸朝陽、霍永恆等人領銜,和多位國內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種新型理論方案,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機超越經典計算機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評價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
  • 【中國科學報】容忍光子損失玻色採樣實驗首次實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該研究成果為通過玻色採樣實現量子霸權開闢了一條高效的途徑,並於近日以「編輯推薦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首次實現國際綜合性能最優單光子源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 中國科大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量子點是通過分子束外延方法製備的半導體量子器件,又被稱為「人造原子」,原理上可以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理想的單光子源。
  • 中國團隊實現單光子源「三項全能」
    三個指標同時達到優良,實現起來到底有多難呢?  在過去的將近二十年裡,優良的單光子源是國際上許多小組努力的目標。2000-2001年,加州大學、劍橋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等研究組實現了基於非共振激發量子點產生的單光子源【2-4】。量子點(Quantum Dot)是由分子束外延方法人工生長的納米尺寸原子團簇。
  • 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原標題: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本報北京1月26日電 (喻思孌、楊保國)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 容忍光子損失玻色採樣實驗首次實現—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
  • 容忍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首次實現
    記者6月12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
  • 我首次實現容忍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實驗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容忍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實驗   最新發現與創新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合作團隊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
  • 潘建偉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分解算法
    日前,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同事楊濤、陸朝陽等,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Shor量子分解算法,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標誌著我國光學量子計算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 中科大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 刷新光子糾纏態製備世界紀錄
    記者1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陳宇翱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十光子糾纏,打破此前由該研究小組保持多年的八光子紀錄,再次刷新光子糾纏態製備的世界紀錄。這一成果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發展了量子光學實驗方法動態調控「人造原子」的單光子發射,在兩能級原子體系中通過多雷射綴飾態和量子幹涉機理消除自發輻射譜線,證實了多光子ac斯塔克效應和自發輻射相干理論,為固態體系高性能單光子源和量子計算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
  • 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再次刷新單光子源綜合性能的國際紀錄
    中國科大在高性能單光子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德國維爾茲堡大學Hofling小組以及丹麥科技大學Gregersen等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
  • 【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打開APP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李倩 發表於 2018-09-25 15:27:03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範靖雲、馬雄峰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礎科學實驗室合作,在發展高品質糾纏光源和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器件的基礎上,利用量子糾纏的內稟隨機性,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基於拉曼過程的光子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利用拉曼存儲協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偏振糾纏態以及由光子偏振和路徑不同自由度組成的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該工作對未來實現高速、寬帶量子通信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