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2020-12-04 中國網財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量子點是通過分子束外延方法製備的半導體量子器件,又被稱為「人造原子」,原理上可以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理想的單光子源。為了能夠真正用於可擴展、實用化的量子信息技術,單光子器件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核心性能指標:單光子性、高全同性(即基本粒子的內稟屬性完全相同)和高提取效率。儘管從2000年開始,國際上許多研究機構對量子點光學調控進行了深入探索,然而這三個核心指標一直無法得到同時滿足,因而成為固態量子光學領域15年來懸而未決的重大挑戰。

  2013年,潘建偉、陸朝陽等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激發,實現了當時國際上全同性最好的單光子源。但由於量子點平面腔結構的限制,之前的實驗中螢光收集效率較低。為了大幅提高螢光提取效率,他們通過高精度分子束外延生長與納米刻蝕工藝結合,獲得了低溫下與量子點單光子頻率共振的高品質因子光學諧振腔。結果顯示,實驗產生的單光子源提取效率達到66%,單光子性優於99.1%,全同性優於98.6%,在國際上首次同時解決了單光子源的三個關鍵問題,成為目前國際上綜合性能最優秀的單光子源。

  該實驗實現的量子點單光子源亮度比國際上最好的基於參量下轉換的觸髮式單光子提高了10倍,同時具有接近完美的全同性,而且所需雷射泵浦功耗降低1000萬倍(納瓦量級),這樣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可在將來應用於大規模光子糾纏,進一步推動多光子糾纏與幹涉度量學的發展。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1月15日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該研究成果。《自然》雜誌也在最近一期的「研究亮點」欄目以「可實用化的單光子源」為題做了專門報導。

相關焦點

  • 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原標題: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本報北京1月26日電 (喻思孌、楊保國)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 中國科大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物理評論快報》日前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在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網站專門撰文介紹。
  • 中國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利用絕熱快速通道實現與雷射激發功率漲落無關的魯棒性單光子源,精度首次達到容錯量子計算的苛刻界限;系統研究了溫度對量子點激子態相干性質的影響,發現了聲子引起的拉比頻率重整化。由於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陸朝陽、潘建偉受邀為《自然光子學》撰寫新聞視角評論文章。
  • 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首次實現國際綜合性能最優單光子源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 我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觀察者網1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合肥日報」中國科大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近日,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量子中繼是在噪聲信道中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而量子糾纏純化是量子中繼中的關鍵操作,利用量子糾纏純化操作可以從兩份糾纏度較低的糾纏態中提煉出一份糾纏度較高的糾纏態。此前的糾纏純化協議都是利用兩對低糾纏度的光子對實現,而中國科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僅需一對超糾纏光子對的糾纏純化方案。
  • 【科技日報】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
  • 我國量子計算研究獲重要進展: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陸朝陽、霍永恆等人領銜,和多位國內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種新型理論方案,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機超越經典計算機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評價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
  • 中國科大實現多自由度超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存儲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小組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及多自由度的超糾纏,主要研究成果分別於10月21日和11月14日發表在國際光學期刊《光:科學與應用》[Light: Sci. & Appl.
  • 中國團隊實現單光子源「三項全能」
    Ou(區澤宇)和Leonard Mandel發現了一種雙光子量子幹涉效應,實現了兩個單光子的「對話」【1】。這個過程的發生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就是兩個光子一定要「全同」;也就是說,從量子力學原理上,兩個光子一模一樣,根本不可能分得清誰是誰。  Hong-Ou-Mandel幹涉效應原理圖。當兩個一模一樣的光子分別從上、下方向射向一個半透半反的分束器,結果存在1、2、3、4四種可能。
  • 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再次刷新單光子源綜合性能的國際紀錄
    中國科大在高性能單光子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德國維爾茲堡大學Hofling小組以及丹麥科技大學Gregersen等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
  • 中國科大等在固態量子光學領域取得進展
    進一步,研究組通過該方法在微腔耦合的半導體量子點體系上實驗實現了無雷射背景的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單光子源,為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目標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新工具。相關論文以長文的形式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物理》上。
  • 【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我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高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中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央廣網合肥1月12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