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2021-01-20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物理評論快報》日前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在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網站專門撰文介紹。

  量子點是通過分子束外延方法製備的半導體量子器件,又被稱為「人造原子」,原理上可以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理想的單光子源。為了能夠真正用於可擴展、實用化的量子信息技術,單光子器件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核心性能指標:單光子性、高全同性和高提取效率。儘管從2000年開始,國際上許多研究機構對量子點光學調控進行了長期和大量的探索,然而這三個核心指標一直無法得到同時滿足,成為固態量子光學領域15年來懸而未決的重大挑戰。

  2013年,潘建偉、陸朝陽等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激發,實現了當時國際上全同性最好的單光子源。但是由於量子點平面腔結構的限制,之前的實驗中螢光收集效率較低。為了大幅提高螢光提取效率,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分子束外延生長和納米刻蝕工藝結合,獲得了低溫下與量子點單光子頻率共振的高品質因子光學諧振腔。因此,實驗產生的單光子源提取效率達到66%,單光子性優於99.1%,全同性優於98.6%,在國際上首次同時解決了單光子源的三個關鍵問題,成為目前國際上綜合性能最優秀的單光子源。

  實驗實現的量子點單光子源亮度比國際上最好的基於參量下轉換的觸髮式單光子提高了10倍,同時具有接近完美的全同性,而且所需雷射泵浦功耗降低1千萬倍(納瓦量級),這樣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可在將來應用於大規模光子糾纏,進一步推動多光子糾纏與幹涉度量學的發展。審稿人評價這個研究成果為「實驗傑作」,「在領域中有重要影響力」。《自然》雜誌在最近一期的「研究亮點」欄目中以「可實用化的單光子源」為題做了專門報導。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國家有關科教部門的支持。

中國科大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物理評論快報》日前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在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網站專門撰文介紹。
  量子點是通過分子束外延方法製備的半導體量子器件,又被稱為「人造原子」,原理上可以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理想的單光子源。為了能夠真正用於可擴展、實用化的量子信息技術,單光子器件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核心性能指標:單光子性、高全同性和高提取效率。儘管從2000年開始,國際上許多研究機構對量子點光學調控進行了長期和大量的探索,然而這三個核心指標一直無法得到同時滿足,成為固態量子光學領域15年來懸而未決的重大挑戰。
  2013年,潘建偉、陸朝陽等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激發,實現了當時國際上全同性最好的單光子源。但是由於量子點平面腔結構的限制,之前的實驗中螢光收集效率較低。為了大幅提高螢光提取效率,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分子束外延生長和納米刻蝕工藝結合,獲得了低溫下與量子點單光子頻率共振的高品質因子光學諧振腔。因此,實驗產生的單光子源提取效率達到66%,單光子性優於99.1%,全同性優於98.6%,在國際上首次同時解決了單光子源的三個關鍵問題,成為目前國際上綜合性能最優秀的單光子源。
  實驗實現的量子點單光子源亮度比國際上最好的基於參量下轉換的觸髮式單光子提高了10倍,同時具有接近完美的全同性,而且所需雷射泵浦功耗降低1千萬倍(納瓦量級),這樣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可在將來應用於大規模光子糾纏,進一步推動多光子糾纏與幹涉度量學的發展。審稿人評價這個研究成果為「實驗傑作」,「在領域中有重要影響力」。《自然》雜誌在最近一期的「研究亮點」欄目中以「可實用化的單光子源」為題做了專門報導。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國家有關科教部門的支持。

中國科大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團隊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新華社合肥1月26日電(記者徐海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自然》日前介紹了該成果。
  • 中國科大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量子點是通過分子束外延方法製備的半導體量子器件,又被稱為「人造原子」,原理上可以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理想的單光子源。
  • 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再次刷新單光子源綜合性能的國際紀錄
    中國科大在高性能單光子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德國維爾茲堡大學Hofling小組以及丹麥科技大學Gregersen等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
  • 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首次實現國際綜合性能最優單光子源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 中國科大實現世界最高品質的確定性量子點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的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2月4日,該工作以長文的形式發表在《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納米技術》上。這是我國在量子點光學量子調控領域發表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第一篇論文。
  • 室溫下首次實現電驅動單光子源
    高品質的單光子源是實現光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20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光電學院方偉與化學系金一政、彭笑剛合作,首次實現了室溫下基於膠體量子點的電驅動高純度單光子源,為研發實用化、集成化的單光子源開闢出一條新路。該成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
  • 量子霸權的頂端:近乎理想的單光子源
    圖1,產生高質量單光子源的矽基光子晶片圖片來源:Univeristy of Bristol利用集成光子學來開發可擴展量子技術具有龐大需求,限制瓶頸在於缺乏一種高質量的單光子片上光源。宣布效率本方案產生的單光子源無需額外濾波去掉雜散光譜,本身就具備高光譜純度和高宣布效率。單光子源的本徵宣布效率收到波導中線性和非線性的損耗影響。考慮到0.5 dB/cm的線性損耗,單光子源的宣布效率為95%,晶片外探測器的宣布效率為12.6%,相當於91%的晶片內部宣布效率。4.
  • 科學網—最亮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問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近日,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
  • 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原標題: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本報北京1月26日電 (喻思孌、楊保國)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 中山大學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
  •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發展了高品質單光子源,通過對共振螢光的直接測量,證明了0.59dB的強度壓縮,在第一物鏡處的壓縮量達到3.29dB。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大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獲得重要進展:達到海森堡極限最優測量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完全解決了量子比特么正演化算法中三個參數之間的精度制衡問題,實現了三個參數同時達到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
  • 中國科大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
    中國科大實現時間最優量子控制 2016-10-24 17:25:3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科大在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組裝量子點是通過半導體分子束外延技術生長的「人造原子」,被公認為是實現固態體系高品質單光子源和可擴展量子計算的可行方向。對量子點的高精度的相干操縱是進行高複雜性量子光學研究的關鍵,同時也是實現可實用化量子技術的必需途徑。為此,潘建偉小組發展了新穎的量子點共振激發、多雷射綴飾態、高效螢光提取和單光子濾波技術。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可於室溫操作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問世
    理論上,單光子量子發射器在每一脈衝雷射激發下應產生單一光子。為了驗證組件性質,他們將量子點所射出的光導入兩路徑中,並以兩組探測器進行時間測量,證實他們的GaN納米線量子點的確為單光子源。更重要的是,在室溫下依舊能觀察到此單光子源性質。研究人員相信這是因為GaN量子點位置能精準控制的原因。
  • 量子信息科學的新一代單光子源
    據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科學進展》雜誌發文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學教授Paul Kwiat和前博士後研究員Fumihiro Kaneda已建造了一種新的單光子源。雖仍在繼續改進中,但通過升級,此設備能高效產生近30個光子。這種級別的光子源正是光量子信息應用所需要的「利器」。 迄今為止,可用單光子的最大發電效率一直很低。這是為什麼呢?
  • 中科大首次實現天文尺度的量子幹涉
    成果近日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獨立光子之間的量子幹涉,是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 1997年以來,潘建偉和同事們通過對單光子空間、頻率和時間等量子態的相干操縱和精確濾波,在國際上引領了多光子糾纏和幹涉獨立的發展,並系統性地把它應用於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量子通信、現實條件下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光學量子計算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