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科學的新一代單光子源

2020-12-04 科技工作者之家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量子信息科學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科學家們希望藉助量子力學的奇異性質解決計算、通信、傳感以及精密測量系統中的難題。光學量子信息處理就是這一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建造能夠可靠製造單光子的單光子源,是促進量子信息科學研究的關鍵之一。不過由於量子過程本質上有隨機性,搭建這種光子源的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挑戰性。

據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科學進展》雜誌發文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學教授Paul Kwiat和前博士後研究員Fumihiro Kaneda已建造了一種新的單光子源。雖仍在繼續改進中,但通過升級,此設備能高效產生近30個光子。這種級別的光子源正是光量子信息應用所需要的「利器」。 迄今為止,可用單光子的最大發電效率一直很低。這是為什麼呢?量子光學研究人員經常使用自發參量下轉換(SPDC)的非線性光學效應來製造光子對。在設計好的晶體中,一個高能光子可以分裂成一對低能光子。產生光子對非常重要:研究人員探測到其中一個光子,導致其被破壞,可以「預示」另一個光子的存在,即光子源的單光子輸出。但是,要實現一個光子到光子對的量子轉換是非常困難的。Kwiat指出:「SPDC是一種量子過程,它具有不確定性。恰好產生一對光子的概率最多只有25%。」

Kwiat和Kaneda使用「多路復用」技術解決了SPDC的低效問題。Kwiat說:「把一堆不同的可能性映射到一個可能性上面,這可以顯著提高成功的機率。」將光源脈衝40次,基本上可以保證每次運行至少能產生一個光子對。更重要的是,光子存儲每個周期內的延遲線損耗率只有1.2%。由於光源會被脈衝多次,低損耗率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最初幾次脈衝中產生的光子很容易丟失。

當光子最終被釋放時,它們被高效率地耦合到了單模光纖中。這正是光子在量子信息應用中需要達到的狀態。Kwiat認為,以這種方式製造光子,效率的提升是顯著的。例如,如果一種應用需要一個12光子的光子源,那麼研究人員只需將6個獨立的SPDC源排成一行,等待它們出現同時製造光子對的事件就行了。他說:「雖然很多研究人員已經使用了多個光子態,但他們需要等上大約兩分鐘。我們能夠根據製造速度計算可能性。雖然我們的嘗試頻率很低,大概每兩微秒一次,但由於我們使用了多路復用技術,效率反而高得多——我們每秒可以產生近4000個12光子事件。換句話講,我們的速度加快了接近50萬倍。」然而,Kwiat等認為,新技術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下轉換過程的隨機性可能會產生多個光子對,而非單個光子對。

接下來,Kwiat團隊將如何處理這些罕見的非需多光子事件呢?Colin Lualdi是Kwiat團隊的研究生,他正在利用光子數字解析探測器升級光源。這種改進將有助於完全消除多光子事件的問題。此外,Kwiat團隊還在致力於提高單光子源設備各個組件的效率。Lualdi堅信,升級版單光子源設備的單光子生產速度將遠超現有水平。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責編:張夢

期刊來源:《科學進展》

期刊編號:2375-2548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0/191005134020.htm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實現世界最高品質的確定性量子點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的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2月4日,該工作以長文的形式發表在《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納米技術》上。這是我國在量子點光學量子調控領域發表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第一篇論文。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為精密測量技術提供了新的物理資源。單光子源是光量子信息技術中的關鍵器件,不僅可以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也是量子精密測量的重要資源。
  • 量子霸權的頂端:近乎理想的單光子源
    圖1,產生高質量單光子源的矽基光子晶片圖片來源:Univeristy of Bristol利用集成光子學來開發可擴展量子技術具有龐大需求,限制瓶頸在於缺乏一種高質量的單光子片上光源。這項技術可以應用於在新藥研發、新材料研究、破解加密密碼以及解決AI大數據領域中最優路徑等機器學習問題等領域。02背景介紹集成光子學是量子信息處理的高效的平臺,而光學量子計算的構架亟需高質量的信息載體。
  • 中國科大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物理評論快報》日前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在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網站專門撰文介紹。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
  • 室溫下首次實現電驅動單光子源
    高品質的單光子源是實現光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20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光電學院方偉與化學系金一政、彭笑剛合作,首次實現了室溫下基於膠體量子點的電驅動高純度單光子源,為研發實用化、集成化的單光子源開闢出一條新路。該成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
  • 中科大團隊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新華社合肥1月26日電(記者徐海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自然》日前介紹了該成果。
  • 可於室溫操作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問世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氮化鎵(GaN)量子點(quantum dot, QD)可在室溫下發出單一光子。此發現證明這些具有寬能隙的三族氮化物半導體能作為室溫單光子源,該結構非常適合應用於未來量子信息處理器中的晶片通訊(on-chip communication)。
  • 科學網—最亮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問世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近日,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
  • 中山大學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
  • AI科學新聞|「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AI科學新聞|「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新一代單光子光源:為光學量子信息處理鋪路
    背景 過去二十年來,科學家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他們利用量子力學奇特的天性,來解決計算與通信領域以及精密感測系統中的難題。 為了推進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研究,一項關鍵的資源就是高效且可靠地產生單光子的光源。
  • 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本報合肥10月19日電 記者常河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馬蘭·史高麗、德國維爾茲堡大學斯文·霍夫林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4個國家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定向項目出爐,分別由誰牽頭?
    6月18日,科技部網站發布消息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2019年擬支持4個定向委託項目,國撥經費總概算1.1億元。分別為北京大學牽頭的「自旋超導等新型關聯體系的量子態」、中科院物理所牽頭的「小量子體系」、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構築與操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的「光學量子計算」。
  • 中國科大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央廣網合肥10月19日消息(記者劉軍)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Sven Hofling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Sven Hofling等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網站以「面向完美的單光子源」(Toward a Perfect Single-Photon Source)為題專門對該工作做了高亮報導。
  • 中科大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本報合肥10月21日電(記者徐靖)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德國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這是自從2000年實現量子點單光子源後,科學家通過20年的努力首次在該體系直接觀測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以「編輯推薦」形式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科大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10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國外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這是自從2000年實現量子點單光子源後,科學家通過20年的努力首次在該體系直接觀測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