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最亮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問世

2021-01-16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近日,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

具有軌道角動量的單光子源是高維量子信息處理的關鍵器件。迄今為止,產生攜帶軌道角動量的單光子都是由非線性過程概率性產生,且效率很低,成為制約高維量子信息處理的主要瓶頸。為此,研究人員提出將單量子點嵌入角向光柵微環諧振腔中的微納集成量子光源結構,使量子點與具有軌道角動量的微腔模式實現高效耦合,增強量子點的發光效率和角向光柵對單光子的向上散射。

實驗製備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把量子點精確定位在微腔的最佳位置,研究人員前期研究「三高」量子糾纏光子源時研發了螢光成像精確定位技術和微納加工製備技術,利用這些定位精度達10納米的技術,實現了量子點在角向光柵微環諧振腔中的精確定位,在國際上製備出光源亮度達0.23(4)的最亮晶片式觸發軌道角動量單光子發射器件。

該研究工作是首次在晶片上實現攜帶軌道角動量的單光子發射,為推進量子光源性能的按需調控和高維量子信息處理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外,製備的器件與半導體加工工藝兼容,具有尺寸小、可集成、可擴展的優勢。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0-00827-7

《中國科學報》 (2021-01-15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王雪華、劉進團隊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中國科大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為了能夠真正用於可擴展、實用化的量子信息技術,單光子器件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核心性能指標:單光子性、高全同性和高提取效率。儘管從2000年開始,國際上許多研究機構對量子點光學調控進行了長期和大量的探索,然而這三個核心指標一直無法得到同時滿足,成為固態量子光學領域15年來懸而未決的重大挑戰。  2013年,潘建偉、陸朝陽等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激發,實現了當時國際上全同性最好的單光子源。
  • 可於室溫操作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問世
    理論上,單光子量子發射器在每一脈衝雷射激發下應產生單一光子。為了驗證組件性質,他們將量子點所射出的光導入兩路徑中,並以兩組探測器進行時間測量,證實他們的GaN納米線量子點的確為單光子源。更重要的是,在室溫下依舊能觀察到此單光子源性質。研究人員相信這是因為GaN量子點位置能精準控制的原因。
  • 中科大團隊實現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單光子源
    為了能夠真正用於可擴展、實用化的量子信息技術,單光子器件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核心性能指標:單光子性、高全同性(即基本粒子的內稟屬性完全相同)和高提取效率。儘管從2000年開始,國際上許多研究機構對量子點光學調控進行了深入探索,然而這三個核心指標一直無法得到同時滿足,因而成為固態量子光學領域15年來懸而未決的重大挑戰。
  • 中國科大實現世界最高品質的確定性量子點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量子點脈衝共振螢光的確定性高品質單光子源。2月4日,該工作以長文的形式發表在《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納米技術》上。這是我國在量子點光學量子調控領域發表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第一篇論文。
  • 量子霸權的頂端:近乎理想的單光子源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封面圖來源:pixabay撰稿 | 何泊衢01導讀量子計算是最前沿的技術之一,大規模可擴展的量子計算機能解決目前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也難以解決的問題
  • 室溫下首次實現電驅動單光子源
    設計製造出可集成化、使用方便的理想的單光子源一直是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2014年起,方偉等學者就嘗試用膠體量子點來製造新型的單光子源。膠體量子點是一種已知的發光性能極好的納米晶體材料。科學家要實現的目標是:如何讓單個量子點在室溫下通過電激發,高效地發出一個光子。在量子點中,如果電子與空穴複合,就會發出光子。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在此基礎上,研究小組發展了高品質單光子源,通過對共振螢光的直接測量,證明了0.59dB的強度壓縮,在第一物鏡處的壓縮量達到3.29dB。
  •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潘建偉團隊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發展高品質單光子源 高質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術的關鍵器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
  •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問世 2018-12-13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語音播報   據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網站近日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了全球首個軌道角動量
  • 圓偏振可見光可改變光子軌道角動量
    可見波長圓偏振光可通過等離子體超穎表面改變光子軌道角動量。
  • 量子信息科學的新一代單光子源
    據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科學進展》雜誌發文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物理學教授Paul Kwiat和前博士後研究員Fumihiro Kaneda已建造了一種新的單光子源。雖仍在繼續改進中,但通過升級,此設備能高效產生近30個光子。這種級別的光子源正是光量子信息應用所需要的「利器」。 迄今為止,可用單光子的最大發電效率一直很低。這是為什麼呢?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 郭光燦等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 上海交大製備出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新聞—科學網
    12月25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教授團隊製備出世界上首個軌道角動量波導光子晶片,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並作為
  • 光子的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
    角動量又分為自旋和軌道兩部分,這裡主要討論它們的物理起源,以及解釋光子的自旋為什麼是±1。一、電磁場的場動量 (Minkowski)由Lorentz力得到的力學動量是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自旋角動量(SAM),第二部分就是軌道角動量(OAM),下面來解釋一下它們的物理意義。
  • 軌道角動量電磁波在無線通信系統中的應用
    電磁波的軌道角動量為無線通信系統提供了另一個復用維度,所以預見其傳輸能力無可限量。此外,由於軌道角動量在理論上可以擁有無窮維階數( 可取任意的整數值),故理論上同一載波頻率利用軌道角動量電磁渦旋復用可獲得無窮的傳輸能力[3]。 3 軌道角動量電磁波的特點 軌道角動量電磁波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對於的情況,電磁波的相位分布沿著傳播方向呈螺旋上升的形態。圖2列出了具有不同拓補電荷的軌道角動量電磁波的等相位面。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
  • 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