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2021-01-16 央廣網

央廣網合肥1月12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桂運安)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了解,量子中繼是在噪聲信道中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而量子糾纏純化是量子中繼中的關鍵操作,利用量子糾纏純化操作可以從兩份糾纏度較低的糾纏態中提煉出一份糾纏度較高的糾纏態。此前的糾纏純化協議都是利用兩對低糾纏度的光子對實現,而中國科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僅需一對超糾纏光子對的糾纏純化方案。

中國科大聯合團隊在實驗上製備出偏振和路徑分別處於糾纏態的超糾纏光子對,並在11公裡長的多芯光纖裡進行糾纏分發,然後進行量子糾纏純化操作。實驗結果表明,分發後的偏振糾纏和路徑糾纏初始保真度均為約0.665時,純化後保真度可以提升到0.774;初始保真度均為約0.771時,純化後保真度則可提升到0.887。他們還首次將糾纏純化用於量子密鑰分發,純化前糾纏態的糾纏度太低,產生的有效密鑰率為0,而經過純化後有效密鑰率提升到0.371。

此外,由於只需要使用一對超糾纏光子對,該方案的純化效率(每秒大約輸出400對)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

該成果邁出糾纏純化從實驗室到遠距離的關鍵一步,大幅提升了純化效率,為實現高效率量子中繼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高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合肥日報」中國科大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近日,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量子中繼是在噪聲信道中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而量子糾纏純化是量子中繼中的關鍵操作,利用量子糾纏純化操作可以從兩份糾纏度較低的糾纏態中提煉出一份糾纏度較高的糾纏態。此前的糾纏純化協議都是利用兩對低糾纏度的光子對實現,而中國科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僅需一對超糾纏光子對的糾纏純化方案。
  • 中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量子糾纏純化 效率提升6000多倍
    中新社合肥1月1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合作者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與南京郵電大學合作,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科研團隊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了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了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
  • 「中安在線」中科大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記者1月12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安徽日報」中科大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邁出糾纏純化從實驗室到遠距離的關鍵一步,大幅提升了純化效率,為實現高效率量子中繼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我國科學家用新技術實現11公裡量子糾纏「純化」
    量子糾纏是實現量子通信的重要基礎,但糾纏態非常脆弱容易消失。
  • 我國首次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效率比國際提升6000多倍
    據《科技日報》1月13日報導,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了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了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陳根: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效率提升6000倍
    以量子信息科學為代表的量子科技不斷進步,形成了新的科學前沿。其中,量子網絡被認為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因而成為量子信息領域最重要的長遠目標之一。量子網絡的發展可以粗略地分為量子密鑰網絡、量子存儲網絡以及量子計算網絡三個階段。目前的科技仍處於最初級的量子密鑰網絡階段,即只能實現網絡中兩個節點間較短距離的點對點密鑰分發。
  • 量子糾纏純化效率提高6000多倍 遠超國際最好水平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了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量子糾纏純化效率提高6000倍,量子網絡的重要一步
    其中,量子網絡被認為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因而成為量子信息領域最重要的長遠目標之一。量子網絡的發展可以粗略地分為量子密鑰網絡、量子存儲網絡以及量子計算網絡三個階段。目前的科技仍處於最初級的量子密鑰網絡階段,即只能實現網絡中兩個節點間較短距離的點對點密鑰分發。
  • ...高原升溫、遠望3號船、全基因組精細圖譜、量子糾纏純化、RNA-DNA
    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自主製造的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1月13日在成都下線啟用,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該研究成果1月1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對周邊地區幾十億人民生活、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都有重要影響。1960年以來,青藏高原以全球兩倍的升溫速率變暖,在此異常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總體變溼但區域差異明顯,表現為季風區降水減少和西風區降水增加。
  • 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青藏高原升溫、遠望3號船、全基因組精細圖譜、量子糾纏純化、RNA-DNA
    設計時速620千米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下線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自主製造的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1月13日在成都下線啟用,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該研究成果1月1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對周邊地區幾十億人民生活、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都有重要影響。1960年以來,青藏高原以全球兩倍的升溫速率變暖,在此異常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總體變溼但區域差異明顯,表現為季風區降水減少和西風區降水增加。——《中國科學報》
  • 中國科學家突破遠距離量子網絡關鍵技術
    量子隱形傳態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從而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是當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人類能否通過量子糾纏實現人與物體遠距離傳送即「乾坤大挪移」?
    自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以來,人類對量子的研究已經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其中,對量子糾纏現象的研究和應用成果最為顯著。那麼什麼是量子糾纏呢?所謂量子糾纏是指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距離遙遠,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進展。6月15日,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論文。《自然》雜誌發布了題為「基於衛星的遠距離安全通信」的新聞稿加以推介。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這一成果1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研究結果表明,與糾纏光子相比,多節點之間的原子–光子糾纏可能更適合量子糾纏的遠距離傳輸。本項研究演示了兩個相距 50 公裡的量子存儲器的糾纏,這一距離足以連接兩座城市,並比之前報導的距離要遠得多,或為實現多節點、遠距離糾纏鋪平了道路,有助於量子網際網路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