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2020-12-04 環球網

本報合肥8月13日電 (記者徐靖)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審稿人評價該工作「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

一個完美的單光子源需要同時滿足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等嚴苛條件。中國科大研究組從2013年起一直引領高性能單光子源的發展。然而,要實現完美的單光子源,還存在著兩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一是量子點會隨機發射兩種偏振的光子,二是共振激發需要消除背景雷射。

解決上述兩個關鍵問題需要理論和實驗的同步創新。在理論上,中國科大研究組提出採用橢圓微腔打破對稱性的方案,使腔模劈裂成兩個非簡併的垂直偏振的模式,從而選擇性地增強單一偏振的單光子。在實驗上,研究組發展了垂直偏振無損消光技術,從而同時解決了上述的兩個難題。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分別在窄帶微柱和寬帶靶眼微腔中,實驗製備同時滿足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再次刷新了單光子源綜合性能的國際紀錄,為「量子霸權」目標的實現邁進了重要一步。這項成果標誌著我國在可擴展光學量子信息技術方面在國際上進一步擴大領跑優勢。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我國量子計算研究獲重要進展: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陸朝陽、霍永恆等人領銜,和多位國內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種新型理論方案,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機超越經典計算機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評價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
  •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觀察者網1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科技日報】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小組與其合作者,首次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
  • 中國團隊實現單光子源「三項全能」
    Ou(區澤宇)和Leonard Mandel發現了一種雙光子量子幹涉效應,實現了兩個單光子的「對話」【1】。這個過程的發生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就是兩個光子一定要「全同」;也就是說,從量子力學原理上,兩個光子一模一樣,根本不可能分得清誰是誰。  Hong-Ou-Mandel幹涉效應原理圖。當兩個一模一樣的光子分別從上、下方向射向一個半透半反的分束器,結果存在1、2、3、4四種可能。
  • 中國科大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量子點是通過分子束外延方法製備的半導體量子器件,又被稱為「人造原子」,原理上可以為量子信息技術提供理想的單光子源。
  • 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首次實現國際綜合性能最優單光子源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 我首次實現容忍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實驗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容忍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實驗   最新發現與創新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合作團隊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
  • 容忍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首次實現
    記者6月12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
  • 【中國科學報】容忍光子損失玻色採樣實驗首次實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該研究成果為通過玻色採樣實現量子霸權開闢了一條高效的途徑,並於近日以「編輯推薦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助力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科學家實現了利用單電子流產生單光子
    圖片:自然通訊(2020)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通過在專門設計的發光二極體(LED)中移動單電子來產生單光子的新技術。這項技術發表在《自然通信》雜誌上,可以幫助發展新興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單個光子(光的基本粒子)可以承載數百公裡的量子信息傳遞。因此,可以產生單個光子的光源是許多量子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研究實驗室已經可以利用半導體中的自組裝量子點或金剛石中的結構缺陷製造了單光子源。這些點和缺陷的形成是一個隨機過程,因此很難預測這些單光子源的位置和光子能量(或波長)。在將光子源集成到大型量子網絡中時,這種隨機性可能會帶來挑戰。
  • 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高性能單光子探測技術」項目召開...
    2018年7月16日下午,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性能單光子探測技術」項目2018年年中工作總結會在合肥召開。專家建議項目應進一步拓展應用,加強低溫等相關技術的工程化,同時希望項目完成通信波段高性能單光子探測器驗收指標的同時,能夠加強在探測機理方面的研究。
  • 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原標題:中國科技大學實現國際最優單光子源 本報北京1月26日電 (喻思孌、楊保國)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
  • 容忍光子損失玻色採樣實驗首次實現—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
  • 中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新思路
    這是自從2000年實現量子點單光子源後,科學家通過20年的努力首次在該體系直接觀測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無條件超越經典極限的精密測量奠定了科學基礎,也為在極低光功率下定義發光強度坎德拉這一基本國際單位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 浙大科學家實現室溫下光子「單行」 量子通信要靠它
    高品質的單光子源是實現光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
  • 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再次刷新單光子源綜合性能的國際紀錄
    中國科大在高性能單光子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恆等和中山大學餘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德國維爾茲堡大學Hofling小組以及丹麥科技大學Gregersen等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並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見,理想的單光子源是量子通信的基礎,其特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這種光源嚴格意義上講是無法實現單光子脈衝的,實際做法是儘量降低每個脈衝裡含有兩個以上光子的機率,降低到不會對安全性產生影響。通信系統中是存在損耗的,即使脈衝中含有兩個以上的光子也很少帶來安全隱患,此外由於脈衝大多是不含光子的空脈衝,因此嚴重降低了密鑰分配系統的傳輸效率,同時也增加了系統的誤碼率。所以高性能單光子源的研究已經成為影響量子通信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 AI科學新聞|「完美的單光子源」為量子精密測量奠定基礎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論文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