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首次成功: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由中科大實驗驗證

2020-12-04 瑞拉的深邃幻想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團隊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講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

這個訊息代表了很多東西,但為了更好理解,在開始講關於這篇文章的更多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句話。下文將先講「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隨後講「首獲」,最後才會講到「實驗驗證」。

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要講起來也挺複雜,就讓我們量子開始。

在物理學中,量子是參與相互作用的任何物理實體的最小數量。也就是說,一個物理性質可以被「量化」,這意味著物理性質的大小只能採用由一個量子的整數倍組成的離散值。

舉個通俗的例子來說,一箱紙中,「箱」既是容器,也是一個衡量單位,隨後便是一疊紙,一張紙。到了「張」以後,剪碎紙張可以變成一條紙,特別特別碎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稱它為一粒紙。這個「粒」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比較小的單位了,再小?再小基本就用不到了。而量子,則是指物理界中最最最小的單位,因為已經無法再分割得更小了。

但是吧,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像紙一樣是固體量子的提出也紙能分成多少份或者分成多小沒有任何關係而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有很多物理現象無法解釋,一個沉迷於研究「黑體輻射」的科學家提出了「能量子」這個說法,用作能量的最小單位。因此,誕生了一直都很高大上的「量子力學」。

所以關於量子,不能從固體上面去解釋的話,最常見的就是用於「光」上,作為一種單位。1905年愛因斯坦把「量子」引進了光學裡,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其實也就是後來大家多多少少都聽過的「光子」。

結一下就是量子既是波也是粒子,但也可以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是不是很繞口?反正就是這個實驗裡你說它是波,它確實有幹涉和衍射,但對不起,它沒有對應的確定的物理量;那個實驗裡你說它是粒子,它確實可數,有確定的質量和電荷,但不好意思,他沒有確定的軌道。

接著我們來解釋一下量子相位估計裡的相位

相位是用來描述信號波形變化的度量,通常用角度作為單位,所以也稱作相角或相。這個東西是比較常見的,當信號波形以一定周期的方式發生變化,波形循環一周就是三百六十度。說起來搞笑,我其實真的經常見到,畢竟我每天都玩魔獸世界。最近經常打的安琪拉神廟裡的克蘇恩就很適合出現在這裡,為大家現身說法。

其實古代也有相位這個概念,比如月有陰晴圓缺的月相,也屬於這個相位的概念。其實月相說白了就是月球的相位。平時更不要說了,光一個耳機就能經常接觸到相位。說實在話,耳機的科技裡,其實很多時候,在原有基礎上,做個相位調整就可以得到更符合人體構造的聽感。

相位看似簡單,其實吧,它是個特別重要的東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量子力學跟經典力學相比,其實就是多了個相位……

說到這裡,我們總算要量子相位估計」了

量子相位估計,顧名思義是用來估計相位的整體操作的特徵向量的。更精確地說,量子相位估計其實是一種量子算法,是量子傅立葉變換的一個重要應用。它在其它量子算法中經常用作子例程,是很多量子算法的基本步驟,其中包括Shor's算法(秀爾算法)和HHL算法(線性方程組的量子算法)。

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名詞,就剩下「分布式」沒講了。這其實才是這個實驗的大頭。這裡先賣個關子,後文會著重提到。

分布式監控與離散監控之間的示意圖比較

接下來是「首獲」其實這個詞就挺直白的。代表著一個發現,一個全新且一個了不起的成果。

根據合肥科技日報的報導,他們是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裡獲悉這一消息的。中科大的潘建偉院士以及他的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首次實現了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不僅僅在國內是首次,在國際上也是第一次實現,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

這個成果已經於11月30日在線發表在了《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上。據說在投稿期間,幾位審稿人對這項實驗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讚這是一項「重要的裡程碑工作」。

現在我們終於要來講講「分布式」這三個字了。

「分布式「在這裡指的是分布式傳感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同時執行多項任務,主要是可以在多個遠程空間節點上完成精密測量的任務。日常生活中我們比較常接觸到的光纖傳感器(利用光纖的物理特性實時測試某個場地的空間時間狀態),以及DSN分布式無線傳感器網絡(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都是採用的這種技術。

所以這種分布傳感技術是相當適合用於執行量子相關計算的任務的。量子網絡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重要組成,在執行各類遠程多節點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當對多個空間分布的參量進行測量時,分布式量子傳感能夠實現超越經典統計極限的測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傳感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選擇並製備能夠實現對多個參量最優測量精度的量子糾纏態。

這篇已發表的文章裡就詳細講述了他們關於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實驗情況,我摘抄並稍作翻譯了一些他們的文章摘要過來

「分布式量子計量可以提高檢測超出經典限制的空間分布參數的靈敏度。在這裡,我們展示了具有離散變量的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以實現海森堡極限相位測量。基於模式和粒子中的並行糾纏,我們展示了針對單個相移和平均相移的分布式量子感測,其誤差減小幅度分別高達散粒噪聲極限1.4 dB和2.7 dB。此外,我們展示了一種具有並行模式糾纏和每種模式下移相器多次通過的組合策略。特別是,我們的實驗使用了六個糾纏光子,每個光子最多通過移相器六次,並獲得了總數為N的光子通過= 21,在低於散粒噪聲限制的4.7 dB處減少了誤差。我們的研究為常規量子網絡中分布式量子傳感糾纏和相干的好處提供了忠實的驗證。」

這些摘要表明,中科大這個研究團隊的該項工作成功實現了多參量分布式量子傳感的原理性實驗驗證。通過評估不同糾纏結構情況下的測量精度,驗證了糾纏結構對測量精度的增強效果。也擴展了資源利用率和可測量的參量數量,朝分布式量子傳感的實際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學者首次驗證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
    記者12月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實驗驗證首次實現
    本報合肥12月1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
  • 科學家首次完成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實驗驗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 中科大獲國際裡程碑式實驗成果: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驗證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團隊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講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 這個訊息代表了很多東西,但為了更好理解,在開始講關於這篇文章的更多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句話。下文將先講「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隨後講「首獲」,最後才會講到「實驗驗證」。
  • 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通訊員 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完成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實驗驗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審稿人對該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稱讚這是一項「重要的裡程碑工作」。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2月1日消息(餘予)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據了解,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用於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個節點上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和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分布和溫度場分布的有效監測。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技術也邁進了量子化時代。量子網絡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重要組成,在執行各類遠程多節點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分布式傳感是一種可用於同時執行遠程空間多個節點上精密測量任務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和工程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該項技術可用於橋梁、飛機等大型結構的應力場分布和溫度場分布的有效監測。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技術也邁進了量子化時代。量子網絡作為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的重要組成,在執行各類遠程多節點任務中起著重要作用。
  • 我國量子科技又一突破!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於11月30日在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潘建偉團隊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上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於11月30日在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審稿人稱是「重要...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於11月30日在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我國學者研究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2月1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與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人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技術,近期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國學者在量子精密測量上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社合肥12月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量子精密測量上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打開APP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李倩 發表於 2018-09-25 15:27:03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範靖雲、馬雄峰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礎科學實驗室合作,在發展高品質糾纏光源和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器件的基礎上,利用量子糾纏的內稟隨機性,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 中國學者研究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與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人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技術,近期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新華社)
  • 中科大:完全可控的相位消相干量子模擬器研製成功
    原標題:完全可控的相位消相干量子模擬器研製成功在量子計算機的研製過程中,相位消相干能否克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記者8月31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研究組與合作者最近成功研製出光子頻率和相位均可調控的量子模擬器,通過編程控制即可實現任意的相位消相干過程。該成果8月27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經典計算機的基本單元是比特,其值可以是0或1。環境幹擾導致比特的值由0變為1,1變為0時,就會出錯。量子計算機的基本單元是量子比特,可以處於0和1的疊加狀態。
  • 杜江峰-快樂的量子「囚徒」
    是他,使中國成為成功實現四量子位以上量子計算的三個國家之一;是他,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量子博弈的實驗;是他,在國際上第一次實驗觀測到混合量子態的幾何量子相位。  他,快樂向前,執著向前:「我的路還很長,我的目標還很遙遠……」   杜江峰,1969年6月生,1985年保送科大少年班,1990年留校工作。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每經編輯:王鑫據中國科技大學官網8月13日刊文,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張東輝院士、楊學明院士等人,利用自主發展的具有國際上最高解析度的交叉分子束離子成像裝置,結合高精度量子分子反應動力學理論分析,對氫原子和氫氘分子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展開深入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在實驗上,王興安和楊學明等人自主研製了一臺獨特的結合閾值雷射電離技術,以及離子速度成像技術的交叉分子束反應動力學研究裝置,使得實驗上獲得的氫原子產物的散射角度解析度達到了世界上同類儀器的最高水平。利用這一裝置,研究小組成功地測得了氫原子+氫氘分子→氫氣+氘原子反應的全量子態分辨產物速度影像,在實驗上觀測到了轉動態分辨的氫氣產物前向角分布快速振蕩結構。
  • 中國科大科學家所在團隊首次實現「天文學尺度」量子幹涉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和浙江大學王大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Sven Hofling、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Jonathan Dowling、上海紐約大學Tim Byrnes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量子點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