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基砷化鎵量子點雷射器有望推動光計算發展

2020-11-25 OFweek維科網

日本東京大學宣稱首次在電泵浦矽基砷化銦/砷化鎵量子點雷射器中,實現1.3微米激射波長。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在矽(001)軸上直接生長砷化鎵。

在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生長量子點層之前,通常採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沿矽(001)軸生長。實現分子束外延引晶技術的替代技術涉及切割襯底,避免貫穿位錯、反相邊界和裂等晶體缺陷的產生。不幸的是,離軸矽與主流基於CMOS電子器件不兼容。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無法有效過濾位錯,或者生長有效發光的量子點。

該團隊認為1.3微米雷射器的發展有助於推動矽光子學解決低帶寬密度和高功耗等金屬布線問題,以用於下一代計算。

研究人員將n型襯底用於固體源分子束外延。首先將生長室溫度加熱至950℃,並進行5分鐘襯底退火。通過生長3個300納米厚砷化鎵層和在砷化鎵層上生長的銦鎵砷/砷化鎵應變超晶格,抑制貫穿位錯到達量子點層。量子點層的貫穿位錯密度為5×107/釐米2。研究團隊指出,在薄膜沉積過程中進行熱循環退火,有助於進一步降低位錯密度。

通過將生長溫度控制在500℃,並以每小時1.1微米的速度高速生長40納米厚鋁鎵砷引晶層,使反相邊界在沉積的砷化鎵緩衝層中的400納米範圍內消失,從而避免反相邊界的產生。

量子點橫向測量約30納米,密度為5×1010/cm2。該結構的光致發光強度是在GaAs襯底上生長的結構的80%。峰值波長為1250納米,半峰全寬為31毫電子伏。光譜中還可見波長為1150納米、半峰全寬為86毫電子伏的激發水平。

該材料被製造成80微米寬的廣域法布裡—珀羅雷射器。接觸層是金—鍺—鎳/金。襯底的背面被減薄到100微米。然後,將結構切割成2毫米長的雷射器。在不使用高反射率塗層的條件下,切割形成鏡面。

在脈衝注入下,最低的激射閾值為320安/釐米2。單個面的最大輸出功率超過30毫瓦。在25~70℃範圍內進行測量時,雷射閾值的特徵溫度為51開。在25℃時,斜率效率為0.052瓦/安。在連續波電流注入高達1000毫安的情況下,器件無法輻射雷射。

研究人員承認,與砷化鎵基雷射器相比,矽基雷射器表現出「輸出和熱特性等幾個特性的退化」。該團隊希望優化生長工藝,特別是種子層,以提高雷射器的性能。此次生長的矽基量子點雷射器具有砷化鎵緩衝層質量較低和臺面寬度大等缺點。研究團隊希望進一步優化生長過程,尤其是引晶層,以提高雷射器性能。此外,窄臺面寬度也能提高電流閾值和改進熱管理。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一研究所 作者:許文琪)

相關焦點

  • 準零維量子點雷射器的發展歷程及瓶頸
    隨著生長技術的不斷改進,二維量子阱材料的質量和器件的性能都有很大的提高,現在很多量子阱光電器件都實現了商業化。而更低維度的量子線、量子點,由於其特殊的結構,表現出比傳統半導體器件更優越的性能,成為最近研究的熱點。1982年日本東京大學的Arakawa等通過理論計算指出量子點雷射器的熱穩定性要比傳統的半導體雷射器有很大的提升。
  • 量子點雷射器: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發展的希望
    尤其是1.3 μm InAs/GaAs量子點雷射器,在其諸多優勢的基礎上,還可在無製冷和無光學隔離器的條件下工作,進而大大減少成本支出、能源消耗及器件尺寸,有望成為下一代光通信及光互連等系統的重要光源。
  • 廉價緊湊型量子級聯雷射器 實現6G電信連接有望指日可待
    量子級聯雷射器(QCL)是一種在中長紅外和太赫茲範圍工作的半導體雷射器在QCL中,電子負責發射光子進入隨後的量子阱中,由此一個電子可以產生幾個光子,效率非常高。從一個量子阱到另一個量子阱的過渡稱為「量子級聯」。圖片來源:網絡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有望用可飽和吸收體(SA)來製造廉價的、可引發短太赫茲脈衝的量子級聯雷射器(QCL)。
  • 趙勇傑:加速推動量子計算產業化發展
    ,但是相對量子通信來說,量子計算產業化過程相對較晚。而這也帶來整個量子計算的蓬勃發展,在最近一兩年之內,在產業界裡面其實有很多的工作,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上的工作,都在推動著整個量子計算產業向前快速的發展。
  • 交大團隊攻克兩種光子晶片技術,創立國內首家光量子計算公司
    思量量子由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賢敏教授創立,是國內第一家研發光量子計算產品的企業。光量子計算是量子科技的一個前沿領域,在這一領域誕生了多家初創企業,其中,矽谷的 PsiQ 公司已完成 5.5 億美元融資。
  • 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這種新材料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背景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組成六角形呈蜂巢狀結構的二維碳納米材料。
  • InfoMat:鈣鈦礦量子點雷射器綜述
    鈣鈦礦量子點由於具有高量子產率、高缺陷容忍度、可調諧帶隙、易於合成等優點近些年來備受關注。
  • 2020年度中國光學十大新聞出爐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入選
    超快調製微雷射器提出全光開關新原理2月28日,哈工大(深圳)宋清海教授團隊在超快調製微雷射器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其提出的全光開關新原理,有望突破超短切換時間與超低能耗之間的矛盾。該研究詳細報導了拓撲保護BIC的光開關機理,保證了微型雷射從徑向極化的環形光束到線性極化的旁瓣光的相互超快切換。BIC的極高品質因子能顯著降低雷射閾值,從而突破傳統全光開關的瓶頸。
  • 美國開發出新型納米級光源 透析納米雷射器技術簡介及發展應用
    光子技術有望使未來的計算機和網絡比現在快數千倍。「雷射、波導、非線性光學轉換器和光電探測器都是光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培東說:「一套成熟的納米光子技術將需要這些組成部分創造出納米光子集成電路。它們在其它方面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比如「晶片型實驗室技術(lab-on-a-chip)」或量子加密技術。  納米級光源最為重要的影響有可能是在生物成像領域。
  • 捕獲光子的新理論,旨在推動量子計算機發展!
    使用光粒子(光子)而不是電子來傳輸和處理數據的量子計算機,有望開創一個研究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實現救命藥物和新技術所需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光子是量子計算很有希望的候選者,因為它們可以在不丟失信息的情況下長距離傳播,但當它們存儲在物質中時,就會變得脆弱,易受退相干影響。
  • 單光子源技術推動量子通信發展
    所以高性能單光子源的研究已經成為影響量子通信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量子點單光子源:使用量子點可以穩定地發出單個光子流,每個光子可由光譜過濾器分離出來。與其他單光子源相比,量子點單光子源具有較高的振子強度,較窄的譜線寬度,且不會發生光退色。目前的半導體基本上可以覆蓋從可見光到紅外波段。量子點單光子源的研究一直很活躍。
  • 量子計算技術產業發展現狀與應用分析
    量子計算技術所帶來的算力飛躍將為高溫超導等複雜度較高的物理化學科學研究、新型材料研發、醫藥研究、能源勘探與人工智慧研究等領域開拓新局面,並有可能在未來引發改變遊戲規則的計算革命,成為推動科學技術加速發展演進的「觸發器」和「催化劑」。
  • 華工科技鋪墊量子點雷射器項目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王宏斌)華工科技日前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旗下子公司華工正源針對量子點雷射器項目的前景和挑戰,做了長期規劃和基礎鋪墊,主要集中精力解決了項目最前端的外延材料生長環節。
  • 量子計算發展歷程_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 計算部分 - CSDN
    量子計算機使用兩態量子系統比如電子的自旋、光的偏振等作為量子比特(qubit),由於量子態疊加原理能夠同時表示 0 和 1。量子比特較經典比特具有更多信息,且呈冪指數級別增加。企業聚集度:初創企業是量子計算技術產業發展中科技巨頭外的另一主要推動力量。初創企業大多脫胎於科研機構或科技公司,近年來,來自政府、產業巨頭和投資機構的創業資本大幅增加,初創企業快速發展。目前,全球有超過百餘家初創企業,涵蓋軟硬體、基礎配套及上層應用各環節。
  • 新方法|美國防部和美陸軍聯合資助高校研究矽中自旋—光子連接新方法,有望推動矽基量子計算的發展
    (量子位)信息的新方法,該工作有望推動矽基量子計算器件的製造科學工作。為了設計精細的耦合,研究小組利用光的電磁波特性,將光子的電場與電子的自旋狀態耦合起來。這項工作建立在小組先前的研究成果之上,證明了單個電子電荷與單個光子之間的耦合。為了將量子比特的自旋態傳輸到光子,研究人員將電子自旋置於一個大的磁場梯度中,這樣電子自旋就有了不同的方向,這取決於它所佔據的腔的哪一邊。磁場梯度結合了以前的電荷耦合,將量子比特的自旋方向與光子的電場耦合起來。
  • 量子級聯雷射器呈現出極端的脈衝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基於量子級聯雷射器發射的中紅外雷射,研究人員發展了一個基本的光學神經元系統 ,運行速度比生物神經的速度快10,000。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期刊《Advanced Photonics》上。
  • 瑞士研究者在量子級聯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量子級聯雷射器是一種明亮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在中遠紅外光譜區域發光。封閉環形腔使它們走上了通向超快脈衝的道路。復金茲堡朗道方程是連接許多物理領域的數學基礎,包括超導性、超流體、非線性光子學和水波。將一個新的物理系統或問題映射或近似到這個基本方程或它的許多導數之一,例如非線性薛丁格方程,通常標誌著理解整個系統的重大進展。
  • 量子點技術未來發展空間不可想像
    日前,TCL在浙江舉辦「科學家面對面——量子點顯示科技科普大講壇」活動,浙江大學教授、量子點資深專家彭笑剛,與來自全國各地100多位媒體記者,面對面探討了量子點顯示技術現狀以及未來前景。 彭笑剛介紹,量子點是溶液半導體納米晶,只需要改變量子點的尺寸,就可以調出需要的顏色,色純度非常高,且不需要擔心使用壽命問題。
  • 量子密鑰分發、智能雷射器等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這項研究將進一步推動集成光子晶片在光通信、人工智慧、雷射雷達、平行計算、三維光電集成等眾多高新領域快速發展和應用。光速,光子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我們已知宇宙中存在的最快速度。捕獲光子的軌跡一直是科學家們的夢想。但目前已有的商用高速相機和專業工業高速相機,對於超快速的過程探測來說還是太慢了。
  • 一文讀懂氮化鎵雷射器
    對於GaN基雷射器,雷射器結構如圖2所示,所面臨的問題目前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如何製備高質量InGaN/GaN多量子阱、如何減少內部光損耗以及如何增加空穴注入效率?二、發展過程1994年赤崎勇和天野浩教授首先報導了基於氮化鎵雙異質結構、波長為402.5 nm的受激輻射。1996年日本日亞公司中村修二領導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GaN基紫光雷射器。從此,波長為405 nm的氮化鎵紫光雷射器的發展和應用推動了高密度光存儲、雷射直寫光刻和光固化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