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零維量子點雷射器的發展歷程及瓶頸

2020-11-22 OFweek維科網

  1 引 言

  自1970年美國IBM公司的Esaki等提出超晶格概念後,引發了人們對二維(2D)量子阱材料的研究熱潮,對其開展了大量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工作,以期能將基於量子機理的效應應用於半導體雷射器領域。隨著生長技術的不斷改進,二維量子阱材料的質量和器件的性能都有很大的提高,現在很多量子阱光電器件都實現了商業化。而更低維度的量子線、量子點,由於其特殊的結構,表現出比傳統半導體器件更優越的性能,成為最近研究的熱點。1982年日本東京大學的Arakawa等通過理論計算指出量子點雷射器的熱穩定性要比傳統的半導體雷射器有很大的提升。1986年Asada等通過理論計算預言量子點結構的閾值電流密度相比二維的量子阱結構將會有顯著的降低,從而有望解決半導體雷射器中閾值電流密度過大的問題。

  所謂的量子點是由少量原子組成的準零維納米結構,原子數目在幾個到幾百個之間,三個維度的尺寸都小於100 nm,電子在三個維度上的運動受限制,量子效應非常顯著。在量子點中,由於量子效應,其載流子的能級類似原子有不連續的能級結構,所以量子點又叫人造原子。這些特殊能級結構,使得準零維量子點表現出獨特的物理性質,如量子尺寸效應、量子隧穿效應、庫侖阻塞效應、表面效應、量子幹涉效應、多體相關和非線性光學效應等,它對於基礎物理研究和新型光電器件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目前獲得準零維量子點材料的方法,主要有外延技術生長法、膠體法和腐蝕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膠體法和外延技術生長法。膠體法通常是指利用金屬的有機或無機物,在催化劑的作用下,經過溶膠而固化形成膠體量子點,形成的膠體量子點在離心力作用下可以塗覆在襯底表面,經過退火處理形成所需納米糰簇,點的尺寸與凝膠的時間和退火處理時間有關。該方法製備量子點方法的優點是方法簡單,不需要複雜的儀器設備,成本較低,可以大面積製備納米顆粒;缺點是不易形成高質量晶體顆粒和極易受到空氣中的灰塵汙染。而外延技術是獲得自組裝準零維量子點雷射器材料最常用的技術,其主要過程是利用當前先進的分子束外延(MBE)、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MOCVD)和化學束外延(CBE)等技術通過自組裝生長機理,在特定的生長條件下,在晶格失配的半導體襯底上通過異質外延來實現半導體量子點的生長,當外延材料的生長達到一定厚度後,由於晶格失配導致的應力釋放,外延材料就會形成半導體量子點,其大小與材料的晶格失配度有關。同時通過調控量子點材料生長流程和選擇不同材料體系,能夠實現量子點的能級調節,進而實現雷射器發光波長的調節。外延技術是目前獲得高質量半導體量子點比較普遍的方法,其缺點是對半導體量子點的生長都是在高真空或超高真空下進行,使得材料生長成本非常高。

  2 材料及器件發展瓶頸

  量子點雷射器是以準零維量子點作為增益介質的光電器件,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雖然在近些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其性能與理論預測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這主要是由於量子點材料製備及其器件結構等還存在如下的發展問題。

  2.1 材料均勻性問題

  自組裝半導體量子點材料的生長是在晶格失配襯底材料上通過異質外延實現的,其流程通常是先層狀生長,達到一定的厚度後(浸潤層),由於應力的釋放形成小島,即所謂的「準零維量子點」。量子點的大小與有源層的厚度和晶格失配度有關。雖然量子點的材料增益很大,是實現雷射的最佳增益介質材料,但通過自組裝技術生長的量子點一大特點是尺寸分布的不均勻性,使量子點發光峰非均勻展寬,發光峰半寬比較寬,遠大於二維半導體量子阱材料,這樣在雷射器的有源區內,實際上只有很少一部分量子點對雷射器的發光有貢獻,影響了雷射器激射閾值電流密度的進一步減低。因此,如何改變和控制生長條件來獲得尺寸均勻的量子點陣列,成為雷射器性能提高的一個瓶頸。

  2.2 量子點的密度問題

  作為雷射器增益介質材料,量子點的密度也是決定器件性能的一個重要參數,點密度越高,相應光電器件的性能越好,如較大輸出功率、溫度穩定性高、低閾值電流密度和高特徵溫度等。通常自組裝生長的準零維量子點密度與襯底生長界面的成核密度、生長溫度、生長速率和材料體系有關,在襯底成核密度高的晶面生長相對容易獲得高密度的量子點材料。另外生長條件對量子點的密度影響也非常大,合適的生長條件是儘量減少沉澱的原子在生長表面的擴散,這樣可以提高點的面密度。目前,自組裝生長技術獲得量子點面密度通常在10^10到10^11cm-2之間,相應雷射器的性能與商用量子阱雷射器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選擇適當的襯底生長晶面和合適的生長條件來提高量子點面密度,使得雷射器的性能達到理論預測值也是目前的一個挑戰。

  2.3 結構設計問題

  自組裝半導體量子點雷射器通常採用雙波導結構,用法布裡-珀羅(F-P)腔作為雷射增益腔面,波導材料通常是採用寬禁帶的複合半導體材料。為了提高有源區量子點的增益值,通常採用多層量子點結構,每層點之間採用幾十納米厚的材料間隔,以阻止不同層之間的點發生耦合,影響雷射器的效率。為了增加對載流子的限制,常用的辦法是把量子點生長到量子阱裡,這樣被量子點捕獲的電子不容易受到熱散射脫離量子點,提高了雷射器的效率。但是對於有源區空穴來說,能級的分離能間隔很小,受到熱散射機率很大,進而降低光電器件的效率。因此,如何設計有源區結構,減少出光面對光的損耗,降低熱對載流子的散射,提高雷射器的溫度穩定特性,這些都是當前準零維量子點雷射器性能提高面臨的問題。

  膠體法具有成本低、方法簡單和容易操控等優點,已成功用於製備II-V族半導體 CdSe、CdS、CdTe、ZnO、ZnS、ZnSe、PbS和PbTe量子點材料。與半導體Si和Ge不同,上述這些材料都是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不僅有高的螢光效率,而且螢光波長能覆蓋從紫外到紅外的範圍,同時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在發光二極體、量子點雷射器、生物系統探針以及光轉換器或調製器等領域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在膠體量子點材料中,CdSe、CdSe和ZnS等是目前國際上研究最深入的半導體量子點材料,人們廣泛地討論了其製備方法、發光特性、發光動力學過程和單光子源特性。雖然利用膠體法很容易製備準零維量子點材料,但是在雷射器方面,由於很難獲得高質量波導限制層材料和存在大量的非輻射俄歇複合等問題,利用該方法製備的雷射器性能還很差,因此如何設計雷射器結構和器件製備流程,提高膠體法製備的準零維量子點雷射器的性能,仍然是目前的一個挑戰。

  2.4 波長拓展問題

  量子點雷射器的發光波長與量子點材料體系和尺寸有關,有源區材料禁帶寬度越小和量子點尺寸越大,雷射器發射的波長越長。對於III-V族半導體量子點雷射器(主要集中在GaAs材料體系和InP材料體系),目前研究最多的是波長在通信波段的1.3 μm 和1.55 μm 雷射器。在GaAs材料體系中, InAs和GaAs的晶格失配度大(7%),通過調節量子點尺寸已經獲得高性能的1.3 μm 雷射器,甚至已經獲得激射波長接近1.55 μm 的量子點雷射器。而在InP材料體系中,由於InAs與InP的材料的晶格失配度小(3%),在InP上生長 InAs很容易實現 1.55 μm ,通過調節InAs的厚度和生長條件,已經實現最長激射波長為1.95 μm 雷射器。但是要實現波長更長的量子點雷射器,特別是在無線通信和毒氣檢測領域有非常重要應用價值的2~5 μm 量子點雷射器,儘管理論上利用InAsSb/InP材料體系的量子點雷射器可實現該波段的雷射器,但實際中如何自組裝生長InAsSb量子點材料和如何加工成窄脊條的器件也是目前的一個挑戰。

相關焦點

  • 量子點雷射器: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發展的希望
    此外,隨著摩爾定律逐漸接近極限,矽基光電集成技術成為未來半導體技術發展的方向。目前,制約該技術發展的瓶頸是缺少高效的矽基光源。面向大規模生產時,在Si襯底上直接外延III-V族材料是解決矽基光電集成缺少核心光源的理想技術方案。
  • 漫談雷射器的發展歷程
    雖然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誕生於1960年,但要追溯雷射器的發展歷程,還得從1917年說起,這一年,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的文章,建立了「受激輻射」的理論,為四十多年後雷射器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什麼是受激輻射?
  • 矽基砷化鎵量子點雷射器有望推動光計算發展
    日本東京大學宣稱首次在電泵浦矽基砷化銦/砷化鎵量子點雷射器中,實現1.3微米激射波長。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在矽(001)軸上直接生長砷化鎵。在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生長量子點層之前,通常採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沿矽(001)軸生長。
  • 高功率連續光纖雷射器技術演進及瓶頸!
    1、高功率光纖雷射器的發展歷程1.1 早期發展歷程1960年,世界上出現了第1臺真正意義上的雷射器,系紅寶石雷射器。次年,E.Snitzer研製出第1臺摻釹(Nd3+)光纖雷射器。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康寧公司根據高錕等人提出的理論研製出損耗4dB/km 的光纖,使得1.55μm 波長摻鉺(Er3+ )光纖雷射器迎來了發展,但由於Er的量子虧損較大,導致其無法實現高功率輸出。綜上,早年光纖雷射器的功率較低,大多在瓦級甚至毫瓦級以下,以1.55μm 通信波段摻鉺光纖雷射器較為著名,其主要用於光纖放大器,1.08μm 波段的光纖雷射器主要用於微電子及雷射打標等。
  • 一文看懂半導體雷射器發展歷程及應用現狀
    今天我們主角是半導體雷射器,小編將帶大家一起回顧它的發展歷程及應用現狀。雷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6年愛因斯坦發布的《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 一文。愛因斯坦首次提出受激輻射理論,為日後雷射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40年後,關於能否用半導體材料形成雷射的話題開始被物理學家注意,艾格瀚等科學家提出了許多半導體雷射器的設想及可能。
  • InfoMat:鈣鈦礦量子點雷射器綜述
    鈣鈦礦量子點由於具有高量子產率、高缺陷容忍度、可調諧帶隙、易於合成等優點近些年來備受關注。
  • 突破一項雷射器瓶頸
    導讀:本文開發了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為該類器件的產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有機-無機滷化鉛準二維(2D)的鈣鈦礦由於具有較低的成本,可調諧的顏色以及優異的穩定性和溶液加工性,使之成為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增益介質。光泵浦連續波(CW)雷射器廣泛應用於高密度的集成光電子器件中,並構成對電泵浦雷射器的關鍵步驟。
  • 量子點的發展歷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2/373529.htm  在當今納米研究領域,量子點算是明星材料之一。量子點技術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最初它是為了解決全球能源危機而發展起來的。
  • 華工科技鋪墊量子點雷射器項目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王宏斌)華工科技日前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旗下子公司華工正源針對量子點雷射器項目的前景和挑戰,做了長期規劃和基礎鋪墊,主要集中精力解決了項目最前端的外延材料生長環節。
  • 3分鐘了解準分子雷射器
    自1970年首次獲得準分子雷射輸出以來,準分子雷射技術得到不斷發展。特別是稀有氣體滷化物準分子雷射器,由於其紫外波段輸出效率高、脈衝能量大、工作穩定等特點,器件技術發展迅速並得到廣泛的應用。一般情況下,B態自發輻射壽命為幾十納秒,而基態X在10-13 s內便離解,是振動弛豫時間的量級,本質上是量子效率很高的雷射器。
  • 少即是多:量子點的的發展歷程——從定義到應用
    在這裡,我們通過匯總梳理了量子點(正是Paul Alivisatos在發展量子點材料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來為試圖這個問題題寫下小小的註腳。這是半導體納米晶研究快速發展時期系統研究量子點的早期經典之作。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研究,量子點的概念從最初的半導體納米晶也進行了延伸擴展,到如今鈣鈦礦量子點、碳量子點以及不含鎘的無機量子點等材料也成為了研究熱點。因此,這些新興材料的應用也將會被涉及到。
  • 納米科學:科學家克服了製造量子點顯示器的瓶頸!
    納米科學:科學家克服了製造量子點顯示器的瓶頸!(Phys.org) - 儘管在20世紀80年代發現了量子點,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些納米級發光半導體顆粒的廣泛商業應用。主要問題是需要將量子點沉積並圖案化到基板上,並且目前沒有方法能夠以高解析度和大規模實現這一點。現在,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通過結合兩種常規方法克服這種權衡:光刻法,其使用光來以高解析度對量子點進行圖案化;和逐層組裝,它使用量子點的電荷在大面積上均勻地沉積它們。
  • 一文讀懂氮化鎵雷射器
    多量子阱有源區的空穴注入是不均勻的,不僅是因為空穴的有效質量大,也因為在多層雷射器結構中存在的勢壘。極化電場使有源區多量子阱的能帶發生傾斜,提高了空穴注入的勢壘,從而使得空穴從p側的量子阱區注入n側的量子阱區變得困難。這種不均勻的空穴注入會導致雷射器閾值電流增大而斜率效率降低。
  • 量子阱雷射器的工作原理、種類及特點優勢
    量子阱雷射器是有源層非常薄,而產生量子尺寸效應的異質結半導體雷射器。根據有源區內阱的數目可分為單量子阱和多量子阱雷射器。量子阱雷射器在閾值電流、溫度特性、調製特性、偏振特性等方面都顯示出很大的優越性,被譽為理想的半導體雷射器,是光電子器件發展的突破口和方向。 在普通的雙異質結雷射器中,因為有源區的三維尺寸都遠大於電子平均自由程,因而電子的態密度函數為拋物線型,當載流子被限制在寬度與其德波羅意波長相當或更小的阱中時,則其態密度函數為類似階梯形。
  • 美國開發出新型納米級光源 透析納米雷射器技術簡介及發展應用
    它們在其它方面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比如「晶片型實驗室技術(lab-on-a-chip)」或量子加密技術。  納米級光源最為重要的影響有可能是在生物成像領域。光學或可見光顯微鏡技術始終是生物學研究的最前沿,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研究活細胞和組織。然而,鑑於衍射使得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受到限制,通過「亞波長」技術,科學家將可以利用波長小於可見光的光源肉眼觀察物體。
  • 中科院觀測到摻雜量子點中的「聲子瓶頸」動力學現象
    據中科院網站10月11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在半導體量子點熱電子馳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觀測到了銅摻雜量子點中熱電子馳豫的「聲子瓶頸」效應。
  • 下世代Micro LED瓶頸有解 鈣鈦礦量子點技術具成本優勢
    打開APP 下世代Micro LED瓶頸有解 鈣鈦礦量子點技術具成本優勢 Digitimes 發表於 2019-06-06 10:01:29
  • 大連化物所觀測到摻雜量子點中的「聲子瓶頸」動力學現象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在半導體量子點熱電子馳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觀測到了銅摻雜量子點中熱電子馳豫的「聲子瓶頸」效應。  研究人員曾預測半導體納米晶(或稱量子點)可能具有長壽命的熱載流子,原因在於量子限域效應使得量子點出現類原子的分立能級,這些能級間的能量差異高達幾百meV,使得熱載流子很難通過發射聲子的形式進行弛豫,這就是著名的「聲子瓶頸」現象。然而,迄今報導的各種量子點(核/殼結構除外)都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電子馳豫,並未觀測到「聲子瓶頸」效應。
  • 加州大學研發新型高通道數矽上量子點雷射器 數據傳輸速率高達4.1...
    據外媒報導,加州大學(UCSB)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成功創建了一個高通道數20 GHz無源鎖模量子點雷射器,也是該小組首次在矽襯底上直接生長的這種新型雷射器。研究人員表示,該微米級雷射器具有4.1 Tbit / s的數據傳輸容量,比目前最佳數據傳輸商業標準已經提前了整整十年(目前乙太網的速度為400 Gbit / s)。該技術是通過行之有效的波分復用(WDM)技術研發的最高效技術。「我們希望在一個廉價的光源中產生更多的相干波長。」
  • 準分子雷射器提升Micro-LED製造工藝
    圖1.通過雷射剝離技術去除藍寶石基板的流程示意圖 a) 器件晶體生長並附著到載體基板 b) 雷射束穿透藍寶石基板 c) 去除藍寶石基板 利用準分子雷射器進行雷射剝離是去除藍寶石基板的最常用方法。在加工過程中,高強度雷射脈衝會穿透藍寶石基板(波長 248 nm 的準分子雷射束可以穿透),直接照射到 LED 晶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