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馬思燁,張聞宇,邱佳欣,冀巍,劉燕樑,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僅供交流學習之用,感謝分享!
引言
光纖雷射器被認為是第三代雷射器,其與傳統的紅寶石雷射器及YAG(釔鋁石榴石)雷射器相比具有良好的光束質量、單色性與穩定性,並且還具有電光轉化效率高、維護成本低、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及佔地面積小等優點。近年來千瓦級、萬瓦級高功率光纖雷射器的興起,極大地拓寬了光纖雷射器應用領域。在工業加工方面,數百瓦高功率光纖雷射器廣泛用於五金、眼鏡、衛浴及廣告字焊接,數千瓦高功率光纖雷射器在金屬切割、熔覆等方面優勢明顯,幾乎取代了傳統加工手段,2μm 光纖雷射器則在塑料加工、醫療手術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在軍事方面,國內外基於高功率高亮度的萬瓦級光纖雷射器(雷射武器)成功打靶的報導屢見不鮮。光纖雷射器可分為連續光纖雷射器與脈衝光纖雷射器兩類。相對於脈衝光纖雷射器,連續光纖雷射器對相關技術要求更高、更複雜。因此,本文主要對高功率連續光纖雷射器的技術發展進行闡述。
1、高功率光纖雷射器的發展歷程
1.1 早期發展歷程
1960年,世界上出現了第1臺真正意義上的雷射器,系紅寶石雷射器。次年,E.Snitzer研製出第1臺摻釹(Nd3+)光纖雷射器。一年後,H.W.Etzel等人成功研製出第1臺摻鐿離子(Yb3+)的光纖雷射器,即 目前最常見的1μm波長(1.064μm/1.080μm)光纖雷射器。但由於光纖的損耗較高,導致能量無法長距離傳輸,因此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光纖雷射器的發展陷入了低谷。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康寧公司根據高錕等人提出的理論研製出損耗4dB/km 的光纖,使得1.55μm 波長摻鉺(Er3+ )光纖雷射器迎來了發展,但由於Er的量子虧損較大,導致其無法實現高功率輸出。綜上,早年光纖雷射器的功率較低,大多在瓦級甚至毫瓦級以下,以1.55μm 通信波段摻鉺光纖雷射器較為著名,其主要用於光纖放大器,1.08μm 波段的光纖雷射器主要用於微電子及雷射打標等。
1.2 近30年的發展歷程
1.2.1 國外發展情況
1993年,HongPo等人研製出摻釹雙包層光纖雷射器。2002年,J.Limpert 等 人 研 制 出 鉺 鐿(Er3+/Yb3+ )共摻的雙包層光纖雷射器,實現了150W的單模連續雷射功率輸出,大大推動了高功率摻鐿光纖雷射器的開發。2009年,光纖雷射器的全球領跑者IPG公司基於同帶泵浦技術使用1.018μm的雷射作為泵浦光,首次實現了單纖單模輸出10kW,光束 質量因子M2<1.31。2012年,IPG公司的單纖單模功率達到了20kW。截至2019年1月,IPG公司的光纖雷射器最高輸出水平為單模20kW 與多模500kW。圖1示出了國外光纖雷射器單纖單模雷射功率P的提升情況,可以看出從1997年至2012年,光纖雷射器的單纖單模輸出功率水平的提升大致為2.0dB/a,約合1.58倍/a。
1.2.2 我國發展情況
我國對光纖雷射器的研究起步較晚,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根據相關報導,近10年我國高校、研究所、企業等眾多研究機構的關注焦點主要是摻鐿雙包層光纖雷射器。2006年,我國摻鐿雙包層光纖雷射器的輸出功率首次達到千瓦級。2016年,中國電科第二十三研究所(簡稱中國電科23所)下屬的中國電科天之星雷射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簡稱天之星公司)首次採用自主研發的20/400(即纖芯直徑20μm,包層直徑400μm)有源光纖、20/400無源光纖、泵浦合束器、輸出頭等核心器件實現1kW商用光纖雷射器的量產,為20/400有源光纖等國產化高功率光纖與器件的大規模商用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次年,該公司採用自研器件實現了2kW光纖雷射器商業化量產。近兩年來,我國已陸續有光纖雷射器萬瓦雷射輸出的報導。圖2示出了我國光纖雷射器單纖單模雷射功率P的提升情況(其中單纖單模數千瓦光纖雷射器目前還處於演示樣機水平,與長期可靠工作的應用級尚有差距)
2、高功率光纖雷射器的技術演進
光纖雷射器功率水平的提升主要藉助於三方面的技術發展:a.光纖雷射器結構的優化,使其可在降低系統溫升的情況下提高輸出功率;b.有源光纖、泵浦源、合束器等光纖雷射器核心器件的功率水平的提升,為雷射器高功率輸出提供了硬體保障;c.光纖處理設備的升級,包括大芯徑光纖切割刀、熔接機、再塗覆機等性能的提升,使得光纖熔接點的損耗、發熱大幅降低,從而對提升雷射器的損傷閾值有極大的益處。下文將對前兩方面的技術演進進行介紹。
2.1 光纖雷射器結構的優化
2.1.1 早期空間光泵浦結構
早期各種光纖雷射器採用的都是空間光的泵浦與雷射輸出,功率提升較為緩慢,直至1999年才首次突破百瓦級的輸出。該雷射器的結構如圖3所示,採用空間光 雙向泵浦方式(利用一對雙色鏡(DM1與 DM2)構成諧振腔,雷射最終從DM2輸出)和模場直徑9.2μm的雙包層光纖,在1120nm的波長下獲得110W的雷射輸出,斜率效率為58.3%。然而,利用空間光進行光纖泵浦光、雷射耦合的複雜程度較高,各種光學鏡片搭建光路的難度較大,甚至雷射器的搬移都會造成光路需要重新調節,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光纖雷射器的應用。
2.1.2 直接振蕩器結構與MOPA結構
隨著光纖器件的發展,光纖合束器、光纖光柵(FBG)及包層功率剝離器(CPS,包層光剝離器(CLS))等取代了各種透鏡、雙色鏡等,實現了全光纖結構的雷射器,器件之間不再依賴於光學鏡片間空間光的耦合而是通過光纖熔接實現耦合,大大簡化了雷射器的複雜度,並提升了雷射器的可靠性與可維護性,為光纖雷射器的實用提供了可能。
目前,全光纖結構的高功率光纖雷射器主要有直接振蕩器結構與主控振蕩器功率放 大器(MOPA)結構兩種。前者通過一對光纖光柵構成諧振腔,在振蕩過程中由光柵進行波長選模,輸出目標波長。後者則通過振蕩器結構的雷射器輸出某一波長的雷射作為種子光,該種子光在後一級的放大器(有源光纖與泵浦光的作用)中被功率放大形成更高功率的雷射輸出。雖然直接振蕩器結構中振蕩器輸出的雷射模式在空間分布上優於 MOPA,但諧振腔提升了雷射功率密度,從而對有源光纖的損傷閾值要求較高,同時還受制於光纖光柵的功率承受水平。因此,在很長一段時 間內 MOPA 結構被認為是高功率輸出的首選結構,但最近研究發現 MOPA結構在高功率下容易出現模式的空間分布不穩定,降低雷射的亮度,阻礙了光纖雷射器的高功率輸出。
在高功率光纖雷射器中採用的泵浦方式主要有前向泵浦與雙向泵浦兩種。相比於前向泵浦方式的單側泵浦注入導致的高發熱,雙向泵浦方式可優化為雙端泵浦的低發 熱,有效分散光纖的發熱。圖4示出了採用前向泵浦方式與雙向泵浦方式時沿光纖長度方向的光纖溫度分布,可見採用前向泵浦方式時,泵浦注入端光纖最高溫度達到85.7℃,而採用雙向泵浦方式時,兩個泵浦注入端光纖最高溫度為62.1℃,顯然光纖溫度低更利於衝擊高功率,並且失效機率大幅降低。2017年清華大學搭建了典型的MOPA結構的高功率光纖雷射器,如圖5所示,在其放大器部分採用了雙向泵浦方式,最終實現了3.1kW 輸出。
2.2 同帶泵浦技術的發展
早期的摻鐿光纖雷射器主要採用915nm 或者 975nm 作為泵浦光波長。由於這兩個波長是鐿離子的吸收峰,因此這種泵浦技術稱之為直接泵浦,即由9×× nm波長經過有源光纖後輸出1064nm、1070nm等波長的雷射。然而,直接泵浦的量子虧損率比較高。量子虧損q與量子虧損率qrate的計算方法為:
同帶泵浦又稱為級聯泵浦,是指泵浦波長與發射波長較為接近,在電子躍遷時吸收與發射對應於同一個能帶,量子虧損率更小。根據式(2)可計算得,當採用1018nm 作為泵浦波長時,輸出1070nm 的量子虧損率將低於5%。因 此,先採用 975nm 泵浦輸出數值孔徑在0.07左右的有源光纖,使之發射高亮度1018nm 雷射,再用此1018nm 激 光作為泵浦光輸出1064nm、1070nm及1080nm等波長的雷射。2017年,國防科技大學由此成功合成了5kW1018nm 的雷射,並將其作為高亮度的泵浦源。IPG 公司 由 此實現了10kW 單纖單模輸出光纖雷射器(即 YLS-10000-SM 單模摻鐿光纖雷射器),如圖6所示。可見,該雷射器採用了MOPA結構,主控振蕩器輸出1kW 的種子光,通過將57 個270 W 的1018nm 泵浦源合束後再進行雙向級聯泵浦,最終得到10kW的雷射輸出,該雷射器輸出的光譜主峰的3dB帶寬(半高寬)為10nm,且光譜無明顯展寬、劣化。
2.3 有源光纖技術的發展
有源光纖是光纖雷射器中的增益介質,其作用是將高數值孔徑(例如纖芯數值孔徑 為0.22)的泵浦光轉變為低數值孔徑(例如纖芯數值孔徑為0.06)、高亮度的雷射。有源光纖的性能直接影響著輸出雷射的質量,尤其是雷射器在雷射功率、斜率效率、非線性效應、模式不穩定性以及光子暗化效應等方面的表現。
有源光纖從早期的單包層變為雙包層,同時從早期的小纖芯(纖芯直徑通常低於10μm)變為大纖芯(即大模場面積(LMA)光纖)。自從 HongPo等人提出採用雙包層光纖來克服單包層光纖耦合功率低的難題,極大地提高了有源光纖的 功率水平。圖7示出了單包層有源光纖與雙包層有源光纖中泵浦光轉變為雷射的工作原理。可見:a.單包層光纖的塗層折射率ncoat>包層折射率nclad,因此泵浦光只能在纖芯中傳輸,易受單位面積功率傳輸的限制,使得產生的激 光能量很低。b.雙包層光纖的外包層(內塗層)折射率nout-clad<內包層折射率nin-clad,因此在波導結構上允許泵浦光從內包層中注入與傳輸,使得泵浦光傳輸通道的橫截面極大提升。以6/125(即纖芯直徑6μm,包層直徑125μm)單包層有源光纖與20/400雙包層有源光纖為例,前者的泵浦光傳輸(注入)通道橫截面面積約為28μm2,即便模場面積(模場直徑10μm 以內)也不足80μm2,而後者的泵浦光傳輸(注入)通道橫截面面 積 約 為125600μm2,相比前者至少高出3個數量級,優勢明顯。
隨著稀土摻雜工藝水平的提升,有源光纖的大模場面積獲得實現。早期的稀土摻雜 系統較為簡易,採用原料的純度也偏低,加之對鋁、磷等共摻原理的研究不夠深入,使得 Yb3+ 的摻雜濃度較低。近年來,隨著汽相法、液相法、溶膠凝膠法以及納米顆粒摻雜等工藝的不斷成熟,稀土摻雜的濃度得到提升,即使Yb3+的濃度(物質的量分數)高達1000×10-6(0.1%),也不會出現稀土離子團簇、失透的現象,且纖芯折射率分布更加合理,這使得光纖模場呈近似平頂分布,進一步提高了光纖的損傷閾值。圖8示出了改進化學汽相法(MCVD)結合螯合物法進行 Yb3+ 摻雜的工藝裝置,與常規通信光纖預製棒製作工藝裝置相比,該工藝裝置增加了AlCl3 以及鐿螯合物 Yb(tmhd)3 輸入設備,所有原料在加熱汽化後被氦氣載入工藝管道,與O2、氣態SiCl4混合後通過火焰噴燈加熱在石英管內壁沉積並玻璃化。同時,高濃度的稀土離子及共摻元素的摻雜還能夠保證光纖在1080nm的本底損耗低於10dB/km,甚至5dB/km,這降低了光纖高功率失效的風險。目前,進口的20/400有源光纖(如圖9所示)的功率水平約為3kW,一些纖芯直徑30μm 的有源光纖甚至可以實現萬瓦輸出。
2.4 泵浦源的發展
LD是將電能轉換為光能的器件,由於其工作介質通常為砷化鎵(GaAs)、硫化鎘(CdS)、磷化銦(InP)及硫化鋅(ZnS)等半導體材料,因此LD 又被成為半導體泵浦源。LD最為常見的封裝形式是單管封裝,通過採用多個單管進行線陣合束的方式可有效提高 LD 的整體輸出功率。在十餘年內,線陣封裝的 LD輸出功率獲得了快速發展,從2000年的267W(百 瓦 級)發展到 2015 年的1980 W(千瓦級)。通過對線陣的疊加,能夠進一步形成迭陣封裝方式,輸出功率甚至可以達到6.3kW。此外,鎖波長技術的成熟同樣極大提升了 LD 的實用性。常規的 LD的輸出波長會隨著溫度的變化出現漂移,溫度漂移 係數約為0.31nm/℃,這將影響有源光纖的泵浦吸收峰,不僅降低了雷射器的效率,而且未吸收的泵浦光還會導致光路中的其他元器件損壞。目前,市售的幾百瓦甚至數千瓦鎖波長LD可以將溫度漂移係數降低至0.01nm/℃以內,已成為了975nm等波長泵浦衝擊高功率的不可或缺的器件。同時,LD的輸出光纖數值孔徑也在不斷優化,從之前的0.22提升為目前的0.15,甚至0.13,為合束器有效接收更高功率泵浦光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之可提升雷射輸出功率。
2.5 光纖合束器的發展
合束器的用途是將若干個 LD 泵浦源的功率匯聚至有源光纖。早期的合束器採用空間耦合的方式,最高實現了1.01kW 的雷射輸出。由於空間耦合的穩定性較差,逐漸被採用錐形光纖束結構的光纖合束器取代,而後光纖合束器更是藉助光纖切割刀、光纖熔接機等工藝設備性能的更新換代使得功率水平迅速提升,從百瓦級發展至目前的千瓦級。
圖10示出了典型的端面泵浦方式的(6+1)×1光纖合束器,其由6根傳能光 纖(6條泵浦臂)和中心1根無源光纖組成,傳能光纖主要用於傳輸泵浦光,而無源光纖的包層傳輸泵浦光,其纖芯傳輸雷射。當該光纖合束器傳能光纖採用200/220、輸出兼容 20/400 有源光纖時,其單臂功率可以達到400 W,泵浦耦合效率大於99%,纖芯雷射耦合效率95%,由此實現了2.4kW的泵浦功率以及1kW 以上的纖芯雷射傳輸。
圖11示出了典型的側面泵浦方式的(2+1)×1光纖合束器,2根泵浦纖拉錐後貼合在無源光纖上,因此無需將作為雷射通道的光纖打斷(減少了1個熔接點),理論上可實現100%的纖芯雷射耦合效率。目前,側面泵浦(2+1)×1光纖合束器亦已實現千瓦級功率傳輸。
3、高功率光纖雷射器技術發展瓶頸
雖然高功率光纖雷射器相關技術有了快速的發展,但如果希望獲得更高的功率輸出則目前仍然存在諸多技術瓶頸。相關研究表明,基於大模場摻鐿石英光纖和二極體雷射器泵浦的光纖雷射器在理想的情況下最高可實現單纖單模輸出功率為36.6kW,但目前報導的光纖雷射器輸出功率遠低於此。經研究,光纖雷射器輸出功率的受限因素主要包括泵浦功率、受激拉曼散射(SRS)以及熱透鏡效應,如圖12所示。
SRS是一種非線性效應,是光纖中的粒子受到高功率雷射作用時表現出的拉曼散射現象,造成部分雷射能量轉變成波長更長的無用光,這些光的功率甚至可以超過雷射,降低了雷射器的有效輸出功率。通常可以通過減少光纖長度以及增大纖芯尺寸來抑制SRS。圖6(b)中1120nm 附近的光譜峰即是拉曼峰,峰高約為1073nm 主峰高的1/10,可以認為這個SRS抑制得較為成功。熱透 鏡效應則是由於半導體泵浦源在高功率時發熱變形造成的透鏡效應,從而限制了泵浦光的功率。抑制熱透鏡的手段之一是通過水冷的方式為泵浦源散熱,通過降溫提升熱透鏡效應的閾值功率。
此外,光纖雷射器更高功率輸出的技術瓶頸還包括橫向模式不穩定性(TMI)以及光子暗化效應。TMI是指在高功率時雷射中基模與高階模之間會以毫秒級的周期進行相互轉換,嚴重降低了光束質量。相關研究表明光纖發熱是造成TMI的主要原因,即所謂熱致模式不穩定性。某些有源光纖的TMI閾值為1kW左右,限制了更高的雷射功率輸出。對此,可採用同帶泵浦技術以降低光纖發熱,從而提升光纖的 TMI閾值,也可通過降低光纖的纖芯尺寸以利於提升 TMI的閾值,當然這同時可能降低了光纖的SRS閾值。光子暗化效應主要表現為光纖雷射器輸出功率達到數百瓦或者數千瓦時,輸出功率會出現較快下降,限制了雷射器的輸出功率水平。雖然目前對光子暗化效應的成因尚無定論,但主流觀點認為是氧缺陷中心與電荷轉移吸收帶造成的,這些都直接與有源光纖相關。對此,提出的抑制光子暗化的方法也有多種,但從實用性的光纖工程化指標及應用角度而言,主要依靠對有源光纖的纖芯摻雜組分的優化,即鐿、鋁、磷、鈰等元素的配比的優化。目前,對於能夠保持3kW 以上連續數小時穩定功率輸出或者1kW 左右連續百小時穩定功率輸出的光纖雷射器,則可認為其光子暗化抑制得較為成功。
4、總 結
2017年,全球光纖雷射器市場為20.39億美元,預計2021年將增至28.85億美元。從IPG 公司的銷售數據來看,其高功率光纖雷射器銷售額將達8.67億美元,約佔其光纖雷射器銷售額的71%,且增速接近50%。由此,可以預計未來高功率光纖雷射器仍然是光纖雷射器市場的主力軍,提升光纖雷射器的輸出功率是佔據未來市場必要條件。
對於單纖單模光纖雷射器,在確保光束質量因子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輸出功率仍是大趨勢,主要途徑是選用性能更佳的光纖器件並更加科學地對器件進行設計整合,從而實現高功率、高亮度的雷射輸出。總體上,單臺光纖雷射器的輸出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雷射合束方式(即將多臺高功率光纖雷射器輸出的雷射合束後形成更高功率且高光束質量的雷射)已成為提高光纖雷射器輸出能力的有效途徑。常用的合束方式有非相干組束合成、光譜合成雷射光束以及雷射相干合成,合束後的雷射功率往往可以達到數萬瓦甚至更高。對於工業用的多模光纖雷射器,由於大多數情況下輸出的雷射不需要具備非常高的光束質量,因此通常採用2路、4路、7路與19路等多路單模或多模雷射利用大芯徑光纖合束器進行合束多模輸出,通常輸出光纖的纖芯直徑在100μm以上。我國萬瓦多模光纖雷射器以及IPG公司的數十萬瓦多模光纖雷射器就是採用上述合束方式實現多模輸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