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

2020-11-21 光明網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電子元器件在不斷微型化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11組副研究員潘金波、博士張豔芳、研究員杜世萱,與美國天普大學教授嚴琪閩等合作,在二維層狀材料及異質結的新奇物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人員設計出正方形晶格結構在應力下的演化模型,通過分析二維平面結構和起伏結構在應力下可能的演化過程,提出一個能夠使材料產生負泊松比的機制,即材料具有起伏結構,且次近鄰原子間相互作用較弱(圖1)。結合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科研人員從二維材料資料庫中搜索到一個具有類似模型結構的二維材料家族,即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過渡金屬硫族和滷族化合物MX,其中M為V、Cr、Mn、Fe、Co、Ni、Cu、Zn、Ag,X為Se,Cl,Br,I(圖2)。理論計算表明,當金屬原子3d軌道滿佔據時,體系具有較弱的次近鄰相互作用,導致負泊松比的發生,與模型預測結果一致。研究中結構模型演化分析結合大數據材料挖掘的方式,提高了二維負泊松比材料的探索效率,為研究具有優異力學性質的二維材料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6, 154 (2020)上。

  此外,研究人員提出一種通過構築二維磁性範德華異質結來實現量子反常霍爾(QAH)效應的方法,以克服傳統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數量稀少這一難題。通過尋找兩個具有特定能帶帶邊結構的二維(通常是拓撲平庸的)磁性半導體化合物的組合,使得它們形成具有拓撲非平庸能帶結構的Ⅲ型異質結(圖3)。結合基於對稱性分析的理論模型、大數據挖掘以及高通量計算方法,研究預測8種具有QAH效應的異質結候選材料,這些異質結材料由MXY化合物(M=金屬原子,X=S,Se,Te,Y=F,Cl,Br,Ⅰ)中二維鐵磁半導體材料構成。以MnNF/MnNCl為例,理論上直接計算該異質結的電子結構(圖4)和拓撲不變量(陳數)以及手性邊緣態(圖5),計算結果表明MnNF和MnNCl在FM-stacking方式下能產生量子反常霍爾效應(QAH),與基於對稱性分析的理論模型結果一致。該研究展示了如何將數據驅動的材料科學與基於對稱性分析的理論模型相結合,尋找具有QAH效應和其他奇異量子態的新型異質結量子材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6, 152 (2020)上。

圖1.二維平面和起伏結構在單軸應力下結構演化示意圖

圖2.(a)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MX材料家族的幾何結構。(b)泊松比與其它結構參數

圖3.數據驅動二維磁性拓撲異質結探索流程

圖4.基於密度泛函理論的單層MnNF、MnNCl和MnNF/MnNCl異質結的電子結構

圖5.基於Tight-binding模型的MnNF/MnNCl異質結在FM-stacking and AFM-stacking下能帶結構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
    研究人員設計出正方形晶格結構在應力下的演化模型,通過分析二維平面結構和起伏結構在應力下可能的演化過程,提出一個能夠使材料產生負泊松比的機制,即材料具有起伏結構,且次近鄰原子間相互作用較弱(圖1)。結合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科研人員從二維材料資料庫中搜索到一個具有類似模型結構的二維材料家族,即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過渡金屬硫族和滷族化合物MX,其中M為V、Cr、Mn、Fe、Co、Ni、Cu、Zn、Ag,X為Se,Cl,Br,I(圖2)。理論計算表明,當金屬原子3d軌道滿佔據時,體系具有較弱的次近鄰相互作用,導致負泊松比的發生,與模型預測結果一致。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設計出正方形晶格結構在應力下的演化模型,通過分析二維平面結構和起伏結構在應力下可能的演化過程,提出一個能夠使材料產生負泊松比的機制,即材料具有起伏結構,且次近鄰原子間相互作用較弱(圖1)。結合大數據挖掘和高通量計算,科研人員從二維材料資料庫中搜索到一個具有類似模型結構的二維材料家族,即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過渡金屬硫族和滷族化合物MX,其中M為V、Cr、Mn、Fe、Co、Ni、Cu、Zn、Ag,X為Se,Cl,Br,I(圖2)。理論計算表明,當金屬原子3d軌道滿佔據時,體系具有較弱的次近鄰相互作用,導致負泊松比的發生,與模型預測結果一致。
  • 進展 | 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a)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MX材料家族的幾何結構(b)泊松比與其它結構參數。理論計算表明,當金屬原子3d軌道滿佔據時,體系具有較弱的次近鄰相互作用,導致負泊松比的發生,與模型預測結果一致。本工作中結構模型演化分析結合大數據材料挖掘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二維負泊松比材料的探索效率,為研究具有優異力學性質的二維材料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 進展|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a)具有p4mm二維空間群的MX材料家族的幾何結構(b)泊松比與其它結構參數。 理論計算表明,當金屬原子3d軌道滿佔據時,體系具有較弱的次近鄰相互作用,導致負泊松比的發生,與模型預測結果一致。
  • npj: 奇異的拉胖-壓廋特性—尋找新型二維負泊松比材料
    負泊松比材料對外界施加的應變會表現出特異的力學響應負泊松比的存在能夠增強材料的剪切模量以及增加平面應變斷裂韌性,使得其在航空、醫學、傳感器等領域有很好的前景。近年來,二維材料中的負泊松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一些二維負泊松比材料被相繼報導。但是,這些材料一般通過尋找與已知負泊松比材料類似的結構而發現,或者偶然發現。這些材料出現的負泊松比,被歸因於特殊的幾何結構或電子結構,其中不少材料中的負泊松比尚未找到原因。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陳仙輝等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突破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軸子絕緣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來,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m(Bi2Te3)n系列材料的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這類材料均含有MnBi2Te4層,在層內Mn離子之間鐵磁排列,而層與層之間則形成反鐵磁耦合。理論預言其拓撲表面態會因時間反演對稱性破缺而打開能隙,從而為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量子現象提供了理想平臺。
  •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這個現象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也就是自旋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如果量子自旋霍爾系統中一個方向的自旋通道能夠被抑制,比如,通過鐵磁性,這自然的會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鐵磁導體中的霍爾電阻由正比於磁場的正常霍爾效應部分和正比於材料磁化帶來的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組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指的是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的量子化。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進程。
  • 進展| 第一性原理計算篩選本徵二維磁性材料
    因此,人們希望實現具有本徵磁性的二維層狀材料。先前人們根據Mermin–Wagner定理,各向同性的單原子層二維材料由於長程熱漲落並不能表現出宏觀磁性,本徵二維磁性材料被認為不能存在。最近的實驗工作發現,範德瓦爾斯結合的層狀材料CrI3和Cr2Ge2Te6具有低維長程磁序[Nature 546, 270 (2017), Nature 546, 265 (2017)],這些工作開創了本徵二維磁性材料研究的新時代。目前已知的二維本徵磁性材料很少,其較低的居裡溫度(<50 K)很難滿足電子學器件的實用要求。
  • 中國科大和復旦大學合作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非平庸的拓撲能帶結構與長程磁有序的結合將誘導出一系列新奇量子現象和拓撲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軸子絕緣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引入長程磁有序,現行的方法為磁性雜質摻雜。然而這種磁性摻雜的隨機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無序,使得這些新奇物態的觀測只能在極低溫(mK)實現,也阻礙了進一步對其進行物理研究。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當前,能夠在宏觀尺度顯示量子力學效應的量子材料是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學、量子信息等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有可能會推動材料、信息、能源等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我國科學家薛其坤、王亞愚、何珂、馬旭村、呂力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我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李江濤)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重要性1、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使得在零磁場的條件下應用量子霍爾效應成為可能;2、這些效應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可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科研歷史理論計算得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的能帶結構和相應的霍爾電導。
  • 《科學》刊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新聞—科學網
    然而,由於缺乏外加磁場迫使電流沿單一方向流動,這種材料中同時存在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方向的邊緣態。由於重元素中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相互作用,電流方向由電子的自旋方向(自旋向上或是自旋向下)決定。這個現象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也就是自旋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如果量子自旋霍爾系統中一個方向的自旋通道能夠被抑制,比如,通過鐵磁性,這自然的會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正是微觀電子的量子現象在宏觀尺度下精確而完美的體現,也是這個真實世界奇異性的極致體現。此外,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無損耗的導電邊緣態和量子化的電阻可能在電子學器件、精密測量方面具有應用價值,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材料體系也是實現拓撲量子計算的方案之一。張遠波課題組製備出了錳鉍碲少層電輸運器件,並在其高質量的五層單晶中分別觀察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常規量子霍爾效應。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當前,能夠在宏觀尺度顯示量子力學效應的量子材料是物理學、材料科學、電子學、量子信息等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有可能會推動材料、信息、能源等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剛剛落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我國科學家薛其坤、王亞愚、何珂、馬旭村、呂力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復旦物理系學術之星:她發表論文4篇,申請專利一項,研究二維材料
    鄧雨君所在的研究領域被稱為「二維材料」,主要研究一些薄到只有幾個原子層的新材料。二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早在1884年,英國教師Edwin Abbott就寫了一本小說,叫《平面國》,講述了一個二維世界裡的故事。而對於物理學家來說,直到120年後的2004年,才第一次在三維世界中找到第一個二維材料,就是石墨烯。二維材料是科研人員們研究二維世界的最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