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和復旦大學合作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1-23 中國科大..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in intrinsic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MnBi2Te4」為題於美國東部時間1月23日在《Science》上在線發表(DOI:10.1126/science.aax8156)。

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非平庸的拓撲能帶結構與長程磁有序的結合將誘導出一系列新奇量子現象和拓撲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軸子絕緣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引入長程磁有序,現行的方法為磁性雜質摻雜。然而這種磁性摻雜的隨機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無序,使得這些新奇物態的觀測只能在極低溫(mK)實現,也阻礙了進一步對其進行物理研究。近來,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MnBi2Te4)m(Bi2Te3)n系列材料的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這類材料均含有MnBi2Te4層,在層內Mn離子之間鐵磁排列,而層與層之間則形成反鐵磁耦合。理論預言其拓撲表面態會因時間反演對稱性破缺而打開能隙,從而為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量子現象提供了理想平臺。陳仙輝課題組在前期工作中研究了這一系列單晶材料中的本徵磁性及拓撲性質,並製備出高質量的單晶材料,為實現理論預言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奠定了基礎。相關工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B以及預印版網站arxiv.org (M. Z. Shi et al., Phys. Rev. B 100,155144 (2019); J. H. Cui et al., Phys. Rev. B 99, 155125 (2019); Y. Hu et al., arXiv:1910.11323; Z. W. Liang et al., arXiv:2001.00866)。


圖:A:少層MnBi2Te4單晶的電輸運器件;B:五層MnBi2Te4的原子結構;C:五層MnBi2Te4單晶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陳仙輝課題組和復旦大學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開展合作攻關,通過改良後的機械剝離的方法將MnBi2Te4單晶解理成薄層,並成功地在5層厚度的薄層樣品中在1.4K溫度和零磁場的條件下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且通過外磁場進一步改善薄層樣品中的鐵磁排列,可以將實現量子化的溫度提高到6.5K,這是迄今為止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最高溫度記錄。這一工作成功地證明了MnBi2Te4是第一個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另外,由於MnBi2Te4是一種層狀二維材料,利用MnBi2Te4二維結構與其他磁性/超導二維材料構成的van der Waals異質結將為探索奇異的拓撲量子現象提供理想的平臺。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教授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教授和王靖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石孟竹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鄧雨君和博士後於逸駿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及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發項目等的支持。

文章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0/895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物理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中心謝心澄教授及合作者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北京師範大學劉海文研究員合作,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是一種新的量子物質態,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和潛在應用價值。量子化霍爾電導平臺轉變作為描述量子霍爾效應的拓撲性質的重要特徵,同時也是一類重要的通過實驗可觀測的量子相變。前人的理論認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傳統量子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霍爾電導平臺的轉變屬於同一普適類。
  • 陳仙輝等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突破
    中國科大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軸子絕緣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進展|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本世紀初,牛謙等人的理論工作揭示了反常霍爾效應的內稟機制與材料能帶結構的貝裡曲率有關,並得到了廣泛的實驗支持,反常霍爾效應也因此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固態拓撲體系研究中,反常霍爾效應也是被研究的焦點之一。然而,迄今為止所有的實驗結果都基本使用單粒子圖像下的輸運理論進行解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
  • 物理所等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反常霍爾效應是最基本的電子輸運性質之一。雖然反常霍爾效應早在1881年就被Edwin Hall發現,但其微觀機制的建立卻經歷了一百餘年的漫長曆程。本世紀初,牛謙等人的理論工作揭示了反常霍爾效應的內稟機制與材料能帶結構的貝裡曲率有關,並得到了廣泛的實驗支持,反常霍爾效應也因此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四)
    (圖2)這樣,我和陳曦、馬旭村、謝心澄等一起,在對拓撲絕緣體基本物理性質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並先後入選2010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我們的團隊成員還獲得了2011年度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和2012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 中科大石墨烯與矽烯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得理論新突破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系雙聘教授喬振華研究組與校內外同行合作在預言石墨烯和矽烯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方面取得新突破,成果發表在3月14日和21日前後兩期的國際權威物理學雜誌《物理評論快報》上,後者併入選編輯推薦文章。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當今凝聚態物理領域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示意圖,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產生具有手徵性的邊緣態,從而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理論計算得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的能帶結構和相應的霍爾電導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量子霍爾效應與霍爾效應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橫向電壓對磁場的響應明顯不同. 橫向電阻是量子化的:2018年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從2009年起,薛其坤教授領導的實驗研究團隊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合作,對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實現進行攻關。歷時4年努力,薛其坤教授團隊實驗了逾千個樣品,終於找到一種叫做磁生拓樸絕緣體薄膜的特殊材料,並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 八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博
    八件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今天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表示,將對這些珍貴科學物證進行認真整理、保管、研究和展示,以此記錄、闡釋和弘揚新時代科學發展與進步。捐贈品包括薛其坤院士及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所謂霍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攜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致力於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構建能夠反映當代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發展歷程的系統性館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小標題)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