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2020-11-23 東北新聞網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示意圖,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產生具有手徵性的邊緣態,從而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理論計算得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的能帶結構和相應的霍爾電導

  「這個研究成果是從中國實驗室裡,第一次發表出來了諾貝爾物理獎級別的論文,這不僅是清華大學、中科院的喜事,也是整個國家發展中喜事。」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由於此前和量子霍爾效應有關的科研成果已經3獲諾貝爾獎,學術界很多人士對這項「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重要成員」的研究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和期望。那麼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對它的研究為什麼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的興趣?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重要性

  突破摩爾定律瓶頸加速推動信息技術革命進程

  在認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量子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於1980年被德國科學家發現,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中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薛其坤院士舉了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這是因為常態下晶片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這就好比一輛高級跑車,常態下是在擁擠的農貿市場上前進,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下,則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路上前進。」薛其坤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非常強的磁場,「相當於外加10個計算機大的磁鐵,這不但體積龐大,而且價格昂貴,不適合個人電腦和可攜式計算機。」薛其坤說,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美妙之處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

  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0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張首晟教授領導的理論組成功地預言了二維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於2008年指出了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新方向。2010年,我國理論物理學家方忠、戴希等與張首晟教授合作,提出磁性摻雜的三維拓撲絕緣體有可能是實現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的最佳體系。這個方案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德國、美國、日本等有多個世界一流的研究組沿著這個思路在實驗上尋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但一直沒有取得突破。

  薛其坤團隊經過近4年的研究,生長測量了1000多個樣品。最終,他們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長出了高質量的Cr摻雜(Bi,Sb)2Te3拓撲絕緣體磁性薄膜,並在極低溫輸運測量裝置上成功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可在未來解決摩爾定律瓶頸問題,它發現或將帶來下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我國科學家為國家爭奪了這場信息革命中的戰略制高點。」拓撲絕緣體領域的開創者之一、清華大學「千人計劃」張首晟教授說。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發現了「整數量子霍爾效應」,於198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82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Daniel CheeTsui)、美國物理學家施特默(Horst L.
  • 量子霍爾家族的新成員 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一個至今尚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我國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我國在量子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作為微觀電子量子行為的宏觀體現,量子霍爾效應一直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可能在未來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施加強磁場,因此,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等因素限制了其走向實際應用。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與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效應,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薛其坤教授團隊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世界首次。
  • 中國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未來電腦或不需散熱
    新京報訊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昨日稱讚這項科研成果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  昨天,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有待實驗發現的成員。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為人類科學知識寶庫貢獻璀璨明珠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巨大的實驗挑戰成就非凡的意義量子霍爾效應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與其相關的研究發現曾四次摘得諾貝爾獎。與宏觀世界不同,微觀世界的運行由量子力學規律支配。能夠在宏觀尺度顯示量子力學效應的量子材料讓科學家們夢寐以求。
  • 我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李江濤)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國際物理學界巨大反響,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10日稱讚其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三年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比肩諾獎 或促成投資新主題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昨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攻克世界難題。  1880年,霍爾在研究磁性金屬的霍爾效應時發現,即使不加外磁場也可以觀測到霍爾效應,這種零磁場中的霍爾效應就是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電導是由於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而產生的,因此是一類新的重要物理效應。  事實上,從上個世紀1980年開始,德國、美國科學家相繼發現了整數量量子效應和非數量霍爾效應,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薛其坤院士解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昨天,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這項重大發現。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連線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 霍爾是一位美國物理學家的名字,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三個概念之間有是什麼樣的關係?
  •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然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發現,當載流子被限制在一個二維平面內運動時,在一定的外加磁場下,霍爾電阻變成了精準的常數h/(ve2),這裡h是普朗克常數,e是電子電荷,v是正整數。這個現象被稱為量子霍爾效應,它的實現必須有外加磁場的存在。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一百多年來,物理學家在不同的材料中陸續發現了多種不同的霍爾效應:如普通導體中的正常霍爾效應,磁性材料中出現的反常霍爾效應,半導體材料中的自旋霍爾效應。這些發現不但大大豐富了霍爾效應的內涵,而且加深了人們對固體電子性質的理解。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組成的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權威雜誌《科學》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在昨天(4月10日)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